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首次详细查看了全球地表变暖在过去100年里的动态,发现全球变暖在世界各地是不均匀的,有些区域升温,而有些却在降温。该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4日《自然·气候变化》上。研究表明,全球温度的确逐渐回暖。但历史记录显示,其没有以同样的速度在各地发生。而新的信息,甚至令研究人员都感到惊讶。该大学气象助理教授吴兆华(音译)说:"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2.
我国强降雪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全国气象台站逐日地面降雪观测数据,对我国25°N以北不同气候区强降雪事件的地理分布和年内旬、月变化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1961—2008年其时间序列演变特征,及1961—2008年和1981—2008年 (气候变暖后) 气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强降雪量和强降雪日数在青藏高原东部、新疆和东北北部最多;强降雪强度高值中心出现在云南。东北北部、华北、西北、青藏高原东部强降雪事件多发生于初冬和初春,年内分布呈双峰型;新疆和黄淮地区年内分布呈单峰型,前者多发生在隆冬时节,后者多发生于晚冬;1961—2008年东北北部、新疆、青藏高原东部平均强降雪量和强降雪日数呈明显增加趋势;气候变暖后我国大部年强降雪量增多,强降雪日数增加,强降雪强度增强。  相似文献   

3.
全球变暖中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3年各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发布了第五次气候变化科学评估报告,以大量的观测分析和气候模式模拟证据,继续强调由于人类排放增加,全球正在变暖,未来将继续变暖的观点。本文综述研究全球变暖的几个深层次的科学问题,即多套全球气温观测资料的差异、不同标准气候态时段的作用、20世纪全球变暖的检测和归因及未来全球气温变化的走向,以此提出需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结果表明;需要进一步提高观测资料的质量;注意不同标准气候态时段对应的数值的不同;应进一步改善气候模式模拟年代际变率的能力及研究近15 a全球变暖减缓和停滞的原因,从而改善气候模式的模拟效果;造成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气候模式的差异、未来排放情景的差异及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影响和自然外强迫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浙江气象》2011,(1):22-22
欧洲严寒与气候变暖有关 近来,欧洲多个国家接连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有些地区最低温度甚至打破1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让人们对气候变暖的结论产生怀疑。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认为,欧洲之所以出现寒冬,与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近来,欧洲多个国家接连遭遇强降雪和低温天气,有些地区最低温度甚至打破1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这让人们对气候变暖的结论产生怀疑。然而一项最新研究认为,欧洲之所以出现寒冬,与全球气候变暖不无关系。法国媒体2010年12月21日援引《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日前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称,欧洲严寒的罪魁祸首正是由全球气候变暖导致  相似文献   

6.
NCAR的新计算机是IBM目前发出的首台Power 575 Hydro-Cluster高效级计算机,NCAR及全美国科技人员都可以利用该计算机开展气候变化研究,包括未来全球降水与干旱的分布,农业和生长季的变化以及全球变暖对飓风的复杂影响。研究人员还将利用该计算机改进天气预报模式。该计算机名为“Bluefire”,最高速度达76 teraflops(每秒可完成76×1012次浮点运算)。当其满负荷运行时,其性能将是全球25套最强大计算机之一,是目前NCAR计算能力的3倍。研究人员将利用Bluefire进行气候模拟,为下一次的IPCC全球变暖报告作准备。NCAR在巨型计算机资源利用方面的能力素来很强,Bluefire的引进无疑将大大提升NCAR研究气候变化、灾害性天气事件及其他重要问题的能力。Bluefire是NCAR的ICESS(Integrated Computing Environment for Scientific Si mulation)系统的二期工程。该系统目前正在进行验收,8月份各项工作将全面展开。Bluefire将替代目前的3套合并最高速度为20Teraflops巨型机,通过2011向NCAR及...  相似文献   

7.
《浙江气象》2009,30(3):F0003-F0003
新华社伦敦2009年8月14日电(记者黄垄):英国国家海洋学中心8月14日发布新闻公报说,中心的研究人员及其同行利用声呐等手段探测到北极海洋中存在大量甲烷气泡,证实了全球变暖会使海底释放大量甲烷的说法。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甲烷可能会反过来加剧全球变暖。  相似文献   

8.
正日本的一个研究团队日前发表报告说,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日渐增强。近10年来,在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各因素中约有70%源自人类活动。东京大学副教授渡部雅浩领导的研究团队在新一期《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报告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上述相关比例约为50%。目前来看,这个趋势正不断加强。研究小组利用计算机模拟了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动。他们先假设从工业革命前开始至今,地球温室气体浓度一直没有上升。然后,再输  相似文献   

9.
正一个国际科研小组2017年8月15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全球产量减少。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教授森特霍尔德·阿森和国际同行报告说,人类2/3的热量摄入源自小麦、水稻、玉米和大豆,但气候变化对这4种农作物的影响却不清楚。为此,他们利用多种方法对此前已有的70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分析方法均得出同一  相似文献   

10.
《浙江气象》2012,33(3)
气候变化是人类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各国学者也一直致力于研究出更加精准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型。日前,俄罗斯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者利用其最新研制出全球气候模型预测未来3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根据其预测结果,即使人类保持最为谨慎的活动也无法改变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2℃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姜大膀  富元海 《大气科学》2012,36(2):234-246
相对于工业化革命前期, 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的时间和相应的气候变化受到了广泛关注, 特别是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将避免2℃全球变暖作为温室气体减排的首要目标。为此, 本文作者基于16个气候模式在20世纪气候模拟试验和SRES B1、A1B和A2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排放情景下的数值模拟试验结果, 采用多模式集合方法预估研究了2℃全球变暖发生的时间、对应的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以及中国气候变化情况。根据模式集合平均结果, 三种排放情景下2℃全球变暖分别发生在2064年、2046年和2049年, 大气二氧化碳当量浓度分别为625 ppm、645 ppm和669 ppm (1 ppm=10-6)。对应着2℃全球变暖, 中国气候变暖幅度明显更大。从空间分布形势上看, 变暖从南向北加强, 在青藏高原地区存在一个升温大值区; 就整体而言, 中国区域平均的年平均地表气温上升2.7~2.9℃, 冬季升温幅度 (3.1~3.2℃) 要较其他季节更大。年平均降水量在华南大部分地区减少0~5%, 而在其余地区增加0~20%, 中国区域年平均降水增加3.4%~4.4%, 各季节增加量在0.5%~6.6%之间。  相似文献   

12.
近100a来的全球气候变暖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热门话题之一,温室气体(如CO2)的增加,对20世纪,特别是80年代的全球气候变暖所形成的影响已得到公认。在本文中,利用全球、北半球和中国的温度资料,研究了80年代全球气候的突然变暖。其将有助于温室气体的检...  相似文献   

13.
<正>在线发表于《自然—气候变化》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当前全球18%的强降水和75%的高温气候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所导致的。随着未来气温上升,这个比例还会增加;模拟结果显示,如果气温比工业发展前的水平多升高2℃,那么人类活动将影响40%的极端降水。Erich Fischer和Reto Knutti利用两项指标  相似文献   

14.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列为环境各项战略之首。早在1997年内阁就成立了以首相为首的“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本部”,1998年4月28日颁布了世界上首部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全球变暖对策推进法》,  相似文献   

15.
降雪与冻雨天气研究回顾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2008年初,中国南方许多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持续雨雪、冰冻天气,对电力、交通、农业、林业等造成了极大破坏。分析研究这种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形成原因,有助于提高预测水平和对类似灾害性天气的防范能力。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冬季降雪和冻雨天气研究进行简略回顾的基础上,对其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要加强雨雪、冰冻天气形成机理与变化规律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其发生的前兆性研究;要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探测技术和手段,提高对雨雪、冰冻天气的监测能力;要建立和完善对雨雪、冰冻灾害天气时间发生、发展的预报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气候安全影响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第5次评估报告以及国内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使用最新的观测资料凝练了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关认识;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气候承载力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给我国带来的气候风险。研究发现:1961—2015年我国平均高温日数增加了28.4%,暴雨日数增加了8.2%。21世纪以来,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强度明显增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承载力将发生明显变化,未来面临的气候风险将加大。因此,保障我国气候安全,需要科学认识气候,提高气候风险意识; 主动适应气候,提高应对极端事件能力;努力保护气候,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北冰洋地区(包括北冰洋海水和海冰区以及周边陆地和岛屿积雪冻土区)受到极大的重视,因为在全球变暖中,北冰洋的变暖和海冰融化是最引起注意的问题之一。因此,气候模式对北冰洋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评估以及对未来的预估,受到极大的重视,本文将综述近些年这方面的研究~([1-4])。  相似文献   

18.
用近百年的气温、降水量实测数据,对广西与全球、全国的气候变化的异同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全球气候变暖并未在广西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球变暖是目前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全球气候变暖将加速大气环流和水文循环过程,引起水资源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而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突出、水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洪涝灾害威胁更加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从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环境安全和水工程安全4个方面分别阐述气候变化对中国水安全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全球变暖是19世纪80年代以来,地球的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的现象.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探讨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气温、降水、气候转型以及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等,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气温、降水、气候转型以及青藏高原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等方面概述了近年来中国西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