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位于我区西部边境的昭苏县,是新彊冰雹最多的地区之一。据该县气象站(1956—1973年)记录,每年平均雹日为23天,最多年可达32天,对农业危害很大,几乎每年都有上万亩农田遭受冰雹危害。1974年夏季,我们在昭苏地区首次开展丁碘化银高炮防雹试验,使防雹区内广大农田基本免遭冰雹危害。经统计检验,防区内的雹日数显著减少,显著性水平达到0.025。  相似文献   

2.
1974—80年的6—9月,在昭苏县北部进行了为期七年的三七高炮在冰雹云中撒播碘化银催化的防雹试验。经对目标区目标期的各类降雹日数、降雹次数,持续降雹时间等与目标区的对比期和对比区在相应时间内的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表明:现行的人工防雹方法对抑制一般冰雹云是有效的,对能产生直径2cm(或受灾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强冰雹云可能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3.
在总结昭苏县25年雷达探测冰雹云和指挥防雹作业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并编写了昭苏县防雹雷达站防雹业务技术规程,本文扼要介绍雷达观测、雹云识别、作业指挥,效果分析等部分主要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4.
昭苏县位于新疆西北边陲,为中亚内陆腹地的一个高位山间盆地,地处80°10'~81°31'E、42°38'~43°15'N。全境总面积1.12万km2,县属草场40.6万hm2,耕地3.63万hm2。全县海拔在1323~6769m,县城海拔近2000m,农作区平均海拔1890m。昭苏县属温带山区干旱半湿润冷凉气候类型。其特点是“冬长无夏,春秋相连”,年均降水量512.2mm。冷季长,寒冷多雪,暖季多雷雨和冰雹。冰雹是昭苏县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其特点是:地方性强、雹日多、灾情重。昭苏盆地处于克士敏山南背风坡,年均雹日22.1d,是全疆冰雹特多地区。为了抵御冰雹灾害,昭苏县一直在坚持不…  相似文献   

5.
"三七"高炮防雹对昭苏县气象站雹日数影响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昭苏县气象站1956-1973年(防雹前)和1974-1998年(防雹后)6-8月平均雹日数的变化,就“37”高炮防雹对下游地区雹日数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经计算,防雹后25年的平均雹日数比防雹前减少了3.8d,为了证明这一结果是人为影响还是自然变化,进行了序列检验和回归分析,表明,人工防雹使防区内雹日数显著减少,显著性水平分析达到0.001和0.01。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冰雹尺度谱分布分析对于冰雹和人工防雹的研究都是很重要的,它是研究成雹机制、雹量参数化、估计雹灾程度的基本资料.本文以1982年7月16日和19日昭苏两次雹暴的地面雨雹谱作为基本资料,对雨雹谱参量、降雨雹动能通量、冰液水含量,降雨雹强度和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雨雹参量作分析和讨论,并给出这些参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宁夏固原地处六盘山区。冰雹,历来是当地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自1974年采用高炮防雹以来,群众普遍认为效果较好,雹情逐年减少。但在作业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提出来供讨论。高炮防雹,就是把装有碘化银催化剂的炮弹,射入雹云中的雹源区爆炸,播撒碘化银,以增加冰雹胚胎的数目,并与云中自然  相似文献   

8.
利用全弹性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对2016年6月5日河南三门峡单体雹云个例进行模拟,将催化防雹的方式、时间、区域、剂量指标动态化组合形成81种方案,从而更高效、更精细地探究能够产生显著防雹效果的作业指标值域,探究催化防雹作业指标的最佳组合方案。结果表明:(1)减雹效果显著的催化方式、区域、剂量非固定单一指标,而催化在雹云初期内越早越好;催化防雹的显著效果取决于适合冰雹个体的各催化作业指标的优化组合。在雹云形成最早期,使用合理值域内的最大剂量对过冷水含量中心进行垂直催化,可使减雹效果最显著。(2)催化防雹后降雹量的减少转化为降雨量的增加,总降水量随之增加。(3)霰转化成冻滴、雹粒撞冻过冷云水增长二者的减少是冰雹时空积分总量减少的重要因素。(4)试验获得的8种减雹效果显著方案,其冰雹含水量极大值较未催化方案均减少80%;催化防雹对冰雹含水量极大值的分布位置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9.
施文全 《气象》1979,5(3):36-38
认识冰雹云结构和冰雹形成的物理过程,是有效地进行人工防雹试验的基础。为了逐步加深对冰雹云结构的认识,我们于1977年8月6日在昭苏县防雹现场,用一部711型测雨雷达和一部701测风雷达,同时对一次冰雹云进行较细致的探测,并对探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冰雹气候分析及人工防雹布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顺四  韩军彩  孙云  刘萍 《气象科技》2013,41(2):407-411
利用石家庄16个县(市)1959-2007年的资料(包括县志),对石家庄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冰雹路径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表明:①石家庄地区降雹日数年变化存在1、11、12和25年的周期性变化,在1971和2003年出现突变;②5月下旬至7月中旬是石家庄降雹盛行季节,一天中降雹多出现在14:00-20:00;③石家庄降雹西部山区多于东部平原,平原上的多雹区一般在河流或古河道附近;④通过资料分析,划分3道人工防雹作业防线,适当增加防雹作业点,科学合理的进行防雹作业点布局,开展阶梯式人工防雹作业.  相似文献   

11.
一、全区冰雹概况 我区冰雹一年四季均有出现,若以一天内(日界取20-20时)全区范围内任一地点出现降雹即统计为一个雹日,则1974~1985年12年内共出现雹日234天,平均每年19.5天,其中1980年最多共29天,1977年最少仅9天。表1为各个雹日出现的范围、频率、及其年平均。  相似文献   

12.
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普查阿克苏地区8县1市、10个气象站和120个防雹作业点1991~2000年4~9月在地区人工防雹作业阶段的降水、降雹情况及对应的雷达回波生消演变情况,对地区冰雹云天气发生背景、雹云路径及雷达回波、降雹情况等进行分析,摸清阿克苏地区冰雹云的活动规律和结构特征,改进地区人工防雹的作业模式,提高全地区人工防雹作业效益.  相似文献   

13.
1引言人工防雹[1],是对将要降雹的冰雹云施加人工影响,以减少和避免冰雹灾害。目前,人工防雹作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群众所愿意接受的减灾手段,受到各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防雹作业后,冰雹的密度、质量、个体减小,减轻了雹灾程度。冰雹云内存在着雷电和强大的升降气流,给观测和试验研究带来了困难,人工防雹至今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雹云认识的深入,人工防雹工作必将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2冰雹的预报冰雹预报有下面几种主要方法。有天气图方法、点聚图、T-LnP图及高…  相似文献   

14.
冰雹作为一种短时强灾害天气,常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甚至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防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冰雹形成机理和雹云物理研究情况,然后围绕人工防雹机理、技术、科学试验及效果评估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人工防雹工作的进展,增进对人工防雹科学问题的认知,从而为促进中国人工防雹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累积带理论”和“循环增长理论”是冰雹形成的最常见理论,限于早期的雷达观测技术和缺乏完整的冰雹数值模式,早期认知的冰雹形成机理存在一定的局限。(2)雹胚一般分为冻滴胚和霰胚,冻滴胚由过冷雨滴冻结而成,霰胚则是冰晶、雪花撞冻生长而成。冰雹云中哪种雹胚占优势,主要看云底温度的高低。雹云的发展依赖于水汽条件、动力不稳定条件、风垂直切变等关键因子。(3)人工防雹主要遵循“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2条技术路线,“利益竞争”和“早期降雨”是常见的6种防雹原理假说中最广泛被用来作为防雹作业设计依据的2种播撒防雹理论。(4)人工防雹技术上多采用通过飞机、地面火箭、地面燃烧炉等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通过地面高炮向云中发射含人工冰核的炮弹等方式,影响冰雹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或削弱冰雹生长的目的。(5)大量外场试验证明人工防雹效果有较大的地域差异,需根据各地冰雹云特征及其降雹特点制定和发展本地适用的人工防雹技术体系。(6)人工防雹效果检验仍然是制约人工防雹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检验技术方法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雹云变化迅速、降雹过程短促,人工防雹技术实施的时效性以及防雹效果评估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今后应更多地借助多种探测设备进行冰雹云的精细化探测,开展有科学设计的人工防雹外场综合试验,运用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检验技术方法评估防雹效果,推动人工防雹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陕西旬邑冰雹谱特征和防雹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8年7-9月在旬邑首次取得6次冰雹过程的地面雹谱资料,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冰雹谱分布特征。以冰雹落地动能、冰雹质量等特征物理量为评价防雹效果的统计量,用物理检验法对一次降雹过程的防雹效果做个例分析。得到防雹作业区比对比区,动能、质量、动能通量和质量通量分别减少75%、58%、41%和55%,说明防雹效果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6.
郝望 《气象科技》1980,(5):19-21
本文为美国在科罗拉多东北部的随机防雹试验(NHRE,恩勒)的最后一部分结果。一、从随机防雹试验(1974—76)本身得出的结论目标区地面降雹量是试验中所用的主要响应变量,对它的统计研究结果是看不出播撒日与控制日之间有多大的差别,得不出播撒究竟是减少了冰雹或增加了冰雹的结论。利用不同测雹仪器的两个测雹网来估算冰雹总量,并且分析中应用了各种统计方法,但都检查不出播撒对防雹的影响。恩勒试验是在苏联声称防雹得到巨大成功(受灾面积平均减少80%)的推动下进行的,并且是重复苏联的播撒方法。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在9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防雹效果达60%的假设。也即苏联的说法在科罗拉多东北部是不成立的。不过恩勒试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前苏联不同地区的降雷可能性进行了考虑,并对其防雹的需要程度进行了评估。有关防雹应用系统的组织结构及统计资料在文中做了介绍。统计资料包括:防雹保护区面积,冰雹、雷暴和阵雨日数,插云口数,播撒降雹云、有降雹危险云以及有可能降雹云的云块数,火箭和炮弹的消耗量,插云剂的消耗量,播撒成功和失败的播云日数和云块数,冰雹灾害面积,10个防雹区中的每一个防雹区以及整个前苏联防雹网络的防雹物质效果和经济效益。1自1967年以来,根据一项政府计划,在降雹可能性最大的下述地区,开展了旨在保护农作物的防雹工作。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18.
去年5月上旬,阿克苏地区遭受强烈冰雹灾害,我随自治区慰问团活动结束后,考虑到防雹工作对阿克苏地区的重要性,又单独去访问了四个县的高炮防雹队,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了一次了解。阿克苏地区从1987年以来,连年遭受冰雹重灾,给农民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五年多来,仅冰雹灾害造成的损失就达4.4亿元之多。拜城的防雹工作开始较早,其它都是这几年陆续建立起来的。人工防雹的作用是明显的,每次雹云出现,只要在高炮的有效  相似文献   

19.
利用CPAS系统中的雷达资料,结合探空资料和冰雹资料,分析了2015年5月17日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的两块冰雹云在不同路径生命周期相同的情况下作业前、中、后的回波特征。结果发现:条件性不稳定和较大的垂直风切变指示当天有利的降雹环境。对雹云A实施防雹作业一次,45 d Bz顶部高度降低至少5 km,60 d Bz以上的强回波面积减少了39.3%,最大回波强度减少10 d Bz,云体加宽、减弱。对雹云B实施防雹作业两次,作业后45 d Bz顶部高度降到6 km以下,60 d Bz以上的回波面积为0,有弱回波生成,云体分裂。两块雹云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2010-2018年黑龙江省降雹资料和人工防雹作业数据,统计分析了冰雹发生的变化和人工防雹作业的特征;同时人工防雹作业与冰雹发生的站次数在月际变化上呈正相关,人工防雹作业时段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