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广东省的市域为经济单元,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密度分析法,对1994—2015年广东省产业结构发展水平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圈,周边城市为第二产业外圈,并逐渐向四周扩散的圈层式空间格局。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较高,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全省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比较高,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聚集特征明显,高-高区域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低-低区域主要分布在其他地区,有较明显的两极分化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和均衡度的概念构建城市空间增长绩效模型,遴选北京、重庆和深圳3个城市等级和地形迥异的大城市,分析其在2012—2016年的空间增长绩效。结果表明:北京的城乡区域逐渐融成一体,深圳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为多中心组团式的格局,而重庆的城市空间形态则相对紧凑。在此期间,北京的城市蔓延状况最严重,深圳的城市蔓延速度最快,而重庆则在社区级服务中心的配置上改善明显。空间增长绩效上,市区级紧凑度重庆最高,北京最低;社区级紧凑度深圳最高,北京最低;市区级均衡度北京最低,社区级均衡度重庆最低。  相似文献   

3.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演化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陈浩  陆林  郑嬗婷 《地理学报》2011,66(10):1427-1437
旅游地发展演化的研究可以理清旅游地发展的脉络,寻求旅游地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的演化过程,选取1980、1987、 1999、2008 年4 个时间断面,选取节点发展和交通连接两项指标加以体现城市群旅游空间发展演化过程,以各城市旅游业发展的业绩反映城市节点的发展演化,以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公路交通连接反映城市之间连接的演化。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业绩模型,反映城市旅游节点的发展状况,通过公路交通可达性、公路交通运量的演化反映珠三角区域的城际公路交通连接的演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群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最主要体现在从以广州为中心的单极格局转化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两级格局,珠三角各城市旅游业均取得了高速发展,城际公路交通连接效率和总体运行能力大大提高。但珠三角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存在不平衡性,珠江口东西两岸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港澳珠跨海大桥的修建及以广州为中心的城际轨道交通的建成,珠三角城市群旅游空间格局将发生革命性变化,区域空间网络体系将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4.
王效梅  余正颖  刘小勇 《地理科学》2020,40(10):1636-1645
利用广东省2001—2017年121个区县的空间面板数据,对广东省区域发展格局进行了空间探索性分析。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差异和行政等级网状布局3个视角,采用3种中心?次级?外围划分模式,构建基于空间分解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研究发现: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正在向广深?珠三角非广深?非珠三角的格局演变;上级区域对下级区域的影响仍以回流效应为主,扩散效应逐渐显现;次级区域和外围区域的发展仍受制于行政区划层级的制约,行政区划下的城市等级体系依然显著影响区域经济的扩散回流和市场区效应;下级区域对上级区域的市场区效应依赖于下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时,下级区域难以形成支撑上级区域经济发展的消费市场,广州和深圳2个城市的市场主要是全国和国际市场,珠三角其他城市和非珠三角地市中心城区的市场依然是本地市场。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空间极化研究   总被引:50,自引:7,他引:43  
改革开放20年来广东省的空间结构演化表明:传统的核心-边缘模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区域出现多极化且次级核心区形成。广州华南中心城市的地位已经被香港所取代,韶关、湛江、汕头、潮阳等老中心城市地位不断下降,深圳、珠海、东莞、中山、顺德、南海和番禺等新兴城市正发展成为新区域增长中心。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开始向外围地区扩展,出现了反极化的趋势。全省空间差异扩大,形成了多层次的空间极化格局。  相似文献   

6.
基于因子分析等定量方法初步探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旅游城市格局动态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其演化机理.结果表明:京、沪、穗、深四大城市为中心形成的三大旅游核心地带没有显著变化;其它城市旅游发展变化明显;东部城市旅游发展综合优势胜于中西部;从位次升降值变化可见各区域城市旅游发展速度的空间分异过程:90年代初南方城市旅游发展快,此后长江中下游城市及北方城市旅游发展相对较快.成因不仅在于旅游资源禀赋、区位和交通等因素影响,还表明其空间动态过程与国家宏观的空间发展战略安排、外商投资量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1990,1996,2000,2002年FDI与城市旅游综合实力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2,0.475,0.631,0.732,均表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7.
欧盟在经历了90年代中后期经济的短暂较快增长后,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受到了显著影响。因此,本文以欧盟28个成员国为例,运用泰尔指数分解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区域经济差异的演变特征,运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探讨差异演变的空间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1995年~2015年间,欧盟经济发展的泰尔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扩大。区域差异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1999年的低差异缓慢缩小阶段;2000年~2008年的高差异缓慢缩小阶段;2009年~2015年的均衡发展阶段;(2)欧盟经济发展的组间泰尔指数总体呈平稳波动小幅下降趋势,不同时期变化的幅度与趋势不同。组间差异演变分为三个阶段:1995年~2000年的区域间差异扩大阶段,2000年~2009年的区域间差异缩小阶段,2009年~2015年的区域间差异扩大阶段。北欧区域经济差异趋于稳定的均衡状态,南欧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逐步缓慢缩小。中欧地区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在逐步缓慢缩小。东欧地区的组内经济差异可以分为"扩大—平稳—缩小—平稳"四个阶段。西欧地区的组内经济差异可以划分为"缓慢缩小—均衡发展"两个阶段;(3)欧盟区域差异格局由极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向均衡的空间格局转变,格局转变不显著,总体呈现以西欧国家为第一圈层、北欧和南欧为第二圈层、东欧和中欧为第三圈层的圈层式递减的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分析   总被引:49,自引:8,他引:41  
闫小培  林彰平 《地理学报》2004,59(3):437-445
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区域化和区域城市化以及城镇体系开放性增强等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特征。以省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选取25项城市发展指标,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1990年和2000年中国城市发展进行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的变动特征是:① 城市发展水平的东西空间差异增大,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展重心南移;② 城市发展速度东部沿海地区快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南部大于北部,基础较好的城市集群发展速度较快;③ 东部沿海地区的北京和上海集聚性、外向性和创新性特点都很显著,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特征结构仍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国家目标、战略和政策的作用及其效果累积,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和地理区位条件的差异是这一时期中国城市发展空间差异变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魏晓旭  赵军  魏伟  颉斌斌 《干旱区地理》2015,38(6):1300-1309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各县域(市、旗、区)单元为基本单元,以1980年、1990年、2000年和2013年统计年鉴的相关县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钱纳里经济发展理论、空间相关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系统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县域经济发展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整体上经历了"均衡→不均衡→逐步均衡"的发展趋势,其中区域性中心城市和资源富集性县域单元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偏远和资源贫乏区域,对周边县域有较明显的辐射和联动效应。(2)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冷点和热点集聚区经历了从无到有和从少到多的过程,形成了资源富集区域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集聚区。(3)县域经济增长以空间正关联为主,HH类型有减小趋势,LL类型较为稳定,HL和LH类型则较少且分布零散。(4)通过因子加权回归发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次产业总值和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其它3个因子对其经济发展和空间格局分布亦有显著相关性,各因子对县域经济的影响的显著性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0.
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位序—规模分布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客货流地理是交通地理学研究的传统重要领域。本文利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对1980-2010年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客货运量规模的q值均大于1,符合位序—规模分布特征,但客运规模分布更显著。客运量q值先减小后增大,呈现出非均衡—相对均衡—非均衡演变特征;货运量q值逐渐降低,呈现出非均衡—相对均衡演变特征。在空间格局方面,客运空间格局呈现出由初期以广州为单中心向心型客运联系向穗莞深多中心客运联系转变;珠三角产业结构趋同性及以广州为中心的放射状交通网络结构,使得货运空间格局呈现出长期以广州为核心单核主导特征,主要表现为递接性联系特征。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地方性城市职能分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2000年广东省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运用多变量聚类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广东省50个地方性城市进行了统一的综合职能分类,共分出职能特征较为明晰的7个大类和反映内部次一级差异的12个亚类,进而揭示各职能类型城市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历史地图数据及相关史料的梳理和印证,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地理权重回归模型等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 20世纪30年代广东古村镇墟市的空间分布结构及驱动因素的空间溢出作用.结果表明:广东古村镇墟市的空间结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呈圈层结构并具树线状分布特征.古村镇墟市平均贸易半径的空间差异、分布的层级结构和职能等级...  相似文献   

13.
与基于商务旅游与观光旅游需求的商务型旅游地、观光型旅游地的成长模式不同,粤北清新县不仅经济发展得益于除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外的"第三条道路"--旅游产业化发展,而且旅游发展也走出了除商务旅游、观光旅游以外的"第三条道路"--休闲娱乐产业化发展.清新县充分利用其位于环大珠三角城市(群)游憩带上的优越区位条件,以及庞大的城市休闲旅游市场,在定位于广州"休闲卫星城"、大珠三角"后花园"基础上,通过休闲娱乐的产业化发展,有效地将"娱憩旅游资源环境"转换为"娱乐旅游吸引物",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从而形成旅游休闲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实现了经济与旅游的跨越式发展,属于典型的休闲娱乐型旅游地成长模式.案例为经济发达地区周边县市经济与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廖开怀  陈姝卉 《热带地理》2022,42(3):431-443
利用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乡镇卷)和中国GDP空间分布公里网格数据集等各类数据,采用因子分析、莫兰指数和GIS分组分析法,对广东省市际边界城镇发展的空间类型进行定量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市际边界城镇空间结构由公共服务设施与旅游资源类、企业与人口集聚类、生态本底资源类、人民生活水平类以及边缘艰苦类5个主成分因子构成,不同主因子的空间关联性存在差异,其中生态本底资源类和企业与人口集聚类主因子的空间关联性最强,而边缘艰苦类主因子的空间关联性最弱。市际边界城镇的空间发展类型可以划分为高生活水平型发展强镇、产业与人口集聚型发展强镇、产业与公服配套型发展强镇、公服滞后型发展强镇、生态发展型一般镇、生态与旅游型发展一般镇、边缘山区型发展弱镇7类。自然资源禀赋与区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历史基础、政府政策和文化差异为影响市际边界城镇发展空间类型的5大因素。  相似文献   

15.
据统计,旅游碳排放已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9%,加强对其研究和控制是关乎人类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地理学的视角,研究了中国2007年到2017年间30个省、市、自治区入境旅游碳足迹时空分布的特征和演化规律。在利用碳足迹综合计算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基础上,深入揭示了中国入境旅游碳足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表明,2007年到2017年间,中国入境旅游碳足迹呈现急速上升又稍有回落的趋势,总量从562.30万t上升到1088.09万t,增长1.94倍,其中交通和邮电业占比最大;近十年来我国多数省市的入境旅游碳足迹变异程度不高,维持在较平稳的状态;空间维度上,则呈现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乡村类型划分及乡村性评价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中雅  冯艳芬 《热带地理》2016,36(6):995-1004
为认识广东省乡村类型及乡村发展程度,依据产业的 GDP 比重划分广东省乡村发展类型,构建广东省乡村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测算了广东省内 67 个县级区域在 2001、2005、2009 及 2013 年的乡村性指数并划分乡村性强度,分析得出了近 10 a 广东省乡村发展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广东省乡村类型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及均衡发展型,均衡发展型乡村面积在各年份中所占比例均最大,农业主导型乡村面积在逐年减少,工业主导型乡村呈波动变化状态,商旅服务型乡村则发展较平稳;2)广东省各县域的乡村性指数均值都在下降,从 2001 年的 0.60 下降至 2013 年的 0.34,均值最低的为工业主导型乡村,最高的为农业主导型乡村,变化最大的是均衡发展型乡村;3)广东省乡村性强度可划分为弱、较弱、中等、较强、强 5 个等级,近 10 a 中,弱与较弱等级乡村面积在大幅增加,中等强度的乡村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较强等级乡村则大幅减少,而强等级的乡村则逐渐消失;4)各类型乡村的乡村性强度变化有所差异,农业主导型与工业主导型的强度变化均为稳步下降,商旅服务型的强度则经历了稳定阶段后再下降,均衡发展型的强度下降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17.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by employing the multi-scale and multi-mechanism framework. The study furth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ace, scale,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by applying a spatial filtering method that eliminates spatial dependence of the data and quantifies the extent to which spatial effects have contributed to regional inequality at multiple scale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over 90% of the divide between the core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and the periphery areas of Guangdong province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effect of strengthening spatial dependence. By incorporating spatial filters in space-time models, we also reveal the space-time and core-periphery heterogeneities of development mechanisms. Our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a multi-scale and multi-mechanism framework and rigorou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spatial filtering and space-time modeling, helps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y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相似文献   

18.
许志桦  叶嘉安 《地理学报》2008,63(12):1277-1288
广东省外资分布的地域差异是导致省内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分 析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广东省外商投资的总体时空扩散模式, 并探讨不同来源地的外资在不同 时期的分布与扩散情况及各自投资动因的变化。研究表明, 广东省外商投资的时空模式不断 演变, 经历了由外资增长极向外扩散的过程﹔随着省内投资环境日趋成熟, 政策因素对外商 投资的吸引力减弱, 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市场规模是吸引外资最重要的因素; 不同来 源地的外资的时空扩散模式与动因皆有一定的差异。最后, 对广东省改善投资环境与利用外 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