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嘉陵江流域北碚段基于GIS平台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平台.选取坡度、岩性、河流距离、曲率共4个地质灾害致灾因子,采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方法,对嘉陵江流域北碚段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按照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分级,将2343.6km^2范围的研究区划为4类,其中低易发区面积为141.82km^2,中易发区面积为1162.47km^2,高易发区面积为914.95km^2,极高易发区面积为124.38km^2。最后应用野外地质灾害调查结果对分区结果进行验证,位于极高易发区与高易发区的灾害点分别占全部灾点的59.7%与28.2%,共为87.9%,且几处大型的滑坡、堆积体、危险库岸都位于极高易发区.表明研究成果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株洲市的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阐述了株洲市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通过对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了评价指标,运用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易发程度综合评判。根据评判结果,将株洲市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发育区,并在此易发程度综合评判基础上划分防治重点区。采用综合危险性指数法进行易发程度综合评判对株洲市进行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划分结果比较符合株洲市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实际情况,为株洲市进行防灾减灾工作,合理制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来安县地处沿江丘陵平原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本文以来安县丘陵区为研究区,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岩组、斜坡结构4项孕灾地质环境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并对其逐一进行分析后确定各指标因子的强度等级。采用综合指数法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将其划分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对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姚涛  王辉  张鹏涛 《地下水》2022,(5):164-166+200
永新县是江西省内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县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遍布全县各乡镇。本文基于地表调查的地质灾害现状,综合考虑各类型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选取地层岩石、地质构造、自然坡度、自然坡高、人工切坡、矿产开采等6个影响因子,通过对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及潜在发育程度的分析,运用基于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和层次分析模型的耦合分析,将全县划分为2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4个中易发区、2个低易发区和1个不易发区。分区结果与实地野外调查情况相符,高易发区与地质构造、地形、降雨以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水土流失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该评价方法可以为永新县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并可为山地、丘陵地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针对性指导。  相似文献   

5.
该文总结了莱芜市地质灾害的总体特征,同时具体分析了各种地质灾害的类型、地理分布和主要影响因素等个体特征。以截至2012底的数据为依据,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法,对莱芜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综合分区评价,划定了莱芜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种类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麦积区1 ∶ 50 000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项目为依托,在前人研究及分析区内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以栅格单元作为基本评价单元,运用多因素加权指数和法,以地形条件、地貌类型、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距水域距离、植被覆盖等作为区内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一级因子。以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面粗糙度、地表曲率等作为表征地形条件的二级评价因子,以距支流及干流距离作为表征距水域距离的二级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一级评价因子及其所属的二级评价因子的权重,基于ArcGIS平台对各评价单元综合易发性指数进行计算并进行归一化处理,采用自然间断点法将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高易发区(8. 26%)、中易发区(19. 49%)、低易发区(23. 69%)、非易发区(48. 56%)4个区域。采用历史灾害统计法定性验证与ROC曲线法(AUC=0. 866)定量验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划分结果进行验证,表明多因素加权指数和法能够较为客观准确的对麦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朱伟 《山东地质》2014,(1):41-44
通过调查,认为费县地质灾害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发育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人类工程活动、大气降水关系密切。依据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规律、致灾因子,利用 MapGIS空间分析功能和 Microsoft Ex-cel数据计算功能对其进行叠加,获得各评价单元的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性指数,将费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4个区,并进行了分区评价。为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门头沟区境内98.5%为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较发育,截至2014年3月,在门头沟区调查确定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共644处。采用层次分析综合指数法,对门头沟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综合评价,划分了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4个等级。  相似文献   

9.
杨陵区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地质环境条件较复杂,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较发育。为精准识别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为政府决策和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础数据,在杨陵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的基础上,采用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模块和层次分析法,将全区划地质灾害易发性分为高、中、低3个级别,其中高易发区面积0.99km^(2);中易发区面积8.35km^(2);低易发区面积123.47km^(2)。最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拟合曲线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评价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
陕西汉中汉台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分区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形地貌、岩体土类型、人类工程活动等地质灾害影响因子不同,汉台区地质灾害分布极不均匀,表现在北部山区崩塌地质灾害密度大,中南部粘性土滑坡较多。本文在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质灾害影响因子综合指数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并以易发区和地质灾害隐患点险情等级进行点对区的空间叠加,形成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评价,为汉台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部门提供了防治对策依据,尤其对陕南移民搬迁选址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熊耳山地区是河南省重要的金银铅锌钼多金属矿产地,现已查明各类矿床(点)121个。通过研究发现,该区多金属矿产的形成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关系密切,现有矿床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深部都有隐伏岩体赋存。通过对熊耳山地区重磁场特征的分析,建立了熊耳山地区隐伏岩体侵入模型。熊耳山西段主要是寨凹隐伏岩体,赋存面积约310 km2,分3个阶梯深度:0~0.8 km、0.8~2 km、2~4 km;熊耳山中段铁炉坪-花山隐伏岩体位于寨凹隐伏岩体和花山岩体之间,赋存面积约184 km2,深度3~5 km;熊耳山东段旧县-花山隐伏岩体,赋存面积约338 km2,北部深度0~1.5km,向南逐步加深至1.5~3 km。根据区域矿产分布分带特征,结合隐伏岩体侵入模型,预测了深部成矿模型。研究表明,在熊耳山西段有寻找大型斑岩型钼钨铜矿和大型金矿的潜力;中段隐伏岩体深度较大,以寻找中低温矿产为主;东段地质勘查程度相对较高,深部仍有寻找斑岩型钼金铜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2.
To approac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ologic factors and landslides, the Zhaotong region, an area of 22,434 sq km, with more than 279 landslides is used as an example. A map shows the geology and distribution of landslides, and the report applies a quantitative method, the Grey system theory, to identify that rock type has more effect on landslides than any other geologic factor. Fault density and earthquake intensity have some effect on landslides, but less than rock type.  相似文献   

13.
寨凹隐伏岩体是豫西南地区利用重磁资料解释推断的8个隐伏、半隐伏岩体之一,分布面积约310km2。豫西南地区主要钼(钨)铅锌银(金)矿床均分布于这8个隐伏、半隐伏岩体区及其边部附近,二者具有非常明显的时空关系。研究隐伏岩体分布形态、深度、产状和深大断裂构造分布,对指导深部找矿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寨凹隐伏岩体重、磁场变化特征和分布规律,并通过相关定量计算,确定了隐伏岩体的侵入模型。将全区隐伏岩体分为三个区,Ⅰ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0.8km,分布面积约71km2,Ⅱ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0.8~2.0km,分布面积约153km2,Ⅲ区隐伏岩体顶面深度2~4km,分布面积约86km2。根据隐伏岩体侵入模型和典型矿床物探异常特征,建立了立体成矿模型(从浅至深从中低温成矿元素到高温成矿元素的过渡模型)和综合地球物理找矿模型(包括隐伏岩体、隐伏岩体顶上带、岩钟和斑岩体、矿体矿化体的地球物理异常标志);预测了找矿潜力,总结了勘查方法技术组合;指出在Ⅰ、Ⅱ隐伏岩体分布区银(金)铅锌矿床的下部有寻找斑岩型钼、钨、铜矿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刘平  廖友常  张雅静 《中国地质》2016,(6):2173-2191
黔北大竹园地区铝土矿含矿岩系的岩石地层为上石炭统大竹园组,是在晚石炭世马平期渝鄂海湾南西侧近海湖泊群中的濯水湖沉积形成的。大竹园组下段沉积时期,距渝鄂海湾的海岸线较近,濯水湖面积较大(约480 km~2),水位较高,属永久性低能浅水湖泊,以化学沉积作用为主,沉积了大面积的绿泥石岩、绿泥石黏土岩、铁质黏土岩以及少量鲕绿泥石铁矿和赤铁矿。大竹园组上段沉积时期,与渝鄂海湾海岸线间距拉大,湖水变浅,面积缩小(约288km~2),成为间歇性洪控高能浅水湖泊,以物理沉积作用为主,沉积了分布连续、面积巨大的碎屑状铝土矿(岩)体。  相似文献   

15.
李家振  张爱民 《现代地质》1997,11(2):253-260
摘 要  北淮阳金寨—苏仙石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出露面积约150km 2 ‚按岩石谱系单位的划 分原则‚可分为3个超单元(包括10个单元)和3个独立单元。根据主要造岩矿物及副矿物组 合、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判别结果‚岩体成因类型以 I 型为主‚少数为 A 型和 S 型。岩 浆来源约30km 深处‚相当于下地壳或壳幔过渡部位。岩体形成深度约3~4km‚压力约0∙1 ~0∙2GPa。形成温度约866~1150℃‚氧逸度 log f O 2 平均为—10∙97。进一步讨论了岩浆的 水逸度、水压及岩浆密度、岩浆演化和侵入岩与火山岩的成因关系。  相似文献   

16.
The Niumiangou Creek rock avalanche was triggered by an Ms 8.0 earthquake that happened on 12 May 2008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China. The rock avalanche traveled a horizontal distance of 3.0 km over a vertical elevation difference of 0.89 km, equivalent to a coefficient of friction of only 0.29. The travel path of the rock avalanch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1) failing and disintegrating, (2) flying, (3) flowing. In the failing and disintegrating segment, the rock slope failed because of the coupled action of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force of the earthquake, then smashed into the opposite mountain and disintegrated. In the flying segment, the disintegrating rock mass changed direction and flew into the Lianhuaxin Creek, which wa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at concluded rock debris flowed in Lianhuaxin Creek. A great amount of air trapped and compressed under the rock debris acted as air cushion and supported the rock debris to fly a further distance. In the flowing segment, the rock debris flowed on the ground surface in Niumiangou Creek. The flowing velocity has been estimated from the maximum elevation and runup according to the damaged trimlines of the debris. The saturated fine material in Niumiangou Creek entrained by the failed debris mass is thought to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long runout of the debris. The Niumiangou Creek rock avalanche is one of the three longest rock avalanches triggered by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conclusions of the paper have implications for hazard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rock avalanches in the earthquake area and the other similar mountainous area in west China.  相似文献   

17.
朱秀  朱红涛  曾洪流  杨香华 《地球科学》2017,42(11):2010-2024
现代湖盆源-汇系统分析,可为古代源-汇系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将云南洱海现代湖盆源-汇系统划分为西(S2S-W)、东(S2S-E)、北岸(S2S-N)3个独立的源-汇系统,S2S-E物源区母岩主要为碳酸盐岩,沉积体数量少、规模小( < 10 km2);S2S-W物源区母岩主要为变质岩及少量花岗岩、碳酸盐岩,沉积体数量多、规模大(> 40 km2),相互叠置、连片分布;S2S-N为轴向物源型源-汇系统,母岩主要为碎屑岩,沉积物供应充足,形成大型沉积体.研究表明,同一盆地(洼陷)内可存在多个源-汇系统,由于母岩类型、构造活动、古地貌等因素的影响,可造成不同源-汇系统的流域面积、沉积区面积及沉积响应存在差异,在古代源-汇系统研究中需重视不同源-汇系统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贵州锦屏隆里-黎平平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锦屏隆里-黎平平地一带的辉石重砂异常,异常矿物为辉石、铬铁矿及钛磁铁矿。总面积约200km^2。位置与贵州地矿局101地质队一个寻找金刚石矿床的靶区大略相符。其重要意义是拓展了贵州可能存在基-超基性侵入岩体的分布地区,若经检查验证,可望发现新的基一超基性小岩体,甚至原生金刚石矿床。  相似文献   

19.
铁法矿区采煤沉陷区的发展演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矿区采煤沉陷区的调查,对影响沉陷形成的主要因素(煤层的厚度、煤层的埋藏深度、上覆底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松散层的厚度、矿井开采条件等)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并对将来煤炭采空区的地面沉陷情况(至2010年末,区内将再形成约55km^2的沉陷与变形区)进行了预测,为该矿区地面沉陷的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歙县西坑-大谷运地区位于扬子板块东南部,燕山晚期旌德复式岩体与晋宁期许村岩体之间。区域性北东向的许村-旌德大断裂和近东西向汪满田韧性断裂变形带交汇处。区内地质构造复杂,经历了多期次构造活动,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航磁异常突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显示有1个面积达34.8km2的Bi、As、Cu、Pb、W、Mo、Ag、Au等元素的综合异常,具较好的找矿潜力。本文重点从物化探异常特征来探讨该地区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