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三个地层剖面,对西乡地区的志留纪地层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该地区的志留纪地层划分为龙马溪组和崔家沟组,且首次建立起该地区志留纪的生物地层系统——笔石分带。但龙马溪组底部的笔石带则属奥陶纪。还将西乡地区的志留系与国内外有关的几个地区的志留系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2.
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发育典型的黑色笔石页岩。以重庆武隆地区接龙剖面为例,基于页岩中笔石形态、保存特征,结合地球化学数据测试分析,讨论研究区笔石发育特征与黑色页岩沉积环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接龙剖面上奥陶统凯迪阶上部至志留系多维列统埃隆阶顶部(五峰组—龙马溪组)识别16属、19种笔石类型,划分10个连续发育的笔石带。凯迪阶主要发育WF2-WF3笔石带,笔石出现较少,呈星点状分布,笔石结构坚固,体质量大,为复杂的胞管,反映深水厌氧还原沉积环境。赫南特阶主要发育WF4-LM1笔石带,下部主要为雕笔石属、双笔石属。观音桥层为生屑灰岩,发育赫南特贝动物群,上部为黑色炭质硅质页岩,笔石丰富,有机质质量分数高,整体反映由深水陆棚相到闭塞浅海相再到深水陆棚相的沉积环境。鲁丹阶主要发育LM2-LM5笔石带,下部笔石大量发育,多为双列攀合型,丰度大,呈无序叠加分布于岩层表面,为静水强厌氧还原沉积环境。埃隆阶主要发育LM6-LM7笔石带,发育胞管多为半耙笔石属、耙笔石属,丰度降低,主要发育粉砂质泥页岩与泥质粉砂岩夹层,为浅水陆棚相的沉积环境。该结果为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大量新发现的笔石动物群 (共 2 1属、2 4种 )对恭城地区奥陶纪地层进行划分、对比 ,建立起 5个笔石化石带 ,其中Peterograptuselegans为广西境内首次新发现的化石带。  相似文献   

4.
为统一地层认识和划分方案,根据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地层厚度的发育特征、古生物特征,综合应用标志层、断块内密井网-断块间标准井对比及井震结合等方法,对欧利坨子地区S上3亚段地层进行划分与对比.结果表明,S上3亚段地层可划分为4个油层组、11个砂岩组和19个小层.此划分方案在油田生产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碧口地区晚元古代复理石岩系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其主体由下部火山质碎屑浊积岩和上部陆源碎屑浊积岩组成。本文研究了复理石岩系中杂砂岩的岩石学、碎屑模型和岩石化学特征,并与不同板块构造背景下沉积的古代杂砂岩和现代深海砂成分进行了类比。研究表明,复理石岩系形成于沟弧盆系活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杂砂岩属大陆岛弧型,物源区为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深成岩浆岛弧造山带,源岩为钙碱性长英质火山岩及同源深成侵入岩,沉积盆地为岛弧及俯冲杂岩外侧的古海沟环境。  相似文献   

6.
以岩石学与构造研究相结合为基础,宏观与微观观察为主,地球化学为辅的综合研究方法论证了本区太古代地质体由三套变质建造组成。其中花岗质岩石占71%,原地深熔紫苏花岗岩为11.8%,浅色麻粒岩是1.2%,浅粒岩、含砾麻粒岩质浅粒岩(底砾岩)36.7%和原地深熔花岗岩20%。高角闪岩相以浅位岩为主原地深熔花岗岩的原岩建造为类磨拉石建造系列,低角闪岩似绿岩建造的原岩建造为镁铁质泥灰岩粉砂岩型复理石建造。其地质体是由61.2%的层状变质岩系和31.8%的原地深熔花岗岩组成。根据各建造的地层缺生,底砾岩及低、高角闪岩相矿物共生组合区域性叠加和变辉绿岩群的分布规律,确定三套变质建造为不整合接触,据此提出新的划分方案并与华北地台北部太古界分布区作了对比,事实证明岩石地层学的方法,在太古代地质与成矿研究中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北秦岭的小寨组、柿树园组和粉笔沟组为同属一套地层,它们是在加里东褶皱带的基础上形成晚古生代泥盆纪冒地槽的深水相复理石建造,在泥盆纪末,地槽褶皱回返,开始形成了一个海西褶皱带。  相似文献   

8.
最近,广西石油地质大队区调分队在广西大瑶山南段,开展1:5万区调,测制厂桂平县古泉寒武系剖面,属原水口群黄洞口组。岩石为复理石类复理石的砂泥岩建造,可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其中,在第一段和第四段采获微古植物化石,经地质矿产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分析鉴定认为:这些微古植物主要出现在  相似文献   

9.
笔者(1988)在辽东半岛南部的瓦房店、复州湾和金州七顶山的晚寒武世凤山组中发现二层笔石化石,第一层笔石产在湾湾沟段中,它们为 Dictyonema wutingshanense Mu,Dendrograptus pennatus Lin,Dendrogra-ptus viminalis Lin,Callograptus sp.等;第二层笔石产在下楸树沟段中,它们为 Dictyonema kelanenseLin,Dendrograptus sp.,Callograptus sp.等,与笔石共生的三叶虫为?Calvinella sp.,牙形石为Proconodontus mueller。根据笔石和三叶虫等化石产出的情况及岩性特征,笔者认为辽东半岛南部晚寒武世凤山组可以从下向上划分为燕州段、湾湾沟段、下楸树沟段,寒武系的顶界即为下楸树沟段的顶界。  相似文献   

10.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岩石矿物、地球化学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宜昌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系中笔石的赋存状态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显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笔石的赋存状态存在显著差异,笔石的丰度由下至上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硅质炭质页岩中的笔石丰度最高,以杂乱堆积为主,部分可见弱定向排列特征;灰绿色泥岩与黑色硅质页岩中笔石丰度低,以碎片为主,且硅质页岩中的笔石碎片细小。笔石的分异度在纵向上也呈现出规律性变化,赫南特阶笔石分异度最低,埃隆阶与凯迪阶对应的笔石分异度高。综合研究表明,不同笔石赋存状态所对应的有机碳质量分数w(TOC)、围岩性质、氧化还原条件、古海洋环境与水动力条件均有所差异:高笔石丰度的页岩往往对应着较高的w(TOC);石英质量分数在40%~60%的黑色页岩中笔石最为发育;笔石在弱氧化和还原环境中均能保存,但还原环境更有利于笔石的大规模富集;纵向上笔石丰度与分异度变化均受到了古环境的显著影响, 赫南特冰期造成了笔石的大量死亡和分异度的显著降低;笔石的大量混杂堆积显示悬浮沉积是主要的沉积作用方式,而定向排列的笔石应是深水底流作用的结果。基于上述页岩中笔石赋存状态差异及其沉积地质指示,深入分析了不同笔石赋存状态的沉积环境并建立了五峰组-龙马溪组沉积期的笔石堆积模式。   相似文献   

11.
道县地区泥盆纪地层存在不同的3个沉积相区,各相区岩石组合特征具明显差异,在该区125万区调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泥盆纪地层的沉积相变规律,建立了岩石地层格架,划分出7个岩石层序,并对层序地层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2.
山东是华北地区较早接受晚古生代地层沉积的地区,分布于沂沭断裂带以西地区,自下而上划分为月门沟群和石盒子群,富含动植物化石和煤炭、铝土矿等矿产资源。该套地层不整合于奥陶系之上,顶部遭受风化剥蚀,被三叠系不整合覆盖,在不同地区地层厚度、岩性及含矿性特征差别较大。沉积环境由海相-海陆交互相向陆相演化,主要分为海洋环境、海陆过渡环境、湖泊环境、沼泽环境和河流环境。  相似文献   

13.
内蒙迪彦庙地区早二叠世寿山沟组地层发育良好,岩性相对稳定,变质、变形程度较低,是研究区范围内早二叠世地层层序研究的理想地区。该课题逐层实测了寿山沟组剖面,从剖面的岩性地层入手,着重分析了迪彦庙地区早二叠世的岩性组合特征、基本层序、沉积旋回特征;同时根据古生物化石类型和组合,推断该区域形成的地质时代和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寿山沟组剖面厚度为9598.98m,根据岩性和粒度的大小,可分3个岩段:一段为滨浅海浅海陆棚沉积;二段、三段为一套浊流沉积岩系,发育特征性浊流沉积构造,为典型的复理石建造。  相似文献   

14.
桂北阳朔-恭城地区早古生代地层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朔、恭城一带首次发现球接子以及三个笔石带,修正了该地区地层的时代归属,对寒武系-奥陶系界线研究及建立寒武系、奥陶系的化石带及岩石地层单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布于华北地台南缘豫西汝阳地区的中上元古界汝阳群、洛峪群为一套河流相—滨海相—浅海陆棚相—局限台地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建造。在该区1∶50000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作者运用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该套地层的层序地层特征。在该地层中识别出了2个Ⅰ型不整合界面,9个Ⅱ型不整合界面;划分出了1个Ⅰ类层序,9个Ⅱ类层序,并将中上元古界划归一个超层序,初步建立了该区中上元古界的岩石地层格架。中上元古界岩石地层格架的顶、底界面均为Ⅰ型不整合界面,与年代地层界面相一致。格架内部各个层序之间的界面均为Ⅱ型不整合界面。只有少数Ⅱ型界面位于岩石地层单位分“组”界线附近或与其一致,大多数Ⅱ型界面位于“组”内。层序地层的划分与岩石地层的划分具有明显的不一致性。本文综述了研究区内中上元古界超层序、内部各类层序的顶底界面特征、沉积特征及其横向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湘东北—桂北中元古代冷家溪群和四堡群的变玄武岩类显示过渡型拉斑玄武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变砂岩类和变泥岩类(绢云板岩类)显示大陆边缘的砂岩类和泥岩类的地球化学特征。根据岩石地球化学和沉积相(低密度流复理石建造)特征,推测湘东北冷家溪群和桂北四堡群主要形成于大陆边缘深水环境。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地层主要由碳酸盐旋回组成。分析顺托果勒地区钻井资料和沉积相,识别研究区沉积相类型;根据藻屑颗粒结构比例,划分沉积旋回;根据垂向岩相、旋回叠置样式和可容纳空间变化,识别研究区旋回层序。结果表明:研究区识别两种主要的沉积相类型,分别是半局限潮下带和开阔潮下带,在顺北和顺南地区进一步分别划分为7种(LF1~LF7)和10种(L1~L10)岩石微相;识别两种类型的旋回,分别是半局限浅水—中潮下旋回和开阔中—深水旋回,第一种旋回发育于鹰山组上段和一间房组下段地层,第二种旋回主要发育于一间房组上段地层;识别8个三级层序(Sq4—Sq11),由下部海进域和上部高位域组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部稳定/海侵段和上部海侵段两段。该结果对研究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沉积演化过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牟平、乳山地区的荆山群出露较全,依其原岩性质、变质岩石组合及接触关系,自下而上划分为禄格庄组、野头组和陡崖组,各组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上、下两段。荆山群是继晚太古代胶东群沉积之后,在以升降运动为主且较稳定的浅海陆棚环境中形成的,经历过中压相系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其成岩年龄为1848~2484Ma。年代地层划归下元古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山西省寿阳测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在华北板块中部太行山中段地区西部的小方山地区内,发现了下古生界寒武系下统馒头组地层,增补了该区寒武系馒头组地层的空白.通过多重划分对比,建立起了小方山寒武系馒头组沉积地层在岩石、生物、时间等多维空间中的立体形态,为今后在该区域上馒头组地层划分并与邻区进行多重地层对比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桂北中、晚泥盆世生物群及年代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桂北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化石丰富,经系统工作,建立了较系统的可与区域乃至世界对比的牙形刺、竹节石、介形类、珊瑚、腕足类生物带,为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