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变质作用研究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的变质作用研究取得了若干重要进展,包括:(1)据同位素年龄将其划分为晋宁变质旋回和加里东一海西变质旋口;(2)按显微结构分析划分矿物的生长历史为二期六个阶段;(3)厘定了若干降压变质反应和等压冷却反应;(4)较为定量地重建了两大旋回的变质作用P—T-t轨迹.上述成果为核部杂岩,乃至整个造山带的地壳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分布于北秦岭造山带南部,夹持于商丹断裂带与朱夏断裂带之间的秦岭杂岩是秦岭造山带中最古老的前寒武纪基底块体之一。它是秦岭造山带中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的地质记录,经历了晚元古代以来多旋回俯冲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多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包含了大量反映秦岭造山带形成与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地质信忠。虽然前人对秦岭杂岩已经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著,提出了许多新认识和新见解,如从原秦岭群中解体出松树沟蛇绿岩片、峡河山群、古深成花岗片麻岩体等I高压变质岩(榴辉岩,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多期变形与变质特征的认识等。但由于秦岭杂岩问题的复杂性,某些认识或问题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其中(1)松树沟蛇绿岩片是否真正蛇绿岩?松树沟超镁铁质岩体与其围岩变质镁铁质岩是否同时代?它们的构造变形与变质历史是否相同?(2)峡河山群组成、分布、时代、构造意义及其与秦岭群片麻岩的关系;(3)秦岭岩群的组成、主变质期和变形期昀时代及性质;(4)晋宁期花岗岩带形成的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意义;(5)已有同位素测年数据确切的地质意义;(6)高压交质岩的分布、产出状态、与围岩的关系、时代、成因及构造意义是秦岭杂岩研究中的基本问题。文中对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简要讨论,提出了今后秦岭杂岩研究的重点应放在构造事件、变质热事件、岩浆事件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和这些地质事件的精确的同位素测年工作上。  相似文献   

3.
秦岭群属于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它卷入了加里东褶皱带,表现出强烈的韧性再造特征。发育有一系列北西西向的韧性剪切带,组成剪切带阵列。其中包括秦岭群北缘的军马河—马蹄湾韧性推覆剪切带,南部边缘的寺坪—马山口韧性剪切带及秦岭群内部的韧性剪切带等。其边缘韧性剪切带乃是秦岭群与南北相邻变质古生界之间的构造边界,内部的韧性剪切  相似文献   

4.
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向西的侧向运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涛  胡能高 《地质科学》1997,32(4):423-431
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即秦岭杂岩南北两侧商丹、朱夏边界剪切带逆-左行和逆(正)-右行相配套的剪切、杂岩内部广泛发育的东倾的A型构造、变质作用的近等温降压以及花岗岩体侵位中心的向东偏移的特点揭示,该杂岩相对两侧古生代地层发生过(晚加里东-早海西期)向西的平行造山带的侧向运移、抬升;水平相对位移量约32-86km:垂向相对抬升量约为15-40km:其动力学背景是杂岩两侧盆地由东向西剪刀状双向俯冲闭合造成的侧向挤出。  相似文献   

5.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发育的阶段性及其年代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发育两套伸展构造体系,一套为变质核杂岩周缘典型的拆离断层体系,另一套为变质核杂岩内部伸展构造体系。构造及运动学分析表明,拆离断层体系代表的力较早期的ESE-WNW向区域性伸展,上盘自ESE向WNW运动,内部伸展构造体系代表后期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向四周下滑的正断层伸展作用,可能为变质核杂岩垮塌所致。因此小秦岭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具有明显阶段性。  相似文献   

6.
在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群变质杂岩西缘,措朱夏断裂和商丹断裂广泛分布着一套“含砾大理岩”,自50年代发现以来,先后提出海相冰碛岩、沉积砾岩、滑塌堆积、构造假砾及构造混杂岩等多种成因假说。近据宏、微观构造研究,认为应是含砾碳酸盐质糜棱岩,由变形强烈的多成分砾石与复杂揉皱状条纹(带)大理岩基质组成。其内砾石是属高级变质大理岩中硅质、长英质及白云质大理岩的变质条带,  相似文献   

7.
小秦岭金矿带潼峪矿集区金的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变质核杂岩构造特征,研究了小秦岭金矿带潼峪矿集区金的成矿规律与控矿因素,指出潼峪矿集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自太华群,并受晚期岩浆和构造的控制,尤其是变质核杂岩构造系统及其剥离(滑脱)构造控矿特征非常明显。综合研究认为,区内佛头崖-狮子包地段、东交沟—佛头崖一带、岳王庙-王排沟地区与复背斜倾伏端是重要的找矿靶区,值得进一步深入工作,并可为老矿区找矿提供示范。这对在老矿区深部寻找金矿,把小秦岭西段的深部找矿工作推向新阶段,实现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东秦岭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元古代时期因华南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缘向北俯冲引起断块区基底开裂,向南漂离而形成的块体。宽坪杂岩与陶湾杂岩是在秦岭杂岩块体向南漂离过程中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边缘海盆地的产物。经晋宁运动,边缘海闭合,形成早期的北秦岭造山带。  相似文献   

9.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水热系统演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曾出现大量流体,由溶解作用产生的流体在变形分解内运移,形成古水热循环系统,该水热系统使岩石中如铀等大离子富集成矿,水岩相互作用造成秦岭杂岩中稀土元素四重分布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刘德民 《现代地质》2003,17(2):125-130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 ,确立了中国变质核杂岩的三层结构 ,即盖层 (上部脆性变形层 )、滑脱层 (固态流变中间韧性层 )、核部 (变质核、同构造侵入岩 ) ,分析并总结了各层的主要特征。中国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间以燕山期为主 ,喜山期次之 ,还有晋宁期、加里东期、海西期以及印支期。依据中国变质核杂岩出露的大地构造位置 ,可分为板缘变质核杂岩和板内变质核杂岩两类 ,它们均与热异常和岩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变质核杂岩核部基本上都发生一期以上的岩体侵入 ,是找矿探矿的理想构造区。  相似文献   

11.
豫西东秦岭变质核杂岩是指1:20万奕川幅“秦岭群”解体后的一套中深变质、复杂变形、岩浆活动和混合岩化作用强烈的变质地体,形成于元古代,是东秦岭造山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蛇尾地区的核杂岩内,从南到北分为矽线石-白云母带、矽线石-钾长石带和红柱石-白云母带等三个区域变质带。在矽线石-钾长石带的局部地段,叠加了石榴石-钾长石热力变质带。空间上围绕着隐约出露的白云母花岗岩侵入体。石榴石-钾长石带内泥质变质岩的变质  相似文献   

12.
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于认识大别核部杂岩单元的特征及归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斜长角闪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Sm-Nd 同位素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研究。斜长角闪岩的 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_(DM))有3个不连续年龄段,它们分别为2.50~2.92Ga(平均2.71Ga);1.79~2.47Ga(平均2.14Ga);1.07~1.57Ga(平均1.38Ga)。模式年龄为中元古代、古元古代的斜长角闪岩的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44±180Ma、2220±210Ma,其模式年龄与等时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至少模式年龄为元古宙的斜长角门岩的t_(DM)可代表其原岩的近似形成年龄,从而证明大别核部杂岩单元中存在着古元古代、中元古代两期自亏损地幔分异的基性火山岩变质形成的斜长角闪岩。而模式年龄为新太古代的斜长角闪岩,其模式年龄能否代表其形成年龄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各期斜长角闪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的差异表现得不明显。通过对其原岩性质研究表明:原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少数为钙碱性玄武岩。大别核部杂岩中斜长角闪岩原岩ε_(Nd)(t)反映出大别核部杂岩地区上地幔自古元古代到中元古代一直沿着亏损地幔 Nd 同位素的演化线演化发展,这种性质及演化趋势与扬子北缘及南秦岭早期上地幔 Nd 同位素性质及演化趋势十分  相似文献   

13.
安徽东部南黄变质核杂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黄变质核杂岩位于扬子地块北东缘滁州-巢湖前陆褶皱冲断带的西侧,地表呈不规则穹形构造,核部出露上元古界张八岭群北将军组,四周为张八岭群西冷组环绕,两者间发育有缓倾斜韧性断层。南黄变质核杂岩以具有三层式结构为特征,变质杂岩核为上太古界南黄片麻岩套,中间韧性流变层由中元古界大理岩段及上元古界张八岭群组成,震旦系沉积盖层零星出露于南东,指向构造反映由北北西往南南东的剪切滑动。同构造期闪长玢岩K-Ar法年龄147±4.4Ma,表明南黄变质核杂岩是燕山运动造山期后伸展作用的产物,属陆内造山型变质核杂岩。  相似文献   

14.
西藏定结地区变质核杂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喜马拉雅造山带定结地区近EW向展布两条变质核杂岩带:高喜马拉雅变质核杂岩带和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带,在研究区以拉轨岗日-孜松变质核杂岩为典型代表。该变质核杂岩带由多个变质核杂岩体组成,各变质核杂岩体具典型的三层结构。核部由两期(加里东期和喜山期)花岗岩和拉轨岗日群变质岩组成;拆离断层、韧性剪切带及糜梭岩带组成滑脱层;盖层由二叠系、三叠系浅变质岩或未变质的沉积岩系组成。  相似文献   

15.
庐山变质核杂岩成因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质核杂岩主要有 3种类型 ,即盆岭型、古老大陆边缘型和古陆核增生型变质核杂岩。这些变质核杂岩都是伸展型的 ,即它们是由于地区性的伸展作用所形成的 ,因此可以统称为伸展型变质核杂岩。江西庐山变质核杂岩由古老变质岩核 (下元古界星子群 )、褶叠层 (中元古界双桥山群 )和盖层三部分组成 ,按上述分类可划分为古老大陆边缘型变质核杂岩 ,因此它也是伸展体制下形成的 ,但前人对伸展体制是何时出现的还存在分歧。由于庐山变质核杂岩主体是庐山“透镜状山体”,它正好位于赣江断裂北段西侧 ,是夹在赣江断裂两条次级断裂——庐山西侧的沙河—…  相似文献   

16.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根部变质杂岩研究新进展游振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30074)秦岭杂岩变质历史和构造演化的研究已取得如下结论:(1)两个构造变质旋回,早期M_1,时代为元古代,具若干热事件,其中最主要为991Ma(晋宁期)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事件;...  相似文献   

17.
江媛媛  向华  张泽明 《岩石学报》2017,33(8):2563-2574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长期汇聚的产物。该造山带以商南-丹凤缝合带为界分为早古生代的北秦岭造山带和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南秦岭造山带。武关杂岩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北缘,被认为是一套形成于弧前盆地的杂岩,原岩沉积时代为泥盆纪-早石炭纪,经历了晚石炭纪变质作用。本文对武关杂岩的石榴黑云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研究。该岩石主要由斜长石、石榴石、黑云母和石英组成,含少量白云母、金红石和钛铁矿。变斑晶石榴石具有明显的生长成分环带,其核部以MgO含量增加和MnO降低为特征,幔部FeO含量逐渐增加,MgO、CaO和MnO逐渐减少,而在边部CaO明显升高,MgO、FeO和MnO含量不同程度降低。相平衡模拟和温压计计算结果表明,石榴黑云片岩具有复杂的顺时针P-T轨迹,早期进变质阶段(M1)为升温升压过程,峰期条件为~695℃和~8.3kbar,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核)和所含的黑云母、斜长石、石英及钛铁矿包裹体;中期退变质阶段(M2)是降温降压过程,达到~615℃和~6.2kbar变质条件,变质矿物组合是石榴石(幔)和包含的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和钛铁矿包裹体;晚期是以近等温升压为特征的进变质过程(M3),达到~620℃和~9.1kbar条件,变质矿物组合为石榴石(边)和基质矿物黑云母、斜长石、石英、白云母和金红石。M1和M2阶段的构造了一个"发夹状"的顺时针P-T轨迹,为俯冲带变质作用典型特征,表明岩石经历了早期俯冲和后来的折返过程。而以显著增压为特征的晚期进变质作用(M3)很可能表明岩石经历了又一期俯冲作用。因此,本研究表明武关杂岩中的石榴黑云片岩很可能处于俯冲通道之中,经历了多旋回俯冲与折返过程。  相似文献   

18.
李伍铜锌矿产于江浪变质(核)杂岩内[1],含矿岩系(李伍岩群)变质程度较高,已达绿片岩—角闪岩相,属中压变质相系,原岩恢复比较困难。分析认为李伍岩群原岩建造应归入火山—沉积岩建造,产于扬子陆台西缘元古代裂谷系的一个分支裂谷带中(已消亡)。  相似文献   

19.
李伍铜锌矿产于江浪变质(核)杂岩内[1],含矿岩系(李伍岩群)变质程度较高,已达绿片岩—角闪岩相,属中压变质相系,原岩恢复比较困难。分析认为李伍岩群原岩建造应归入火山—沉积岩建造,产于扬子陆台西缘元古代裂谷系的一个分支裂谷带中(已消亡)。  相似文献   

20.
豫陕境内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邻接地带,由北往南有火山岩华北地台南缘的熊耳群(180—1400Ma)和大红口组(734—507Ma),北秦岭的宽坪群(1410—884Ma),二郎坪群及其相当地层草滩沟群、斜峪关群、云架山群,丹矾窑群、大河群(550—450Ma),秦岭群(2226—1800Ma)与丹凤群(448—402Ma)。按多旋回观点,秦岭群归早元古代旋回,熊耳群、宽坪群、大红口组归中、晚元古代旋回,二郎坪群、丹凤群属早古生代旋回,火山活动具有从中元古代到早古生代,由北往南迁移的特征。不同的火山岩共生组合或建造所具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不同的岩浆成因类型、壳幔环境和成矿作用。壳幔环境包括地壳类型、地幔能量状态和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