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东洞庭湖湿地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很重要的生态系统,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很高的生产力。中国湿地类型多样齐全,东洞庭湖湿地是洞庭湖区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拥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和湿地动植物资源,东洞庭湖所在地岳阳是湖南两大旅游增涨极之一,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具备了良好的客源基础和前景,但目前湿地范围不断缩小,湿地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科学地开发东洞庭湖丰富的湿地旅游资源显得尤其紧迫。在调查评价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该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提出开发的对策和建议,着重保持生态平衡,改变当地社会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既是防止东洞庭湖现有湿地资源进一步破坏,实现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法,又是打造湖南旅游强省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宁夏湿地类型丰富多样,拥有典型的湿地生态旅游景观和湿地动植物资源,且大多数湿地主要分析在银川市以及经济较发达的宁复沿黄城市带,湿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具备了良好的客源基础和前景。在调查评价宁夏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该区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开发的SWOT分析,提出了开发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界定和评价可为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提供依据。把旅游环境承载力纳入到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一复合系统中,给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分析了其构成体系,构建了兼顾三个维度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专家打分的结果,运用准主成份等方法进行了权重分析,并以江苏海滨为例,用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对江苏海滨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得出了合理的结果,表明本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旨在平衡旅游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生态旅游主要是在生态旅游区内进行,对旅游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辽宁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生态旅游是人们以享受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更加珍视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也有利地改变旅游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影响的方向。目前,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取得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甚至掠夺性开发,对旅游区和旅游景点的粗放式管理,旅游设施过度膨胀,以致于旅游景观遭到破坏和消失,水土流失严重等,极大地危害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与生态旅游区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生态旅游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旨在平衡旅游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生态旅游主要是在生态旅游区内进行,对旅游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论旅游地生态旅游文化系统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从系统论和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旅游主、客体构成问题进行了重点的分析,认为生态旅游系统中主体构成包括生态旅游者、非生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属地居民;客体构成包括生态旅游地的自然本底景观和旅游地的风景景观.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包含旅游景区生态和谐子系统(物质层次)和人对旅游地景观的心灵认知和感悟子系统(精神层次)的生态旅游文化系统,并指出该系统中存在的5种能量信息互动关系和关系介质-生态旅游体验.通过该研究的归总以期推进研究者和管理者对生态旅游文化构成的探讨,将学术界和非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观点相互结合并促使生态旅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其本质是一种"绿色旅游",是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统一的旅游.生态旅游强调人与环境的公平与和谐,这要求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旅游资源及行为要用环境道德的标准来自发约束.为了使旅游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还需要在生态旅游规划、开发、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贯彻科学的环境道德控制的理念和方法.对云南抚仙湖生态旅游中环境道德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要依靠道德准则和信念及社会舆论的作用,运用环境道德的规范和原则自发地调节旅游行为.同时运用必要的政策、教育手段来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水平将有利于推动生态旅游深入而持久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瑞杰  董治宝  吴晋峰 《中国沙漠》2014,34(4):1177-1183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特别在沙漠旅游领域更应如此。本研究基于对沙漠旅游的影响因素——沙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构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并对中国8个典型沙漠旅游景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沙漠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适宜度都比较低,大部分属于中适宜、低适宜2个水平。最后讨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及沙漠旅游资源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竞争力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深入探讨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基础上,对中国沙漠生态旅游竞争力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分析了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对中国沙漠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研究,统计出8个主类、23个亚类、45个基本类型,资源组合特色多是自然风光与生态和环境的充分结合,景观上十分突出生态特色。为使评价具有客观的针对性,构建了沙漠生态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沙漠分布较多的6省区为样本,得出竞争力排序从高到低依次为: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陕西、青海,结果符合沙漠生态旅游开发的现状。  相似文献   

11.
生态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业。回顾生态旅游的出现、内涵及发展。选择典型生态旅游区的石河子地区作为研究靶区,根据该研究区现状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了分类,大致可分为军垦旅游型、自然风景型和干旱绿洲荒漠区特种自然奇观型等3种类型;并提出重点发展旅游类型即民族风情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军垦游和特有自然奇观游等。在分析了其优势资源的基础上。讨论了在生态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针对影响提出了基于6项基本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疆自然风景旅游地旅游环境保护浅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刘丹萍  阎顺 《干旱区地理》2001,24(4):365-370
从旅游环境的概念入手,阐述旅游环境保护的任务及基本思路。然后对新疆自然风景旅游地的旅游环境进行现状评价和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旅游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国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替代性旅游和可持续旅游的实现形式,生态旅游从提出就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辑收录的国外生态旅游期刊文章为基础,对筛选出的546篇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梳理和归纳相应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法,并从生态旅游内涵、利益相关者、客源市场、目的地、影响和评估6方面阐明国外生态旅游的研究进展和主要内容。结果表明:国外生态旅游研究以应用为导向,具有研究区域资源特征明显、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内容逐渐深入的特点,并呈现跨学科、多视角的研究态势。结合国外的研究经验,本文提出未来中国应就完善生态旅游理论体系、妥善处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总结生态旅游者行为规律、拓展目的地的研究尺度和管理模式、重视生态旅游的影响研究和优化效果评估方法6方面加强研究,以促使研究体系完善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代兰海  薛东前 《干旱区地理》2022,45(4):1302-1312
旅游地感知是旅游地理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游客空间感知与地方想象研究对推动边疆生态旅游地品牌化建设,促进边疆“去边缘化”和旅游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额济纳绿洲为例,综合集成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文本分析法与社会访谈法,探讨了边疆生态旅游地游客空间感知意象特征与地方想象建构过程。结果表明:(1) 绿洲景观生态与自然风貌是生态旅游地空间感知中最主要的部分,其中,胡杨林在游客空间感知意象网络中居于核心位置,胡杨符号成为游客审美和消费偏好。(2) K-核分析发现,胡杨要素贯穿所有凝聚子群层次变化过程,胡杨景观及其延伸的社会文化意义是游客重点关注的内容。随着K-核级数增加,游客由着重关注绿洲胡杨森林景观向绿洲森林、地貌、水体等综合自然景观过渡,绿洲人文景观除黑城遗址和策克口岸外,其他较少受到游客青睐。(3) 基于边疆独特的景观符号、典型的地域符号和层累的文化符号,借助真实空间的具身体验和想象空间的文化建构,游客对额济纳绿洲展开丰富的生命想象、边塞想象与秘境想象,塑造出绿洲鲜明的地方意象。  相似文献   

15.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对于认知旅游环境现状、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模糊综合评价是综合评价中应用广泛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根据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资源现状,将层次分析法应用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中,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价的多层次、多因素的数学模型,对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有效合理的评价.结果显示,6个小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均为V1~V2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为V1级,说明景区生态旅游环境质量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6.
刘琳 《干旱区地理》1999,22(3):30-36
着重对具相对性的特殊地理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理论与方法的进行探讨,主要探讨了地图投影选择与图形处理为核心心的定位研究,特殊地理位置旅游辐射区定区原则与广泛旅游区位类型系统及其应用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韦跃龙 《热带地理》2021,41(5):1073-1095
基于景观资源特色、区域发展水平、区位条件、知名度和管理水平等,将中国近千处岩溶景观区分为四大类,即岩溶旅游胜地、岩溶旅游经典目的地、岩溶旅游新目的地、岩溶旅游新开发区。以时间为主线,运用归纳总结法和类比分析法,深入分析中国岩溶景观近70年以来的旅游开发方式。结果表明:1)1950年以来实施并分别取得不同实施效果的主要旅游开发方式有9类38种,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条件要求,与不同类型岩溶景观的特征/特色相匹配。2)不同或同一岩溶景观资源共同体/景观区往往具有多种在重要程度、开发效益、发展趋势等方面差异较大的旅游开发方式;反之,同一旅游开发方式则可能在不同岩溶景观资源共同体/景观区的开发中具有不同的实施效果、开发效益和发展趋势。3)总结出特征-利益驱动型无主题分离式开发、特色-科学驱动型主题融合式开发两大开发模式,认为它们均是岩溶旅游在特定阶段的产物,其中前者对促进岩溶旅游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后者则融“资源共同体及其特色、科学研究、开发、保护、管理、反馈”等多位一体的新模式,是新形势下岩溶旅游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索主题融合式开发的基本流程:资源共同体及其特色与科学研究分别是“内、外发动机”,以主题为灵魂“发动”衍生出开发、保护、管理、研究(后期)、反馈等运行体系。  相似文献   

18.
何小芊  刘宇  熊国保 《热带地理》2015,35(1):130-138
从地质旅游的概念、主体、客体、媒介等方面,对国内外已有地质旅游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在研究内容上,国内外研究都注重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侧重研究地质旅游活动的客体——地质旅游资源以及主要空间载体——地质公园,国内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国外还存在差距;在研究视角上,多运用地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问题;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对国内未来地质旅游研究方向和重点提出见解,认为未来相关研究应加强对地质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倡导多学科综合交叉研究、重视技术的应用,强化对地质旅游空间实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