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郁柏 《地质找矿论丛》2006,21(Z1):131-136
文章介绍了辽西某多金属矿区沟系次生晕测量的应用及效果,探讨了沟系次生晕测量中布点、采样、元素含量统计、异常图编制、异常解释和异常检查的方法与技术.工作成果证明,沟系次生晕测量是一种针对沟系发育、厚层覆盖地区的快速、经济和有效的化探方法,可迅速圈定矿化带、评价矿化带的含矿性.  相似文献   

2.
青海东昆仑地区1∶50万化探次生晕扫面工作中,根据少量的采样点分析成果,快速掌握了该区Au及其他元素的矿化信息。通过进一步的化探次生晕逐级加密分解,在五龙沟地区圈定了1∶2.5万化探次生晕找矿靶区26处,证实了化探次生晕勘查技术方法是快速、有效、准确锁定最小勘查区范围的技术方法。对26处靶区大比例尺(1∶2 000)原生晕剖面定位,槽探工程控制揭露,坑、钻探工程走向和倾向追索控制,最终在五龙沟地区发现大型金矿床3处,中型金矿床3处,小型金矿床6处,累计金金属量近120t。进一步证实了化探次生晕勘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和觅金效果的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快速评价分散流异常的沟系原、次生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快速评价分散流异常的沟系原、次生晕方法,讨论了该方法代替传统正规测网原,次生晕方法的可能性、工作方法和应用条件。试验工作取得了好的地质效果,证明在某些条件下,新方法完全能代替传统的原、次生晕工作方法,并具有快速、经济、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王郁柏 《地质找矿论丛》2006,21(10):131-136
文章介绍了辽西某多金属矿区沟系次生晕测量的应用及效果,探讨了沟系次生晕测量中布点、采样、元素含量统计、异常图编制、异常解释和异常检查的方法与技术。工作成果证明,沟系次生晕测量是一种针对沟系发育、厚层覆盖地区的快速、经济和有效的化探方法,可迅速圈定矿化带、评价矿化带的含矿性。  相似文献   

5.
水泉沟矿区在找矿初期,开展了1∶1万次生晕地球化学测量扫面工作。通过对该区异常的分析、筛选、野外地表检查、评价,圈定综合异常4处。为了对综合异常成因进一步的了解,对矿区圈定的异常区重点地段进一步开展了大比例尺(1∶2000)次生晕和地质综合剖面测量,详细的分解和解剖了异常地质成因,明确了区内的找矿方向,选定了下一步找矿靶区,为该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性化探资料。利用槽探对优选靶区异常进行地表查证,采用钻探工程对靶区槽探查证发现的矿体深部进行揭露,扩大了矿体规模。截至目前已发现多条工业矿体,增加了资源储量。充分证明了次生晕地球化学找矿方法在该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为寻找仑山金矿深部矿藏,开展了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和土壤次生晕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反映已知矿体上方异常很显著,而土壤次生晕方法在此无异常显示。说明地电化学集成技术在仑山金矿区寻找隐伏金矿的富集部位是有效的。运用此技术发现具有找矿前景的异常靶区共5处,为该区的深部找矿预测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黄照祥  刘晓慧 《华北地质》2007,30(4):284-288
江西大石笏金矿是江西赣西第一个微细粒浸染状金矿。容矿岩石为细碎屑岩及不纯的碳酸盐岩,有利构造是深大断裂旁侧的次级断裂,化探分散流及次生晕最佳指示元素组合为Au-As-Ag-Sb-Hg-Ba-Tl。通过对其次生晕、分散流和原生晕等异常特征的认识和分析,总结建立该矿床的成矿地球化学元素异常模式,找矿模式总结为化探组合异常(特别是次生晕和分散流异常) 层位 岩性 构造 蚀变。次生晕和分散流异常可有效地缩小靶区,可圈定金矿化带。提出了在成矿有利的地层、构造、岩性、蚀变和矿化条件下,利用异常模式寻找微细粒浸染状金矿床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西资源县云头界钨矿异常区多被表土覆盖,局部出露钨矿化。据钨重砂矿物化学性质较稳定,风化剥蚀后迁移距离较近,而异常区表土覆盖不厚的特点,采用次生晕化探方法对云头界钨矿异常区1.4km2开展化探扫面找矿。根据8条化探剖面线共575个样品分析结果,圈出了6个钨异常区,在其中4个钨异常区施工槽探工程,都发现对应的石英脉型钨矿体。这揭示了该区矿体与次生晕异常的分布具有非常一致的对应关系。次生晕化探异常表明,该矿主矿脉沿走向长度超过1km,矿床规模可望达到中型。常规次生晕法在云头界钨矿异常区找矿效果明显,这对华南风化土层覆盖区钨矿找矿工作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物化探方法在金矿找矿评价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找隐伏矿工作的开展,它的作用更加明显。目前,根据中小比例尺重磁资料可以做矿田预测,利用中大比例尺重磁资料可以预测矿床赋存的地段。电法、磁法和次生晕已成为金矿找矿评价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夹皮沟金矿从1965年就开展了磁法和次生晕万分之一比例尺的扫面工作,并在矿化的小范围内开展了联合剖面法扫面,同时进行了激电方法有效性试验。实践证明,在硫化物石英脉型金矿上呈现“两高一低一边”综合物化探异常。“两高”是指激电异常和次生晕异常,“一  相似文献   

10.
以辽南卧龙泉地区化探次生晕样品为基本数据,论述了因子分析在化探次生晕异常靶区优选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油气地表化探中干扰因素的排除及其效果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地下油气藏中烃类垂向运移及其环晕效应已为很多油气田所证实;以此为基础,多指标多参数的油气化探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化探效果并不总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地表自然条件的复杂性、油气圈闭类型的多样性及化探异常模式的多样性考虑不足.过去,一般在地质及地表地球化学条件都比较简单的情况下,容易取得化探效果;在复杂的情况下,就很难取得实效.本文通过笔者近年来亲自进行的部分油气化探勘查实例,总结了地表景观、介质等影响因素的排除方法及环晕异常与顶部异常识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河南萑香洼金矿床作为典型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通过研究分析该矿床F985矿化带的Ⅰ号矿体各类元素组分在不同地质体的含量变化特征,原生晕异常分带特征和地球化学轴向分带特征,建立了该矿床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带理想模型,得出矿床地球化学异常轴向分带序列确定为:烃类、Sb(前缘晕)→As、Hg(矿头)→(矿中晕)Au、Ag、Cu、Pb、Zn、W、Mn→(矿尾晕)Mo、Co、Ni、Sn,并总结出了找矿预测标志,为该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赖联新 《地质与勘探》2023,59(6):1228-1239
近些年来我国的化探扫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化探数据资料,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化探数据,并结合已知的矿床(点)类型来针对性获得更加综合的找矿化探信息,是目前找矿过程中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提出了原生晕-因子分析(PH-FA:primary halo-factor analysis)方法,通过利用原生晕的成矿元素的关联关系来刻画次生晕中的关联属性,使次生晕中成矿元素关联属性更接近成矿事件的元素数据结构。以内蒙古查干花地区为例,从原生晕矿石地球化学数据中分析得出Bi为Mo最相关的元素,通过对比背景的富集程度进行权重组合计算获得Mo、Bi的PH-FA权重系数分别为0.717607和0.282393,将Bi与Mo进行权重组合计算PH-FA得分,并提取化探异常。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因子分析相比,所圈定的异常与控矿断层相交的重合率高13.05%,且构造线、岩体等控矿因素同样具有更强的空间分布相关性,表明该方法在识别控矿因素以及矿区外围找矿中有较高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方维萱  金浚  李惠 《矿产与地质》2005,19(6):583-587
为庆贺欧阳宗圻先生的八十寿辰,《矿产与地质》本期回顾总结了我国冶金和有色金属地球化学勘查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综述了欧阳宗圻先生等人在冶金和有色金属行业的主要创新成果,以资鼓励从事金属矿产勘查的我国年轻一代地球化学工作者,继续发扬欧阳宗圻先生的创新精神,在新世纪中,迎接矿产资源地球化学勘查和环境生态污染地球化学治理等应用地球化学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15.
甘肃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宽太 《矿产与地质》2004,18(4):323-328
阐述了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床的区域地质和区域地球化学概况,并分析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在研究了1:10万分散流普查结果的基础上,采用1:2.5万沟系次生晕普查方法,获得了Cu、Mo、Ag、Pb、Zn等元素综合异常,通过验证表明,Cu、Mo异常的浓集中心与铜钼矿体位置一致。又通过原生晕普查,分析了各元素的岩石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同时证实了沟系次生晕与原生晕具有同样的找矿效果。因而,提出相关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分散流、沟系次生晕、原生晕)标志。  相似文献   

16.
自1995年发现播卡金矿以后,许多地勘单位在矿区及其外围开展了大量的地质、物化探、遥感工作,获得了海量地质数据和信息,并形成大量地质勘查资料和研究报告。但由于基础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矿产勘查工作不规范、矿产地质研究薄弱,造成以往资料的可靠性、矿体的连接和资源量估算的合理性、次生晕化探资料的归纳与整理、勘查工程部署和钻孔化探工作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系统整理分析区内以往地质勘查资料,并对已形成的各类地质资料进行二次开发。  相似文献   

17.
自2000年以来,在提高了区域重力调查技术要求,更新了区域化探方法技术后,极大地提高了东北地区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发现了众多重力异常,圈定和推断了隐伏岩体、盆地和断裂构造.特别是区域化探,获得的地球化学异常更加丰富,真实地反映了地质规律,提供了较多的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发现了众多矿产地.首次开展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查明了松辽平原土壤元素区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证实了松辽平原土壤环境质量是优良的.这些成果为东北地区的地质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甘肃白银矿田找矿新突破,在矿田东侧铜厂沟地区开展了找矿预测工作。区内已发现铜厂沟和小铁山等矿床,在收集总结前人成果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研究区地质概况、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控矿因素的研究,获得区域找矿标志,在区内发现多处异常,且多数异常的产出位置在已知矿床附近,表明构造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在铜厂沟地区具有较好的效果。以地球化学异常特征为主,结合地质找矿标志对研究区进行找矿预测,圈定和评价了小铁山—铜厂沟靶区及铜沟脑靶区,可望实现找矿突破。  相似文献   

19.
井中化探有效地解决了近地表化探较难回答的生、储、盖及烃类垂向微渗逸等问题。使油气化探工作从近地表研究油气渗逸“痕迹”和晕圈异常进而预测目的层在平面上的位置转向直接对目的层进行研究和预测。为了适应现场快速及时预报及进一步完善井中化探方法系列,设计和编制了与井中化探方法系列相应的评价软件系统,通过在塔北某井现场检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从深部矿地球化学勘查实际需求出发,根据近年来20余个矿床研究结果,总结提出了热液成因有色金属矿床矿致异常规律--多维异常体系。多维异常体系是指产出在特定成矿地质时期地质体中,空间有序共存、形成机理各异、成矿指向递进的多属性地球化学异常体系,将在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以及沉积改造型等与热液作用有关的有色金属矿产深部矿预测和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以安徽马头斑岩型钼铜矿为例,对该矿床多维异常体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在该矿床中,存在着以Na2O为代表的负异常体系、以S为代表的矿化剂元素异常体系、矿化剂元素S与Fe和成矿元素间协同平衡体系、成矿及其伴生元素异常体系等,这些异常体系对成矿的指示作用是递进的,从而证实了多维异常体系的存在。对应用多维异常体系思路预测和评价深部矿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