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清 《地理教学》2011,(23):19+7-19,7
在设计气候专题时,教师应该打破第一轮复习中知识和技能固有结构的束缚,以一种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复习。教师要带领学生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重组,让学生重视气候知识系统的梳理和知识结构的构建,总结气候分布规律,分析气候要素的时空联系,多角度比较异同,归纳特征,从而强化学生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并将学生已经具备的气候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对气候知识的应用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创新水平较高的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程度。以城市发明专利申请数代表城市创新水平,采用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的组合模型,参照相应的分级标准计算各城市年气候舒适期,分析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与城市创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候舒适期每增加1%,发明专利申请数仅平均增加0.012%,相对于GDP、R&D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等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因素,城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对城市创新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十分显著。因此,创新政策的着眼点在于关注城市创新投入、人力资本、经济规模等影响城市创新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创新布局也应考虑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因素。  相似文献   

3.
王科 《地理教学》2009,(10):16-18
一、课前学案的设计 1、检测知识储备,了解学情 备课时如何把备学生落到实处,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实际教学中,很多时候备学生还是停留在估计和猜测上。比如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时,笔者认为关于气候类型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结果课堂上遇到几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很多学生非常茫然,于是我回过头还要给他们补上这一段知识。  相似文献   

4.
当前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中对气候因素的影响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气候特征,构建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建立了基于气候特征的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充分考虑了气候因素的影响,将低碳城市评价指标区分为受气候直接影响的指标和非气候直接影响的指标,并根据气候影响碳排放的关系框架,建立了包含32项指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孔钦钦  葛全胜  席建超  郑景云 《地理研究》2015,34(12):2238-2246
基于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通用热气候指数,研究中国12个重点旅游城市的气候舒适度及其1960-2013年间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 依据气候舒适度年内分布特征,所有城市可分为5种类型,即春、秋适型,春、秋、冬适型,春、夏、秋适型,冬适型和全年不适型。② 1960-2013年,年均通用热气候指数基本均显著增加;哈尔滨、大连增幅最大,分别达1.73 oC/10a、1.44 oC/10a。月均通用热气候指数也一致增加,且增幅冬季大、夏季小。③ 从年尺度看,各城市“冷不舒适”频率降低,“热不舒适”频率增加。哈尔滨、乌鲁木齐、北京、拉萨、西安、上海、三亚年“舒适”频率增加,尤其拉萨增幅高达8.9 d/10a;呼和浩特、大连、昆明、重庆、广州年“舒适”频率降低。④ 从月尺度看,6-9月的“舒适”频率整体降低;11-2月的“舒适”频率整体增加;3-5月及10月表现为纬度或海拔较高城市的“舒适”频率增加,其余城市降低。  相似文献   

6.
气候知识是自然地理的主干知识,是地理高考永恒的主题,而气候类型的分布又是气候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在高考复习中让学生全面、扎实地掌握?我采用“模式图和实际分布图相结合的四步复习法”效果颇佳,具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旭丹  刘宁 《地理教学》2012,(24):42-43
"季风"是"大气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行星风系与气候之间关系后,进一步认识特殊气候季风的成因,符合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季风"一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达到(上海)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在上海市  相似文献   

8.
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是衡量旅游地气候是否适宜进行旅游活动的主要指标。辽宁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经济收益在辽宁省经济体系中的比重由2007年的11.9%增加到2009年的14.9%,且还将继续增加。辽宁旅游业发展主要依托14个主要城市,受气候影响,辽宁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夏季。为了更准确明确辽宁主要城市适宜旅游月份,以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为评价指标对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的气候旅游条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辽宁14个主要城市适合旅游的时期都集中在5、6、7、8、9、10六个月;14个城市中有3个城市没有明显的最佳旅游期,6个城市有一个月的最佳旅游期,5个城市有两个月的最佳旅游期。  相似文献   

9.
李文彬 《地理教学》2012,(13):28-29
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个复习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一堂题为“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的高考地理专题复习课,课堂上,老师对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归纳,从气候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气候要素与农业、气候类型与农业等角度开展复习教学,对学生错题进行整理再现,精选各地高考题进行真题演练。教者能够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思维习惯培养和能力生成角度设计教学,  相似文献   

10.
尹中峰 《地理教学》2011,(15):54-55
【题目】 (2011全国卷试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西部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测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新的综合气候舒适度评价模型,分析计算了我国西部11个热点城市旅游气候舒适度,划分出适宜于旅游的季节分布,并对旅游气候舒适度的南北差异进行比较。依据舒适期的年内分布划分为3种类型:夏适型包括乌鲁木齐等5个城市,年内气候舒适度呈倒U形变化,不舒适期较长;春秋适宜型包括成都等5个城市,无不舒适期,气候舒适度呈M形变化;冬适型为南宁市,全年无不舒适期,气候舒适度呈U字形变化。夏季气候舒适度指数随纬度升高而增大,北方旅游具有更高的气候舒适性;冬季气候舒适度随纬度降低而升高,南方旅游具有更高的气候舒适性。年综合气候舒适指数随纬度的降低呈上升趋势,说明南方具有更长的旅游气候舒适期,这是造成我国南北旅游业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戴剑 《地理教学》2023,(4):28-31
气候问题与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气候变化的驱动、课程标准的要求、气候教育的复杂性和校外开展气候教育的优势,为开展气候教育及相关学习实践提供了空间与支持。在此背景下,学情的差异性与气候学习内容的多元性,决定了青少年学生的气候教育应以进阶式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其中,课程是学生学习活动开展的聚焦点和落脚点,主题开发要针对不同学段开展进阶式气候变化主题课程设置,同时,要遵循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的“六步法”,落实活动实践。  相似文献   

13.
《地理教学》2007,(10):45-46
据法新社报道,荷兰房地产界已掀起一股建设水上住宅热潮。由于担心全球气候变暖造成的海平面上升,荷兰多个城市纷纷推出水上地产开发区,让商家建造水上住宅。这项创意使荷兰房地产市场发展有了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气候特点”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气候复杂多样,二是季风气候显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应该让学生能感受到我国气候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对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的源地、性质、风向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理解冬、夏季风对我国气温与降水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城市屋面绿化对城市气候影响预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用移植法和数值模拟法分析了屋面绿化气候的影响过程,并用局地系统的热量平衡方程和水分平衡方程对城市屋面绿化后对温度、湿度及风、云、雾、降水等作了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使城市下垫面发生改变,自然景观的大幅减少与人工建筑的大规模增加,给城市气候与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城市环境气候图作为分析与调控城市环境气候、评估城市环境气候状况的工具与平台,拓展了城市气候信息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的应用。针对目前中国华南地区城市环境气候研究缺乏多要素图层、多技术方法综合分析的现状,充分考虑到不同要素对环境气候影响程度的差异,论文结合已有的城市环境气候图的编制方法,选择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的广州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多环境要素、多评估时段、多技术方法的复杂下垫面城市环境气候图系统,利用专业气象插值、遥感反演、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广州市空气质量、热负荷与通风潜力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表明:广州空气质量和热负荷具有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差异性,通风潜力的空间差异性明显而季节变化微弱。通过进一步叠加分析各环境要素,将广州环境气候划分为7种类型,其中最适宜类型主要分布于北部山区林地与城间耕地,最不适宜类型位于天河、越秀、荔湾的城市核心区以及白云、增城的工业密集区,形成“北优南劣”的环境气候空间格局。最后,以环境气候分析结果为基础,提出各气候类型所在区域的简要规划措施,为广州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建议与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宜人气候可以分为避暑型和避寒型两种类型,但现有研究鲜有关注国内两类气候的分布特征及差异。本文采用1981—2010年2132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数据,基于温湿指数、风寒指数和着衣指数计算各个气象站点的气候综合舒适指数,结合协同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全国避暑型和避寒型宜人气候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两类气候的地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中国避暑型气候区包括40°N以北的西北边疆和东北地区、西北中部地区及西南地区三大集中分布区。中国避寒型气候区集中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② 国内夏冬两季的气候不舒适地域广阔,包括环渤海、长三角等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避暑型与避寒型气候资源的开发潜力显著。③ 两类宜人气候呈现明显的地域分离特征,拥有避暑和避寒双重属性的地方极少。④ 国内避寒型气候是稀缺资源,具有垄断性特征;而避暑型气候相对分布广泛,是一种相对遍在性资源。本文不仅丰富了宜人气候分布特征研究的理论成果,而且可为地方气候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一、导学案(一)自主学习学习活动一:运用地球"五带"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和主要受海拔高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并把代表气候类型的序号填入下表:(二)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先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想法,再小组交流,明确共识答案,标记存疑答案。学习活动二:学会阅读和分析气候直方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气候特征。1.读景观图,分析下列四个城市"气温曲线和逐  相似文献   

19.
《地理教学》2006,(5):48-48,40
美国科学家最近警告说,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融化的极地冰川将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抬高海平面,那么若干年后,世界上许多城市和岛屿,如美国城市迈阿密、泰国首都曼谷和著名旅游胜地马尔代夫岛国将会消失在汪洋之中。  相似文献   

20.
刘筱  王铮 《热带地理》2018,38(4):498-503
气候变化及其应对在短短20年期间逐渐成为全球重要议题,以何种共赢、共识的方式行动起来,这不仅仅是技术进步问题,更是对人类集体认知的挑战。因此,需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尤其是基于气候变化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认识考虑全球气候治理问题。首先经济手段是全球行动和气候决策的最有效方法,但是它仍然存在各种争议,经济目标并非进行决策的唯一选项,除了经济上的效率原则,人类生活中还需要其他原则。其次,在应对决策上,不论是减缓还是适应,不论是征税还是补贴或是不同的贴现率决策,都需要更公平公正的路径来实现共赢,而这又必然涉及代际公平的讨论,进而又必然导致伦理准则的讨论。再次在气候变化决策模拟过程中,任何一个参数的设置和选择都涉及到价值判断,从而又让争论回到伦理原则。另外,不同国家和政府基于不同的国情和目的采取各种各样的碳税政策,要统一或协调可以用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就不仅仅是经济学问题,而是公平问题。因此基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文章提出基于更全面科学认知基础上的政策模拟才是人类进行气候治理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