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石漠化是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石漠化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生态恶化与贫困化的双重压力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广西石漠化面积达2.93×104hm2,占石山面积的30%,且以每年1.03%的速度发展,这已经成为影响当地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分析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及其环境影响效应基础上,对土地石漠化的时空特征、区域环境进行了阐述,认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素质低和外部基础条件差是广西石漠化治理的难点所在。结合广西喀斯特山区的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适生适种、生态补偿、综合开发为准则,因地制宜地制定广西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的模式及策略。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利用斑块大小、丰度指数、斑块方度指数、景观集中度指数等景观格局指数以及耕作半径作为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评价的指标设置方法,结合DTM提取的地形坡度因子,以喀斯特山区为例,应用GIS技术定量分析了不同地形区包括喀斯特河谷区和喀斯特峰丛峰林区、不同坡度区土地资源的规模化潜力.结果表明,土地资源规模化潜力受到土地资源空间格局和地形格局的严重制约,且严格受控于土地资源空间格局与地形的组合形态,喀斯特山区耕地资源丰度较低,虽有向低缓坡度区域聚集的效应,但受地形限制严重,从土地规模化趋势的角度看,喀斯特山区的移民也不可避免,政府应有相应的规划和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深入研究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耦合发展机制,即通过建立山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脆弱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耦合发展、构建闽西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及建立旅游发展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实现闽西山区旅游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耦合。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上可以建立一种适用于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协调发展的分析框架,在应用层面上实现旅游资源适度开发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促进山区型生态脆弱区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提出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桂西南旅游资源特色及其旅游文化开发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旅游文化的发展已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旅游文化开发层次及主题定位的准确与否是旅游资源转化为高效益旅游产品的关键,桂西南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主要特色是边关风情、壮文化风情、喀斯特山水风光和生物景观,其旅游资源潜势充分发挥的关键是旅游文化的开发利用,应在深入探究的基础上,挖掘、开发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合理布局景区景点,加强区域内、外的旅游协作,逐步形成广西独具特色的旅游区域。  相似文献   

5.
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8  
保继刚 《地理学报》1995,50(4):353-359
喀斯特洞穴在我国分布广泛,数量多,是一种区域性的旅游资源,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本文阐述喀斯特洞穴资源和旅游生命周期特点,划分出孤立的,组合的,镶嵌的,介入机会的4种类型,探讨喀斯特洞穴的旅游开发问题。  相似文献   

6.
山区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以重庆金刀峡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华松  张兴国 《山地学报》2006,24(6):739-743
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山区旅游小城镇带来了生机,但粗放型经营对城镇的生态环境、土地利用、风貌形态等带来建设性破坏。结合山地旅游小城镇生态资源脆弱性、建设用地局限性和人口集聚不均衡性等特点,提出了旅游环境保护、城镇景观优化及城镇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促进山区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广西边境地区旅游区位与资源优势及其利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西边境地区背靠南西南腹地,面不南旅游热点地区,是中越边贸的主要集散地和我国与东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区域内具有在历史军事遗迹,壮文化风性、南亚热带滨海风光、喀斯特峰丛,峰林山水风光和森林与珍稀生物景观待特色性旅游资源,因此,本区应抓好政策与发展机遇,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积极参与区域旅游协作,发挥区位优势,加快边境跨国旅游的发展,注重旅游资源的持续利用,使旅游业稳步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云南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调控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地域上的普遍性、共性大,独特性小、空间竞争替代性强、开发后资源本身变化大等方面的特征。同时,喀斯特洞穴又具有特殊的旅游生命周期,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因此,以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支撑,通过实地调查,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进行详细研究,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编制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曲线,分析影响曲线的因子,提出调控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途径和方法,将对喀斯特洞穴型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前跨区域型廊道遗产尤其受到旅游者青睐,如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茶马古道.但在旅游开发利用的同时,也对这些大型遗产的科学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美国遗产廊道和欧洲文化线路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对两者进行中国化的理论解读,提出廊道遗产的概念,作为大型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新理念与方法.该文重点研究廊道遗产旅游资源如何在地格理论、ASES模型、CBD理论和嵌套式三角模型等的指导下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10.
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生态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贵州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农村生态环境脆弱和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特点,指出贵州喀斯特乡村景观优化的意义,提出喀斯特地区乡村景观优化的"景观异质性与多样性、尺度性、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和持续性原则",并将景观优化与农业生产、旅游开发、山地开发和石漠化治理相结合,设计出了城郊旅游农业模式、丘陵山地农业旅游优化模式、水域渔业旅游模式和小流域石漠化治理生态农业模式4种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景观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粤东北山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其区域旅游资源组合层次,提出应从纵、横向上对粤东北山区进行资源的有机整合.基于五华县"山、水、泥"生态旅游资源组合优势以及客家文脉之旅的区域组合优势,探讨如何从客家文脉、资源布局、线路组织、产品开发、精品培育、建设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组合战略,促进五华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粤东北山区独特资源,盘活山区旅游区位非优区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佳月  辛良杰  戴尔阜 《地理研究》2020,39(8):1879-1891
为了解中国典型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分布的匹配程度及其格局变化,研究以区域内单位面积耕地拥有的农业水资源量刻画太行山区、横断山区和黔桂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的时空匹配情况。结果表明:① 三大山区耕地分布的集中程度较高。太行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境内的北段地区和山西境内的南段地区,横断山区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南段地区,喀斯特山区的耕地分布呈现“南北多中部少”的格局。② 三大山区农业水资源的分布及变化都主要集中在低海拔地区。太行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段,横断山区的农业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四川境内,喀斯特山区的农业水资源较均匀地分布在广西和贵州境内。③ 太行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差,横断山区、喀斯特山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好。2000—2015年间,太行山区中部、横断山区东部、喀斯特山区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好趋势,而太行山区南部、横断山区西南部、喀斯特山区北部地区的农业水土匹配程度有变差趋势。研究时段内,太行山区的水田转旱地情况突出,太行山区也是三大山区中农业水土资源匹配程度最差的,应该关注太行山区的用水压力,重视农田水利设施维护和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3.
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瑞杰  董治宝  吴晋峰 《中国沙漠》2014,34(4):1177-1183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特别在沙漠旅游领域更应如此。本研究基于对沙漠旅游的影响因素——沙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构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并对中国8个典型沙漠旅游景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沙漠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适宜度都比较低,大部分属于中适宜、低适宜2个水平。最后讨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及沙漠旅游资源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4.
广西大石围天坑群旅游资源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通过实地踏勘测量、地下河洞穴探险、植物资源调查和航拍等技术手段对广西乐业县大石围天坑群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天坑群塌陷形态特色鲜明、规模巨大、分布密集,景观类型多样,生态环境独特,成景组合配置类型多样,具有观光游览、休闲疗养、生态旅游、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探险猎奇、影视拍摄等价值与功能,其圈闭的绝壁及其围合成的浩大空间和葱郁的地下森林是其它类型的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具有强烈的心理感受性,是一种新兴的、相对垄断性的旅游资源类型。提出天坑群的开发应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因坑制宜,开发形式与游览方式要多元化,以充分展现天坑群的多重价值与独特风姿。  相似文献   

15.
湿地旅游是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但作为湿地旅游基础研究工作的湿地旅游资源分类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严重制约了湿地生态旅游的正常开展。在界定湿地旅游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引入旅游资源分类的相关概念和方法对湿地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分类结果应用于我国滨海湿地--泉州湾,能有效地指导当地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剖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对于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在分析岩溶生态系统脆弱性特征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针对岩溶自然系统的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岩溶生态系统的结构脆弱性、生态过程脆弱性、生态功能脆弱性和人为胁迫脆弱性4个方面,评价指标分别是结构稳定性、多样性生境、能量利用和积累、直接使用价值、石漠化程度和速率等.以不同类型的原生岩溶生态系统的生态基准值作为比较基础,评价系统将现有的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划分为轻微脆弱、中度脆弱、重度脆弱以及系统崩溃4级.  相似文献   

17.
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研究——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严春艳  甘巧林 《热带地理》2003,23(4):371-375
引入"核心-边缘结构"理论分析了广东省目前所形成的旅游区域结构,得出广东旅游发展存在着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珠三角作为旅游核心区的地位和作用形成已久;相对而言,粤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就成了旅游边缘区.推进全省旅游全面深入发展,应协同好珠三角与两翼、山区之间的战略关系.提出了推动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几点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对乌蒙山区社会经济、扶贫现状、自然环境及区域地质背景和岩溶地质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探讨了其岩溶景观的类型、发育和分布特征,然后从资源潜力、开发适宜性、区位特性、开发条件、市场潜力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其岩溶景观旅游扶贫潜力的大小及其与岩溶特征间的关系,认为:1)乌蒙山区拥有118处不同级别优势(78处省级、32处国家级、8处世界级)的岩溶景观单体或景观区,是全球高原岩溶景观的典型集中发育区和杰出范例,形成并表现出明显的类型、区域优势和特色;2)总体上,随着岩溶景观分布密度的依次降低,以及可溶性特征的减弱和景观区级别的降低,贵州、云南、四川三大岩溶片区以及各县域岩溶区、各类岩溶景观单体或景观区资源的优势性、聚集性、规模性及知名性依次降低,旅游扶贫潜力依次下降;3)观光体验和休闲度假,是乌蒙山区各岩溶区最适宜,且最具优势和开发潜力的旅游产品;4)乌蒙山区的区位特性、开发条件和市场潜力等则明显逊色于其他相似的岩溶地区。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光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科学旅游、文化旅游、探险科考等5种乌蒙山区岩溶旅游扶贫模式,并从政府、基础设施、区域旅游发展、区域协作、发展理念等方面探讨了岩溶旅游扶贫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喀斯特集中分布在西南的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又以贵州高原、滇东高原和四川盆地南部和广西最具有代表性。根据区划理论的自然条件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区域共轭性与景观整体性原则、综合主导性与简洁实用性原则,将西南喀斯特旅游景观划分为由滇东-东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南-桂西北斜坡山地喀斯特景观区、黔中北高原山地喀斯特景观区、桂中盆地喀斯特景观区、渝东中山峡谷喀斯特景观区等5个喀斯特景观区,次一级的多个景观亚区、景观群、景观点构成的景观体系,并对各景观区组合特征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20.
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森林生态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云南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有 :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植物园、国有林场及一些古树名木和珍稀树种等 ,其主要旅游功能为观光、度假、疗养保健、科考、科普以及探险、品鲜等。应当认真做好森林生态旅游规划、分类开发利用 ,宏观布局 ,重点扶持 ,并且加强保护和管理 ,以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