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东海四轮对外招标和近期部分工作成果,对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早期与前第三系含油气系统存在的可能性及其油气资源远景评价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推测西湖-基隆(台北)凹陷带新生代盆地早期-古新统(T^04-T6^0)可能发育裂谷早期湖相或滨海湖相沉积体系,与已经钻探证实的长江-丽水(瓯江)凹陷带构成“二坳夹-隆”的沉积格局,认为该河湖沉积体系与前第三系含油气系统的陆架盆地区提供了更为广阔油气资源远景评价和勘探空间。  相似文献   

2.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中生界陆相河湖沉积体系发育福州组泥岩、石门潭组泥岩两套主力烃源岩。根据台北坳陷烃源岩、储盖组合、输导体系等油气藏形成的静态要素为基础,结合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分析,研究其成藏过程,明确了台北坳陷以福州组、石门潭组为主力烃源,福州组、石门潭组及始新世瓯江组砂体为主要储层,油气沿着凹陷边缘的砂体、活动的断层运移,砂体尖灭和断层封闭时期,油气早期成藏;始新世末-渐新世的全盆性挤压反转,油气重新调整聚集成藏。从而建立起台北坳陷中生界早期成藏,后期调整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最近20年来,在鄂霍茨克海北部陆架区进行了大量的区域性地质-地球物理研究工作,这使我们可以探讨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的结构,预测和评价它们之中一系列有远景的含油气体系。  相似文献   

4.
书海拾零     
珠江口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基底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王家林吴健生陈冰著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珠江口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近海两个大型的中新生界沉积盆地,是寻找大陆架油气资源的重要对象。而盆地基底结构的研究,对于评价盆地的油气远景和指导深层油气勘探具有前提...  相似文献   

5.
东海陆架盆地为我国近海最大的中—新生界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并且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进一步分析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基于10余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最新中—新生界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分析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点、残留展布特征及盆地结构,理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前景。盆内新生界已取得油气突破前提下,基隆凹陷可作为新生界油气进一步突破的重要远景区,同时东部坳陷内的西湖凹陷深盆气藏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可作为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区。盆地南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南侧则为东海陆架盆地未来取得中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辽盆地在我国的含油气盆地中勘探程度较高,已探明了几十亿吨的地质储量,对控制盆地油气形成的生、储、盖、圈、运、保等条件的研究也比较深入和细致,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目前勘探程度较低却有很大油气远景的盆地,这两个盆地都是我国东部中新生代大型复合沉积盆地,在地质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试图通过东海陆架盆地与松辽盆地的对比在研究它们各自特征的基础上,寻找这两个大型沉积盆地的共同点和相似性,以便借鉴松辽盆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新生代地层特征及其含油气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总结了东海陆架金地近30a来的油气地质勘探成果和认识;讨论了盆地新生代岩石-古生物地层特征;根据现有发现,指出东海陆架金地新生代自古新统至第四系的油气发现和合油气层位,以及油气生成、储集的勘探目标层系。认为迄今在东海陆架盆地的工业性油气发现仅仅限于西湖凹陷和瓯江(丽水)凹陷,但随着勘探开发的更大规模投入和认识程度的深化,必将出现一轮新的发现热潮,这不仅对改变上海地区能源结构,而反对提高我国油气勘探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隆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主要沉积凹陷,自晚白垩世以来,共经历了裂陷期、裂后沉降期和区域沉降期等3个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基隆凹陷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半地堑凹陷,属于东断西超的箕状断陷。新生代自西向东可划分为西部缓坡断阶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陡坡带3个构造带。始新统至中新统发育多套生储盖组合,表明基隆凹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9.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临近陆域资料,通过海陆对比、中生界层序地层建立、构造-沉积演化过程重塑,探讨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和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存在2个超层序7个层序,中生代以来演化表现为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基底、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拗陷、白垩纪活动陆缘断陷盆地;早期基底NE向格架控制中生代盆地结构与宏观含油气性,中生代两期构造演化造就了两套生储盖组合,基隆运动、渔山运动和雁荡运动控制早期油气的生成、聚集,龙井运动主要控制早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再成藏;继承性隆起(斜坡)闽江斜坡和"凹中凸"台北转折带是中生界油气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对东海陆架盆地第三系煤系地层的发育特征及其生烃潜力进行综合分析,以目前钻井较多的西湖凹陷估算,其生烃量占全凹陷总生烃量的65%—70%以上。东海陆架盆地纵向上各组地层不同程度均发育有煤层,认为煤系地层是东海陆架盆地内重要的生烃层系,在今后的资源调查与综合评价及勘探部署中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和古新统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东部坳陷带的西湖凹陷,目的层主要为下第三系。西部坳陷带虽然第三系厚度薄,但中生界和古新统厚度大,分布广,具有良好的油气生、储、盖、圈、运、保条件,可能成为下一步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2.
浅论东海盆地海礁凸起的含油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勘探资料证实 ,西湖凹陷内生成的油气由生烃深凹向西部和南部的古斜坡带运移。凹陷内的局部构造大多形成于中新世末期的龙井运动 幕 ,圈闭形成期晚于油气主运移期 ,致使油气运移到比斜坡带更高的海礁凸起上保存或散失了。作者利用现有东海地震资料及西湖凹陷钻井、测井及油气资源评价结果从油气运移、聚集、保存等方面探讨东海陆架盆地海礁凸起油气勘探的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该书对渤海湾盆地的下辽河坳陷、渤海海区、冀中坳陷、黄骅坳陷、东濮坳陷;江汉—洞庭湖盆地的江汉坳陷、洞庭湖坳陷;南襄盆地;苏北—南黄海盆地;东海陆架盆地;南海盆地等的第三系地层进行系统的孢粉相和孢粉颜色研究,获得各含油盆地第三系生油岩孢粉相与孢粉颜色的数据和特征,探讨其沉积环境、生油母质与油气成熟度,评价其生油潜力,为我国东部第三系含油盆地的石油勘探和油气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我国孢粉学研究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东海陆架盆地的勘探形势良好,在新生界陆续发现多个油气田,但在盆地中生界尚未有大的勘探突破。为提高油气勘探效率,利用含油气系统的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白垩系油气成藏要素及成藏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出了研究区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白垩系烃源岩主要发育在基隆凹陷,岩性推测为海湾相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储层主要为中―新生代砂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孔隙和次生裂缝,白垩系砂岩整体为中孔中渗储层,新生界储集性能较好,并以始新统平湖组和渐新统花港组砂岩最为重要;中新生代盖层主要为泥岩,发育两套生储盖组合;受构造演化所控制,基隆凹陷可能经历了白垩纪晚期、古近纪、新近纪―至今3次生烃,其他地区只经历了后两次生烃;油气主要是通过优势输导砂体、不整合面、断裂和裂缝所组成的输导体系向周围圈闭运移;东海陆架东南部白垩系油气主要存在3种油气藏类型。本次研究结果可以为东海陆架盆地东南部白垩系的油气资源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琼东南盆地处于欧亚板块、印-澳板块及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区,新生代构造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条件较复杂。盆地基本构造格架具有下断上拗及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造成了盆地凹陷构造展布格局,以及地层、层序系统与沉积体系发育,有效烃源岩类型及其分布,储、盖层发育及其展布特征,油气运移输导特征以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根据盆地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特征,结合该区油气勘探实践,笔者总结出环崖南凹陷有利油气聚集带、宝岛凹陷北坡有利油气聚集带、2号断裂带有利油气聚集带、南部隆起(低凸起区)有利油气聚集带四大有利油气聚集区,且根据这些有利油气勘探区带油气地质特征,重点对主要烃源岩、储盖组合类型、油气输导条件及油气运聚成藏模式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不同油气聚集带的成藏主控因素,指出了有利油气勘探方向,为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部署及油气资源预测评价等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东海陆架盆地发育在中生代晚期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背景下,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目前的油气发现均来自于新生界,而中生界的分布特征及其资源潜力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前人研究表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的中生界遭到后期不同程度的构造抬升和剥蚀,总体表现为残留盆地的分布特征;而东部坳陷带的中生界缺乏钻井直接揭示,受制于中深层地震的资料品质,识别难度较大。本文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钻遇中生界的井震标定出发,通过区域地震剖面的中生界地震相分类和识别,划分了中生界侏罗系和白垩系的构造层序格架,梳理了中生界残留盆地的结构和平面分布特征,并结合基本石油地质条件分析,认为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具有不可忽视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7.
生油岩是形成油气的物质基础.生油岩的规模、品质、成熟程度和分布特征,对盆地含油气远景及油气分布规律,都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人们在评价盆地含油气远景时,总是很自然地把生油条件放在首位来考虑.中国近海自北而南分布有渤海、南黄海、东海、珠江口、北部湾和莺歌海等六个主要新生代沉积盆.它们在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和所处构造位置以及沉积环境上各有异同.反映在生油层的发育上,既有某些共同性而又各具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东海陆架盆地是以新生代为主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位于菲律宾板块俯冲与印度板块俯冲的前缘交接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俯冲挤压,使得欧亚板块浅部发育向东的挤出构造,同时,印度板块和华南地块深部的软流圈也沿欧亚板块下的软流圈通道向东南蠕变运移,在东海陆架盆地受阻而形成地幔上涌,驱动中国东部广泛裂解.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楔入...  相似文献   

19.
渤海海域的上第三系油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渤海湾盆地沉积与构造活动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迁移与演化、烃源岩与储盖层的空间分布规律,结合盆地内的勘探现状分析了渤海湾海域上第三系的油气远景。认为盆地内凸起、低凸起以上第三系为主体,伴有东营组和前第三系油气藏的复式油气聚集带是目前渤海油气勘探最现实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架盆地丽水凹陷主力烃源岩为古新统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已发现油气以天然气为主,含少量凝析油,与以原油为主的中国东部典型断陷湖盆存在差异。对月桂峰组湖相泥岩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其存在不能生烃的死碳,烃源岩的热演化成熟度与烃源岩形成石油的转化参数之间存在差异。月桂峰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陆源有机质,湖相水生生物来源的比例变化较大。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湖相烃源岩存在差异。总结了湖盆类型对烃源岩的控制因素以及不同湖盆类型烃源岩形成油气的主要特征,并与月桂峰组湖相泥岩及已发现油气特征进行了对比,表明月桂峰组沉积期发育过补偿和平衡补偿湖盆。月桂峰组泥岩为非典型湖相烃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