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联合召开的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成果评审会”于1987年3月28日在杭州举行。 来自全国科研和教育等部门的25位专家学者在评审过程中一致认为,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在磷虾生物学及水文状况的研究方面已基本上达到了80年代前期第一次国际南极海洋生物系统及其资源考察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出发,1985年4月10日凯旋,航程约十万里,(见图2)历史近五个月,完成了开辟航道、登陆建站与南大洋考察三大任务、南大洋考察是南极考察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大洋考察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科学考察。它包括生物、水文、化学、地质、气象与地球物理六个专业二十三个项目。  相似文献   

3.
张坤诚 《海洋科学》1982,6(5):63-63
1982年2—3月,我们赴南极进行考察。南极的一切,特别是南大洋的丰富生物资源,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成群结队的海豹 海豹是南大洋中令人注目的海洋哺乳动物之一。世界各地大约有30多种海豹,南大洋中约有10种,常见的有锯齿海豹、威德尔海豹、豹形海豹、罗斯海豹  相似文献   

4.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日至一九八五年四月十日,我国首次组队到南极进行了科学考察,胜利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这次考察,是国务院于一九八四年六日二十五日正式批准的,因此也叫六·二五编队。由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海军共同组织实施。主要任务是:一、在南极建立我国第一个科学实验基地,二、进行南大洋科学考察。由南极洲考察队执行第一项任务;由南大洋考察队主要执行第二项任务。由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向阳红十号船  相似文献   

5.
<正>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南大洋调查经过近10天的昼夜奋战,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在2009年的最后几天圆满完成了对南大洋的科学调查,再次获得大量有关这一海域的物理海洋数据和生物化学样品。此次南大洋调查包括南大洋水文学综合考察、南大洋重要界面碳通量研究、南大洋微型  相似文献   

6.
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和国家海洋局联合组织的中国第三次南极考察,已于1987年5月17日胜利地完成了任务。我所水文、地质、生物室和器材处等单位共有5人参加。他们除参加扩建、完善中国南极长城站的中心任务外,还进行了我国首次环球科学考察、南大洋科学考察和试捕磷虾等项目。  相似文献   

7.
钱平  姜德中 《海洋预报》1993,10(2):65-70
本文给出了第五次南极考察(首次东南极考察)赴航(1988年11月20日至1988年12月23日),第六次南极考察返航(1990年3月1日至4月28日)及首次东南极大洋调查(1990年2刀16日至2月21日)航线主要天气、天气过程及其预报方法。同时利用卫星云图、天气图及实测资料对航线气象进行分析总结,讨论了南大洋气旋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规律,从中得出了一些对航线天气分析及预报有益的结果,对今后南极考察航线天气保障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1989~1990年南极第六次考察,极地轮实施“一船两站”和南大洋海洋考察运输任务,需过东北季风区,两次穿越热带辐合带、东南信风带和咆哮西风带,还需在极区外缘进行长时间航行,高、中低纬天气系统都曾遇到,气象条件复杂。本文仅就航线天气,大风过程和南大洋考察有利天气形势进行分析讨论,以求丰富南极和航行天气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9.
1984-1985年,中国首次南大洋考察队“向阳红10号”调查船,在南极半岛西北部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考察时,用底栖生物拖网采获了许多水螅虫标本,经整理鉴定,发现其中有辫螅属(桧叶螅科)的一个种,形态特异,与该属的已知种均不相同,确认为新种。  相似文献   

10.
普里兹湾及邻近海区水团和环流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乐肯堂 《海洋科学》1995,19(2):25-60
普里兹湾是南极大陆周围仅次于威德尔海和罗斯海的最大海湾,位于印度洋扇形区。自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以来,同在南大洋其他海区一洋,在该海区开展了多次国际联合考察。我国自1989年起对普里兹湾区海洋学问题已连续进行了4次考察,取得了若干资料。在普里兹湾陆架上,早期的观测结果[17,27],认为表层水异常温暖和深层水异常冷。1967年,在前苏联“Ob”号的第12次南大洋考察中,制定了普里兹湾区的专题调查计划,以便解决上述问题。这次对普里兹湾考察的结果表明,表层的热盐结构类似于前几次考察(Grlgo…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战场信息建设进程的加快,现有海洋磁力测量技术不能满足新的应用需求。总结了海洋磁力测量技术在军事斗争和海洋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对海洋磁力测量传感器技术、要素信息、测量平台、测量成果等相关技术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现状和军民应用需求,对海洋磁力测量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王荣 《海洋科学》1985,9(6):58-59
南大洋(Southern Ocean)是指南极辐合带(Antarctic convergence)以南的环绕南极大陆的南大西洋、南印度洋和南太平洋,面积为3600万平方公里。这个水圈连同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岛屿共同构成地理上的南极区。 1984年11月20日至1985年4月10日,我国组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首次南极考察。除了建站和陆上考察外,还进行了一次以磷虾生态学为重点的,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物理、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地球物  相似文献   

13.
磁力测量在海洋井场、管线工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对磁力测量在海洋工程地质调查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理论和实践均证明:磁力探测在海洋工程地质调查中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在井场调查、管线以及海底电缆路由调查当中,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分别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均能获得满意的效果。它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探测暴露于海底的磁性异常体,同时对于覆盖于海底以下的磁性异常体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期间,于2008年12月,首次将国内研制的冰下海洋自动剖面观测系统用于南大洋考察,在普里兹湾沿岸海冰上开展冰下海洋观测,获得了连续数日的冰下上层海洋温盐剖面数据,为研究浮冰区次表层暖水提供了连续现场观测资料。文中简单介绍了自动剖面系统的技术特点和布放方法以及在南极海域的应用,为以后开展极区冰下海洋观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处理方法的完善,经过修正的卫星高度计数据已获得普遍认可。但在南大洋缺少波浪现场数据,卫星高度计在极端恶劣气候条件下获得数据的准确度仍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中国于2020年第36次南极考察中,在南大洋布放了一套感应耦合漂流浮标,可提供可靠的南大洋现场波浪数据。本文利用该漂流浮标2020年1月27日至9月29日共246天的有效波高数据与7颗卫星的高度计资料进行对比,研究了空间窗口的选取对卫星高度计与浮标数据比较的影响。选定了30 min、160 km的时空窗口,对两种波高数据进行了对比,两者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最终得出了经过其他海域现场波浪数据修正的卫星高度计资料,不一定能准确刻画南大洋有效波高特征,需要更多的现场资料进行再次修正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我国首次南大洋考察区——南极半岛西部海域的底质表层有孔虫,鉴定了66属150种,划分了垂直分带的两个类型和四个亚型.论述了有孔虫分布与温度、深度、含氧量的关系,讨论了有孔虫不同壳质类型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验证基于小型无人艇进行海上磁力测量的可行性,研制了船载海洋磁力测量系统,将其搭载于小型无人艇上,进行了海上磁力测量试验,在海上测量中获得了重复测线和交叉测线数据;对海上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并按照相关规范和方法计算了重复线和交叉点的内符合精度,计算结果显示两条重复线的内符合精度分别达到1.06 nT和1.71 nT,...  相似文献   

18.
在海洋磁力测量中,作为磁力测量仪器稳定性检验标准的抖动度,在磁力测量要求和相关规定中,限差标准不明确,在检验文档中,只是进行了抖动度的统计计算,没有给出仪器的精度等级和判断仪器是否合格的标准。主要针对这一情况,参考航空磁力测量中使用的静态噪声分级标准,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统计出了抖动度的限差标准,并使用所收集的多年海洋磁力测量仪器稳定性检验数据和地磁日变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南大洋海况常年较恶劣,导致现场观测资料匮乏。中国首套南大洋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于2019年1月1日布放在新西兰东南近53°S海域,现场实时观测并传输风向、风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海表层温盐、海流、波浪等数据资料。该套锚定浮标也是我国首次布放超过4 500 m水深的极端环境观测浮标系统。布放运行结果表明,我国已具备研发极端环境海洋资料浮标的技术基础和深海浮标布放作业经验,研发的西风带环境观测浮标可长期运行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进行长期海上水文气象和动力环境参数观测。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海洋学组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联合发起召开的“中国第一届南大洋考察学术讨论会”于1988年5月24日至28日在杭州召开。 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从事南极、南大洋科学考察和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100多位专家、教授和科学技术人员。中顾委委员、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主任武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孙鸿烈、国家海洋局副局长、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副主任钱志宏、中国海洋学会理事长罗如钰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浙江省副省长李德葆到会并讲了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