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嵩县黄庄—汝阳三屯一带熊耳群火山岩分布区属构造变动强烈的中深剥蚀区。依据岩石岩相标志、断裂构造形迹、火山岩区的产状以及地貌标志等,区内首次识别出了活动于鸡蛋坪期、马家河期的五个古火山口和一个古裂隙喷发带,并对许山期的火山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熊耳群火山活动的早期为北西向的裂隙喷溢;中期以中心式喷发为主,并伴有裂隙式喷发;晚期演化为中心式喷发。区域火山活动表现为自北东向南西由早到晚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境内中晚元古代的构造以总体隆升形成其间多个平行不整合及愈合断裂为特征;加里东期构造早期表现为南部抬升北部下降,晚期表现为北部隆升南部下降;华力西期构造总体表现为北部抬升南部下降,海水由南东向北西侵入向南东部退去;印支期表现为北高南低北部形成近东西向宽缓褶皱。  相似文献   

3.
辽宁北西向断裂构造发育,通常表现为由多条断裂组成的北西向断裂带,多被中基性岩脉充填。北西向断裂(带)在磁场上主要表现为负磁场带,构成一个完整的北西向磁性块体;重力场则处于布伽重力异常等值线疏密突变带上。北西向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是一组控岩、控矿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4.
再论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兰山南部分布着多个方向的构造,其中最明显地是一系列的北西向构造,目前这些构造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成机制还没有得到合理地解释,争论很大;野外构造研究表明,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铜峡一固原断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是该断裂由走滑运动向挤压运动转换时的派生构造;从另一角度也说明,在中新生代由青铜峡一固原断裂所限定的地块(卫宁北山)向东运动,而这些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主要发生在新生代。由于卫宁北山向东运动的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因此,贺兰山南部北西向构造的形成与青藏高原的演化有密切的联系。所以。作为中国重要地质界限的南北向构造——贺兰山已经被青藏高原的构造活动所叠加。  相似文献   

5.
根据花岗岩单元&超单元新理论将苗儿山岩体划分为13个单元,归并为两个超单元、两个独立单元.不同单元、超单元的地质特征揭示了不同构造期古老岩石重熔的岩浆,沿北东向基底断裂上侵在隆起核部冷凝成岩的演化规律.雪峰期形成猫儿界单元浅成相裂隙喷溢型火山岩;加里东期以NE向基底断裂的中心式扩展定位形成中深成相黄金超单元主体,自中心往外,岩体由新至老分布;印支&燕山期延续了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特征;因环状裂隙影响,印支期光旺岭单元各侵入体总体呈NE向展布,且以加里东期岩浆侵位中心呈半环状排列;燕山期八角亭超单元3个NE向带,是岩浆呈岩墙式扩张定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横河逆冲推覆构造呈北西向挟持于临汾-运城盆地南东边界断裂与新生代同善承留北西西向断裂间,为两构造带之次级“P”方向剪裂隙.上述两带分别具为右行扭动及左行扭动特征,指示横河逆冲推覆构造带形成于喜马拉雅期.  相似文献   

7.
熊耳群火山岩中古火山弹见于汝阳靳村乡、嵩县木植街乡等地。其断面多为浑圆、椭圆、鱼形;气孔多而细小,循外壳定向排列;中心常可见长英质大杏仁及外来岩石碎块包体;部分弹外壳具玻璃质氧化表皮。外方山地区只出现于熊耳群中组三段中偏酸性火山旋回中的古火山弹,说明形成熊耳群火山岩的王屋山期火山活动在本区早、晚期是以裂隙喷溢为主,而中期则是以沿大断裂分布的中心式爆发喷出为主。从汝阳县靳村乡和嵩县木植街乡两地火山弹的成分、形态、内部结构、胶结物的不同,可以推断当初相邻的这两个地区火山爆发的地理环境、爆发形式、火山机制,乃至有关矿产是不尽相同的。  相似文献   

8.
铜陵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铁铜矿区。海西—印支期,环太平洋波浪引起了北东向展布的褶皱群,其背斜是波峰带,向斜是波谷带。印支期,古地中海地壳波浪使本区形成了北西向断裂。北东向构造和北西向构造的交织,形成了区内镶嵌构造格局。北西向断裂控制着铜铁矿床的分布,铅锌矿床则沿北东向的背斜翼部分布,构造的等间距性决定着矿田分布的等间距性。  相似文献   

9.
嵩箕地区构造较为复杂,多种方向的构造彼此切割、穿插、改造和利用。东西向构造为本区构造的主体,而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又切割了东西向构造,使之成为貌似“S”型弯曲。在北西向和北东向主干断裂两侧,可以见到飞来峰、平卧褶曲、滚卷背斜等构造形迹,并形成三叠系地层直接压二叠系山西组二_1煤层之上或寒武系石灰岩压二_1煤层等特殊的构造景观。北西向和北东向构造主要由侧向的水平挤压而形成,其应力来源有两个方向。先期为南北向(印支期),其剪切力形成北西向和北东向的Ⅹ型共轭断裂。后期为北西向(燕山期),使先期的北西向断裂产生反向运动,形成推移距离大、延伸长度远的巨型断裂。在北西向和北东向主干断裂两侧,形成巨大的推覆体,并在推覆体上产生和主干断裂垂直相交的叠瓦状推覆冲断层。推覆冲断层的前部为地层的收缩带,易形成逆断层和挤压褶皱,而后部为地层的伸展带,易形成正断层和裂谷。  相似文献   

10.
滩间山金矿田产出部位及矿体延展严格受断裂构造制约。矿田区主要发育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北东向张扭性断裂和近东西向扭性断裂。北西向、北东向断裂均为控矿断裂,但北东向断裂的控矿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渤中34G9油田作为近年来渤海海域发现的最大的新生界火山岩下油田,油田区火山活动活跃,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明显.根据钻井、岩心、地震等资料,通过矿物含量分析、方差切片和薄片观察等手段对火山岩的岩性特征与分布、火山活动方式与期次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渤中34G9油田区火山岩属早喜山构造期中基性火山岩类,火山活动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存在中心式和裂隙式2种喷发模式,其中油田北区以中心式喷发为主,油田南区以裂隙式喷发为主.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要素具有明显的改造或控制作用:①火山活动形成的坡隆古地貌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聚背景;②岩浆活动对周围地层和断裂的改造,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圈闭类型;③早期岩浆热液形成碱性环境,晚期生-排烃产生的有机酸流体形成酸性环境,早碱晚酸的成岩环境利于早期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晚期次生孔隙的发育,为深部优质储层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东一、二段广泛发育的溢流相玄武岩为深部油气富集成藏提供了优越的盖层条件.渤中34G9油田具有岩浆喷发和断裂活动联合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及富集层系的成藏特征,其成功发现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火山岩领域的油气勘探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界地质公园--五大连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樵 《国土资源》2005,(1):34-37
火山熔岩沿通道喷出口周围堆积起来就形成了火山,火山顶部的熔岩溢出口就叫火山口,火山口的形状常表现为一个环状的坑,呈漏斗状或碗状,地下水和天水积蓄于火山口中就形成了湖——火山口湖,火山口湖的规模与火山活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有关。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当属吉林省长白山主峰白头山天池。五大连池的火山口湖规模较小,所以叫卧龙潭。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合分析了中国东部的卫星影象特征,并根据地貌、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及火山活动等资料,确定了中国东部存在几条大型的北西向线性构造带。这些北西向线性构造带主要活动期在新生代,并对新生代的火山活动、沉积盆地及现代地震活动起主要控制作用。根据其演化史和力学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继承性的张剪型和新生的压剪型。它们的成因机制与区域岩石圈的应力状态是一致的。因而,中国东部北西向线性构造的形成演化是岩石圈深部地质作用过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14.
根据遥感影像提供的地质信息,郑州地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具有继承性、独立性、稳定而不均一性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逆向补偿是发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查明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新构造形迹的活动机理,是地震监测的基础。新郑隆起南部出现北东向与北西向构造交切控制的菱形块体正向凸起,是否意味着新断裂系统的产生,这是地震监测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盆地西江主洼地区文昌组沉积厚度大,断裂构造发育。基于精细地震解释成果,利用油区构造解析原理,分析西江主洼古近系断裂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西江主洼主要发育正断层和正走滑断层,可分为基底、盖层、晚期3套断裂系统;古近纪断陷期分为3个阶段,即早始新世(Ew_4-Ew_3)NW—SE向伸展断陷期、中始新世(Ew_2-Ew_1)应力场顺时针旋转的转换断陷期、中晚始新世(En_4-En_1)SN向伸展断陷期;其中,文昌组二段沉积期的应力场旋转与惠州运动属于同一构造期。断陷期是烃源岩沉积和构造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通过EW向切割基底断裂的盖层断裂将深部热源传递至古近系地层,有利于提高盆地古地温梯度,促进烃源岩热演化。南部缓坡带和断裂坡折带为研究区油藏的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6.
南方早泥盆世沉积沿华南板块西南边缘分布,并受北西向为主,北东向为辅的边缘断裂控制。沉积初期,除红河、钦州残余海槽及滇东曲靖断陷湖盆内为志留—泥盆纪连续沉积外,泥盆系均不整合或假整合于前泥盆系之上。早泥盆世早期滇黔桂海域较小,除海槽内属半深海—深海沉积外,均属滨浅海陆源碎屑沉积。中期海侵扩大,整个滇黔桂海盆沟通.并以碎屑陆棚环境为主,同时由于北西向拉张断裂的逐渐活跃,出现了滨外凹槽。晚期受陆缘断裂的影响.海域大部分被碳酸盐缓坡—台地所占据,构成了北西向深水盆地分割碳酸盐台地.以及北东向指状海湾的古地理格局,为尔后的古地理演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在二叠纪曾发生强烈火山活动,盆地内部广泛发育火山岩,前人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专门针对火山口的研究还较为缺乏。岩浆沿着火山通道运移至火山口溢出,运移过程中对储层有着明显改造作用。根据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顺南地区火山口地震勘探方法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火山口在地震剖面上具有圆顶状、眼状、坑状等形态;根据岩性岩相识别法、厚度分析法、地震识别法及断裂构造分析法在平面和剖面上确定了火山口具有发育火山碎屑岩、火山岩厚度较大、低相干圆点状异常及火山岩层同相轴下弯等特征。此外,对三维地震区内火山口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火山口位置与奥陶系强振幅异常分布有一定相关性,即都受到多组断裂交汇及断裂密集程度的控制;研究区内火山口多位于东部S4井和S5井之间区域,平面上呈不规则圆形,直径多为200~500 m,各火山口间距多为2~4 km,在相干平面图上可见18个火山口,其中8个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西昆仑库孜一带长城纪赛图拉岩群为一套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合,火山岩主体为中酸性岩。通过对该地区长城纪火山岩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划分了2个火山喷发旋回。2个喷发旋回岩性无明显区别,均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建造。第一喷发旋回自下而上见7个喷发韵律,爆发指数为41.70%,喷溢指数24.51%,该旋回岩相总体表现为爆发—喷溢—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特点;第二喷发旋回自下而上见4个喷发韵律,爆发指数为46.67%,喷溢指数为18.15%,该旋回岩相总体表现为爆发—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特点,揭示了西昆仑库孜一带古塔里木陆块裂解古洋盆的演化特征,对研究该地区古陆块裂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库孜一带长城纪赛图拉岩群为一套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组合,火山岩主体为中酸性岩。通过对该地区长城纪火山岩分布特征、岩石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划分了2个火山喷发旋回。2个喷发旋回岩性无明显区别,均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沉积岩建造。第一喷发旋回自下而上见7个喷发韵律,爆发指数为41.70%,喷溢指数24.51%,该旋回岩相总体表现为爆发—喷溢—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特点;第二喷发旋回自下而上见4个喷发韵律,爆发指数为46.67%,喷溢指数为18.15%,该旋回岩相总体表现为爆发—沉积—爆发—沉积—爆发的特点,揭示了西昆仑库孜一带古塔里木陆块裂解古洋盆的演化特征,对研究该地区古陆块裂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八家子-杨家杖子成矿带,是由北东向女儿河主控矿断裂及次级断裂与多条近南北向、近东西向及北西向断裂错综复合所形成的北东向构造断裂带,控制了指示元素异常的分布及多金属矿床的产出。指示元素异常的展布主要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与已知的矿化带一致。所划分的北西、东西、南北等异常亚带也与各个矿床及矿化地段相吻合。为在此成矿带上打开新的找矿局面,在旧矿山外围,结合控矿构造的物理场特征,对新发现的甲类地球化学综合异常进行查证,将会收到较为理想的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