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成英  吴虹 《中国岩溶》2009,28(2):206-211
为了给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演变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选择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两期遥感影像对该区影响水土流失的三个主要自然要素,即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信息提取,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分析平台,参考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对该区两个时期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越容易流失,而且水土流失强度级别增大;植被覆盖度对水土流失强度起着控制性作用,为抑制并缩减水土流失面积,应保护植被,退耕还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比较缓慢,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上述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的监测、评价、预测及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水土流失的危害、发生、发展,阐明影响因素诸如地层岩性、厚度、地形地貌、植被和降水等自然条件以及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等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程度,从中确定主要矛盾,寻找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和方法, 对于改造当地的自然环境、改善人类生存和生活条件, 提高水土保持能力等提供可供参考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典型黑土区土壤侵蚀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佳佳  白磊  吴嵩 《地质与资源》2019,28(2):193-199
以遥感和GIS技术为支撑,利用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为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绥化市2003、2015年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了计算,并结合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生成了黑龙江省绥化市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对黑龙江省绥化市2003、2015年的水土流失现状、空间分布及2003~2015年水土流失的变化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2003~2015年间,水土保持措施增加,土壤侵蚀状况有向好的趋势.从统计结果看出,强度、极强度侵蚀面积比例减少,相对的轻度和微度的侵蚀面积增加.2015年,强度侵蚀等级水土流失面积相比2003年减少522.75 km2,轻度侵蚀增长近1000 km2.  相似文献   

4.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南桐矿区水土流失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迎春  周廷刚 《中国岩溶》2012,31(2):191-197
以重庆市南桐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了水土流失类型及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南桐矿区水土流失面积262.91km2,侵蚀模数2281t/(km2?a),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其中轻度流失132.37km2,中度流失108.95km2。根据区域地貌类型以及水土流失特征,将研究区水土流失划分为盆边低山丘陵中强度流失区、北部坪状低山中轻度流失区和盆边中山轻度流失区三个类型区,盆边低山丘陵中强度流失区以中度流失为主;北部坪状低山中轻度流失区以轻度流失为主;盆边中山轻度流失区虽然以轻度流失为主,但微度流失也占有相当部分的比重。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16,(2)
水土流失预测的目的在于根据工程建设特点及所在区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对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的形式、强度、数量、危害等做出预测评价,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总体布局和各单项防治措施设计提供依据。本文分析了G105京澳线山东高唐至茌平段改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可能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扰动地表面积等,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特征,阐述了可能产生水土流失的部位、时段和数量,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21,(2)
水土流失是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标志。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地形、气候、土壤和地质环境等自然因素,也有资源开发过程不合理,土层植被结构被破坏等人为因素。文章基于仙游县三房山矿区建筑用凝灰岩矿建设项目,以水土流失现状为切入点,分析矿区开发对地表基质层扰动破坏的数量和程度,梳理影响矿区水土流失因素,科学预测项目区扰动前后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单元计算矿区水土流失集中时段和总量,对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形式、数量及危害强度做出预测性判断和评价,可为确定矿区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防治总体布局和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水土流失失危害特征及发展演变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王炜航 《辽宁地质》2000,17(3):230-234
辽宁省是我国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依据省内各市县不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面分比及地形地貌等地质条件,将其划分为极严重区,严重区,中度区及轻度区四个水土流失程度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水土资源的损失与环境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洪涝灾害频发,而且影响各业生产和发展。1996年与1986年的水土流失量对比结果表明,经过10年来的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都明显降低和减少。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0,(3)
目前资源跟环境中的矛盾愈加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具有时间集中、破坏强度较大和后续维护困难等特点。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的特点及治理对策进行分析,提出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水土流失问题,应建立科学预防体制和治理对策,综合数据库进行准确的判断与预测,在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前提下,维持水土的稳定性,降低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力。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使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与水利工程建设满足“三同时”原则,全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在保持经济正常发展情况下,为人民提供更加稳定的居住环境,推动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水土流失现状图的遥感编制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缺少实测和调查土壤侵蚀模数资料的地区,应用TM卫星图像和地形图,结合前人资料和野外典型调查,建立水土流失类型、强度与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坡度的相关关系,经遥感综合解译,编制水土流失现状图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重庆南川区为例,利用TM遥感影像、Arcgis和Erdas软件,运用地图代数原理,采用图像数据转移矩阵计算,结果表明从1988年到2000年水土流失增强面积为9 605.89 hm2,减弱面积为79 947.85 hm2;石漠化强度增强面积为15 078.92 hm2,减弱面积为12 492.53 hm2。石漠化是水土流失长期作用的结果,水土流失是石漠化形成过程的阶段性表现,二者在成因上存在因果关系,但在生态治理恢复的过程中,水土流失减弱面积与石漠化减弱面积的变化不同步,在时间上存在滞后关系。造成这种滞后的现象,原因是石漠化土地生态的恢复过程较水土流失土地的长。   相似文献   

11.
湖南洛塔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水土流失是一个全球性的灾害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导致侵蚀区土壤退化、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岩溶石山区石漠化,而且还会通过淤积河道、污染水质等过程来破坏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文根据湖南洛塔岩溶山区不同生态环境水土流失监测成果,对岩溶山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湖南湘西及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与生态建设,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实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姜德文 《地学前缘》2021,28(4):42-47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统治理观是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的重要指导思想。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有其自身规律,水土保持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学科,有其科学性与不可替代性,防治水土流失应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施策,系统和综合是水土保持学科建立和事业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水土流失在中国广泛分布并长期存在,而且治理程度及年治理进度较低,极不适应生态文明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辅助于重点治理,以小促大,大面积、快速恢复植被,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将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整治、面源污染防治、农村污水及垃圾处理、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整治等融为一体,以系统治理观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采取系统、全面的措施,重视山地经果林开发土地的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保护。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人为扰动破坏区,全过程、全方位落实水土保持措施,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四川盆地丘陵区是该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农村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穷的重要原因。文章根据四川盆地丘陵区水土流失面积大、强度高的特征及其致害因素,探讨了水土流失原因。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及耕地资源,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水旱洪涝灾害,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蓄水抗旱能力降低。由此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整治坡面水系,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强化人口/管理等,从而使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加强对紫色砂页岩丘陵区的治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不仅利于四川盆地丘陵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对改善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地下水》2020,(2)
营口市水土流失成因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营口市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多是贫困区所在地,特别是营口市东部山区,水土流失与贫困互为因果,水土流失区农业经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经济社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通过对该市水体流失状况、成因及危害和水土流失治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在今后工作中应全面加强全市水土流失需求分析及预防保护,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2016,(3)
通过对西安市临潼区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进行论述,使人们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思路、治理模式、管理经营形式有所改变,促使人们认识到水土流失治理只有走新型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建设模式,才有可能为当前临潼区渭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探索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17,(3)
丹东市小城子小流域葫芦沟内沟壑纵横,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平均土壤侵蚀模数每年可达到2200 t/km2,水土流失的加剧严重制约着小城子小流域葫芦沟的经济发展。本文通过调查小城子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该流域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确定了人为因素是导致丹东市小城子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以土地水资源利用调整为基础,以恢复植被、疏溪顺流为重点,注重政策落实的三种防治水土流失的治理对策,为防治水土流失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21,(3)
项目开发建设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直接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结合辽宁昌图病害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厂房建设项目区域实际情况,预测项目建设可能引起的水土流失危害。结论认为,因其占地面积较大,工程施工土石方量较大,建构筑物区新增水土流失量较大,如不做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将产生一定的流失;可通过采取表土剥离、撒播草籽、表土防护等措施加以防护,降低施工影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范围。  相似文献   

18.
窦润吾 《甘肃地质》2003,12(1):92-96
陇东地区是黄河上游水土流失严重区 ,也是国家重点治理的地区之一。由于特殊的岩土体的存在 ,加重了这一地区水土流失作用的危害性。本文通过水土流失现象与地质作用的关系进行偿试性探讨 ,旨在从中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 ,开展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9.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水土流失是石漠化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喀斯特地区地表广泛覆盖的红粘土在降雨条件下随着含水量的增加和人工垦殖的影响,剪切强度会产生变化,更易发生水土流失。本文以贵州普定石漠化研究区(陈旗村)的红粘土为例,以原状土模拟未经扰动的土样,以重塑土来模拟经过开垦被扰动后的土样,设计了原状土和重塑土在不同含水量下的直剪试验,初步地研究了这一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含水量大于35%时,石漠化地区红粘土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显著降低;在同一含水量水平下,原状土的抗剪强度明显优于重塑土,且随着含水量的增加,重塑土的强度衰减较之原状土快许多,表明了经过人工垦殖后的红粘土在降雨条件下更易发生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0.
邓庆明 《地下水》2020,(1):211-212
根据相关资料和3级区划标准将辽宁省水土流失典型治理区划分不同的类型。通过分析水源涵养减灾区、土壤保持区、人居环境维护农田防护区,以及丘陵保土拦沙区等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估算水土流失治理单位面积成本。以期为水土保持治理规模与投资成本的合理确定,以及生态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