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5 毫秒
1.
湖南区域旅游发展差异的系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2002-2007年间湖南长株潭旅游区、环洞庭湖旅游区、大湘西旅游区、大湘南旅游区及湘中旅游区等五大区域的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研究发现,湖南旅游经济发展总体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逐渐缩小;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受区域资源禀赋、重点客源市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位机遇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云南旅游非均衡态势与演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旅游业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全省的旅游空间格局客观上已形成了“一中心四线五区”的局面。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开发历史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区域差异,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在近年的演替规律和目前发展态势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衡性特征。从1998—2006年全省以及六大旅游区所包括的市(州)的旅游经济相关统计数据和相应的测算指标表明,六大旅游区的旅游经济形成了以滇中旅游区为中心的“西重东轻”、两极分化的整体格局,旅游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与相对差异近年来总体趋势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逐步缩小,并且云南区域旅游的非均衡态势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2000-2007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区域差异,三大地区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构建了"两核、两带和四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并提出了促进山东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举措:加快培育青岛和济南两大旅游核心城市,打造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旅游发展带,构筑大运河和水浒文化、沂蒙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区、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旅游区、齐文化旅游"四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有助于实现三大区域旅游经济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4.
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区域间在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状况也日益凸现.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相似文献   

5.
测度旅游流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常规方法需要旅游流流向数据,这类数据获取困难且可信度难以保证,空间数据分析是缓解该难题的可选方法。1999—2011年湖南地级旅游流空间集聚的探索性分析表明,旅游流在近10年来显著地向长株潭地区集聚并以其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但湘西地区接受扩散效应的能力还比较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空中交通网络对旅游流集聚与扩散的贡献度非常大。因此,湖南需要从3个方面着力优化大湘西快速交通网络,充分利用旅游流的空间扩散效应,在旅游资源富集的大湘西地区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6.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质量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  刘力钢  陈金 《地理科学》2021,41(5):832-841
采用SBM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法对东北三省36个城市旅游经济增长质量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增长质量总体水平不高,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② 从差异来源及其贡献度来看,2007—2010年超变密度是地区差异的主要来源,2011—2018年地区间差异是差异的主要来源;③ 东北三省旅游经济质量总体核密度曲线逐渐向右移动,旅游经济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区域旅游经济差异逐渐减小;④ 旅游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旅游经济质量差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区域形象是人们对某一区域的总体评价,它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针对大湘西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在分析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旅游市场、旅游政策环境等方面以及旅游形象现状的基础上,对大湘西的区域旅游形象进行整体和分区定位设计,提出了大湘西的国际、国内及省内形象定位,以及张家界、湘西自治州和怀化三地各自在大湘西区域旅游中的形象定位.大湘西旅游形象定位设计要加强宣传力度,扩大旅游形象影响;重视三地旅游合作与协调;建设统一形象,进行联合促销.  相似文献   

8.
彭睿娟 《干旱区地理》2017,40(3):664-670
运用ESDA方法结合GIS 软件,以甘肃省14 个市州作为研究单元,选取人均旅游收入作为评价指标,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2003-2014 年甘肃省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2003-2014 年甘肃省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显著,旅游热点地区长期且稳定地分布在河西走廊一带,其他地市长期分布在旅游冷点地区;由于旅游资源丰度、旅游经济区位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甘肃省旅游经济发展呈“伞”型结构。位于“伞”型主干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位于“伞”型两端的城市旅游经济发展较为缓慢。针对这种差异,提出:(1)应当不断梳理甘肃省旅游资源赋存,提升旅游资源内涵,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提高地区旅游业的整体竞争力。(2)实施非均衡的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战略。(3)不断挖掘区域旅游特色,推动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旅游供给水平,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选取1996—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指标,构建旅游经济产业规模指数、产业素质指数及其综合指数,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和ArcGIS地统计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省际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深入探讨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现实格局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各省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差异总体上呈逐步收敛态势;(2)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的区域内差异贡献率远强于区域间差异贡献率,下游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对省际差异贡献率最大;(3)2015年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产业综合指数呈“U”型拟合曲线,总体上表现出东强西弱,自西向东愈渐增强;北强南弱,自南向北愈渐增强的发展格局,且区域入境旅游经济非均衡发展趋势仍将持续。基于上述研究结论,针对长江经济带入境旅游经济的持久有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0.
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洪  罗秋君  李蔚 《热带地理》2003,23(4):380-384
依托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推行旅游一体化,将3市联合起来,把旅游经济做大、做强,形成一个增长极,带动全省旅游经济的腾飞,这是湖南旅游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文中探讨了长株潭旅游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并在客观分析3市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3市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