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新疆温迪尔喀拉上泥盆统地层划分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新疆富蕴县温迪尔喀拉一带的上泥盆统地层,根据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原则,划分出卡希翁组(包括砂岩-页岩段、安山岩段和泥质粉砂岩段)和也尔克喀腊火山岩(包括安山岩段和角砾-凝灰岩段),并讨论了地层划分对比方面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盆地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已钻井取芯段岩相分析,从荔湾3-1气田珠江组深水扇沉积体系中划分出巨厚层和厚层块状砂岩相、厚层正粒序砂岩相、厚层逆粒序砂岩相、平行—板状斜层理砂岩相、滑塌变形砂岩相、薄层砂岩夹层相、薄层(粉)砂岩与泥岩互层相、厚层粉砂岩相、厚层泥岩相和层状深水灰岩相等10种岩相类型和识别出砂岩相组合、泥岩相组合、(粉)砂岩与泥岩互...  相似文献   

3.
筠连矿区蒿坝矿段沉积环境及聚煤规律浅析李之利(四川煤田地质局地质测量队)二叠世晚期蒿坝地区位于筠连—珙长潮坪泻湖相区,含煤地层为宣威组上段(Pzx2),是一套由粉砂岩(含量为(27.58%)、泥质粉砂岩(26.41%)、砂质泥岩(8.8%)、泥岩(1...  相似文献   

4.
四川天全、芦山、宝兴地区名山组地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第三系名山组广泛分布于天全-芦山复向斜内,地层出露良好。笔者(1989—1991年)在参加1:5万天全幅、灵关幅区域地质调查时,根据岩组图填图要求,又进一步展开了对名山组的研究。本文简要地介绍了新实测的地层剖面,以及重新将名山组划分为4个段和新建大溪砾岩等填图单元的情况;并阐述了将芦山组归并于名山组上部(4段)而取消该组名称的依据。综述了研究区的岩石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建立了地层层序。将名山组沉积环境解释为辫状河及湖泊环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层剖面研究,将广泛分布于龙门山前陆盆地南段雅安荥经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自上而下划分为六个岩性段,其中一段、三段、五段以泥页岩、泥质粉砂岩为主,二段、四段、六段岩性以粗碎屑砂岩为主。总体上该地区须家河组为海陆过渡相—陆相的砂泥岩沉积。  相似文献   

6.
江西新余龙潭组官山段发现早二叠世(竹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皇化矿区位于江西新余县城北19公里,含煤地层为龙潭组,剖面与丰城、乐平一带相似,即龙潭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官山段、老山段、狮子山段及王潘里段,厚458米。官山段上部以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下部以粉砂岩为主,偶见石灰岩夹层。老山下亚段以粉砂岩为主夹煤三层,上部为泥灰岩,产Edriosteges等腕足类,中亚段为灰黑色泥岩,产Anderssonceras等菊石,上亚段为粉砂岩夹细砂岩,产Konglingites等。狮子山段以细砂  相似文献   

7.
针对辽西九佛堂组存在多种内部划分方案及其他相关问题,通过实测累计达106km的十余条地质剖面,运用岩石地层学、沉积学的基本原理,从喀左盆地九佛堂组识别出5个由凝灰质岩石构成的标志层或层组,并以标志层或层组1、2、4、5的顶界将九佛堂组划分为4个段:一段主要以浅灰、灰白色富凝灰质岩石为特征,砂岩、砾岩比例大;二段以浅灰、深灰色粉砂岩、泥岩为主,部分地段夹油页岩、砂岩、砾岩;三段以褐灰色泥质粉砂岩、深灰及绿灰色粉砂质泥岩为主,根据由标志层或层组,此段又可分为2个亚段,其中上亚段含有工业意义较大的油页岩;四段主要由浅灰、灰白色粉砂岩、黄灰色砂岩、绿灰色泥岩构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凝灰质沉积造成大量生物死亡这一与火山活动相关的事件,认为盆地不同地段同期沉积的碎屑岩和部分泥质岩受源区母岩类型控制致使颜色存在差异。沿用前人意见将九佛堂组与沙海组的界线放在标志层或层组5的顶界。  相似文献   

8.
孙之平  韩颖平 《贵州地质》1998,15(2):115-118
文章对威宁西部敞寨(三道河)向斜两冀下三叠统东川组剖面层序、横向分析、化石组合等作了详细的介绍,根据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四个岩性段八个岩性亚段,其剖面结构由四个大的沉积旋回组成,每一旋回为红色泥岩→灰紫色粉砂岩、砂岩→灰岩组合而成,以岩性、沉积结构结构及化石组合等分析认为属东川组,为早三叠世奥伦期河湖相沉积的产物,共与贵州其它地区同期地层的沉积环境有较大的差异性,为贵州三叠系下统一个新的地层单元  相似文献   

9.
以多重地层划分理论为指导,根据露头、钻井和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总结对比四川盆地及其邻区寒武系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地层划分方案的基础上,以岩石地层特征为主要依据,综合分析古生物特征及电性特征,将四川盆地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和龙王庙组,中寒武统陡坡寺组,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组。对岩性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筇竹寺组主要为炭质页岩﹑页岩及泥岩;沧浪铺组主要为粉砂岩及泥质粉砂岩;龙王庙组主要为鲕粒灰岩﹑灰质白云岩及白云岩;陡坡寺组下部为泥质白云岩夹紫红色泥岩,上部为紫红色泥质粉砂岩﹑白云质粉砂岩夹紫红色泥岩;洗象池组主要为大套厚层状细晶白云岩﹑粉晶白云岩。四川盆地寒武系分布广泛且厚度较大,仅在盆地西部存在一个北东向剥蚀区,整体上在盆地中南部形成一个厚度低值区,向东﹑向南﹑向北厚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
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近期勘探成果,重新确立了该区石炭纪地层层序,将原小海子组解体,以其内部存在的沉积间断为界,其上划为下二叠统南闸组,其下归为上石炭统,并命名为喀拉拜勒组;将原巴楚组解体,其上部“双峰灰岩”段及泥岩段仍为下石炭统巴楚组,下部砂泥岩互层段及砂岩段(东河砂岩段)归入上泥盆统,称东河塘组,并对井下石炭系进行了横向对比。  相似文献   

11.
由伊利石结晶度研究桂西右江地区区域极低级变质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用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将桂西右江地区下三叠统罗楼群和中三叠统百逢组下段划归为浅层变质带(K.I△2θ°为0.22~0.25);将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和河口组划归为近变质带,中三叠统百逢组上段为高级近变质带(K.I△2θ°为0.26~0.33);中三叠统上部河口组为低级近变质带(K.I△2θ°为0.38~0.40),不排除局部为成岩带的可能.地层柱自下向上,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由小变大,变质程度由高变低,而且,变质作用级别与岩层在地层柱中位置协调以及变质带边界与地层界线趋于一致,证明为区域埋藏极低级变质作用.凌云明山金矿区剖面矿体和百逢组各层段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为0.42~0.50,属成岩带,且没有明显时空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2.
第三纪是四川盆地大范围陆相沉积历史的最后阶段, 同时又是四川盆地重要的构造定形期.探究该时期原型盆地沉积充填规律与构造演化特征, 是揭示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 还原其古地理、古气候演变的关键.在综合利用古地磁、地震、野外露头等资料的基础之上, 从盆-山结合的角度出发, 以地质历史时间为主要线索, 对第三纪原型盆地分阶段、分区域地进行了动态化分析研究.重建了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构造-古地理格局, 分析了盆地沉积充填规律并复原了不同阶段沉积相带的空间展布特征.主要受周缘山系逆冲推覆作用产生的构造负载和盆地基底构造的影响, 第三纪时期四川盆地沉积范围局限于西南部、南部地区, 以河、湖沉积环境为主, 处于持续地挤压、充填过程而具有萎缩消亡的趋势.现今残余第三系地层由老到新, 主要由名山组、芦山组、大邑砾岩组等地层组成(先后经历了: 受造山带挤压推覆作用和温暖干旱气候等因素影响, 发育湖盆边缘冲积扇和沙漠沉积环境, 处于快速沉降阶段的名山组沉积时期; 以及构造活动相对稳定, 湖盆面积不断减小, 以沙泥质沉积互层为特征的芦山组沉积时期; 和沿山前带由南向北迁移, 以发育大型冲积扇为特征的大邑砾岩组沉积时期).纵观整个第三纪构造演化历史, 反映出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在第三纪时期表现为典型的陆内坳陷沉积盆地性质.同期的大地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对原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同时也对该时期盆地古地理格局和沉积充填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浙江浦江县蒙山剖面陈塘坞组凝灰岩样品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年龄分别为825.3Ma±8.1Ma和830Ma±6Ma,结合江绍断裂带以北的赣西地区修水组凝灰岩获得的SHRIMP锆石U-Pb年龄824Ma±5Ma和星子岩群流纹岩中锆石U-Pb年龄825Ma±5Ma,以及庐山筲箕洼组细碧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6 Ma、流纹岩年龄833Ma±4Ma和831Ma±3Ma,将蒙山剖面陈塘坞组和蒙山组明确定位于820Ma之下,双溪坞群之上的地层单元,从传统的平水群体系中独立出来;并将蒙山剖面陈塘坞组之下的蒙山组枕状玄武岩、细碧岩与庐山地区筲箕洼组枕状玄武岩、细碧岩地层序列对比。陈塘坞组年龄的确定对江绍断裂带区域新元古代地层对比和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河南鲁山地区中元古代兵马沟组的发现 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元国  陈雷  刘长乐 《地质通报》2011,30(11):1716-1720
简述了鲁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兵马沟组的特征,分析了地壳演化历程,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环境, 并有向港湾到滨海过渡的迹象。燕山晚期三门峡-鲁山断裂带的向北逆冲推覆,导致兵马沟组呈倒转产状。通过对济 源、伊川、鲁山、舞钢分布的兵马沟组进行对比,认为兵马沟组沉积时具陆在北、海在南的古地理格局。兵马沟组与 上覆地层汝阳群云梦山组或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期间发生过地壳抬升,兵马沟组不宜 归入汝阳群或五佛山群,应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单位,这对完善华北乃至中国地层年代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简述了鲁山地区的地质特征和兵马沟组的特征,分析了地壳演化历程,认为兵马沟组形成于河流三角洲环境,并有向港湾到滨海过渡的迹象。燕山晚期三门峡-鲁山断裂带的向北逆冲推覆,导致兵马沟组呈倒转产状。通过对济源、伊川、鲁山、舞钢分布的兵马沟组进行对比,认为兵马沟组沉积时具陆在北、海在南的古地理格局。兵马沟组与上覆地层汝阳群云梦山组或五佛山群马鞍山组为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期间发生过地壳抬升,兵马沟组不宜归入汝阳群或五佛山群,应是一个独立的地层单位,这对完善华北乃至中国地层年代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苟宗海 《地质通报》2001,20(1):25-32
龙门山中南段四川大邑、崇州、都江堰、汶川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发育良好,划分为侏罗系白田坝组、千佛岩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莲花口组及五龙沟砾岩一组至三组;白垩系天马山组、夹关组和灌口组;下第三系名山组和上第三系(上部包括部分第四系)的大邑砾岩等岩石地层单元。各个地层单元中几乎都有砾岩沉积。概述了该区砾岩的时空分布及特征,按沉积环境将砾岩划分为冲积扇砾岩、河道滞留砾岩及湖滨砾岩等,最后讨论了物源区及其时空演化。  相似文献   

17.
郭旭升 《地球科学》2017,42(7):1069-1082
学者们在页岩层序划分与构成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其次,现有研究中针对页岩非均质性在层序格架内的变化特征及成因规律方面亦有不足.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是上扬子地区重要的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通过钻井岩心、露头剖面、常规测井、能谱测井和地球化学参数等资料,对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序地层学进行了定量分析.在五峰组-龙马溪组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其中五峰组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海侵体系域(五峰组下部黑色页岩)和高位体系域(五峰组上部观音桥段);龙马溪组一段作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海侵体系域、早期高位和晚期高位体系域;龙马溪组二段和三段为一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划分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以不同体系域为单元分析了五峰组-龙马溪组层序发育与沉积环境特征,揭示了各体系域内古生产力与水体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机理,总结并提出了系统的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层序地层垂向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8.
论江西“鸣山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恒 《地质科学》1975,10(1):49-55
“鸣山层”一名为刘季辰(1925)所命名,标准地点在江西乐平西南七公里之鸣山,当时定其时代为石炭纪。此后黄汲清、高平等采到Lyttonia而将其时代改为晚二迭世。自此“鸣山层”一名在江西被广泛采用,甚至邻省亦有采用者。  相似文献   

19.
庐山地区星子群碎屑锆石SI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庐山地区出露的星子群为一套遭受角闪岩相变质的中深变质岩系,前人将其划分为古元古代地层,并将其与华南早期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和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相联系。本文通过对星子群浅粒岩中碎屑锆石U-Pb SIMS年代学研究,获得了(834±4)Ma碎屑锆石年龄,代表了该套地层沉积时代的下限;再结合其上覆筲箕洼组(830±5)Ma的火山岩年龄,将星子群的地层时代限定于新元古代。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庐山地区并未出露古元古代的变质基底;而且野外也并未找到典型大规模拆离断层的存在,因此前人厘定的中生代变质核杂岩构造也值得商榷。根据碎屑锆石U-Pb不一致线下交点年龄为(133±20)Ma,推断星子群的变质作用发生在中生代。另外,由星子群单一的碎屑锆石年龄、锆石形态特征及矿物组成特征推断,星子群是源区花岗质岩石快速抬升、风化剥蚀和搬运沉积的产物,暗示着强烈的地壳运动过程,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