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澜沧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床沉积物是河流水体与泥沙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积存载体,能反映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文选取澜沧江为对象,通过对澜沧江干流西藏和云南境内22个河段的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测定分析,得到了8种主要的重金属元素(Cr、Mn、Ni、Zn、As、Pb、Cu和Co)的含量,并采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与地质积累指数法分别对所测得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澜沧江干流大部分河段污染情况并不明显,但在中游的旧州和功果桥河段,因该区域的地质金属背景值和支流沘江流域铅锌矿开采,地表的重金属元素被雨水冲刷到该河段,导致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现象明显,出现了轻度到较强度污染;②澜沧江流域受人为干扰的区域集中于中游与下游,部分河段(功果桥附近)Cu、Pb和Zn等元素呈轻度或偏中度污染;③大坝对河流的阻隔效应使得干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呈现片段化分布,河流沿岸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附近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也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利用熵值法和单因子指数法对陕西澽水水质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澽水水质呈区域性波动变化,薛峰水库至板桥镇段水质状况最佳,基本未受到污染,其次为板桥镇至土门口段,河流中度污染,水质最差的河段为澽水湿地公园至澽水入黄河交汇处,河流污染严重;②澽水河主要污染为总氮、总磷的超标,河流富营养化,造成的原因为河流附近农田化肥的流入;③针对澽水河污染状况,应建立隔离带,将农田与河流隔离,避免化肥流入,生活污水、建设工程废水经处理后再排放,防止污染的进一步加深,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已污染的区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成都龙泉山区主要饮用水源宝狮湖的自来水一厂处河流和东风渠大面镇河段的自来水二厂处河流进行断面监测,运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饮用水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各监测断面均属于Ⅰ类标准,自来水一厂的断面1、2与Ⅰ类标准之间的关联度为0.96,东风渠大面镇河段的断面3与Ⅰ类标准之间的关联度为0.94,符合生活用水的标准。同时针对龙泉山区的水质特点提出适当建议,使今后龙泉山区的经济与水环境达到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贵阳城市化河流南明河水质安全的演变规律,实现城区河段水环境质量的监测与管理工作,在实测黔中喀斯特地区南明河流经贵阳市区前后的花溪、水口寺、普渡桥3个断面2008年3月~2010年12月9个河流水环境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南明河市区段的水质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城区及其下游的普渡桥和水口寺两个断面全年处于极不安全状态,花溪断面在平水期和枯水期为非常安全级别状态,但丰水期稍差,处于安全状态。南明河经过贵阳城区的过程中水体受到污染而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甚至经过长距离的河段净化也没能使得水质恢复到安全状态,这表明流域水文情势及城区社会经济行为对城市河流的水质安全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河型转化是河流演化由量变到质变的综合反映,具有科学研究和服务生产的双重价值。以嫩江干流上游(以下简称嫩江上游)为研究区,利用遥感影像和地貌、气候等资料描绘了1985—2020年嫩江上游的河流形态特征,分析了河流类型、河型转化控制因素及河型转化模式。研究表明:(1)嫩江上游整体为稳定的河流且稳定性先增后减,顺河流方向发育三种河型——低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Ⅰ)、高坡度高弯度稳定的曲流河(河段Ⅱ)、低坡度较稳定的网状河(河段Ⅲ);(2)构造活动微弱是河流稳定的前提,气温和降水变化量是稳定性变化的控制因素,且气温变化量的贡献率更大;(3)河段Ⅰ转化为河段Ⅱ的控制因素为断层和冻土,土壤起协同作用,河段Ⅱ转化为河段Ⅲ的控制因素为地形和河流边界岩性,土壤、植被起协同作用;(4)嫩江上游的河型转化是一种流域尺度内构造运动限制的中纬度半湿润-湿润区山地曲流河向平原网状河转化的模式,这一模式常见于东北亚。  相似文献   

6.
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迁移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源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河流水沙移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河流水沙异源,水源地主要分布上游多雨中心地区,沙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地面坡度和降水量较大地区,地表物较为疏松的地区和水库坝下河段。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秦岭-黄淮平原交界带河流水沙源地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和河流水沙迁移变化规律。得出结论:河流水沙异源,水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多雨中心地区,沙源地主要分布于上游地面坡度和降水量较大地区、地表组成物质较为疏松的地区和水库坝下河段。交界带内河流径流量沿程变化趋势与流域面积增长曲线基本一致;河流含沙量沿程变化不甚规则.  相似文献   

8.
黑赖沟流域位于内蒙古风-水两相交互侵蚀区域,主河道的泥沙输移特征较为复杂。为了分析河道沉积粒度与地貌过程的关系,文中主要通过探讨粒度参数与外营力特征的关系对沉积粒度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对河床沉积粒度参数、风成颗粒的最大粒径、河流功率和面积-高程积分值沿河道方向的连续变化值进行了计算,分别对不同河段的外营力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将粒度参数作为因变量,其余三者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多元回归函数。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河段外营力对河床沉积物的影响特征不同,其中上游河段河床沉积物主要受径流和风力作用影响;中游河段主要受河流作用影响,沉积颗粒的分选性最差,沉积颗粒的大小与河流功率关系密切,粗质颗粒难以被搬运到下游河段;下游河段受库布齐沙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就河道整体特征来讲,河道两侧地貌的侵蚀演化特征对河道内的沉积颗粒影响不显著,河床沉积物特征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其中沉积颗粒的平均粒径主要反映了河流功率的大小,风力作用对沉积颗粒的分选性具有一定影响。河道内的风成颗粒主要来自流域西部,粒径值不会大于0.88Φ,其中下游河段内的风成颗粒比上游河段略粗。总而言之,河流作用对河道沉积粒度特征的影响起主要作用,风力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9.
辽河是我国七大河流之一,该流域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能源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但近年来,该流域水污染加剧,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辽河水系水质污染严重,城市下游河段污染突出,水体丧失自净能力,主要的污染河段分布在大中城市下游段的城市群附近。但随工农业生产对水的需求增加,工业、城镇、农业争水问题突出,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解决辽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与对策:节约用水,强化水资源的监管力度,加强水土保护工作,重点对大城市生活污水治理和重点企业废水治理,跨流域调水。  相似文献   

10.
凌汛是指冰坝阻塞水流,使冰坝上游水位抬高的现象。它是中高纬地区部分河流特有的一种现象,较重要的水情要素之一。我国河流的凌汛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北的一些北方河流上。易发生凌汛的河流(河段)主要有黄河的上游河套段和下游山东境内段,黑龙江的中上游段,以及松花江的下游段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污染河流的排放口最优规划的原理,对新疆乌鲁木齐东郊的水磨河的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进行了实际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疆地表水资源质量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根据实测资料对新疆主要河流和湖泊、水库的天然水化学特征及水资源质量现状进行了分析。在多年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选择能反映新疆主要河流水质特点的水质参数,采用剔除了水质浓度受流量季节性影响的肯达尔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新疆主要河流1993~2000年间的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对污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止水污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郑连生 《地理研究》1985,4(2):18-25
水利工程设施对防治旱涝及人民生活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对环境不良影响的环境水利问题并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4.
渭河(陕西段)河道自净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建立了河段自净最小需水量计算模型。为了使研究区段内的水质达标,该区段内的自净需水量应该是从区段内所有河段最小需水量中取其最大量。应用该方法分达标排污和现状排污对渭河(陕西段)河道自净需水量做了计算。结果分析表明:渭河河道自净需水量随年径流流量变化不大,自净缺水严重,主要出现在非汛期,达标排污较于现状排污,自净需水量大幅度下降,自净缺水主要出现在1,2,12三个月。  相似文献   

15.
图们江地区水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开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田卫  俞穆清 《地理科学》1998,18(2):169-175
以COD为控制指标,计算了图们江地区5条河流逐月环境容量以及污水达标排放时的允许污水排放量。结果表明,各月环境容量分配极不均匀,丰水期2个月约占50%,而长达5个月的枯水期环境容量很小,不足全年的10%;即使以1995年污水排放量衡量,污水达标排放时,枯水期图们江干流等5条河流控制断面水质也达不到指定功能水质标准,已无环境容量可利用。因此,河流水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图们江地区开发的主要因素,为了确保  相似文献   

16.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闽江福州段进行流域划分,通过污染源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在流域层面上进行了污染负荷研究.研究以COD、NH3-N为主要指标,计算各子流域污染负荷,并确定其主要来源和比例关系.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福州段COD入河总量为9371.75t,NH3-N入河总量为992.63t,工业源与城镇生活源是主要污染源.市区内河是污染最严重的子流域,COD、NH3-N的入河量占流域总负荷的34。4%与61.3%.市区内河、闽江干流北港段、磨溪等流域水体受到各种点源污染的影响,而梅溪干流、大樟溪干流等流域水体则主要受到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对闽江福州段进行流域划分,通过污染源数据的调查和分析,在流域层面上进行了污染负荷研究.研究以COD、NH3-N为主要指标,计算各子流域污染负荷,并确定其主要来源和比例关系.结果表明:闽江流域福州段COD入河总量为9371.75t,NH3-N入河总量为992.63t,工业源与城镇生活源是主要污染源.市区内...  相似文献   

18.
气候转暖及人类活动对北疆中小河流降水-径流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龚原  袁玉江  何清 《中国沙漠》2003,23(5):569-572
利用近40 a来的水文气象资料,分析北疆20世纪80~90年代气候转暖及人类活动对北疆不同地区的中小河流降水-径流关系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北疆西部的哈拉依灭勒河、卡琅古尔河,在1980年以后气候转暖的背景下,它们的自然降水-径流关系并无明显改变。②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东部产流区平均高程较高的大青河,在90年代气候显著转暖的背景下,其自然降水-径流关系并无明显改变;而位于大青河东侧、流域平均高程较低、山区流域降水量较小的小青河,在90年代气候明显转暖的背景下,其自然降水径流关系发生了变化,所形成的自然地表径流量明显减少。③天山中部北坡的乌鲁木齐河,在80~90年代气候转暖的背景下,其自然降水-径流关系发生了变化,产流量明显偏多。④天山东部北坡的开垦河,在80~90年代气候转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其自然降水-径流关系发生了变化,产流量减少。⑤乌鲁木齐近郊低山丘陵区的水磨河,在近40 a来的增温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背景下,其自然降水-径流关系发生了变化,尽管乌鲁木齐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而其径流却是减少的。  相似文献   

19.
前山河水力排污冲淤联合调度试验及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黎坤  曾彩华  江涛  陈军 《地理科学》2006,26(1):101-106
以排污冲淤为目的,改变原有水利工程设施的常规调度方式,通过水利工程设施的联合调度,大量引入西江磨刀门水道丰富和干净的水源,加大前山河河道内水流流速和流量,对河道进行排污冲淤,达到改善河道水质的目的。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排污效果好,水质得到明显改善;经过大流量冲刷,河床主槽加深,但在下游水闸关闭后,水流携带的泥沙在下游沉积,出口附近河床反而出现淤积;河道底质的变化与与河床的冲淤有很大关联,试验后,河道上游底泥受到冲刷,底质明显改善,下游出口段发生淤积,底质指标恶化。试验具有冲污效果好、见效快、投资省、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王博  夏敦胜  余晔  田世丽  贾佳 《中国沙漠》2012,32(1):168-174
通过对兰州市河道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发现,兰州市河道表层沉积物41种地球化学元素富集因子多小于1,Cl、S、P、Bi、Cr、Cu、Pb、Sn、U、W、Zn富集因子值均大于2,显示了较高的污染水平。对单个采样点总富集因子的分析研究发现,R值均大于2,显示出较多的富集。其中水磨沟下游和鱼儿沟下游富集因子出现高值,显示出严重污染。元素来源研究结果显示,兰州市河道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的来源可分为3类:①生活污水排放以及雨水对地面或街道的冲刷作用;②工业污染,包括冶金、电镀、农药和化肥等污水的排放;③本地土壤类型灰钙土中元素的贡献。通过粒度与元素相关性分析可知,元素P、Cl主要分布于细颗粒物质中,反映了兰州市河道表层沉积物污染物质在细颗粒中有较大量的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