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GMS-5卫星IR、VIS、WV和分裂窗云图资料及常规天气图对1996~1999年3~9月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对流(雷暴)天气进行分析表明,对流(雷暴)天气主要发生在静止锋等六种不同的天气形势下,它们在卫星云图上的基本数字特征有相同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卫星云图中α尺度雷暴云团的灰度和局地标准差等基本数字特征的分析,发现局地标准差极大值或红外一分裂≤0极小值的出现,预示4h左右后雷暴云团将达最强。由此,可以较好的把握雷暴云团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趋势,提高雷暴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2.
雷暴是华北地区夏季重要的天气现象之一,对飞行安全有很大影响,因此雷暴预报是天气预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把卫星云图应用于雷暴预报方面还刚刚开始,又因为我们收的是极地轨道卫星云图,两张云图之间相隔时间较长,所以单独用卫星云图资料来进行生命极短的雷暴预报,目前还有一些困难。本文对雷暴的分析还是采用天气图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相结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华北两类灾害性云团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卫星云图、常规资料以及数值预报分析产品,分析了1998年夏季华北地区出现的强灾害性雷暴云团和暴雨云团。结果指出:它们的形成、发展条件及移动方式,均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征;卫星云图与其它资料结合,是监测和预报这两类云团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2000年7月21日长春本站突发性的局地暴雨从天气形势特征、卫星云图特征、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指出中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及高空冷干平流的共同作用,卫星云图上的雷暴云团及两条强雷达回波带的共同影响是这场突发性局地暴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5.
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云系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MS-5卫星云图资料,配合雷达,探空、M-LDARS闪电定位探测系统观测资料及常规天气资料,对1997年3月13日飞机人工增雨催化作业云的宏观结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作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卫星云图上逼点云系的主要降水云是以片絮状回波结构为主的层状云降水区,云内含水量充沛,适合于飞机人工增雨作业。在云系东侧边及尾部,不断生成有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不仅造成了局地较强降水,而且产生了雷暴天气。  相似文献   

6.
利用FY-2C红外卫星云图图像和TBB资料,结合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地面和高空天气图及物理量资料等,运用天气分析诊断方法,对2008年6月28日—7月3日发生在西藏中东部地区的一次强降水雷暴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环流特征、卫星云图特征和物理量场特征进行分析,并试图建立预报标准,形成预报思路和预报概念模型。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在FY-2C卫星云图、大尺度环流形势场和物理量场上都有明显的特征。TBB低值区、水汽条件、垂直散度场配置、高温高湿、层结不稳定是预报强雷暴天气的着眼点。TBB低值带与强降水雷暴的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的发生区往往是TBB的相对低值中心,雨带摆动及强度与TBB低值带的摆动和强度相一致。TBB≤-33℃,应注意强降水的预报。TBB≤-50℃,可能有暴雨出现。TBB≤-60℃,可能出现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天气。TBB≤-33℃的范围越大、强度越强,降水持续的时间越长、降水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高低空实况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物理量,对2018年1月28日陕西中部局地短时暴雪天气机理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局地短时暴雪是在系统性降雪结束之后,低层850hPa、700hPa已经转为干冷的西北气流,水汽条件差,大气低层绝对稳定的不利条件下产生的;有利的条件是:500hPa低槽东移,带来了强的冷空气;低层风速的辐合或中层较强辐合,配合高层辐散,仍然产生很强的上升运动,具有高架雷暴的特点。前期的系统性降水使得低层保持一定的湿度,当上升运动足够强时,将低层的水汽抬升,对局地强降水提供了比较有利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8.
雷达回波和卫星云图在预报雷暴天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宏彬 《四川气象》2004,24(3):47-50
本文使用1999~2003年成都双流机场出现的雷暴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资料、雷达数值化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相互叠加。利用卫星云图能监测出强对流云团的云顶的演变过程,而雷达可对对流天气中每个单体的活动进行细微地监测。这两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运用.是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全方位结构的有力剖析.对提高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使用1999~2003年成都双流机场出现的雷暴天气过程的卫星云图资料、雷达数值化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相互叠加.利用卫星云图能监测出强对流云团的云顶的演变过程,而雷达可对对流天气中每个单体的活动进行细微地监测.这两种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运用,是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全方位结构的有力剖析,对提高雷暴等强对流天气的预报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气象科技》1975,(5):17-20
卫星云图在中尺度雷暴预报中有三种用途。第一,从卫星云图可以定出在哪些地区午后会出现由加热作用所造成的雷暴,并定出在移动着的飑线上在何处可能会继续有雷暴活动。第二,从卫星云图可以定出雷暴高压的位置,并追踪雷暴高压外边界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卫星云图资料、乌鲁木齐市多普勒雷达资料、AWOS资料对乌鲁木齐机场2006年5月18日发生的一次小尺度天气带来的强雷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雷暴天气发生在较强降水过程之后较低气温条件下的一次特殊天气。雷暴天气发生时,乌鲁木齐机场个别时刻跑道两端出现了风向和风速变化的不连续,在跑道上形成了水平风切变。此次雷暴天气是在北疆地区存在高空急流及500hPa高空槽的特定大尺度天气背景下,由地面能量锋、地面辐合线、干线触发的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雷击事例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秋芳  孟青  柴秀梅 《气象》2000,26(6):12-15
利用卫星云图、雷达资源和闪电信息对1998年7月23日5和8月16夜间发生于北京地区的两次雷击事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雷暴过程是因局地对流云的发展所致,雷暴中的电活动与对流活动密切相关,闪电资料可以及时发现强对流的活动及其变化趋势,是短时预报的一种很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分析天气尺度系统、环境场,研究卫星云图,认为970810浙南海域局地12级以上大风是冷锋雷暴东移加上原减弱的云带中有小的强对流云团发展所致。  相似文献   

14.
海风锋在渤海西岸局地暴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东高红  何群英  刘一玮  解以扬  戴云伟 《气象》2011,37(9):1100-110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中尺度TJ-WRF模式输出资料,对2009年7月6日天津宁河地区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渤海湾海风锋对沿岸局地暴雨的触发机理。结果表明:此次局地暴雨过程是在有利天气背景条件下发生的,暴雨发生地存在局地层结不稳定和较好的水汽条件。海风锋本身有一辐合抬升区,区域内有弱对流存在;当海风锋移到局地存在层结不稳定且水汽充足的区域,其抬升区的辐合上升运动迅速加强,从而触发该地区雷暴的新生发展;海风锋与迎面移来的雷暴相遇,会对雷暴的加速发展起到加强作用。利用中尺度WRF模式输出资料进行分析看到,两条辐合线相交处易激发出强雷暴,雷暴出现在近地层大气暖干区的北端、湿空气的交汇处;海风锋对雷暴的新生发展有明显的触发抬升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常规观测资料、FY-2C卫星云图资料、FY-E-TBB卫星云图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通过micaps系统及PUP系统,对2010年5月6-7日造成南宁市局地暴雨过程天气系统及其演变进行分析,发现这次小范围局地暴雨是由于地面倒槽和低层切变线共同作用造成,物理量及TBB的反应说明了动力条件及云顶黑体...  相似文献   

16.
基于通道差异及云指数法的西藏雷暴卫星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克云  张杰  任景轩  张琪  孙荣 《高原气象》2011,30(6):1633-1639
利用2006-2008年间我国风云-2C(FY-2C)卫星资料和西藏39个测站的雷暴观测资料,采用通道差异及云指数法对西藏地区雷暴在FY-2C云图上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藏不同地区雷暴在FY-2C卫星不同通道云图上存在差异。总体而言,雷暴发生时,雷暴云的红外云顶亮温值一般介于-63~-13℃之间,较东南沿海地区...  相似文献   

17.
冀南地区一次强雷暴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MTSAT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常规天气资料和闪电资料,对2007年7月18日邯郸地区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雷暴云的发展与水汽通量、不稳定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雷暴初始阶段,地闪以负闪为主,正闪较少;随云系发展,闪电密度增大;云系发展成熟阶段,正闪密度变化不大,负闪密度明显减小.雷暴云回波强度>36 dBz,就有闪电发生,且强回波区与闪电区一致.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以及FY-2C气象卫星云图、多普勒天气雷达同波、加密自动雨量站资料等非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取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07年8月9日出现存十堰市郧西县境内的一次局地突发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及其向南摆动是此次局地大暴雨过程的天气尺度系统和大尺度环流背景;(2)暴雨发生地在暴雨发生前持续数日的高温高湿状态,造成大气不稳定能量不断积累,为中尺度系统形成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3)地面冷锋和中小尺度地形的抬升为γ-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触发条件;(4)卫星云图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资料能较好地监测γ-中尺度系统的生成及发展,同时中尺度系统的发展及移向与雨团的移动和自动雨量站的雨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高空资料分析了博州地区一次局地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并利用FY卫星云图、TBB资料和区域气象自动站资料分析了局地暴雨发生的时段和落区,同时对物理量场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条件下,由对流层中低层弱冷空气入侵触发的一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低层辐散、高层辐合为强降水的形成提供强的动力条件;博州的特殊地形条件和地面东风也是造成局地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雷达产品、卫星云图以及NCEP/NCAR逐日6 h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月9日保定区域性雷暴大风的环境条件和风暴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区域性雷暴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西北偏西气流中,强温度直减率、较强的低空垂直风切变、低层丰富能量的聚集是雷暴大风爆发的前提条件,地面冷锋、干侵入和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为触发机制。地面冷锋前部分散的对流云团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合并为有组织的带状回波。第1阶段和第2阶段10级以上雷暴大风发生在雷暴云的成熟期,第1阶段雷暴大风的径向速度为中气旋型,中气旋首先在中层出现,之后分别向低空和高空伸展,随着中气旋底部高度降低到2. 2 km,雷暴大风发生;第2阶段雷暴大风的径向速度主要为低空(1. 0 km)雷暴云后侧强的入流气流造成的大风区型;第3阶段10级以上雷暴大风出现在雷暴云的消亡期,为雷暴云前侧强出流气流形成的雷暴大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