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区划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野外调查数据、遥感影像和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一套适用于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分类分级指标体系及遥感解译标志。以此为基础,选取目视解译法监测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5年青藏高原沙漠化土地面积392 913km2,占高原土地总面积的15.1%,主要包括沙质沙漠化土地、砾质沙漠化土地和风蚀残丘3种类型。沙漠化土地以中度和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重度和极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仅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2.2%。空间上,沙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在高原的北部和西部地区,其他地区零散分布。自东南向西北,沙漠化土地面积逐渐增大,沙漠化程度不断加重。以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数据(面积、类型、程度、空间特征和驱动因素)为基础,结合气候、地貌、第四纪沉积物和人类活动等数据,将青藏高原沙漠化区划分为雅鲁藏布江半干旱高山宽谷沙漠化区、藏北青南高寒高原面沙漠化区、柴达木干旱盆地沙漠化区、黄河上游半干旱河流盆地沙漠化区和“三江”流域湿润半湿润高山沙漠化区。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玉祥 《中国沙漠》1999,19(3):251-255
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近年来国内积极开展了对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问题的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对该项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首先,回顾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发展历程,其中50年代至70年代为第一阶段,该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进行沙漠考察与沙害治理,沙漠化研究还未真正开展起来;80年代为第二阶段,期间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已逐步开展起来,尤其是重点对青海共和盆地的沙漠化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分析;进入90年代为第三阶段,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全面展开,研究区域广泛,研究内容系统、全面,研究成果丰硕,是该区沙漠化研究最为重要的时期。其次,总结了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现状与主要进展,包括经过广泛研究,基本上查清了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类型、面积、分布与危害等,填补了沙漠化研究在青藏高原地区的空白;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中特别重视了其成果的应用问题,将区域土地沙漠化现状、成因、趋势、防治对策与措施及其规划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研究,拓展和完善了沙漠化研究的内容;研究中首次确定了沙砾质、沙漠化土地类型,并提出了沙漠化成因的多因性和地域性,发展了沙漠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还加强了沙漠化防治实用技术的研究。最后,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研究区域不尽平衡、基础研究较为薄弱、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和防治技术亟待提高等,提出今后青藏高原沙漠化研究的主攻方向与主要研究项目。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防治沙漠化区划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张胜邦  陈俊明 《中国沙漠》1998,18(3):283-288
按照区划的原则和依据,将青海省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区10个亚区。柴达木盆地荒漠区划分为冷湖风蚀区、格尔木流沙区、都兰流沙区、德令哈戈壁区和乌兰固沙区5个亚区;共和盆地半荒漠区划分为共和流沙区和贵南流沙区2个亚区,青海湖盆地环湖区只划分1个亚区;青南高寒区划分为可可西里风蚀区和黄河上游阶地风蚀风积区2个亚区。针对各亚区沙漠化土地现状和特点,提出了合理开发方向和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4.
浑善达克沙区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树林  王涛 《中国沙漠》2010,30(5):999-1005
根据浑善达克沙区沙漠化发展过程、特征及其不同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将研究区划分为浑善达克沙地北部轻-中度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区、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漠化土地不断发展区、浑善达克沙地南部轻度沙漠化发展区3区和5个亚区。根据亚区特点因地制宜积极进行沙漠化土地恢复治理的同时,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走农牧业生产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是浑善达克沙区达到沙漠化恢复治理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5.
毛乌素沙区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毛乌素沙区在自然条件、沙漠化程度和变化趋势及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合理地进行区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沙漠化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选取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过程及人类活动等方面12个指标,将毛乌素沙区划分为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区、毛乌素沙地腹地典型草原区和西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区3个区、7个亚区、12个小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亚区和小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高寒区“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的沙漠化土地,根据沙漠化程度可划分为轻度、中度和严重三类。根据地表物质组成可划分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两大类。本区沙漠化土地总面积1860.9km~2,其中轻度、中度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为530.5km~2、752.9km~2和578.6km~2。砂质和砂砾质沙漠化土地分别为916.4km~2和944.5km~2。主要分布河谷地区,尤以雅鲁藏布江宽谷地段面积最大。并且从河谷地区的江心洲、边滩、阶(台)地延伸分布至山前地带的冲洪积扇及山坡等不同的地貌单元上。  相似文献   

7.
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曾永年  冯兆东 《地理学报》2007,62(5):529-536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 建立了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系统。在此基础上, 通过遥感数据处理与参数反演, 建立了沙漠化遥感监测指数模型, 并利用1986~2000 年 Landsat-TM/ETM+ 遥感数据, 对近15 年来黄河源区土地沙漠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与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面积达3519.97 km2, 其中以轻度沙漠化土地为主。沙漠 化土地集中分布在玛多宽谷盆地南缘与黑河宽谷盆地北缘之间, 沿西北-东南走向的低山丘 陵展布, 分布于河谷, 湖滨、古河道及山麓洪积扇等地形面上, 呈斑块状、片状和带状分布。 1986~1990 年黄河源区沙漠化土地年增长率为21.87%, 沙漠化土地的变化表现为沙漠化土地 快速蔓延。1990~2000 年沙漠化土地年扩展率为2.73%, 虽然沙漠化扩展速率降低, 但在进一 步扩展的同时, 主要表现为沙漠化程度的进一步加重。总之,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以来, 黄 河源区沙漠化过程呈现为正在发展和强烈发展的态势。但在不同时段上沙漠化发展呈现出不 同的特征, 80 年代末沙漠化土地增长率高, 沙漠化过程表现为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 进入 90 年代沙漠化土地增长相对减缓, 但中度沙漠化土地则保持直线增长的趋势, 呈现出以沙漠 化程度的加重为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现状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董玉祥 《山地学报》2001,19(5):385-391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的藏北高原是我国土地沙漠化三大分布区之--青藏高原分布区的代表性地域,是研究现代土地沙漠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的重要地区。本文从沙漠化土地的类型、面积与分布等方面详细分析了藏北高原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探讨了该区现代沙漠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藏北高原是我国重要的沙漠化土地分布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大、类型多、程度重、分布广、危害重,其形成与发展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自然过程与人为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变化是其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陕北榆林地区土地沙漠化划分了四种类型及描述了沙漠化土地分布的特点,并对这一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防治区划,为全区制定综合农业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沙漠化是土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植被和土壤逐渐衰退破坏导致沙地出现的过程。当今,沙漠化迅速发展和扩大的特征是以人口的迅猛增长及滥用土地为主要标志,它所带来的对人类生活及环境的威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陕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之一,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区划,对本区沙漠化土地整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沙漠化研究的若干问题--3.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   总被引:49,自引:30,他引:19  
王涛 《中国沙漠》2004,24(1):1-9
沙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是我国荒漠化(Desertification)的主要类型之一,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由于原生沙漠戈壁与沙漠化形成发展的时空范畴不同、成因的主导因素不同和演变的可逆性不同,要求我们在开展沙漠化基本问题的探索、确认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点区域,为国家沙漠化防治战略决策的制订和技术措施的执行提供科学依据,使沙漠化防治工程在国家有限经费的投入下,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达到多快好省的效果。作者通过对近50年来野外考察和遥感动态监测成果的总结,指出,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错地区,半干旱地带草原区和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反映的是人类活动和脆弱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土地退化区,在过去的50年里,沙漠化土地蔓延的主要部分也是在这些区域内。所以,它们是中国北方沙漠化研究的重点区域。根据不同时期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和演化的特点,依据其自然地带原则和发展强度原则,将我国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大区29个亚区,应是防治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纲要)   总被引:16,自引:10,他引:6  
王涛  薛娴  吴薇  孙庆伟 《中国沙漠》2005,25(6):816-822
根据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代过程、分布特点、发展趋势及其综合防治途径和利用开发方向等,以"保护优先,重点防治,合理利用,协调发展"作为沙漠化防治的指导方针,在考虑自然条件、沙漠化发展阶段与程度和自然条件、资源利用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一致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将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划分为4大区22小区。为因地制宜地沙漠化土地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坝上地区现代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及其整治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泰运 《中国沙漠》1985,5(4):25-35
本文对河北坝上沙漠化土地的形成及特点作了初步的分析。认为,坝上沙漠化土地的形成主要是近30年来人类在干旱多风的自然条件下,大量开垦沙质草原引起强烈风蚀所致。沙漠化的主要特点是分布范围广,处于正在发展中和旱作农业风蚀。本文最后提出了坝上地区只有实行"以牧为主",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建立防护林体系以及林、草、田间作;种树种草、恢复植被,改善环境,才是坝上整治沙漠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以20世纪80年代末和2000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经合成、增强、几何纠正、镶嵌和人机交互判读并结合野外调查提取土地水蚀荒漠化信息,建立土地水蚀荒漠化空间数据库,结果表明:研究区水蚀荒漠化率为10.64%,以轻度侵蚀为主。水蚀荒漠化空间分异明显,在北部中山区形成三个集中分布区。研究期内土地水蚀荒漠化动态为整体扩展,局部逆转,程度加强;中度、强烈和严重水蚀面积增加,轻度的减少;发生逆转的主要为轻度水蚀土地。人类不合理的经济和社会活动与脆弱的自然条件耦合是研究区土地水蚀荒漠化发生并扩展的全部原因。因此要从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加强生态环境管理入手,高度重视农牧交错带东段退化土地的综合防治,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环湖区是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基于RS和GIS技术,选取1976、1987、1995年和2006年4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的图像和信息处理功能对环湖区1.43万km2的土地进行专题信息提取,采用室内解译和野外检验修正的方法重建了环湖区近30 a来的沙漠化土地时空动态变化和分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20 a沙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30 a来本区沙漠化在时间上表现为快速增加-缓慢上升-快速增加的持续扩展过程;在空间上由少成片分布或多零星分布向以4大沙区为主、滨湖沙堤为连线的环湖带状分异格局演变。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人工治理的综合影响,未来20 a该区沙漠化面积在前15 a呈增长趋势,后增长缓慢并出现逆转。  相似文献   

15.
陕北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土地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1986年、1993年及2003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在建立目视解译标志的基础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陕北农牧交错带1986—2003年土地沙漠化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北农牧交错带沙漠化土地重心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了11 843.43 m,面积减少了206 655.21 hm2,表明该区沙漠化面积扩大的态势得以控制并趋于减少;沙漠化程度明显减轻,严重、重度沙漠化土地面积逐渐减少,转化为中度和轻度沙漠化,但在区域气候趋于暖干的情况下,面临着沙漠化发展的潜在危险;同时,近17 a来有近291 826.1 hm2非沙漠化土地变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速度为17 166.2 hm2·a-1,以草地、耕地、林地等土地沙化现象较严重,土地沙漠化的形势仍然较严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北方沙漠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8,他引:23  
通过研究,对中国北方沙漠化的现状及趋势得出如下结论:(1)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面积为33.4万平方公里,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为17.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为15.8万平方公里。在已经沙漠化的土地中,属于沙质草原沙漠化发展的土地占42.2%,固定沙丘活化的占52.2%,沙丘前移入侵的占5.5%。(2)按其成因来看,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的占25.4%,以过度放牧为主的占28.3%,以过度樵柴为主的占31.8%,其他则系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建设破坏植被所形成,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仅占5.5%,可见在沙质地表和干旱多风气候条件下沙漠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人为作用,因此,调整现有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利用资源便是防止沙漠化发展的基本途径.(3)从沙漠化发展程度来看,在已经沙漠化的土地中严重沙漠化土地占19.3%,强烈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占34.7%,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占46.0%。特别是农牧交错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的发展大部分是在50年代以来所形成,更应引起注意.(4)从发展趋势来看,根据50年代末与70年代末航空相片的对比分析,25年来沙漠化土地增加了3.9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这些扩大的土地是沙质草原的农垦和固定沙地农垦、樵采及过牧所引起的沙丘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