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自然正交函数逐年划分东亚自然天气季节的尝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自然正交函数法研究了1964—1978年每年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给出一种比较客观地划分东亚自然天气季节的方法。按照这个方法,东亚每年均可划分六个自然天气季节,即春、初夏、盛夏、秋、前冬和后冬,与文献[19]中用多年平均资料展开所得的结论一致。对这六个自然天气季节的平均环流状况和天气特征做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天气学方法分析了1979年5~7月低纬逐候100、500、1000毫巴层平均环流,得到该年低纬大气环流由冬入夏的季节转换发生在6月第2候到第4候的结论。用自然正交展开方法分解各层候平均流场序列,得到的第二特征向量是表征环流季节转换的重要分量,称它为季风分量。对青藏高原加热作用与第二特征向量时间系数的统计学分析表明,两者存在显著的相关联系;而对第二特征向量的散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的天气学分析表明,两者的显著相关是由高原及其邻近区域与低纬之间的若个垂直环流圈联系的。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然正交函数法划分了东亚自然天气季节以后,本文应用K均值聚类法对各个自然天气季节内部的500毫巴候平均环流进行了分型试验,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分析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得到的前五项自然正交函数的时间系数出发,利用互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候平均环流演变与我国大范围候平均温度的关系在频率域上的特征,得到了凝聚函数显著的主要频带;初步探讨了这种关系的时空结构。这对于深入认识长期天气过程和以环流演变为因子的候平均温度的预报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叙述了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制作中长期亚洲范围内大气环流型预报的一种客观方案。本方案是以统计学方法划分自然天气季节和对每个自然天气季节内的候平均环流型进行分类为基础的,着重点在于强调以认识大气中的物理过程为基础来选择预报因子。本文的结果指出,用经验方法制作长期天气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得到的前五项自然正交函数的时间系数出发,利用互谱分析方法,研完了候平均环流演变与我国大范围侯平均温度的关系在频率域上的特征,得到了凝聚函数显著的主要频带,初步探讨了这种关系的时空结构。这对于深入认识长期天气过程和以环流演变作为因子预报候平均温度提供了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气象向量场的自然正交展开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证明了一个包含n个空间点的风场的时间序列的自然正交展开,可以通过形式上包含2n个空间点的标量场的时间序列的自然正交展开来实现。据此,给出了求取风场的特征向量的方法。于是展开热带候平均风场的一个时间序列,求得了具有明显天气学意义的特征向量,其主要特征向量的时间系数的演变与此期间亚洲低纬主要环流系统的季节变化间存在良好的关系;由各层前两个特征向量给出的散度和垂直运动的空间分布及这种分布随时间的演变,形象地给出了季风降水的基本成因。  相似文献   

8.
李小泉 《气象学报》1963,33(1):1-14
本文参考計算环流指数的方法,計算了亚洲地区(60—150°E)500毫巴多年月平均图上的緯向和經向环流指数,研究了它們随緯度变化的性貭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并与全北半球的环流指数相比較.在詳細地計算了亚洲中高緯度地区(60—150°E,45—65°N)逐候(或自然天气周期)的环流指数的基础上,討論了月平均环流指数的性貭、分布情况和季节变化的特征,統計分析了它們的某些天气气候規律。最后,分析了亚洲环流指数的多年变化及与我国天气的关系,指出它們具有长周期的振动,并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分析亚洲50O毫巴候平均环流得到的前五项自然正交函数出发,用其时间系数表征候平均环流的演变,分析了候平均环流与候降水量的同期相关并阐明其天气学意义;利用互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候平均环流与候降水量的关系在频率域上的特征,得到了一些主要频带,初步探讨了这种关系的时空结构并对一些准周期振动进行了解释。通过分析,对降水的中长期预告选择因子的范围进行了讨论,为降水的中长期预告提供了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利用气温季节变化的突出特征,在划分春、夏、秋、冬等气候四季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特征,进一步将上述四季划分为春、初夏、盛夏、后夏、秋、冬等六个自然天气季节,并分析了这些季节在地域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陈其恭 《气象》1978,4(6):16-18
东亚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最初是以各个季节所具有的温度和降水变化的特点为标志的。随着东亚环流和天气过程研究工作的进展,逐步认识到从东亚环流和天气过程的季节变化来考虑这个问题,于是就从东亚季风的进退、自然天气周期环流型、综合天气型等等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具体指标来划分季节。各利划分方法所得的季节平均起迄日期和长度并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相差不远。这是因为各项指标形式虽  相似文献   

12.
周泽英 《四川气象》2003,23(4):49-50
利用气温季节变化的突出特征,在划分春、夏、秋、冬等气候四季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天气特征,进一步将上述四季划分为春、初夏、盛夏、后夏、秋、冬等六个自然天气季节,并分析了这些季节在地域上的差异和时间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降雪的气候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进上  曹彩珠 《大气科学》1989,13(4):400-409
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天气季节和大气环流与我国东部平原极不相同,因此,高原上的降雪,无论是时空分布,或者是降雪天气系统都有很多特殊性。 本文根据1966—1975年青藏高原气象资料,阐述了高原上自然降雪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形成的物理条件;归纳出有利于降雪的六种天气型式;分析了大气环流季节变化与高原降雪之间的联系。高原降雪主要集中发生在冬夏环流的转换季节。  相似文献   

14.
许以平  周国良 《气象》1980,6(2):7-8
一、引言 上海中心气象台长期组、气候组和研究组曾根据大型环流转折特征、地面气压场配置以及华东天气的突变等,将一年初步划分为13个自然天气季节,即早春、春季、晚春、初夏、梅雨、盛夏、后夏、初秋、秋季、晚秋、初冬、隆冬、晚冬等13个自然天气季节。由于1966年取消了500mb厚度场的分析,原来划分季  相似文献   

15.
论大气环流的季节划分和季节突变:Ⅱ.个别年份的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张邦林  曾庆存 《大气科学》1998,22(2):129-136
根据本文第一部分提出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利用ECMWF客观分析的几个特定等压面上的位势高度场和东西风场资料,计算和分析了个别年份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变化,尤其是对亚洲西太平洋地区季节突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首先给出了1981年大气环流各季的一些基本特征。减去年平均后,发现冬季和夏季环流型相反,而春,秋季环流型则与冬季环流型几乎正交。(2)计算了各候平均场偏差和典型的冬季偏差场FW的相似性系数R  相似文献   

16.
对自然正交函数稳定性条件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对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分析以后,本文进一步利用更新了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指出,原始资料经过中心化处理后,在所对应的时空尺度上,自然正交函数是稳定的。在这一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如果所分析的随机过程是平稳的,则其对应的自然正交函数是稳定的。从而为以自然正交分解方法为基础的预报问题提供了依据,并可以大大节省计算工作量。 本文还对气象上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为有效地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论自然正交函数的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分析以后,本文进一步利用更新了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指出,原始资料经过中心化处理后,在所对应的时空尺度上,自然正交函数是稳定的。在这一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如果所分析的随机过程是平稳的,则其对应的自然正文函数是稳定的。从而为以自然正交分解方法为基础的预报问題提供了物理基础,并可以大大节省计算工作量。本文还对气象上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的若干问題进行了讨论,为有效地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陈其恭 《气象》1978,4(3):18-20
一年又一年的寒来暑往形成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通常是根据地球在绕日公转中的位置,把一年均匀地分成四个时段,称之为天文季节。天文季节不能反映实际季节的转换。在气象上,人们就考虑了一种按着大自然在各年表现的冷暖晴雨时段而划分季节,称之为自然天气季节。显而易见,由于天气变化的复杂性,这样的季节在一年之中各季长短不等,而且同一季节在不同年份长短也不尽相同,加上地理区域的差异,使得各地季节划分也不会一样。但是从天气气候变化的准定常性来看,自然天气季节尽管差异很大,但也不是难以捉摸、毫无规律的。  相似文献   

1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降水及Hadley环流中心海温资料等,对东亚季风环流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与中国前冬气候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参考前人定义的亚太热力差指数,计算了1979-2016年亚太热力场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时间(平均为56. 6候)。结果表明,该季节转变时间点能很好地表征东亚季风环流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东亚季风环流由夏向冬的转变特征表现为:低层大陆热低压转为大陆冷高压,阿留申低压形成加强,低空偏南风转为偏北风;中层东亚大槽形成,副高单体减弱成一个副热带高压带;高层南亚高压中心从青藏高原移至菲律宾以东洋面上,高空偏北风转为偏南风。此外由夏向冬的季节转变时间与中国前冬降水和地面气温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该转变时间的早晚与前期夏季热带太平洋的海温呈现类ENSO异常海温型的相关分布,即表现为前期夏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高)时,后期东亚夏季型季风环流向冬季型季风环流转变易偏晚(早),这对东亚季风环流季节转变的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亚洲500毫巴候平均环流进行了天气统计学分析[1]以后,本文进一步利用更新了的资料进行计算分析。指出,原始资料经过中心化处理后,在所对应的时空尺度上,自然正交函数是稳定的。在这一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如果所分析的随机过程是平稳的,则其对应的自然正文函数是稳定的。从而为以自然正交分解方法为基础的预报问題提供了物理基础,并可以大大节省计算工作量。本文还对气象上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的若干问題进行了讨论,为有效地使用自然正交分解方法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