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低碳为特征的绿色建筑技术是解决我国资源和环境瓶颈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本文以控制住宅建筑的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绿色建筑为目标,从建材的生产、运输、建筑施工、正常使用、拆除以及拆除以后废弃物的处理等方面,对住宅建筑的能源消耗、CO2排放量及节能减排的措施和潜力进行了分析,归纳了建筑能耗的类别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住宅建筑在使用阶段和建材生产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占建筑总能耗和总碳排放量的90%以上,而且这2个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均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其它3个阶段的能耗和碳排放量相对很小。  相似文献   

2.
王婕 《地震工程学报》2020,42(2):558-567
为了解决现有震后重建民用建筑碳排放监测方法未考虑节能减排条件与计算碳排放系数,导致监测结果不准确与监测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震后恢复重建民用建筑考虑碳排放的研究与监测方法。首先针对碳排放研究的基础进行详细阐述,根据国际碳排放标准开展研究;其次采用排放系数方法,完成建筑碳排放数据采集。具体以建筑使用阶段碳排放的边界条件为基础,确定碳排放边界条件,对震后重建民用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进行计算,完成震后建筑碳排放量的实时监测。结果表明:提出的震后建筑碳排放量实时监测方法,能有效的对震后建筑的碳排放量进行实时监测,且具有较高的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3.
科学评估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所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将有助于降低陆地生态系统碳排放估算的不确定性.文章基于历史自然植被和耕地数据集建立不同生态系统的开垦速率,设定碳密度和响应曲线参数后,利用簿记模型估算近300年来中国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主要结论如下:(1)过去300年中国耕地累积增加约7.93×10~5km~2,开垦的耕地主要来源于森林(65%)和草地(26%);(2)近300年中国耕地开垦活动导致的碳排放总量介于2.94~5.61Pg,适中值为3.78Pg;(3)不同生态系统的碳排放差异较大,森林开垦导致的碳排放最大,草地和沼泽次之,灌丛的碳排放量最少,荒漠生态系统在开垦过程中表现为碳汇;(4)过去300年耕地开垦的碳排放总量,在年际间呈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型格局,在省际间表现为东北和西南地区的碳排放总量较大,而新疆、西藏、青海碳排放总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4.
《地球》2016,(1)
正2015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以下简称自主贡献),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等2020年后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八国集团"(G8)于2009年7月在意大利举行的峰会上,提出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削减50%,其中发达国家削减80%的目标(简称"G8目标").本研究设置4种碳排放情景,对"G8目标"的内涵以及科学性、公正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将2050年的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50ppmv以内的唯一情景是:全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于2005年开始均匀减排至2050年,且满足"G8"全球减排目标.在现实条件下,这种情景是不可能发生的.(2)发展中国家即便遵从极为苛刻的排放路径,"G8目标"仍不能满足其排放需求:在"G8目标"约束下,未来45年发展中国家将短缺1/3以上的排放需求量.(3)按"G8目标",在2006~2050年期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分别为81吨碳和40~47吨碳,前者约为后者的2倍;而历史上,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的12倍.基于上述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G8目标"企图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减排框架,这不仅会阻滞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将导致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因分解减排责任而产生矛盾,甚至发生分化;(2)"G8目标"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不仅延续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历史时期的排放不平等,而且进一步加剧了未来排放的不平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严重不公平;(3)作为"G8目标"理论依据的450ppmv大气CO2浓度的控制阈值不现实,缺乏可行性.总之,"G8目标"背离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发展中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正过去的30年,中国利用占世界9%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总人口20%的13亿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到2012年已经保持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提供了保障。但这30年间,化肥、农药的使用量不断提升,牲畜粪尿、秸秆等废弃物也大量增加,已造成农村和农田的广泛面源污染和土壤肥力下降等严重问题,恶化了生态和城乡人民的生活环境。根据2007年中国污染普查的结果,全国农业排放的化学需氧量(COD)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3.7%(1320万吨);农田排放的氮、磷分别占总量的57.2%和67.4%(270万吨和28  相似文献   

7.
正"碳交所"密集开市,开启中国碳市元年2013年11月26日上午,上海市碳排放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开市。上海碳交易市场是全国强制碳市场之一。中国石化上海高桥分公司和上海石化共购买了申能集团6000吨碳配额,完成了基于配额的首笔碳排放权交易。2013年,是碳交易市场的第一年。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平台正式启动,不仅标志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又取得了新进展,也再一次以实际行动表明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不会改变。作为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政府对碳排放企业实  相似文献   

8.
段雯娟 《地球》2019,(7):42-45
作为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甲醇燃料组分单一,低碳、高含氧,由于燃烧充分,可有效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有关数据显示,甲醇作为车用燃料,PM2.5排放比汽柴油少80%~85%,氮氧化物排放少60%~80%,一氧化碳排放少75%~90%,将其作为车用燃料对于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消费国,甲醇产能在全球占比超过50%。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对贵州省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做好甲醇汽车推广应用工作,要立足实际、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9.
《地球》2015,(10)
<正>气候变化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在可持续发展中得以解决。国际社会应当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经济发展、保护气候,实现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双赢。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不断增加,资源和环境负荷加重。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处理好发展经济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积极探索通过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能效提高、促进清洁能源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水库温室气体释放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星宇  张路  姚晓龙  徐会显  李敏 《湖泊科学》2017,29(4):1000-1008
对江西省柘林、白云山、陡水、洪门、仙女湖5个水库表面N_2O、CH_4和CO_2这3种温室气体的溶存浓度进行测定,估算出这3种温室气体在水-气界面的释放速率分别为0.29~1.05、3.65~39.42和-51.56~1383.21μg/(m~2·h).与其他环境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氮浓度是控制N2O释放速率的决定性因素;CH_4的释放速率与水体温度、透明度以及总磷浓度的相关性显著;而CO_2的释放速率与叶绿素a、总有机碳浓度等环境因素均未发现单一的相关性.根据温室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计算得到5个水库温室气体总的CO_2等效释放速率(TFeq-CO_2)范围为237.83~2267.83μg CO_2-e/(m~2·h).N2O、CH_4和CO_2的CO_2等效释放速率在TFeq-CO_2中所占比例范围分别为13.94%~83.26%、20.54%~175.21%和-140.43%~60.99%.N_2O和CH_4的CO_2等效释放速率对TFeq-CO_2的贡献基本相当;在柘林和仙女湖水库中CO_2的贡献为负值,而在其余3个水库中CO_2是水库所释放的最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本实验中5个水库温室气体的TFeq-CO_2相当于10.52~377.10 t C/a的碳排放,占产生相同电能燃煤发电站年碳排放量的0.05%~1.12%.  相似文献   

11.
《地球》2015,(8)
<正>我国政府6月30日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阐明了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与相应的政策措施。这不仅将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促进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建立,也将有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从国情出发,我国尤其需要低碳发展。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的比例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数据表明:我国空气的PM2.5构成中,源于  相似文献   

12.
资讯     
《地球》2015,(7)
<正>中国提交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国家发改委透露,6月30日,我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根据文件,中国确定的2020年行动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收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确估算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导致的碳收支,有助于准确理解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碳循环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为辨识历史碳排放责任提供科学参考.采用基于历史文献建立的较高空间分辨率的历史土地覆盖数据,利用簿记模型对东北地区过去300年来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进行了估算.主要结论如下:(1)东北地区经历了大规模的移民和土地开发,全境约26%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其中38%的草地被开垦,20%的森林和灌丛被开垦.(2)1683~1980年开垦导致的碳排放量高值和低值分别为2.55和1.06 Pg C,适中的估计值为1.45 Pg C,其中土壤碳库是较大的排放源,植被碳库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的份额不到1/3.(3)黑龙江、吉林和辽宁3省耕地开垦的碳排放量差异显著,黑龙江省碳排放量最大,其次是吉林省,辽宁省碳排放量最小.(4)森林开垦的碳排放量相对较高,其次是草地,沼泽和灌丛的碳排放量相对较小.数据精度分析表明,采用较高空间分辨率的耕地数据,可以进行碳收支分县估算,提高数据精度.与前人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碳排放估算结果较低,主要原因是土地利用数据精度的提高和生态系统分类的细化.  相似文献   

14.
黄海和东海作为中国最为重要的陆架边缘海,其碳源汇的性质与变化对近海生态系统及区域气候演变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从海气界面CO_2交换、水体溶解/颗粒碳溶存及沉积物碳埋藏等3个方面归纳总结了黄东海碳源汇特征与控制过程,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陆架边缘海碳源汇过程及效应提供帮助.(1)黄海和东海具有迥异的海气CO_2交换特性.黄海的海气CO_2交换在源汇性质及通量强度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黄海的124°E以西的海域在冬、春季表现为大气CO_2的汇,在夏、秋季表现为源,而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年尺度上黄海是大气CO_2的源.表层海水温度与浮游生物活动控制着黄海CO_2源汇的变化,两者分别主导了黄海外部海域与近岸海域的海气CO_2交换通量.东海全年则表现为大气CO_2的碳汇,年均通量约为(-4.2±3.2)mmol m~(-2)d~(-1),共可吸收碳约13.7×10~6t,其中冬、春、夏季吸收大气CO_2,秋季释放CO_2.东海不同季节海气界面CO_2通量的年际变化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2)黄海和东海水体中分别储有425×10~6t、1364×10~6t的DIC和28.2×10~6t、54.1×10~6t的DOC,从南黄海近年DOC浓度有减小趋势看,其水体溶存"实际碳汇"量在减小.黄东海POC的总量约10.6×10~6t,与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基本处于同一量级.黄海浮游生物年固碳量约为60.42×10~6t,东海为153.41×10~6t,其中近海大型经济藻类的年固碳量约为0.36×10~6~0.45×10~6t,生物固碳是具有多重价值的"蓝碳增汇"举措.(3)黄海陆架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埋藏通量每年约为4.75×10~6t,其中海源有机碳的埋藏量为3.03×10~6t,占黄海浮游生物固碳量的5.0%,而东海陆架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埋藏通量为每年7.4×10~6t,其中海源有机碳的埋藏量为5.5×10~6t,占东海浮游生物固碳量的5.4%.黄东海具有高于全球海洋平均水平的沉积物埋藏通量,对黄东海最终的"蓝碳增汇"作用巨大.  相似文献   

15.
集成分析了南海、东黄渤海等中国邻近边缘海(简称中国边缘海)海-气界面CO_2通量及其所表征的CO_2源汇格局,简析海-气CO_2通量的主要控制因素;总结了河-海界面、边缘海与大洋的交换界面及输出真光层的碳通量,进而初步构架了简化的中国边缘海碳收支;并与世界其他陆架边缘海碳的源汇格局和通量作了比对,最后对边缘海碳循环研究进行了展望.从周年尺度上看,中国边缘海是大气CO_2的源,全年向大气的释放量为(9.5±53)Tg C;河流经过河口输送至中国边缘海的总碳量为(59.6±6.4)Tg Ca~(-1);中国境内河口释放CO_2的总量为(0.74±0.02)Tg Ca~(-1);西太平洋每年输入中国边缘海的总碳量为2.5Pg Ca~(-1),可见,西北太平洋输入中国边缘海的碳通量巨大.中国边缘海上层海洋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为(240±80)Tg Ca~(-1).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6,(9)
正8月1日,世界资源研究所在北京发布《全面减排迈向净零排放目标——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以下简称《研究》)工作论文,从历史排放量及未来排放预测、当前非二氧化碳减排政策环境入手,结合减排关键经济部门的案例研究,讨论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面临的挑战,科学评估其减排潜力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会议邀请了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姚波、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胡建信、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应对气候变化处处长程纪华等相关  相似文献   

17.
渐新世-中新世之交的亚洲气候重组伴随着东亚季风北向推进到中国亚热带地区是一个重要的大气CO_2消耗过程,但是目前对该过程知之甚少.本研究近似计算了这次气候重组通过加强中国亚热带地区硅酸盐化学风化和有机碳埋藏导致的大气CO_2消耗.依据侵蚀通量的重建结果,晚渐新世以来硅酸盐风化导致的长期大气CO_2消耗为0.06×10~(12)~0.87×10~(12)mol a~(-1),并且其中约50%的贡献来自于Mg硅酸盐风化.有机碳埋藏导致的大气CO_2消耗约为同时期硅酸盐风化的25%.本研究强调了中国东部富Mg上部大陆地壳风化对于晚渐新世全球大气CO_2含量下降和新近纪海水Mg含量增加的显著影响.如果这次气候转型主要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那么本研究揭示了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生长通过改变构造欠活跃的东亚地区水循环格局间接调控全球碳和镁循环.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7,(9)
<正>在生态环保压力和世界能源革命的背景下,为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大气污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确立了目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大力开发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之重。作为中国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常规能源,水电不仅为经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并且随着社会发展,作为目前中国可开发程度最高、技术相对成熟的清洁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9.
哥本哈根国际会议在纷争中结束,未能达成多少共识,但却给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进程中留下了不少失望和遗憾.然而却使得发展中国家为坚持《京都协议书》和再次认定发达国家必须履行责任和义务确定了原则.在全球排放空间、排放CO2量的分配、排放效应和时限与有区别的配置以及必须落在实处奠定了基础.为此人们必须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  相似文献   

20.
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开始的控制大气CO2浓度的国际谈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提供定量数据.作者指出:要实现控制大气CO2浓度的长远目标,在目前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且备受争议的减排话语下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建立以各国排放配额分配为基石的全球责任体系.本研究首先论证了“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准则,然后设定2050年前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ppmv的目标,接着以1900年为时间起点,对各国过去(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量、应得排放配额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做了逐年计算,并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将世界上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大类: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2005年前,G8国家大多已经用完到2050年的排放配额,累计形成的赤字价值已超过5.5万亿美元(以每吨CO2价值20美元计),这些国家即使今后实现其提出的大幅度减排目标,它们在2006-2050年的人均排放量上还会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并还将形成6.3万亿美元的排放赤字.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低,大部分处在第3和第4类,即今后尚有较大的排放空间.中国尽管可占全球2006-2050年总排放配额的30%以上,但今后只有降低排放增速,才能做到配额内排放.最后围绕与国际谈判相关的9个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