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以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取得的区域土壤地球化学数据为依据,研究了区内54种元素或指标的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与全国土壤的差异.通过对比区内土壤基准值与背景值的变化,认为本区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成土母质,后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Hg、Cd、Pb、Cu、Zn、Se、S、P、N和OrgC...  相似文献   

2.
平阴县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是按每1km^2采集1件表层样,4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每4km2采集1件深层样,16km^2组合成1件分析样,分析测试Ag,As,Au,B,Ba,Be,Bi,Br,C,Cd,Ce,C1,Co,Cr,Cu,F等54元素或指标;统计了这些元素或指标的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等参数;研究了区内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与全国、黄河下游流域土壤及平原区、丘陵区土壤的差异;对比区内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变化,认为区内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土壤母质,后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但C,Cd,C1,Hg,P,N,S,Se,Corg等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已明显富集,表明表生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已对这些元素或指标的含量变化与分布分配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以及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调查与评价结果显示,Zn,Pb,Cu,Se,Cd,S,P,Hg,N,OrgC等元素或指标在表生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使表层土壤含量明显大于深层;总体上该区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13%,主要分布在矿集区和城镇周边,主要污染元素为Cd,Cr,Ni,Hg。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状态,部分水样总硬度超标,溶解性总固体、NO2-和F-等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有:①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且表层土壤具有向强酸、强碱两极化发展的趋势,易引起重金属元素活化,危害人类健康;②沿海地带土地贫瘠,N,P和有机质等营养水平多属缺乏级;③莱州-烟台和牟平-乳山矿集区以及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带表层土壤Hg,Cd,Pb,Zn,Se,S等元素污染严重。地质高背景、酸性的表生环境和工业污染的共同作用,是造成环境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南部县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成渝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研究四川南部县土壤中54种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与全国土壤相比,研究区重金属元素As、Cu、Hg、Pb、Zn基准值较低,Cd、Cr较高,Ni相当;多数重金属元素和植物营养元素背景值低于全国A层土壤背景值,仅CaO、Cd、MgO、Cr、F等的背景值高于全国土壤水平。多数元素(指标)背景值与基准值相当,说明表生作用和人为活动对表层土壤影响较小;而C、CaO、Cd、Org.C、I、MgO、N、P、S、Se等10种元素(指标)在表层土壤富集,表明这些元素受自身地球化学行为和人为活动输入影响。第四系和侏罗系遂宁组地层表层土壤元素分布差异较大,富集或贫化特征明显。就pH值而言,Cd、F、Cl、Mn、N、P、K2O、S、CaO、C、Org.C均在碱性环境含量较高,As、Cr、Cu、Ni、Pb、Zn、Co、B、Mo、Ge、TFe2O3、SiO2在酸性环境含量高,多数元素在中性环境中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5.
郭炳跃  祁超  梁胜跃 《江苏地质》2019,43(4):652-660
通过对安徽池州西南地区进行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研究了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与全国土壤的差异,选择重金属等有害元素,采用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土壤污染现状进行评价。认为区内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在表层土壤中的含量继承了土壤母质,后期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小,而部分元素在表层土壤中已明显富集,Cd、Hg、As、Cu、Ni等元素出现中度以上污染,主要分布在秋浦河流域和涓桥镇附近,表明人类活动等因素已对这些元素的分布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山东省东部地区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取得的一些基本成果和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认为在表生作用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下,表层土壤中Zn、Pb、Cu、Se、Cd、S、P、Hg、N、有机碳(OrgC)等元素或指标含量明显大于深层土壤;该区总体上地球化学环境质量优良,Ⅲ类和劣Ⅲ类土壤仅占全区总面积的0.13%,主要分布在矿集区和城镇周边,超标元素为Cd、Cr、Ni、Hg。浅层地下水大部分元素或指标处于自然低背景含量水平,部分水样的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NO2-、F-含量超标,已不适合饮用。该区存在的生态地球化学问题是:山地丘陵区土壤pH值低;沿海地带土地贫瘠;局部表层土壤重金属明显富集,已对农作物安全产生影响。认为人类活动(采金污染、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等)和自然地质背景作用是引起该研究区局部土壤重金属富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深层土壤与表层土壤中元素质量分数的差异被一些学者归因于表层土壤受人为污染所致。文中通过解析山西太原盆地深、表层潮土中Hg、Cd、Pb、As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比研究区与基本保持清洁状态的源区土壤中相应元素质量分数变化特征,论述了成壤过程中元素的自然分异作用是造成深、表层潮土中Hg、Cd、Pb、As质量分数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以及人为污染仅在局部地区造成Hg、Cd、Pb、As在表层潮土中富集的观点。通过求解太原盆地表层潮土中Hg、Cd、Pb、As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实例,详细介绍了以深层土壤元素的地球化学背景为参照系,运用相关分析和累积频率分析求解表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滁州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滁州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统计获得了表、深层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背景值及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研究表明: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基准值影响显著,表层土壤元素含量相对于深层土壤既有继承性,又有差异性。在不同的土壤层的一些元素含量明显不同。土壤的形成过程和人类活动已经对土壤中元素含量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因此,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背景值研究中应多考虑地质背景、物质来源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山东省烟台市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及相关专题研究所取得的分析测试数据,通过高灵敏度的识别系统和多参数地球化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揭示了在重金属污染区内酸化的土壤环境中Cd、Hg、Pb、As等重金属元素活化迁移的地球化学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浅层地下水和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籽实中重金属超标的原因及生态危害。与全国土壤基准值和背景值对比,研究区内Cd、Cr、Ni、Pb等元素的基准值相对偏高,Cd、Cr、Pb、Cu、Ni元素的背景值相对较高。As、Cd、Cr、Ni、Hg、Pb等存在于Ⅲ级及Ⅲ类以上土壤,是主要致污因子。典型金矿污染区内浅层地下水和玉米籽实中均检出超标重金属元素,影响浅层地下水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是Pb。达到Ⅲ类及以上水质标准的采样点数占研究区总采样点数的3.47%;玉米中的Cd含量相对较高。表层酸性、弱酸性土壤占土壤总面积的55.29%,土壤酸化趋势明显。随着土壤酸化程度的加深和范围扩大,导致土壤耕作层可给性营养元素的损失及某些毒性元素(Cd、Pb等)的释出和活化,提高了土壤中主要污染因子Cd、Hg、Ni、Pb、As等重金属的活化迁移能力;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有利于对Cu、Zn、Pb、Cd的吸收,固重金属元素于土壤中,降低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风险水平。研究结果为土壤修复、降低土壤重金属毒性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商丘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河南商丘地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在正态和对数正态检验的基础上,统计获得了土壤54种元素(指标)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查明了土壤元素指标组合、分布特征、富集贫化规律。结果表明,调查区土壤元素含量普遍低于全国土壤基准值,其中Se元素含量仅为全国的0.28倍,而Ca O含量最高,为全国的1.96倍;对比发现研究区多数元素(指标)的背景值与基准值相当,说明表生成土作用过程中这些元素的迁移重分配作用较弱,人为活动对其污染影响较小;而Corg、N、Se、Hg、P、TC等元素(指标)在表层富集,反映出较为显著的表生富集和人为污染叠加的特点。因子分析表明,风化作用、淋溶作用及农业施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影响研究区表层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云南省西部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南省西部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资料,采用具有稳健特性的中位数表征深层土壤52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基准值,对比分析了不同成土母质和用地类型的元素分布特征和富集贫化规律,进一步采用因子分析从元素组合特征角度剖析了地球化学基准值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铁族元素、亲铜元素、矿化剂和卤族元素、稀有稀散稀土元素、放射性元素、钨钼族元素、造岩元素等多数元素基准值偏高;碱土金属等元素基准值明显偏低,其中CaO和Na2O基准值仅为全国水平的13%和7%;成土母质是土壤元素基准值的主要控制因素,用地类型对基准值有一定的影响;区内土壤中铁族元素TFe2O3、V、Co、Cr高基准值主要受基性成土母岩的控制,W、Sn、Pb主要与中高温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生命元素C、N、S、P、Se与土地利用类型及其表生地球化学作用有关;母岩母质类型及风化淋滤作用、矿化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黏土物理化学吸附作用,共同影响着土壤基准值特征,其中母岩的风化作用有重要影响。研究成果为区域资源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部茅口组石灰岩地层广泛分布,岩溶发育强烈。通过收集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试验和钻探等手段,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贵州西部茅口组岩溶发育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发育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都具有不均匀性。平面上呈现研究区中部的六盘水区域岩溶发育十分强烈,西部的威宁地区发育相对较弱的规律;垂向上呈现随着茅口组灰岩埋深的增大,岩溶发育程度先增强后减弱的规律。该研究结果对今后贵州西部岩溶区重大工程建设、岩溶灾害的治理及岩溶地质环境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环境地球化学基线提供了对比及判别人类或者自然事件造成的环境扰动的标准,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需求。本文以合肥地区为例,研究典型城镇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采用标准化方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合肥地区城镇表层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结果非常一致,显示两种方法均可以很好地用于确定土壤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确定的基线值为:Cu(26.615μg/g)、Pb(25.818μg/g)、Zn(58.003μg/g)、Cd(0.152μg/g)。对比研究显示,获得的合肥地区城镇土壤重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基线值均高于其背景值,同时又低于其异常下限值,完全符合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的定义及其实际意义,可以很好的用于土壤元素环境地球化学评价。  相似文献   

14.
安徽石台大山地区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长明 《安徽地质》2010,20(2):120-125
通过对安徽石台大山地区内岩石、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的论述,阐述了岩石和土壤中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对不同类型的岩石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中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表层和深层土壤元素背景值特征进行了论述,并对岩石—土壤系统地球化学迁移性进行探讨,探讨了土壤元素背景值与基岩的关系、元素的富集与贫化特征和主要土壤元素类型特征。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基准值、背景值概念的进一步分析,确定了以沉积环境作为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求取的基本单元,以各基本单元的面积加权法求取区域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方法。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完成的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求取了该区的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并对基准值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应用探讨。结果表明:各沉积环境有其特征的指示元素或组合,F、Cl、Br、I、Ca和Mg元素组合可反映海相沉积物的新老和比例;N、S、OrgC组合,I、Hg组合和Y、Ce、La等稀土和稀有元素组合分别指示湖相、泻湖相和陆相沉积环境。Hg、Cd等为全区富集的污染元素;土壤中亲石元素、稀有和稀土元素稳定;I和CaO易流失。部分元素的土壤清洁级界限值采用X0+2S0能较好地反映土壤污染的分布。研究区土壤中养分Co、Na2O几乎全部为适宜区,K、N、Fe、B、Cu、Cl、Mg、S含量丰富,Zn、Mn和P、Mo、Si相对缺乏。  相似文献   

16.
Regional-scale variations in soil geochemistr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ifferences among soil groups and lithology in an area of 9,699 km2 in Medak district, Andhra Pradesh, India. The concentrations of 29 elements (major: Si, Al, Fe, Mn, Mg, Ca, Na, K, Ti, P and trace: As, Ba, Cd, Co, Cr, Cu, F, Mo, Ni, Pb, Rb, Se, Sr, Th, U, V, Y, Zn, Zr) in 878 soil samples collected (557-topsoil, 321-subsoil) at a sampling density of 1 site/17 km2 from 557 sites representative of all the soil types present in studied area were determined, and their elemental composition are discussed. The baseline levels of these elements in soils are determined over different lithological unit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omalous values relative to these. For the first time, geochemical maps for Medak district are prepared on 1:50,000 scale and the lithogeochemical database generated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later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n soil. The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reflect underlying 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Box-plots reveal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most of the elements in soils were not strongly dependent on the soil group but the soil-geochemistry abruptly changes with the change in the soil parent materials indicating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elements is mostly influenced by the bedrock lithology and other natural processes acting on them. For instance, the concentrations of Co, Cu, Fe, Mn, Ti, V and Zn are high in soils developed on basaltic terrain while the soils developed on granitic and gneissic terrain exhibit high elemental concentrations of K, Pb, Rb, Si, Th and Y. Alfisols had relatively high contents of elements while entisols had lower concentrations of most of the elements. The database can be used in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of different geological units as well as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and agricultural field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regional geology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soil geochemical baselines for soil pollution assessment and furth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etermining background levels locally. The defined baseline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background values for future soil surveys.  相似文献   

17.
确定岩性复杂区的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立波  李巍  陆继龙 《地质通报》2007,26(12):1531-1535
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确定是化探找矿的关键。不论是水系沉积物还是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性对许多元素背景值的影响都是十分显著的。在地质情况复杂的区域内,采用统一的异常下限值圈定异常是不合理的。根据样品的成矿元素与氧化物(SiO2)的相关关系,确定了岩性对成矿元素背景的影响。对受岩性影响显著的成矿元素,通过线性回归模型,以残差置信带确定元素异常的下限。实例研究证明,该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岩性变化对成矿元素背景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区分元素背景和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