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一年中太阳在天球黄道圆上位置划分出来的24段等长时间的总称。每段15度,各相应约15天。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相似文献   

2.
节气顺序和我国古代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次序,在历史上曾有过变动。我们现在“雨水”后是“惊蛰”,“清明”后是“谷雨”。可是历史上曾有过“惊蛰”放在“雨水”之前,“谷雨”放在“清明”之前的时期。本文对这种名称顺序颠倒作了研究,发现了这是古人因气候有变化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并由此推论了我国古代气候的变化,最后将所得结果与竺可桢同志生前对我国古代气候变化研究的结果相印证,发现结果是相符的。  相似文献   

3.
从无锡地区的天气谚语中,有许多反映前后期天气相关的谚语,几乎全年各季皆有,如:“一场春风对一场秋雨”、“伏里西北风,腊里船勿通”、“九里一场风,伏里一场雨”、“九九南风伏里旱”、“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清明桃花水,立夏田开裂”、“惊蛰闻雷,小满发水”、“清明无雨旱黄霉”、“小暑凉飕飕,大暑热煞鳅”、“九后一次雪,百天要发水”、“霉里  相似文献   

4.
陈振孝 《山西气象》1994,(2):41-41,19
廿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陈振孝(太原师专地理系030001)廿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廿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  相似文献   

5.
<正>导语:白露和寒露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季节气。寒露节气的露水比白露寒冷,通常凝结成霜。每年9月7日到9日是白露节气,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是寒露节气。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  相似文献   

6.
话清明     
今年四月四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又到了。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了。因为这时赶走寒冬,迎来春暖,天气晴朗,草木欣欣向荣,万物生机勃勃,到处都是一派新气象。我国的清明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一是指节日。从节气上讲,清明属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早在唐朝就有了。清明这一节气似乎更早。为什么清明这一节气后来变成祭祀节日的呢?这大概与寒食  相似文献   

7.
朱从亮 《气象》1978,4(4):21-21
《气象》1975年12期“谈谈我县的春旱预报”一文中用了“立春在腊月春旱,在正月不旱”的谚语;1977年11期“秋尾暖与倒春寒”一文中又有“当清明在农历二月,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8月中旬…;当清明在农历三月,则最冷时段往往出现在3月上、下旬…”的说法。我认为这种用节气的阴历日期来做预报的方法是不科学的、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8.
银川灌区“春潮”(又称“反浆”)一般于“惊蛰”前后开始起潮,至“春分”前后达盛潮期,“清明”前后落潮。从起潮至落潮期约持续一个月左右。春潮期正值我区夏作物(主要如春小麦)播种至出苗阶段。若“春潮”大、持续时间较长,湖田、滩田、部分稻茬田土壤过于潮湿或者有积水,已播下去的种子容易霉烂;来不及播种的等落潮后再播种往往误了“农时”。勉强播种的,因人畜践踏、播种过深、土壤板结、  相似文献   

9.
利用关中西部渭滨区、太白县、陇县3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9年气温数据,运用线性变化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关中西部不同地域24节气气温变化和突变特征。研究表明:近50 a关中西部24节气气温呈单峰型分布,大暑气温最高,小寒最低。春季型节气增温最快,秋季型节气降温最快,春季增温快于秋季降温。惊蛰和清明气温升幅最大,立冬降幅最大。气温日较差冬季型(川塬区)和秋季型节气(南北山区)最小,夏季型(川塬区和北部山区)和冬季型节气(南部山区)最大。春季型节气除立春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为显著增温趋势,其他季节型节气仅最低气温多呈显著增温趋势。24节气气温年代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距平为“负—正”变化特征。4个物候性节气中惊蛰、清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小满、芒种呈显著上升趋势。惊蛰1973、2004—2019年显著增温,1999年为气温转暖突变年;清明2005—2019年显著增温,1999年为转暖突变年;小满1981—1982、2001—2019年显著增温,1976年为转暖突变年;芒种2005—2007、2009、2011—2019年显著增温,1995年为转暖突变年。  相似文献   

10.
宜山县气象站站长陈虞棠,努力学习农业知识,用心收集农业科技资料,长期在县委生产基地——矮山公社畔扩大队第五生产队扎扎实实地开展农业气象试验,使气象工作与农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农业服务。几年来,他总结推广农业气象技术四十二项,撰写农业气象调查材料、专题报告和科普材料二百余篇,普及农业气象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气象技术取得显著成绩。自一九七三年以来,年年被评为县的先进工作者。陈虞棠在为农业服务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过去,这个县春玉米要到“惊蛰”才开始播种,有“惊蛰玉米清明秧,种了黄豆过端阳”之说。一九七四年,县里个别领导由于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影响,生产上搞瞎指挥,提出春玉米播种越早越好,  相似文献   

11.
古代神话中说:司雷之神为雷公。《云仙杂记·天鼓》中曰:“雷曰天鼓、雷神曰雷公”。这里把“雷”比作“打天鼓”,把“打鼓”的称为“雷神”,即“雷公”。古代用“雷”造的词也很多,如:“雷叹”、“雷驰”,“雷鸣电转”等等。可见雷电对人类影响之大、已广泛地渗入到人们的言谈、书、信之中。过去认为“雷”、“电”是阴和阳互相冲突的结果。《淮南子》(约在公元前120年)中曰:“阴阳相薄为雷,激扬为电”。即:阴阳彼此相击是产生雷的原因;阴阳互相渗透是产生闪电的原因。或者说:“阴”  相似文献   

12.
春天的江南,令人神往。那细如绢丝、轻若烟雾的春雨.更是迷人。唐宋时期吟咏春雨的诗词,如同珠玑。其中,最为熟悉的恐怕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全面了解本土节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农业生产、气象预报水平、灾害防范及医疗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196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二十四节气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1)呼和浩特市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明显的正态、单峰型特点,且趋势一致;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节气分别是小暑(22.3℃)和小寒(-12.0℃),清明和立冬节气前后气温的波动最大。(2)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单峰型特点,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大暑(61.9 mm)。(3)一年中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和最短的节气分别是小满(9.7 h)和冬至(6.2 h)。二十四节气中所有节气的平均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春季型节气增暖最为显著。夏秋季节气日照时数呈缩短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呼和浩特市的入春时间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14.
女娲已长逝今人再补天———漫谈臭氧层的破坏与修补祁翔据《淮南子·天文训》称,“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晨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上古女帝“女娲氏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  相似文献   

15.
王鹏飞 《气象》1975,1(4):1-2
《吕氏春秋·十二纪》包含有“立春”、“东风解冻”、“候雁北”、“桃李华”、“蟋蟀居宇”、“地始冻”等节气和物候的内容。我国气象界在研究节气和物候史时,往往都要提到它。因为除《夏小正》等少数几篇东西外,几乎所有系统地谈节气和物候的古书,例如《礼记·月令》、《逸周书》的《周月解》和《时训解》、《准南子》的《时则训》和《天文训》等,都是秦代以后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古代就知道根据气候资源为农业生产做出最优决策,例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公元前三世纪《吕氏春秋》审时篇中,总结出粟、黍、麻、菽、稻、麦等六种作物播种期的“得时”、“先时”、“后时”等三种不同决策。公元六世纪后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总结了稻、麦、谷子、大豆等十多种作物播种期的“上时”、“中时”、“下时”。和自然斗争只有彻底了解气候规律,才能制定出最优决策!当然制订最优决策,还要一些技巧,涉及近代数学运筹学的分支对策论的领域。早年用涝年的决策,涝年用早年的决策,都是错  相似文献   

17.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现在广泛应用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早在2500多年以前的周朝,已有“二至”,“二分”的节气,到秦汉时代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全确立。最初只在黄河流域应用,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文化、交通业的发展,二十四节气逐渐推广到其他各地,结合当地农事活动而得到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8.
“未到惊蛰先响雷,四十五日暗天门”是一条天气谚语:运用1966~1980年丰顺县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扣验证,并自1981年以来,经10多年的使用.其准确率为7/8。作为中长期预报,具有一定使明价值,现重作整理,供作参考。1弄清天气谚语的含义3月份的倒春寒天气,是造成春插育秧烂秧死苗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因此,做好春寒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重要课题之一。“未到惊蛰先响雷、四、‘五日暗天河’早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谚语中雷是指出现在惊蛰日前的初雷。略是指惊蛰日后多出现阴寒(雨)天气。雷与暗的因果关系,初雷出现在惊蛰日之前,则…  相似文献   

19.
我县广泛流传有“暧惊蛰、冷春分”,“冷惊蛰,暧春分”的群众看天经验。我们以此为线索,对二月下旬到四月上旬期间的冷暧气团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冷气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则冷;反之,则暧。从大气环流的演变情况看,一次乌拉尔阻塞高压的建立到崩溃一般要7—9天,稳定时能维持半个月左右。而付高这时也开始活跃,付高短周期也一般为5—7天。因此,可以认为“暖(冷)惊蛰,冷(暖)春分”是冷暖气团短周期天气过程的交替,从而形成十五天左右的周期。从这一思路出发,我们用本站日平均气温和气温日较差进行验证比较,发现气温日较差的对应关系较好。从而采用气温日较差曲线图,建立十五天韵律的倒春寒天气中期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20.
袁国正 《气象》1978,4(9):16-16
我地广泛流传“数九迟有春寒,数九早无春寒”,“过了闰月年,走马就种田”(指解冻早),“二月清明遍地青(春暖早),三月清明没一根(春暖晚)”等谚语。经用我盟清水河县3—5月平均气温资料验证,确实存在上述冷暖变化的规律。 “数九迟有春寒,数九早无春寒”,据统计,凡是冬至日在农历十一月十三日以前的,即数九早,次年3—5月都是气温正距平的暖春;反之,冬至日在十一月十四日以后的,即数九迟,次年有64%的年分为春寒年。 若再考虑“二月清明遍地青,三月清明没一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