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是篇为叶先生与赵国宾先生调查阳新大冶鄂城等县的地质报告,他如铜矿铁矿及岩石等,另有报告,工作经过系在1928年四月至五月,工作报告系在同年十一月由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集刊第一号发表。第一章地理。说明三县位置,长江河谷,山脉,水系,及湖沼。  相似文献   

2.
从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角度,对西气东输管道通过长江三江口方案适宜性进行了研究。指出了方案有利的环境地质条件及存在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优化管道过长江设计、施工方案提供了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3.
鄂西长江清江间水文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为了获得长江三峡水库南岸,长江、清江分水岭地段地质空白区地质资料,以便初步了解沿该地段有无漏水可能,于去年春季在该地区进行1/50万综合地质-水文地质普查。一般来说,一个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受到该地区自然与地质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些因素包含地区之自然地理、气候、岩石性质与地质构造等。本区广泛地分布着震旦纪至新生代沉积岩,总厚  相似文献   

4.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小统计     
一、1986年地矿部物化探局组织评审的科研成果17项:1.长江三峡遥感信息与坝区稳定性评价。研究单位:地质遥感中心。2.新滩滑坡遥感调查。研究单位:地质遥感中心。3.长江三峡水库边滑坡崩塌航空遥感调查及其稳定性评价。研究单位:地质遥感中心。4.三峡水库丰都县淹没损失航空遥感调查。研究单位:地质遥感中心。  相似文献   

6.
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与重大地质问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以往地质研究成果,对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条件和国土规划建设中应关注的重大地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耕地、页岩气、地热、锂等资源条件优越,0.3亿hm2无重金属污染耕地集中分布,拥有3个国家级页岩气勘查开发基地,探明储量5441亿m3,每年地热可利用量折合标准煤2.4亿t,相当于2014年燃煤量的19%,发现亚洲最大的能源金属锂矿床,资源环境条件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溶塌陷、地面沉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问题,影响过江通道、高速铁路、城市群和绿色生态廊道规划建设,应予以关注,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对策,同时,提出了下一步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铁三号线地质环境特征与地质灾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祖林  缪晓图 《江苏地质》2008,32(4):279-285
南京地铁三号线隧道工程穿越长江、古城区的秦淮河古河道及岗地、岗间坳地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工程建设将引发和遭受滑坡、膨胀土、岩溶地面塌陷,砂土涌水涌砂,软土变形、不均匀沉降地质灾害。阐述了线路工程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引发、遭受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了其危害程度,提出了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进展与主要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了“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通过采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监测以及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相结合等方法,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初步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资源环境综合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与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和重大地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②创新地将“光纤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相关成果引领了光纤监测技术发展; ③编制了1:5万比例尺的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标准和要求; ④创新形成了3个层次环境地质调查合作机制,探索建立了3种尺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体系和大流域环境地质工作模式; ⑤建立了江汉平原地球关键带监测网络,编制了平原区地球关键带调查技术方法指南; ⑥提出了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创新构建了一套多模态传感器调查系统,提出了重大水利工程对地质环境影响新判断; ⑦建立了长江中下游不同沉积单元区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对比序列,构建了重点地区第四系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提出了长江贯通时限和演化新认识; ⑧编制了流域、经济区和城市系列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成果转化与服务成效显著。该工程进展及成果提升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工作水平,可为区域国土空间规划、绿色生态廊道打造、立体交通走廊建设、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脱贫攻坚工作等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长江宜都河段茶店崩岸机理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崩岸是长江汛期大堤最严重险情。 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期 ,宜都河段茶店岸坡崩岸直接威胁长江大堤安全。本文分析了长江宜都河段的环境地质条件 ,宜都河段河流地质作用的基本特征。系统研究了茶店崩岸的形成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最后提出了岸坡崩岸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的主要防洪工程是长江干堤 ,长江堤防线路长、工程浩大、堤基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涉及大量的已有地质数据和资料。今后在整治加固堤防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中 ,还需随时进行数据的收集、存储、检索、分析、统计和维护 ,随时调用这些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编制报告和图件 ;在防汛期间可以针对堤防险工险段的险情 ,随时查询和调用有关的资料、数据或者图件 ,提供采取抢险措施决策的地质依据。这既提高了地质数据的利用价值和利用率 ,又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共享性。因此 ,建立合理的长江堤防工程地质信息处理模型及其成熟的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长江中游沿岸地质环境条件及过江大桥场地建设基本要求,优选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区域稳定性3个评价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将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工程分为适宜开发岸线、较适宜开发岸线、一般适宜开发岸线及非优先开发岸线4个等级。长江中游沿岸地区以较适宜开发岸线和一般适宜开发岸线为主,长度分别为625.19 km和598.99 km,分别占岸线总长度的31.35%和30.04%。针对长江中游不同等级岸线的地质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地学建议,为长江中游沿岸过江大桥优化选址提供地学指导,进一步促进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空间规划与岸线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围绕IODP 683号建议书,介绍东亚东倾地形格局与季风系统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新生代全球宏观环境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表现为岩石圈活动强烈,板块漂移导致海陆格局和地貌格局的变化,并引发洋流和大气环流的改组,最终导致全球气候的重大变化。新生代岩石圈运动和气候变化表现最为典型的地区是亚洲,其中最具标志性和全球意义的地质事件是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及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青藏高原隆升最直接的结果是亚洲地区现代地貌格局的形成,大江大河的发育,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与演化。综合大洋钻探计划683号航次建议书,计划在长江中下游盆地和东海陆架盆地实施钻探,以获得长江历史演化和东亚季风演化的地质记录,并为研究青藏高原的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新书要览     
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常印佛等,地质出版社,1991,16K,P.379 着重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的区域地质背景,证实具有深断裂性质的长江断裂破碎带为主干的带状网络系统是该区控岩控矿的基础,提出了“一断裂、二序列、三环境、四层位”的区域控矿规律新观点,以及反映时空、物质综合分布的“T”型控矿规律和Au、Cu配对等规律,建立了铜陵、大冶和宁芫三个成矿模式。五台山—恒山绿岩带地质及金的成矿作用田永清主编,山西科技出版社,1991,16k,P.244  相似文献   

17.
徐瑞春同志现任长江委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委员会的地质专家。几十年来他长期坚持在生产第一线,系统完整地主持了葛洲坝、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四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勘察工作,除水布垭工程尚在建设中,其它三个工程均已安全运行8~20年,地基工作正常,水库封闭良好,任建设期间也没有出现任何地质事件。实践证明上述工程的地质工作是非常成功的。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中下游地区玢岩型铁矿床资源储量估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玢岩型铁矿床是长江中下游的一种典型矿床类型,矿床空间特征复杂,矿体形态多样,规模大小不一,对资源储量估算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本文对长江中下游玢岩型铁矿床进行了资源储量估算研究,实现先进的三维矿业软件Surpac和传统地质研究方法的结合,在收集整理矿床地质综合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矿体三维模型、脉岩三维模型、夹石三维模型等...  相似文献   

19.
海岸带经济圈的崛起与发展,使地质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协同成为新课题.长江河口地区相对敏感与脆弱的地质环境系统,使其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易诱发、衍生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充分认识地质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有助于趋利避害、防患未然.结合长江河口上海沿岸经济带的发展建设规划,通过区域内地质条件与土地、地下水等自然资源的供需分析,阐述潜在环境地质问题的受控制约因素及变化发展趋势,籍此探讨海岸带地区规划建设与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的宏观准则与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岩土地质与施工沉降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穿越长江河口,工程施工面临诸多技术难关。分析评价了所在区域的水文与岩土地质特征,阐述了工程施工特点及地面沉降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