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山东半岛城市群作为我国11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近年来城镇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以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设区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关系模型,计算8个城市的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度,并根据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分级标准,把1994年和2013年8个城市的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性关系进行分等定级评价。结果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的协调性较弱,呈现出土地快速扩张态势。8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表现为土地快速扩张,其中2个城市表现为土地显著扩张,3个城市表现为土地明显扩张;人地基本协调的仅有3个,协调性空间分异明显。针对8个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间不同类型的协调度,提出发展建议,促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土地扩张与人口增长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2.
运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方法,构建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评价模型,以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002—2013年间,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逐年增加,从2002年的0.606 7增加到2013年的0.765 8。其耦合协调状态2003年为轻度失调发展磨合型,2002年、2004年、2007年均属于初级协调发展同步型,2005年、2006年处于初级协调发展经济社会滞后型,2008—2013年,耦合协调度处在中度协调发展同步型阶段。空间角度来看,2013年辽宁、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耦合协调度处于[0.5,0.6]轻度失调衰退区间,天津、河北、上海、江苏、广西耦合协调度处于[0.4,0.5]中度失调衰退区间。因此,加大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海洋经济有效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协同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所谓城镇化(也称城市化、非农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阶段。“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4.
王勇 《国土资源》2015,(1):52-53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大连市提出"全域城市化"的理念以来,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率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伴随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连市也面临着建设用地快速扩展、粗放利用,用地结构、布局不合理  相似文献   

5.
面对全国城镇化推进中普遍存在的“生产、就业、消费和居住不一致,城市居住人口和户籍人口不一致,土地与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等问题,国务院已将提高城镇化质量、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列入重要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准备,拟从指导思想、重大方针、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上予以明确,年内出台新型城镇化中长期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如何处理好"建设"与"吃饭"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面临的艰难抉择和挑战。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与制约作用远远超过其他生产要素。土地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基于对土地城镇化发展和演变进程的判断,从提高土地城镇化质量的角度出发,对土地利用区域统筹及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提出研究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四化同步"的重大部署,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城镇化发展战略,今后一个时期内,城镇化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点之一.土地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主要要素,研判城镇化建设的土地保障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必须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现以对常德市城镇化建设的调研为基础,结合当前常德市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实际,就促进城镇协调发展的土地保障工作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土地利用水平迈上新台阶的重要抓手,也是在新时代时期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本文通过熵权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探究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特征,研究发现: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性总体表现为不均衡特征,各地市综合评价结果差距较大。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度空间部分区域差异显著,以高水平耦合为主,且呈“工”字形分布。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度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态势,以低水平协调为主。提出了推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了基于生产集约、生活和谐、生态平衡三大目标系统(以下简称为系统)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引入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3—2019年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及系统间协调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9年,浙江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指数及生产、生活、生态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系统间协调度较高,部分年份存在协调性高而发展度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归纳了城镇化质量内涵,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景观环境质量和城乡协调发展质量4个维度出发,建立了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并通过熵值法对成渝城市群2006~2015年各城市的城镇化质量统一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分析了各城市城镇化质量变化原因,引入面板回归模型来对影响城镇化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成都平原经济区与重庆市城镇化质量最高,川东北地区城镇化质量水平最低。(2)区域城镇化质量稳步提升,成渝发展主轴城镇化质量提升速度最快。(3)面板回归结果反映出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景观环境对城镇化质量有显著影响,并且模型显示影响因素在不同城市之间不存在结构化差异。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济南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选取济南市1996—2010年间的总人口、非农业人口、建成区面积等相关数据,运用Excel和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分析,定量地探讨了济南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的土地城市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并因此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1 Introduction It is indisputable that the urbanization has been consid- ered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evaluating a nation’s or a region’s moder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refore, the issue of urbanization will arouse wide and remarkable concern i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geography in the 21st century. From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ll over the world, some successful modes of urbanization, such as the American mode and the Japanese mode, …  相似文献   

13.
以京津唐地区为例,基于SEBS模型,利用MODIS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计算了2000、2005和2010年四季代表月份的平均日蒸散发量,并结合3期土地利用图,定量评估了由城市扩张引起的日蒸散发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散发量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春、夏和秋季的日蒸散发量分布规律为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城市用地,冬季的日蒸散发量在三年的分布不一致:2000年为林地>草地>水域>城市用地>耕地,2005年为水域>林地>草地>耕地>城市用地,2010年为林地>水域>草地>城市用地>耕地。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不明显的区域为背景区域,评估了除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外的其他因素对京津唐地区夏季日蒸散发的影响。除去该影响后得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日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城市用地会使日蒸散发降低,且水域转化成城市用地后,其日蒸散发量降低最多,2000-2005年降低了0.977mm,2000-2010年其降低值为0.983mm。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的人地耦合异速增长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面积变化具有复杂性,研究两种要素城镇化水平的相对增长关系,有助于探索人地耦合发展的协同态势及变化动因。本文选取广州市2000—2015年的Landsat时序影像与2000、2010和2015年的人口普查与年鉴数据,在街道(乡镇)尺度上计算人口土地城镇化耦合指数识别4种耦合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年均增长率异速关系拟合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2000—2015年广州市街道(乡镇)人口和土地城镇化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核心、内、外圈层)特征,4种人地耦合类型的异速增长分别呈现正异速、负异速、负幂律3种形式,证明人地耦合分类的异速增长建模方法有助于分析人地城镇化的动态演化过程;② 基于人地耦合指数的异速标度分析表明,核心圈层—内圈层—外圈层结构上分别形成了高度集约—集约—相对粗放式扩张的发展格局,结合城市更新改造的空间分析,说明这一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在广州具有一定成效,已初步形成了核心圈层与内圈层协同发展的态势,但需要注意防控外圈层的粗放型增长。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城镇化理论内涵的认知探索和广州市案例的实证研究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时段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利用G IS技对东莞市城镇用地的时空特征:扩张面积、扩张速度、扩张强度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进行了分析另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驱动力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15年来,东莞市城镇用地面积扩张了近7倍,尤其是1988-1995年,扩张趋势最为明显在不同象限和时段上扩张强度和规模差异较大,且空间分异明显,扩张以东北和西南方向为主。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主要侵占的是耕地和开发用地,1995年后侵占主体由耕地转变为开发用地,表明扩张方式发生了改变。经济发展是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的决定因素,同时,相关政策指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贯穿于东莞市城镇用地扩张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WATER ENVIRONMENT IN TUMEN RIVER BAS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INTRODUCTIONUrbanizationisaprocessthatallowspopulationandindustrytohighlyconcentrate.Itisinevitablethatthiskindofprocesswillhavedeepimpactsoneco-environment.TheTumenRiverisaninternationalwaterbody.ScopeoftheTumenRiverBasin(TRB)canbedefinedas(only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时空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市化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浙江省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测度,然后构建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采用ArcGIS10.2进行时空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个城市的城市化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度都在逐年优化,协调水平较好,城市发展呈现上升态势;两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片状分区集聚的特征。北部耦合协调度高,处于协调期,南部呈东西分化状态,其中西部衢州、丽水两市处于拮抗期,东部城市大都处于磨合期。  相似文献   

18.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ity,China,this study focused on a quantitative method for analyzing the spati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green infrastructure changes associated with rapid urbanization.Based on RS,GIS and SPSS statistics software,the approach includes selection of the square analysis units and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metrics,quantification of the change types of landscape metrics in all analysis units through two indices and 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units with different landscape metric change types(i.e.spatial attributes).The analyses verify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sequence of continuous changes in green infrastructure in Shenzhen.They are the perforation,the segmentation,the fragmentation,the evanescence and the filling-in processes,which have a good spatio-temporal correspondence with urbanization and reflect the synthetic influence of urban planning,government policies and landforms.Compared with other studies on quantifying the spatial pattern,this study provides an alternative probe into linking the spatial pattern to spatial processes and the corresponding ec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future.These spatio-temporal processes offer many opportunities for identifying,protecting and restoring key elements in an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network for area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urbanization or for non-urbanized areas.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是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研究城镇化水平对城镇科学发展和政府高效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夜间灯光数据包含了人类活动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信息,弥补了指标法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等不足,可以更加直观地反映城镇化水平,为城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现有的研究,已经有用夜间灯光数据分析宏观尺度的城镇化水平,但由于DMSP-OLS数据和NPP-VIIRS数据的时间范围均较短,且2种数据的时间尺度不连续,且空间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不一致,因此目前主要集中于使用一种夜间灯光数据研究城镇化水平,且研究的时间跨度较短。此外,虽然已有研究表明,大尺度的社会经济活动与夜间光照情况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但在较小尺度下,这种相关性受地区经济发展以及灯光数据分辨率的影响较大,对估算精度有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使用实际数据证明使用夜间灯光数据估算县级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性。本文使用DMSP_OLS和NPP_VIIRS夜间灯光数据,估算了2006—2015年安徽省县级尺度城镇化水平,为夜间灯光数据在长时间序列的城镇化研究中提供理论支撑。首先分别计算DMSP-OLS和NPP-VIIRS平均夜间灯光指数,以NPP-VIIRS灯光指数为自变量,以DMSP-OLS灯光指数为因变量,对2012年和2013年的2种灯光指数年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建立2种灯光数据的对应关系,得到2006—2015年安徽省各区县的DMSP-OLS平均夜间灯光指数;然后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和农业机械化4个方面选取城镇化指标,使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最后将灯光指数与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讨论了安徽省各区县灯光指数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分布的异同点,分析了同时使用两种灯光指数估算长时间序列城镇化水平的合理性。研究结果显示,灯光指数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在县级尺度上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91(P<0.05),线性回归的拟合优度R2=0.82。灯光指数和基于统计数据的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分布基本一致,空间上,安徽省城镇化水平整体分布不均衡,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规律;时间上,2006—2015年城镇化水平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合肥市辖区、马鞍山市辖区等发达城区的城镇化水平增长速度较快,而霍丘县、寿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增长较缓慢。  相似文献   

20.
研究青藏高原城镇化格局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推动青藏高原现代人类活动时空过程的认知,对青藏高原就地就近城镇化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根据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本研究构建青藏高原县市尺度城镇化空间数据集,参考城镇化发展阶段,采用LISA空间类型划分法和空间计量回归模型,系统分析1990-2010年青藏高原内部城镇化格局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包括:① 青藏高原整体城镇化水平偏低,2017年底,青藏高原主体部分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的常住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为53.07%和30.8%,低于全国同期水平的58.52%,但青藏高原内不乏高水平城镇化地区,而且各地区间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缩小;② 青海西部柴达木盆地是高水平城镇化集聚区,羌塘地区是低水平城镇化集聚区,地级行政中心所在县市多呈现自身高、周边低的城镇化格局;③ 与内地相似,第二、三产业从业机会是推动青藏高原城镇化发展重要因素,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对城镇化拉动作用开始凸显。研究结果可以为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研究和青藏高原就地就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