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疆伊犁南岸干渠工程明渠段沿线风积黄土广布,黄土的湿陷性对工程具重要影响。本文依据规范并考虑工程实际,对区内黄土的湿陷性等级、起始湿陷压力、湿陷性黄土厚度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了挖方渠道黄土的湿陷性程度;并在考虑降雨土体非饱和过程的条件下,对填方渠道土地基的湿陷变形量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通过分析认为,工程区黄土渠段为非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Ⅰ~Ⅱ级;压实后的黄土不具湿陷性;无论是挖方渠道还是填方渠道,经过换填处理和设置排水措施后,即可消除湿陷性,无需要再做专门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首先介绍了豫西湿陷性黄土的分布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及湿陷性特征,总结了豫西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础选型情况,同时对建筑基础选型中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湿陷性黄土增湿和减湿效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土中含水率的变化产生的增湿和减湿效应,对黄土湿陷性影响很大。进行黄土湿陷性评价时,应注意以动态的观点和方法综合分析、预测增湿和减湿效应的不利影响,以便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消除工程事故隐患。  相似文献   

4.
黄土特性及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不同时代、不同地貌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差异,通过研究黄土湿陷性指标及其相关指标,准确判定黄土的湿陷性等级,从而选用合适的处治方法有效的消除黄土湿陷性对工程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太原某工程场区黄土的湿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量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和对场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湿陷性以及微观结构特征研究为基础,对场区黄土湿陷性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随着预应力锚索在湿陷性黄土边坡加固工程中的广泛应用,其耐久性问题就变得日益突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出现了较多因预应力损失而引起的失效事故。基于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运行现状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黄土腐蚀性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微弱,黄土湿陷性和地质条件变化对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影响显著;通过采用加强排水措施、提升浅部注浆工艺和注重运行维护等措施可以改善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耐久性;改善后的预应力锚索在监测期内处于平稳波动的服役状态,运行效果良好。本研究以期为湿陷性黄土边坡预应力锚索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李国宝 《地下水》2018,(5):135-137
陇东位于黄土高原腹地,为我国典型的黄土地貌发育区,结合甘肃省白龙江引水工程,对陇东地区黄土工程地质特性进行研究,重点对与工程关系密切且具有湿陷性的中更新统(Q2)离石黄土及上更新统风积(Q32)马兰黄土地质特性进行分析,针对湿陷性黄土分布、厚度、变化规律和研究场地湿陷类型、地基湿陷等级,通过试验研究湿陷性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随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陇东地区黄土湿陷性随深度增加湿陷性逐渐减弱;湿陷系数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孔隙比变小而逐渐减小,一般干密度≥1.42 g/cm3或孔隙比小于0.9的黄土,基本上无湿陷性;湿陷性黄土主要存在地基湿陷变形和黄土边坡稳定问题,应采取地基处理措施和防水措施、合理设置开挖坡比和马道,采取坡顶、坡面及坡脚排水等措施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结果对陇东地区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高压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陷性黄土具有很强的结构性,天然状态下处在欠压密状态。黄土湿陷变形的特点是:变形量大、速率快而又不均匀,往往使建筑物发生严重变形甚至破坏。当湿陷性黄土含水量较大时,压力便成为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一个主要因素。压力与黄土湿陷性之间的变化关系如何?能否通过高压来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在土质差异较大时,双线法试验的精度能否满足工程要求?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及试验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高能级强夯法在石油化工项目处理湿陷性黄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詹金林  水伟厚 《岩土力学》2009,30(Z2):469-472
对甘肃董志石油化工项目中3 000~15 000 kN m能级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设计、施工、检测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其中12 000、15 000 kN m能级均为国内处理湿陷性黄土的最高能级。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室内土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瑞利波试验、平板载荷试验对强夯加固效果进行综合检测,得出有效加固深度、湿陷性处理效果等结论,并提出适应该地区强夯法处理深度的经验公式,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设计、施工、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湿陷性黄土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和高层建筑的特性,结合多种地基基础处理方法的特点,从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和施工方便可行的观点出发,对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通过工程实例着重阐述灰土挤密桩(DDC法)复合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CFG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素土挤密桩和钢筋混凝土桩复合型地基处理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场地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对湿陷性黄土地区高层建筑的地基处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孙杰 《黄金地质》2001,7(4):72-75
为了提高勘探矿区工程点位的连测精度,改进传统的工程点位的连测方法,减少野外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在矿区首级控制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工程点位的地理分布,采有内插点位法,布设单一附(闭)合光电测距导线,进行勘探矿区工程点位的连测。这一方法与传统的连测方法相比,不仅提高了勘探矿区工程点位的连测精度,而且满足了矿区地质的需要。因此,在勘探矿区采用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刘伟 《云南地质》2010,29(4):463-466
哀牢山地区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构造运动、斜坡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及高地热异常、高地应力的作用等"两高"、"四复杂",使哀牢山地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困难。对工程方案及工程措施提出改进建议,确保穿越哀牢山区铁路等线状工程方案合理、措施得当。  相似文献   

13.
北京山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或潜在着诸多风险,能否全面查清山区工程建设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认清风险影响因素,对工程建设的安全至关重要。识别风险源,有助于提高对勘察风险的理解和掌握。本文试对北京山区岩土勘察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防范措施,希望能为北京山区工程建设安全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杨光忠 《贵州地质》2005,22(1):54-58
天柱某在建工地发生的地面塌陷,本文根据本工程建设及其塌陷和同地区大量工程勘察资料,分析阐述了天柱地区的岩土工程地质特征,对塌陷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这对在厚覆盖的岩溶地区进行工程建设尤其是岩土工程勘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阐述了义乌城市工程地质条件,对各工程地质分区的地貌类型、岩性特征及工程建设的适宜性等方面进行了评价,并对义乌存在的主要城市地质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配合宣城市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对宣城市进行了地质调查。在总结分析了宣城市的基本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对大量钻孔原位测试和岩土样品实验室资料的整理分析,对宣城市进行了工程地质分区,把宣城市分为:漫滩区(Ⅰ)、河间地块区(Ⅱ)、丘陵波状起伏区(Ⅲ)和低山、丘陵区(Ⅳ)4个工程地质区。又根据每个地质区的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把4个地质区详细划分成11个亚区,并对每个分区和亚区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场地特征进行了阐述和评价,为宣城市的地质问题的预测和治理、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井田基本地质特征;利用地质报告资料对本区的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本区的工程地质问题复杂程度为中等,将区内煤系地层划分为8个工程地质岩组;重点阐述了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性;指出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工程地质问题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对区内可能发生的不良地质现象提出了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根据济南市总体发展规划,针对济南城区和400km^2的规划新区,结合济南地区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特征,通过对济南地区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评价,论述了济南地区不同地段的工程地质特点及工程地质性质,利用加权平均值法对工程建设适宜性进行了评价,将济南城区和400km^2的规划新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适宜性差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四类。根据济南城市规划,划分为中心城区、东部产业带、西部片区、北部片区4个主要功能区,按不同区域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9.
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复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藏铁路穿越550km多年冻土区,多年冻土地温、冻土类型以及沿线生态环境等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多年冻土区工程较为复杂。因此本文提出了冻土工程复杂性概念,建立冻土工程复杂性评价模型,并利用GIS平台对青藏铁路沿线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工程复杂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铁路穿越的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工程复杂性相对较小,而青藏公路的工程复杂性相对较大。这表明了青藏公路沿线冻土工程比青藏铁路沿线更为复杂,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青藏公路路基稳定性变化比青藏铁路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20.
采用GIS 手段建立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多影响因素空间数据库,确定本区域引发地质灾害的因素评价体系。运用GIS 技术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结合评价分级准则,对地质灾害影响因素进行处理,采用聚类分析法初步确定4 类地质灾害聚类区。Ⅰ类区为抚顺市区工程活动主导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Ⅱ 类区为沟谷盆地及其边缘工程活动诱发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Ⅲ类区为北部及中部丘陵工程活动微弱因素型地质灾害区; Ⅳ类区为南部低山丘陵自然因素主导型地质灾害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