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蒙古中部武川县乌兰不浪地区是我国早前寒武纪岩石的重要分布区之一,前人普遍认为这一带的太古宙岩石主要为一套以集宁群、乌拉山岩群为代表的深变质表壳岩系及一套已呈片麻状构造的变质深成岩。自2000年以来,笔者在该区参加了1∶25万区调工作。在详细填图的过程中,识别出一套新太古代TTG质侵入岩。这套岩石组合的发现,对研究测区及华北地台北缘新太古代的地壳形成及演化过程都有重要的意义。1、地质概况测区位于武川县北西约60km处,地处华北地台北缘。新太古代侵入岩分布于固阳县—武川县之间,集中出露于乌兰不浪一带,面积约300km2。本…  相似文献   

2.
丰镇台子山一带磁铁矿位于内蒙古地区重要成矿带之一的华北地台北缘成矿带,该成矿带东南部丰镇—兴和一带集宁岩群地层广泛出露。  相似文献   

3.
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平方米多大的办公桌上铺满了各种找矿图纸,在采访他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向他请示或研究工作的同事不断出现在他的办公室,迫使我们的谈话多次被打断. 在他繁忙之时,我来到他隔壁的办公室,向他的同事们了解一些这位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故事. 自197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陈文国同志三十多年一直从事生产一线的地质找矿工作,他曾先后参加过冶金部白云鄂博铁矿地质勘探会战、华北地台北缘多金属地质找矿、狼山—大青山地区地质找矿、内蒙古中部地区地槽区地质普查找矿、二连浩特—东乌旗有色金属成矿带及内蒙古台隆凉城断隆地质找矿等项工作,并多次担任重点找矿项目负责人,提交过多份有价值的地质勘查及普查报告.  相似文献   

4.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宝音图隆起次级构造带中部,属苏吉音花复式背斜三级构造单元,位于乌力吉—锡林浩特多金属成矿带内。该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对区内地层的形成和岩浆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北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有色金属矿床多与花岗斑岩体或岩体的内外接触带中,矿床类型主要以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矽卡岩型为主及爆破角砾岩型和热液脉型矿床。矿床与侏罗纪、白垩纪中酸性小侵入岩体和区域上EW向、NE向、NNE向断裂有着直接关系。华北地台北缘的钼(铜)成矿带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于180Ma左右和140Ma左右两个时期,主成矿期为140Ma左右。  相似文献   

6.
唐锋  贾恩泽 《西部资源》2014,(6):174-175
内蒙古自治区铜多金属矿主要分布与成矿规律,主要分为一南、一北、一东、一西)(地台北缘、得尔布干、大兴安岭、北山地区),内蒙古区域地质构造南、北有对偶特点。构造上以NE-NW两组构造共轭的控矿机理。地台间内蒙古地轴槽台内部分布各异。岩浆岩与古生代地层的侵入关系构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铜多金属的成矿关系。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台北缘金矿绝大多数产于太古代、元古代老变质岩中,成矿物质来源于老变质岩,并在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中迁移、富集成矿。同时深层区域构造对金矿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类金矿称为"燕山期层控热液型金矿"。  相似文献   

8.
1区域地质背景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Ⅰ)内蒙台隆(Ⅱ)的乌拉山复背斜(Ⅲ),南北两侧分别有乌拉山山前和临(河)—集(宁)深大断裂呈近北东东向展布,各类矿床均产于其次级构造内。  相似文献   

9.
李光 《西部资源》2012,(3):164-167
铁矿石为钢铁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而我国铁矿石贫矿多,富矿很少,远不能满足钢铁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足部分只好依靠进口弥补。该区地层区划:太古代岩石地层单位属华北地层大区(Ⅴ),阴山地区分区;中晚元古代及古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属华北地层大区(Ⅴ),晋冀鲁豫地层区(Ⅴ4),大青山小区(Ⅴ43—2);中新生代岩石地层单位属滨太平洋地层区(5),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51),阴山地层小区(511)。大地构造单元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狼山—白云鄂博台缘凹陷、白云鄂博褶断束。矿区位于白云鄂博褶断束西段。该区经历了长期复杂多次的构造活动,构造线方向近东西,区域构造发育、构造形式、尺度多样,褶皱、断裂、韧性剪切变形均有显示。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新忽热一带晶质石墨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属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古渣尔泰山与白云鄂博台缘坳陷带南西叠加部位,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太古宇乌拉山(岩)群。乌拉山(岩)群原岩以富铝的高粘土质砂岩、含有机质粘土岩,碳酸盐岩夹部分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矿区内仅出露乌拉山(岩)群浅色片麻岩组,叠加构造强烈,矿产较为丰富。本次工作获得查明资源量(122b+333)晶质石墨矿,平均固定碳含量7.67%,矿物量200万吨,矿石量3496万吨。还有推测(334?)矿物量合计达1000万吨,合计矿石量13492万吨,平均固定碳含量4.67%,属于超大型晶质石墨矿床。本次工作大致查明了矿体规模、产状及矿石质量,总结了矿区内晶质石墨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了本区域找矿潜力,达到了本次工作目的。  相似文献   

11.
1成矿地质背景赛乌素金矿位于内蒙地轴西段北缘,属华北地台北缘金及多金属成矿区带。南部广泛分布中上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和古生代侵入岩,其构造线呈EW向;北侧出露古生界火山-沉积岩建造。区域地层主要为中新元古界白云鄂群浅变质岩,原岩为一套巨厚的裂谷沉积物(图1)。海西期岩浆  相似文献   

12.
种地窑子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台隆之阴山断隆中段南部之大青山复背斜南翼,产于闪长岩体与大理岩接触带或闪长岩内部,补充金矿地质特征内容,为归纳总结性。  相似文献   

13.
大青山地区地处华北陆块北缘呼和浩特一带,属华北地台北缘金、银、铜、铅、锌、铂、钼、硼、石墨、滑石成矿区(Ⅱ_3);乌拉山—集宁—阜新太古代、燕山期金、银、铁、铜、铅、锌、石墨、白云母成矿带(Ⅲ_(10))。Ⅳ级成矿带调查区东部属旗下营—土贵乌拉金、银、白云母成矿带(Ⅳ_(10)~4)。Ⅴ级成矿带在本区东北部为金盆金成矿带(Ⅴ_(10)~(4-1))。区内古元古界扎尔泰山群增隆昌组总体上富集Au、Ag、As、Cu等成矿元素,是本区Au、Ag等成矿元素的矿源层之一,该组受燕山期岩浆上侵影响,局部与早白垩世二长花岗岩接触带存在大规模拆离面,后期沿拆离面侵入的石英脉萃取了围岩中的有益组分并富集成矿,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中部地区系指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盟等广大地区。这一地区金属矿产成矿条件较好,如进行进一步勘查,有望成为我国有色及贵金属矿产资源的重要接替基地。一、内蒙古中部地区成矿区带划分及地质特征内蒙古中部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两大板块的结合部位。南部为华北陆块,在陆块北部边缘为中晚元古代白云鄂博和渣尔泰山裂谷带,向北依次为中晚元古代温  相似文献   

15.
河北隆化县龙王庙银多金属矿区地处华北地台北缘中段,丰宁——隆化——烟筒山金银多金属成矿带上。本文总结了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控矿地质因素。矿床类型属隐爆角砾岩控制的脉状热液矿床,银多金属矿体多呈囊状、细(网)脉状,以胶结物型、裂隙型、气孔型为主,与硅化等蚀变关系密切,多期成矿特征明显。石英正长斑岩、受NNE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的隐爆角砾岩,为重要的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6.
王宝彦 《西部资源》2014,(5):151-153
上高台银多金属矿区,位于内蒙古卓资县境內,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地台北缘、阴山断隆、大青山褶皱带东段。该区岩浆活动频繁,主要集中在中太古代、元古代及早白垩纪,中太古代为基性岩浆侵入、元古代为中酸性岩浆侵入、早白垩纪为酸性岩浆侵入;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燕山期的大推覆构造及元古代的韧性剪切带。该区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本文主要针对内蒙古阴山地区的地质情况,在以往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研究该区的地质特点,根据已知的化探异常和已发现的矿化点情况,分析可能的成矿地段及成矿层位。研究和了解其地质特征、矿化情况和富集规律,对今后的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北杖子银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燕山台皱带与冀北寿王坟-小寺沟有色金属成矿带上,是小寺沟成矿系列的组成部分。本文在以往地质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地质概况和矿床地质特征的阐述,对矿床成因、找矿标志及成矿规律进行分析,认定本地区有很好的成矿地质特征,以及较好的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18.
通沟金矿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金银铅锌铁铀硫铁矿成矿区,区内共圈定金矿体7个。本文阐述了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特征,简要分析了金矿成矿作用过程,探讨了矿床成因类型,总结了区内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9.
敖汉旗大黄胡同铜多金属矿位于大兴安岭南麓与燕山山系努鲁尔虎山脉西段北麓的衔接地带,成矿区域为大兴安岭成矿带与华北地台北缘成矿远景区交接处。本文阐述了矿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银铜矿体特征,分析了物化探异常与银铜矿体的联系,总结了区内找矿标志及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60—2011年中国566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对近52年中国的干旱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近52年来,中国存在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干旱趋势带,东北、内蒙古中东部、华北、西北地区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趋于干旱,而西北地区西部的北疆地区、青海中部以及西藏中北部等地呈显著变湿趋势;华北地区干旱化主要是夏季趋于干旱引起的,东北和西南地区的干旱化主要是夏、秋季趋于干旱引起的,西北地区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春、秋季趋于干旱。东北地区20世纪70年代和2000年后轻旱以上日数较多,60年代干旱日数最少;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90年代最多,60—80年代旱日较少;西南地区东部2000年后干旱日数最多,60—70年代较少;长江中下游地区60年代和21世纪后干旱日数偏多,80年代较少。60年代,易旱区主要位于西北地区中、西部以及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70年代,西北西部和东北地区是干旱的高发区;80年代,易旱区位于华北、黄淮、内蒙古中西部以及西南东部等地;90年代,易旱区转移到中部,西北地区东南部、华北、黄淮、江淮以及江汉等地是干旱的高发区;进入21世纪后,东北、内蒙古东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东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干旱高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