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块体及其周边地震活动的迁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活动迁移是地震群体活动的一个特征,它可以反映地震构造带活动特点及其地震动力作用概况。本文研究了青藏块本及其周边地区强震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自1897年以来地震活动有自南而北,再由北向南的往返迁移规律,而且这种迁移与地震活跃期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本区地震动力作用演变及发展,进而对本区第V地震活跃期今后几年地震活动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判断。  相似文献   

2.
王林  尹克坚 《华南地震》1996,16(1):52-56
研究了大化水库附近近期的地震活动特征及其与构造的关系。近期的地震活动与前期水库附近发生的地震有显著不同,几次较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表明;震源应力场随时间变化明显,且与现代区域应力场不甚一致,震源错动方式也较特殊。  相似文献   

3.
统计了渔洞水库的水位变化规律,分析了水库蓄水前后库区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和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水库蓄水前后研究区地震活动的图像、强度和频次都没有明显变化;水库蓄水和水位变化对研究区构造应力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宁夏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能量场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明芝  赵卫明 《地震学报》2004,26(5):516-522
应用随机函数理论,将区域地震活动能量看作是空间和时间的随机函数,采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的分析方法,对宁夏及邻近地区小地震活动场的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场的主要部分,即前几个典型场的时间权重系数的时间变化,发现它们在中强地震发生前数值有较大幅度的升、降变化,显示出了与区域及其周围中强地震相关的变化特性.从宁夏地区的震例看,地震能量随机场的自然正交函数展开方法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地震分析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熊岳—盖县地区位于海城地震区的南面,其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但震级不大的特点,地震空间分布受局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是一个地震活动块体。本文分析了1940年以来本区地震活动与海城地震、华北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熊岳—盖县地区的地震活动灵敏地反映了海城地区及华北地区应力场的变化,因而它是华北区域应力场变化的“窗口”,它所显示的信息对于研究华北区域应力场变化和预报华北地区强震活动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最著名的西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分布在欧亚地区,区内的某些地方也可以观察到强烈的板内地震活动。由于本区现代构造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区内曾发生过各种类型的构造地震,所以这是一个研究地震构造很理想的地区。本文根据许多地震和地质资料,应用板块构造观点研究了欧亚地区的地震构造。文中简要地描述了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新生代板块构造及其活动特征,以及地震构造带和区的划分,并试图对地震活动、板块运动和区划构造应力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些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两个部分研究了我国西部滇、川、甘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特征。 首先研究了强震前周围地区中强地震围空区的一般形态、围空区形成时间与强震震级的关系、形成地震围空区各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及地震围空区特征与地质背景条件的关系。 其次还研究了近年来川、滇地区一些强震发生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3级以上小地震的活动特征。并从强震前震区及其周围地区小地震的空间分布图象,小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随时间变化的特征以及有无直接前震等方面探讨了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强震的不同特点。发现发生在“块间”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很低,形成“空区”,多无直接前震。而发生在“块内”地区的强震,震前小震活动性高,形成“条带”状分布,震前从几秒到几个月内有3.0—5.5级的直接前震活动。发生在“块间”地区和“块内”地区的强震前小震活动具有的这种不同的特征可能与发震地区的构造、结构条件、应力状态以及边界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秦皇岛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历史地震活动和唐山地震后对本区的影响,分析了历史上在秦皇岛地区发生过的中强地震特征,并结合秦皇岛地区的构造特征,认为该区域未来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地震活动构造背景;并结合最大似然法进行分析,给出该地区的未来地震危险性概率。这对认识该地区的构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前人关于川滇地区“应力窗口”研究的基础上,给出川滇地区四个主要“应力窗口”及其预报指标,试图可比预测川滇地区一年左右(M≥5.0)地震,并且对其“窗口”的构造背景及机理进行初步讨论。作者初步认为,在寻找“应力窗口”及预报地震时,应考虑其区域应力场或力源的变化,因“应力敏感点”有可能随之变化。在时间上不是永久不变的,具有一定时间性。如果进一步研究以上问题,对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地震台网分布稀疏,基于ETM数据,对措勤地区活动断层构造进行了解泽,并建立了活动断层构造框架。通过分析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指出措勤地区活动断层的活动性对青藏高原地震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秦岭北麓活动断裂带,系我国中西部地区规模宏伟的活动构造带之一。(车免)近时期以来活动性强,历史上曾发生过强破坏性地震多次。因此,深入了解第四纪以来断裂带活动特点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对探讨地震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从而为中长期地震预测预报提供地质依据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西北GPS网络重力变化的系统分析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认为,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反映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伴随地质构造运动而发生。但地震不是均匀地发生于地球各个部位,而是明显地受各地区的地质构造条件及其活动方式和强度所控制,它主要发生于地质构造活动的地带,特别是断裂构造急剧活动的地带,而相对平静稳定的地带则很少或不发生地震。因此搞清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的规律,对于搞好该区的地震予报、予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据目前资料就山西省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简要介绍如下,供有关同志参考,不妥之处,请指正。  相似文献   

14.
"北极"地区,即北极点位于北冰洋的中心。一直以来,北极地区影响着地球从地质时期到现在的环境变化。然而,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并未得到足够的监测。因此,通过对地震现象进行长期监测并将其作为可持续参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的构造演化和地球表层的低温层与岩石层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本文研究了北极地区地震活动与结构的联系,特别着眼于欧亚大陆及其周围海洋,以及其与地球历史时期地区演化的关系。目标区涵盖了北极欧亚区有代表性的构造区,例如西伯利亚的广袤地区、贝加尔裂谷带、俄罗斯远东地区、北冰洋,以及格陵兰和加拿大北部。基于对地震活动特征等的讨论,本文总结了北极地球表面的地壳和上地幔的非均匀结构、大地构造史和最近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青藏高原是大陆范围内地质作用最活跃的地区。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清楚显示了以大区域构造为背景的整体性活动特征。在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格局中来研究地震活动和震源性质的变化规律,是认识高原构造活动状态、规律、起因的重要部分。为此,本文综述了近些年该地区地震活动、震源性质、速度结构、地质构造及高原隆起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统计了安徽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4组,它们与震中区及其附近的新生代活动断裂的走向有较好的一致性,大致反映了安徽各地的发震构造及破裂方位。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新,多与地震活动相关,而北东向活动断裂是研究地区主要的地震构造。从构造地貌、断裂活动、遥感解译活动线性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印证关系来看,大别山北麓、皖东北地区是安徽现代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其中,皖东北地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7.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活动概况进行背景性分析,从该地区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入手,阐述了影响该地区地震活动的主要断裂构造,对研究区域内的地震活动空间、时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地震灾害特点。  相似文献   

18.
大别山地区是华北与华南两个不同构造变动区的重要分异带。大别山的新构造运动、断裂活动、地震活动均与华北区、华南区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它在中国东部的新构造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考虑到华北构造区主要地震带对首都圈地区的重要影响,采用地震活动性总体状态参量Rt方法,分析跟踪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状态,研究Rt值在中强地震前后随时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当Rt大于阈值时,地震活动状态比较稳定,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Rt小于阈值时,地震活动处于不稳定状态,具有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正>1研究背景变化磁场地震异常的2个主要研究频段分别为几百秒到几百Hz的地震地磁扰动和周期3小时左右的地震地磁日变化。近年来,有关该异常的分析方法、电流源及其构造定位和孕震机理研究等有了长足发展,并建立了定量预测指标体系——异常判据和预测规则,这些进展为地震综合预测分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资料。但是,变化磁场地震异常的结果一般是地磁场畸变值或比值或相关系数等,与地震孕育过程有关的弹性参数或构造活动没有直观联系,其物理作用不明显,难以融入地震综合预测分析的技术思路。因此,基于变化磁场地震异常孕震机理,结合预测指标体系,建立一套具有孕震过程构造活动异常特征的变化磁场地震异常的地震预测规则,对地震综合预测分析工作可能起到重要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