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云南省孟连西7.3级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反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云南省孟连西7.3级地震前跨断层形变反映张兴华,宋金玲(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所,昆明650204)1995年7月10日、12日在滇西南孟连以西(北纬22.1°东经99.3°)连续发生Ms6.2级和7.3级强烈地震.1993年1月─1995年5月,云南中...  相似文献   

2.
1995年10月7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7.0级地震概况1995年10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占碑省的葛林芝火山地区发生一次强烈地震,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据报道,这是该地区自1909年6月3日7.6级地震以来发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1.震源参...  相似文献   

3.
1995年7月9日青海共和5.3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董积平(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兰州730000)主题词青海,震源机制,共和1995年7月9日23时56分,青海共和发生了MS5.3级地震。经国家地震局定位及甘肃省地震监测台网测定,该次地震的震中位置...  相似文献   

4.
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M_s7.3级地震前滇西实验场的重力异常反应吴国华,罗增雄(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所,昆明650204)1995年7月12日,云南省西南部中缅边境(21°57'N,99°01'E),发生Ms7.3级强烈地震,6月30日和7月?..  相似文献   

5.
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7.3级地震概况1995年7月12日在云南省孟连县中缅边境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1995年7月11日格林尼治时间21时46分;北京时间7月12日05时46分。(2)震级我国地震台网测...  相似文献   

6.
1995年7月12日中缅边境7.3级地震预报成功1995年7月12日05时46分在云南省孟连县中缅边境发生7.3级地震,震中(北纬22.0度,东经99.3度)距中国边界10公里。这次地震受灾地区达5个县(孟连、勤海、西盟、澜沧、沧源)33个乡,200...  相似文献   

7.
林蓉辉 《地震研究》1999,22(4):419-427
云南是中国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省份之一。在1995年7月于1996年2月的7个月期间,接连发生了3次大地震,它们是,1995年7月12日孟连地震(M=7.3);1995年10月24日武定地震(M≡6.5),和1996年2月3日丽江地震(M≡7.0)。本在对上述3次地震作简单介绍的同时,将重点强调孟连地震的短临预报及社会响应能力。孟连地震是一次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发震时刻为1995年7月12日0  相似文献   

8.
1995年9月14日墨西哥发生7.3级强烈地震1995年9月14日墨西哥中部的格雷罗州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波及首都墨西哥城、维拉克鲁斯、普埃布拉、米却肯和瓦哈卡州等地区,并造成轻度伤亡和破坏。1.震源参数(1)发震时间1995年9月14日当地时间上午0...  相似文献   

9.
袁家治 《地震研究》1995,18(4):445-446
云南孟连西中缅交界发生7.3级地震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1995年7月12日05时46分37.1秒,在北纬22.0°、东经99.3°的云南省孟连县西中缅交界缅方一侧发生一次Ms7.3级地震,震源深度为9公里,微观震中距边界约10公里。这次地震前,该区1...  相似文献   

10.
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发生于14时20分,震中位置:23.°N,118.5°E。至11月10日15时07分止,共发生3.0级以上余震214次,其中3.0~3.9级173次;...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有关SO_2气体对小白鼠、蚯蚓、虎皮鹦鹅的行为影响的实验。实验表明,小白鼠和蚯蚓在浓度为50ppm的SO_2气体的作用下出现了行为反应,在浓度为100ppm和150ppm的SO_2气体的作用下活动频繁,出现逃避现象。虎皮鹏鹉在浓度为100ppm的SO_2气体的作用下叫声频度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在浓度为400ppm的SO_2气体的作用下叫声频度显著下降,并出现呆痴、(?)毛、甩头等异常行为。因此地震前所溢出的含硫地气可能是引起鼠类、蚯蚓和虎皮鹦鹅等动物震前行为异常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从高波速比试论云南丽江7级地震的孕震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震中周围多台地震波资料计算平均波速比, 并对计算误差作了统计和分析, 提出了在介质存在横向不均匀的情况下数据处理方法。在资料有相当可信度的基础上, 动态追踪了1996 年2 月3 日云南丽江7 级地震前滇西北地区波速比的十余年时空演化图象。显示出: 丽江地震孕震区的高波速比异常图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大到小并再次扩大的过程;而低波速比的异常图象则由大到小、由小到大并再次缩小的过程; 地震发生在低波速比异常区包围的高波速比异常区的交汇部位。其时间进程的演化显示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在1988年耿马—澜沧76 、72 级地震后进入非线性阶段, 1995 年孟连西中缅边境73 级地震前进入失稳阶段。结合滇西北地区地震垂直分布图象和对照含硬包体试样在破裂孕育过程中波速场的演化图象, 表明丽江地震的孕震区具备了坚固体孕震模式的高波速特征  相似文献   

13.
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炜  许跃明 《地震》1997,17(4):357-363
1996年11月9日在南黄海海域发生了6.1级地震。该地震前自1993年直震中周围区域的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小震群活跃,出现孕震空区及一些地震活动指标的中期异常。1995年8月后该区地震活动的出现明显平静。这次地震前的地震活动异常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4.
震前地声与动物异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锦昌  刘向群 《地震学报》1981,3(4):429-439
本文根据近十年来我国地声观测的某些结果, 分析了地声的时-空分布特点, 并估计了透入基岩面上和水面中的声压.同时与震前动物异常特点, 以及与人和某些动物的听觉和振动感受器的敏感阈值进行了比较.最后, 对唐山余震期间同时段内鱼和地声活动的观察结果, 进行了相关分析.其结果如下:1.地声和动物异常的时-空分布图式基本相似, 并可认为都是临震前兆.2.三级左右地震震中附近地区, 地声透入基岩面上和水面中的声压, 在150——250赫芝频段内, 分别为23——19分贝和90——86分贝.由此可见, 人耳是不可能感觉到的, 但是通常在地面上栖息的猫、狗、雉和穴居的鼠是可能觉察到的, 而骨鳔鱼类可能优先于这些陆生动物觉察到水中的地声信息.同时, 基岩面位移的垂直振幅约为10-7厘米.这虽比某些动物的振动感受器的阈振幅约低3个数量级.但可推测, 在强烈地震前的地面位移的垂直振幅可达到或超过微米量级.这就可能为这些动物的振动感受器觉察到.3.相距约20公里的鱼和地声活动观察点, 同期内的观察结果表明, 它们共同反映了同一地区内的唐山余震活动.同时, 鱼和地声活动的日频度序列之间具有一定的互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林命周  赵志光 《华南地震》1998,18(1):108-110
通过对唐山地震等大量震例和震害资料的分析,总结出适合于地震预报单级模糊决策具体计算使用的参数表。根据这些表列出的参数计算的结果,在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和1996年11月9日长江口以东海域6.1级地震的震后快速趋势判定中,均取得了相当好的社会效果,在对1975年2月4日海城7.3级和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的内检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永登5.8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并应用秦保燕提出的地震动态空区的原理和地震频次起伏加剧,研究了1995年永登5.8级地震的孕震过程,对地震三要素进行了回顾性预报。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地震发生的时间、强度和地点十分接近  相似文献   

17.
陈浩  常志权 《地震研究》1994,17(3):254-263
本文对自然条件下虎皮鹦鹉声行为观测资料,进行了微机分析,所得到的BG声行为特性很好地反映相应的自然习性,这就为地震生物观测站的BG声行为与地震关系观测资料的微机分析提供了基本方法,进而提高了动物习性异常在临震预报中的有效性,所得到的BG始鸣时和终鸣时,分别与观测站的日出和日没时呈正相关,变化速率都为0.2,即很好地反映BG声行为昼夜节律的季节变化习性。所得到的BG单次叫声,变音调叫声,单音节和多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由十余条深部地震测深部面观测结果综合归纳出来的一个华北地区岩石圈上部12层三维非均匀模型,进行了应力场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唐山地震孕育背景及长期前兆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The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rupture zone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location of epicenter and magnitud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 There is still argument abou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842 M7 Balikun earthquake and the 1914 M7 1/2 Balikun earthquake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eastern Tienshan. Through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we confirm that there exist 3 rupture zones in Eastern Tienshan. These rupture zones, Tazibulake rupture zone on the Jian Quanzi-Luo Baoquan Fault, north of Shanshan, Xiong Kuer rupture zone on the south Balikun Basin Fault and Yanchi rupture zone on the south Yiwu Basin Fault, are closely related to 2 historical earthquakes. Based on historical literature and current geological evidence analysis, we infer that Xiong Kuer rupture zone was produced by 1842 M7 earthquake and Yanchi rupture zone by 1914 M7 1/2 earthquake, while Tazibukale rupture zone may represent another unrecorded historical event. South Balikun Basin Fault disturbs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which has a 14C age of 3110±30 B.P in the south of Balikun County, ~100km to the east of Xiong Kuer rupture zone, therefore we can't preclude the possibility that Xiong Kuer rupture zone extends to the south of Balikun County. This region overlaps with the meizoseismal area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document, together with the fact that the impact of 1842 earthquake is no less than 1914 earthquake, we believe that the magnitude of 1842 earthquake is no less than that of the 1914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20.
罗荣联  张俊昌 《地震研究》1999,22(4):325-329
在研究中甸一个大理地震带活动特征,丽江地区大地震重复性和1996年2月3日丽江7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格局基础上,认为丽江震区在未来100年内不大可能再度发生7级以上地震,这对于确定丽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中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