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地区分区近震走时表的编制与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曼丽  张美仙 《内陆地震》1994,8(2):109-117
主要以山西太原、大同、临汾3个遥测台网的记录,结合山西省内及邻省部分台站的地震观测资料,用勘探、爆破与测震方法得出山西地区地壳模型结构。用观测走时与理论走时对比,划分出6个区域,计算出"山西地区近震走时表"及"山西南部地区近震走时表"。检验结果表明,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及深度等各项参数较J-B走时表均有极大的提高。经试用确认其适用于山西地区。  相似文献   

2.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发生M_S6.5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次地震发震构造复杂,引起了地震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三维建模方法,建立鲁甸地区三维层状非均匀速度模型,采用逐段迭代射线追踪方法对鲁甸M_S6.5地震进行三维射线追踪走时计算;利用震中距150km范围内的近震Pg波震相走时数据,通过射线追踪走时拟合获得鲁甸地震的震源深度约为12km,与前人研究成果基本一致,表明了本文采用的三维建模和射线追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震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获取了江苏地区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与仅采用初至波走时的传统天然地震走时获取方法相比,该方法充分利用了大量存在的续至波参与反演,能有效改进中下地壳的反演能力。针对地震震相目录中常存在震相标识错误的问题,采用的自动判别筛选震相方法能最大限度提高数据走时的精度,可以对不同震相进行有效区分。与其他常用一维速度模型相比,本文反演的模型对Pg、Pn震相走时拟合效果最佳,残差最小。当所用走时数据拥有较高定位精度时,该反演方法能为研究区三维速度结构成像和地震定位提供较可靠的一维速度模型。  相似文献   

4.
就地震分布、震相质量、深度分布以及地震震级等,对辽宁测震台网2010-2017年地震观测报告进行分析,得到辽宁地区地震波主要震相的平均传播速度,分别为:P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7.87 km/s,P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n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4.48 km/s,Sg震相平均传播速度为3.56 km/s,认为引起震相走时偏差较大的主要原因为地震定位误差及震相不易识别。  相似文献   

5.
用sPn震相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用近震深度震相sPn与Pn波的到时差测定近震深度,方法以求简捷准确。为此,对我国部分地区台网记录的sPn震相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通过研制的计算sPn走时程序运算,给出华北、山西、华东、西北及四川地区的sPn-Pn走时差对应震源深(h)表和sPn-Pn求震源深度列线图。经过震例检验,该表比较适合本地区的走时特性。为应用sPn震相测准我国部分地区震源深度,提供了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6.
J—B表自1904年问世以来已几十年了。它主要依据欧州,日本和北美的地震资料获得。其中近震走时表目前仍用于四川区域台网近震定位。四川地区处于青藏高原边缘地带,地壳速度模型与J—B近震表采用的模型有明显的差别,用J—B表定位有时误差很大。另一方面,J—B表本身也存在误差。  相似文献   

7.
天山-准噶尔地区地震层析成像与壳幔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西天山两条天然地震剖面的远震P波与近震P波走时资料以及2001-2007年新疆地方台网的近震走时资料分析,获得了天山-准噶尔地区的三维地震层析图像.层析反演使用的台站数140个,地震事件1132个,P波走时数24904条.检测板试验结果指出,东西天山剖面、天山轴部和东准噶尔地区P波速度扰动恢复能力相对高.纵波波...  相似文献   

8.
胡瑞贺 《华南地震》1993,13(4):47-50
利用由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测定的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相走时等地震参数,检验了该表在广东地区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华南地区近震走时表不仅适用于广东地区,而且在精度和准确度方面均优于J-B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2012-2019年辽宁地震台网记录的ML≥2.5地震波形资料,利用理论走时与实际波形特征相结合的方法,从114条地震记录中拾取到269条Pb震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地区易识别的Pb震相的周期小于Pn,振幅介于Pn和Pg之间,波形呈尖锐的锯齿状.使用修正后的辽宁地区速度模型计算P波理论走时发现,当震源深度大于11km,震中距在80~120 km时,Pb作为初至震相到达;震源深度小于11 km时,辽宁地区Pb只作为续至震相到达.Pb的频带比Pn宽,高频能量比Pn强,频带宽度和高频能量与Pg比较接近.Pb的拟合速度为6.9082 km/s,反演获得康拉德界面平均深度为23 km.通过射线路径勾勒出康拉德界面分布,证明康拉德界面在辽宁地区及渤海湾北部横向连续.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区地震波分区走时表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波走时表是测震学中最基础的工具之一。所用走时表是否适用本地区直接影响震中位置、深度、发震时刻的精确测定,震相的正确识别;并由此影响探讨地壳、地幔速度结构、断层分布、板块结构、地震预测预报等项工作的开展。由于四川地区地壳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用世界平均的J-B表来处理四川地区地震观测资料,深感误差较大,使用不便。为此,我们编制了四川的走时表。本文着重阐述四川地区近震走时表的编制方法、步骤和对表的检验。  相似文献   

11.
辽宁地区地震目录最小完整性震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目录完整性震级MC是地震学中最为基础的研究工作之一,对完整性震级的科学评估,是进行地震活动性及其他统计相关研究的基础,同时MC也表征了台网监测能力的强弱。以1970年以来辽宁地震台网记录的目录为研究对象,利用"震级—序号"、"最大曲率"、"90%拟合度"等方法对辽宁地区不同时段的最小完整性震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975年之后,随着辽宁测震台网的加密,MC逐步降低;在1989—2007年,辽宁地区一直处于MC1.5的较低的时段;2008年的台网改造对MC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达到了ML2.0,但在2012年已恢复。表明1989年之后,辽宁地区的测震资料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2.
合适的地壳速度模型可以帮助地震学家准确判断地震测定精度。目前辽宁台网使用的速度模型是利用华南地区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资料获得的两层平均速度模型。对近年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较大地震震相进行了提取、拟合、折合走时等分析,使用Hyposat定位方法计算出更适合于辽宁地区地壳结构的一维速度模型。研究表明,新模型在地震定位中比华南模型的定位效果更好,其走时残差和震中差都要优于华南模型,更加符合辽宁地区地壳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整理喀左地震台地应力观测资料,并结合历史震例,对发生地震的时间、方位、震级与喀左地震台地应力异常特征的关系作出初步分析判断,认为喀左地震台土体应力观测对辽西及周边地区小震及中强震有很好的异常反应,有较好的映震效能,并对东北地区尤其是吉林深震有一定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自70年代建成监测台网以来,发生几次中强地震,其中包括邻近地区朝鲜境内的天摩山5.7级地震和殷栗5.5级地震,为了更多地挖掘我省中强地震异常信息,更好地寻求预报指标,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做了有关计算,发现该地震前,辽东半岛及邻近海域地震异常明显,宏观异常丰富,其主要异常标志类似于海城,营口,彰武中强地震,因此,殷栗地震异常总结对于确定我省中强地震预报指标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辽宁地震数据传输网络的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分别介绍了IP地址规划;台站局域网的设计与综合布线;省局局域网设计;台站到省局区域中心的网络设计。在实施中通过路由器的配置来保证数据流的畅通,实现全网互联互通。  相似文献   

16.
依托于中国地震系统“十五”项目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和辽宁地区地震观测系统,利用LISS流服务器的数据分发和组建虚拟台网的功能,建立辽宁地震事件快速反应系统,通过自动处理和编程实现短信、电话、网站等多种方式获取和发布地震速报信息。  相似文献   

17.
岫岩Ms5.4地震前后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视应力的定义出发,介绍了采用振幅和震中距计算地震矩,进而实现用区域地震模拟资料计算视应力的方法。利用该方法,计算了1999年11月29日辽宁岫岩Ms5.4地震前后视应力的时空变化情况,并检验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辽宁地区地球物理场监测地磁测网的改造情况;利用改造后测网观测成果,分别绘制了辽宁地区地磁场总强度梯度分布图、地磁场总强度等值线分布趋势图及地磁场年变化分析图:探讨了改造后的地磁测网地磁场梯度分布规律;分析了辽宁地区各重要活动断裂及老震区地磁场总强度的年变化和邻期变化特征,为地震预报提供服务支撑。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强震台网的地震应急效果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介绍了辽宁省强震台网在2008年11月14日析木MS4.3级地震中的应急反应情况,同时进行了反思。并针对辽宁强震台网的可持续发展谈了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宽频带地震数据资料研究辽宁地区的地壳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辽宁省地震局数字地震台网34个地震台站记录的2008—2009年的60个震中距为30°~90°之间,震级6,信噪比较高的远震记录数据,采用频率域反褶积方法计算获得各台站的远震P波接收函数,并用H-Kappa叠加方法对获得的接收函数进行叠加处理获得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以及泊松比。通过研究表明,辽宁地区的地壳泊松比在0.24~0.29之间,地壳厚度介于30~36km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