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栖霞牙山地区地处华北地台东部,对该区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体所作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岩石为钙碱性偏铝质岩石;微量元素MORB标准化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Hf、Y;K/Rb比值为295.34~388.88,Rb/Sr比值为0.21~0.29;稀土元素蛛网图表现为较平滑的具微弱负Eu异常向右陡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曲线,∑LREE/∑HREE为9.14~12.22,显示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好。结合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牙山花岗闪长岩体为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诱发的地幔柱活动,造成地幔底辟,引起地壳部分熔融,形成壳幔混合岩浆并进一步侵入形成。  相似文献   

2.
滇西腾冲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腾冲新生代火山岩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带附近,但是喷发时大洋已经闭合,属于大陆板内火山岩。对其进行地球化学研究,可以用来划分构造属性和推测岩浆来源。采用XRF和ICP-MS对典型岩石样品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类型有玄武质粗面安山岩、粗面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化学显示高K2O、CaO和低TiO2,Mg#较高,平均约为46;稀土元素分布呈右倾,显示明显的Eu负异常;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高场强元素,并具有明显的Th正异常;地球化学组成总体上与岛弧岩浆岩相似,推测其成因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发的岩浆活动有关。特征元素比值显示岩浆可能来源于与俯冲作用相关的EMⅠ型地幔。  相似文献   

3.
台湾北部及近海诸岛是吕宋弧与亚洲斜向碰撞所形成的活动造山带的一部分,其以一系列上新世最晚期到第四纪的火山为标志。这些火山的喷发惯例归因于琉球火山弧向西扩散。但根据新的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台湾大学地质系的王国龙(音译)等提出由台湾北部造山带和波及该带生成的幔源区的碰撞后岩石圈拉张而形成的这类年轻火山活动曾受到过与邻近琉球俯冲有关过程的重要修正。因此,台湾北部火山带自东北向西南所产生的岩浆从低钾变为钙-碱性的,而后为橄榄粗玄岩成分的。这种以向西南钾富集及不共存微量元素增加为特征的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同处西太平洋构造-岩浆岩带,中生代均发育了大规模的侵入岩浆作用,但两者对比研究尚相对缺乏。通过对比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生代岩浆作用,发现二者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中国东南部和日本均经历了印支期后的岩浆作用沉寂期,中国东南部岩浆沉寂期为210~185 Ma,持续了约25Ma;而后中国东南部在170~150 Ma期间岩石圈发生伸展-减薄,导致大量的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体的"改造型"或"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在南岭及其周边地区广泛出现,而在南岭以东的武夷山地区,发育大量的同时代的S型花岗岩及地壳增厚背景下形成的具埃达克质特征的花岗岩类,表明太平洋板块俯冲效应在该区已经显现。然而,日本未见该时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日本中生代岩浆活动的沉寂期持续了约50Ma(180~130Ma)。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大规模的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145~80 Ma之间,并经历了121~117 Ma的动力变形作用;日本在140~100 Ma之间的花岗岩浆活动并不强烈,早期发育大洋俯冲板块熔融相关的埃达克质TTG和高镁安山岩组合,而峰期年龄介于100~60 Ma的花岗质岩石则部分经历了90~87 Ma的动力变形作用。日本晚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动力变形作用明显比中国东南部大规模的花岗质岩浆活动晚约30~40 Ma。西南日本内带花岗质侵入岩在地质年代上呈现出由西向东逐渐变年轻的趋势,这一现象同中国东南部岩浆活动的迁移性是相同的,而且西南日本内带岩浆岩的同位素组成上也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岩浆作用结束于80 Ma左右,以A型花岗岩及双峰式的岩浆岩的出现为主要标志;而日本的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活动则延续到古近纪,以挤压性地壳重熔的富含石榴石/白云母的S型花岗岩的出现为标志;这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两地地壳物质组成和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别所致,中国东南部地壳是经历了多次造山构造旋回的高成熟度老地壳,而日本则可能是成熟度低的年轻地壳。  相似文献   

5.
胶州湾是位于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和胶莱凹陷的交接部的断陷盆地,团岛——薛家岛海底隧道开挖段有大量火成岩出露。本文对采集于海底隧道的8件岩石样品进行了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按岩性将其分为偏基性岩类和偏酸性岩类两类。其中除样品F4-5(辉绿岩)外,偏基性岩类均落入岛弧型钙碱性玄武岩区域内;而偏酸性样品均落入火山弧花岗岩区域,显示其原岩起源于同一种火山弧的环境。稀土元素标准化曲线表明,其岩石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其LREE/HREE也显示样品的分异作用较强。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证明,研究区域的玄武质岩体为遭受地壳混染的岛弧型性玄武岩,应为在燕山晚期花岗质脉岩沿着青山群中构造薄弱带侵入,与地壳物质发生混染作用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向东扩延的墨西哥火山带是由钙碱性和大洋岛屿玄武岩(以下简称OIB)类火山岩组成的,其成因和演化还是个谜。支持该火山是由于消减作用而产生的主要证据是因为它有着经典板块构造背景,与消减性大洋板块有关(Cocos及Rivera板块),而且带内大部分熔岩具备...  相似文献   

7.
桂北元宝山地区镁铁超镁铁质岩主要属于钙碱性和拉斑岩系,岩石的SiO2和MgO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在原始地慢标准化曲线上显示右倾特征,Sr,Hf元素中等亏损。元素的稀土配分曲线亦显示右倾,具有Yb正异常特征,这是弧火山岩的明显特征。从主元素及微量元素分析岩石的构造环境并不单一,其成因可能与小型洋中脊闭合有关,即板块会聚岩浆作用的产物,而非地慢柱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欧亚北极地区西部,西起北大西洋东岸,东至上扬斯克山脉,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根据其构造特征,以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为界,可以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主要构造单元包括前寒武纪的波罗的克拉通与斯瓦尔巴微板块以及蒂曼造山带、加里东造山带和乌拉尔-新地岛造山带等,而东区主要包括西伯利亚克拉通及上扬斯克造山带。本区主要经历4次大的构造事件:(1)新元古代至早寒武世的蒂曼造山运动,使得波罗的古陆与斯瓦尔巴-喀拉微板块碰撞造山,形成蒂曼造山带;(2)早古生代,奥陶纪-志留纪的加里东造山运动,使波罗的与劳伦碰撞造山,形成加里东造山带;(3)晚古生代,哈萨克斯坦板块与波罗的古陆与西伯利亚古陆的碰撞,形成乌拉尔-新地岛-泰梅尔造山带;(4)早白垩世,科雷马-奥莫隆复合超地体及阿拉斯加-楚科塔微板块与西伯利亚大陆边缘碰撞拼贴,形成上扬斯克造山带和南阿纽伊缝合线。  相似文献   

9.
青岛仰口榴辉岩及其围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和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仰口地区保存了完整的从变辉长岩到榴辉岩的超高压变质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榴辉岩、变辉长岩和片麻岩属钙碱性系列,超基性岩属拉斑系列;CIPW标准矿物计算显示榴辉岩和变辉长岩中长石以钠长石为主,超基性岩主要标准矿物为橄榄石、紫苏辉石和锥辉石,片麻岩中出现标准矿物刚玉;榴辉岩、变辉长岩和片麻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超基性岩的微量元素相对于N-MORB亏损;榴辉岩和变辉长岩轻稀土明显富集,配分型式与岛弧玄武岩相似,片麻岩具明显的Eu的负异常,配分型式与后造山A型花岗岩相似,超基性岩稀土总量较球粒陨石偏高,具强烈的Ce的负异常。微量元素比值及地球化学图解表明榴辉岩与变辉长岩的原岩为辉长岩,片麻岩的原岩为造山后A型花岗岩,原岩的岩浆源区位于下地壳,超基性岩的岩浆源区位于上地幔,原岩均形成于岛弧环境。  相似文献   

10.
青岛马山地区安山玢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岛马山地区安山玢岩为浅成-超浅成侵入相,具有中性向酸性过渡特征。通过岩石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分析可知岩石富集K、Ba、Th、LREE和Pb,亏损Hf。元素的化学指数显示岩石的分异结晶程度较高,岩石属于安山岩类。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具有火山弧钙碱性火山岩的一般特征,其构造环境可能属于大陆边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8年和2000年东海北部的营养盐调查资料和相应的历史资料,以及同期开展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了冬、夏季长江冲淡水的流向以及它对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硅酸盐分布规律和虾类生物量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冲淡水转向的原因可以归纳为4类,夏季长江冲淡水的流动界限由123°E,30.3°N到127.3°E,33°N的直线和由123°E,31.8°N到127.3°E,34.5°N的直线所围的区域。长江冲淡水给长江口渔场、舟山渔场提供了大量的硅酸盐,对提高该海区的初级生产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生物的繁衍生息,提高了生物量。最后,用该海区虾类的分布密度证实了由该水团所做出的对生物量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The occurrence of hydrocarbons (bitumens senso lato) in granite plutons and other basement rocks is not per se evidence of an abiogenic origin for the hydrocarbons. On the contrary, plutons are thermal foci and often highly fractured, and therefore are hosts to the migration of fluids from outside the plutons, including water and biogenic hydrocarbons. Hydrocarbons are associated with several British granites. In all cases they can be attributed to biogenic sedimentary source rocks. The occurrences are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hydrothermal mineralized veins in granites, including the Cornish Hercynian granites, the Mountsorrel Granodiorite and the Weardale Granite.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地面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6年夏季(6—8月)长江流域的极端高温(Extreme High Temperature,EHT)事件的强度、暖昼、暖夜发生日数的年代际特征及其对应大气环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EHT事件与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AMO)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夏季长江流域的极端高温事件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其中1960—1970年和2002—2016年为暖时期,1971—2001年为冷时期。相较于冷时期,暖时期在高温强度、暖昼和暖夜的发生日数方面均明显偏暖。针对于该极端高温年代际特征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暖时期位于长江流域北部的对流层中高层异常反气旋和偏北偏西的西太平洋副高有利于该地区下沉运动的增强,进而有利于极端高温的出现。同时,在对流层低层,位于中国东部的异常反气旋将低纬地区的暖湿气流携带至长江流域,这也有利于长江流域EHT事件的发生。此外,进一步分析表明,AMO与长江流域夏季EHT事件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关系,AMO超前中国夏季长江流域的EHT事件6~8 a,这对预测中国长江流域极端高温事件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扬子地块东南古生代上升流沉积相及其与烃源岩的关系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长江中下游苏、皖、赣、鄂一带属古生代扬子地块被动大陆边缘的东南缘,通过该区64条古生界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得出该区古生界寒武、奥陶、志留、石炭和二叠系等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沉积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形成的。上升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和SiO2,在古生代低纬度的扬子地块东南缘生物大量繁殖,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上述硅质和磷质沉积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石煤和磷矿层等,由于上升流水体富营养盐和SiO2,生物化石属种丰富,个体大,多营底栖或固着浅海底生活,硅质生物放射虫等丰富。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与上升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上古生界油气发现于苏北及南黄海,因而,这一区域是与上升流沉积有关的、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5.
下扬子区面积177020km^2,包括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和上海绝大部分地区,这一区域的构造属性为被动大陆边缘,通过对该区古生界中二叠统的几十条剖面的实测、分析和对比,得出该区古生界中二叠统地层中的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硅质岩、硅质条带和结核以及磷矿层和磷结核等沉积是古特提斯海中上升流作用形成的。上升流水体中富营养盐和SiO2在古生代低纬度的下扬子地块生物大量繁殖,引发缺氧事件,形成上述硅质和磷质沉积以及有机质丰富的烃源岩、石煤和磷矿层等,由于上升流水体富营养盐和SiO2,生物化石属种丰富,个体大,多营底栖或固着浅海底生活,硅质生物放射虫等丰富。区内烃源岩有机质与上升流的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它们之间存在着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16.
马来盆地前I群(即J、K、L、M群,渐新统—下中新统)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①发育多期有利于成藏的构造运动:前中新世伸展断裂阶段,湖相烃源岩大量发育;早、中中新世构造沉降阶段,并伴随盆地反转,形成前I群油气系统的储盖系统;②烃源岩优越:烃源岩为湖相富含藻类的页岩,成熟度较高,有机质含量较高;③储集层丰富:K群储集层为辫状河砂岩,J群储集层为河口湾河道砂岩和潮间砂岩;④盖层良好:主要盖层为盆地海侵期沉积的前J群三角洲—浅海相泥岩,次要盖层为K、L和M群内的湖泊相泥岩;⑤油气运移通道畅通:上倾侧向运移为主;⑥有利的生储盖组合: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组合方式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前I群油气系统位于马来盆地的东南部,以生油为主。分析认为盆地的油气分布主要受烃源岩的分布、质量和成熟度以及构造圈闭形成的相对时间和油气运移方式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高邮凹陷黄珏地区戴二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珏地区戴二段发育了以砂砾岩扇体为主的沉积体系。本文在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结合测井等资料,对黄珏地区戴二段砂砾岩体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珏地区戴二段沉积时期在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主要发育水退型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洲前缘是该区水退扇三角洲砂体堆积的主体,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砂体微相。不同的相带储层物性差异明显,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物性较好,为油气聚集有利相带。该区沉积体系的形成受构造特征、古地貌和物源区等性质的影响,古地貌特征是该区水退型扇三角洲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深拖系统多金属结核光学图像所计算的覆盖率数据,在对东太平洋中国开辟区东、西区多金属结核覆盖率大小分相的基础上,研究了各相覆盖率的连续分布总长度、平均连续分布长度和相与相之间的过渡变化,表明中国多金属结核开辟区东区与西区之间结核覆盖率连续分布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9.
雪宝顶碱性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与成矿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雪宝顶碱性花岗岩具有高丰度的W、Sn、Be含量和W、Sn矿化花岗岩的微量元素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稀土元素具有∑REE含量与LREE/HREE比值偏低和负Eu异常的特点;元素比值K/Rb,U/Th,Nb/Ta的规律性变化以及矿脉产状特征等表明W-(Sn)-Be脉状矿床形成于岩浆演化晚期,与岩浆期后的热液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0.
Studie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SCS) basement remain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east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Due to a thick cover of sediments and scarce borehole penetration,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age and tectonic affinity of this basement. In this study, an integrated study of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Hf isotopes, and whole-rock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on seven basement granitoids from seven boreholes of Qiongdongnan Basin has been carried out. New 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