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从宏观、中观与微观3个方面分析,中观与微观层面上的评价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而宏观分析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从宏观的角度,选择土地利用合理性、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土地集约利用趋势等方面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通过对GDP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固定资产投资与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的计算来定量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效益变化趋势;运用反距离权重法绘制人口密度等值线,分析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引入了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熵等指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合理性。结果表明,宏观分析结果与中观、微观评价结果相辅相成,是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发展与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最为关注的问题。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等问题将会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监测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为土地利用规划及城市发展规划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年度区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土地利用重心及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经过试验表明能够真实、全面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状态,充分反映城市发展与土地利用关系,有利于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一、项目概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日益稀缺,如何合理规划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水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作为武汉市城市规划和基础地理空间信息的主管部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4.
针对城市规划环境问题的现状,我们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技术特点,对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地貌、城市整体绿化状况、城市工业环境和居民环境进行系统性分析与统计,它设计了基本操作、区域设计、整体规划、和绿化管理四大功能模块,来模拟城市规划、绿化与绿化管理中的动态性变化,实现科学化监测并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5.
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核实城镇批供用地的实际利用情况,采用3S技术建立土地批供用监测调查平台。以获取的周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结合批供地矢量数据,制定批供用图斑分类标准,分析城市区域范围批供地周期内使用情况,统计城镇内闲置地数据,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对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兼顾好"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关系,提高城市土地节约集约水平,解决城市土地供求紧张的矛盾、促进发展经济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问题。本文将GIS技术应用于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过程中,探索利用GIS强大的空间数据组织、管理与分析功能,在遵循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相关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提高城市建设用地利用的数据管理和评价分析。同时,本文通过功能图块划分、海量数据管理与历史信息回溯,优化了评价过程,并有利于建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评价和监督的长效机制。最后,本文基于ArcGIS Engine和ArcGIS Server实现了地理空间化的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评价,结果表明,该系统的设计思路有助于提高评价效率、评价数据管理与成果管理。  相似文献   

7.
吉林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月  郄睿卿  张蔚  肖彧 《测绘科学》2015,40(7):73-77
为了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提供决策支持,文章基于吉林市1996—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和特征年份的遥感影像,选取信息熵、均衡度与优势度等评价指标,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时空分析,并探索影响其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吉林市近年来土地利用的信息熵在逐渐降低,其土地利用结构在稳步趋于有序化;信息熵的空间差异明显,表现出由市区向周边市县递减,东南低西北高的趋势;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与相关政策等作为驱动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信息熵原理分析了新建县土地利用的分异规律。结果显示,新建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7~2004年间呈上升趋势,其中1998~2000年基本保持不变,保持较高水平(0.5850),2000~2002年略有增长,2002~2004年呈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并达到最大(0.5956)。新建县经济比较发达的长镇、石岗镇、望城镇及乐化镇的信息熵最大;松湖镇、象山镇、联圩乡、铁河乡的信息熵最小;西山镇、石埠乡、流湖乡等10个乡镇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在1997~2004年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002年达到最大。根据同期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影响信息熵变化的因素,并建立信息熵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以1996年、2006年、与2011年TM影像和2016年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临湘市土地利用信息。应用转移矩阵、变化指数和信息熵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水域以平均每年0.854%的速率增加,耕地以平均每年2.327%的速率减少,林地以平均每年3.195%的速率增加,建设用地以平均每年5.424%的速率增加,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年均每年1.525%下降。研究期内临湘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转化明显,其成果为临湘市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蔡栋  李满春  陈振杰  魏巍  胡伟 《测绘科学》2010,35(3):106-109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共同作用的地域单元。如何及时、准确地划分城市边缘区,是目前研究在GIS和RS相关软件的支持下,以南京地区2003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计算依据,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结合分析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特征,改进了传统的土地利用信息熵模型,分析熵值分布特点,最后采用突变检测的方法,以熵值60和68确定南京城市边缘区内、外边界的位置,划定了南京城市边缘区的大致范围。研究认为城市边缘区边界是动态变化的;在城乡断面上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紊乱度明显高于城市核心区和城市影像区,这为客观划分城市边缘区和利用遥感影像监测城市边缘区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首先基于PS-InSAR技术获取地铁15号线地面沉降信息,采用信息论方法计算研究区2003-2019年的熵值,然后通过转移矩阵分析地面沉降的转化规律及其与熵值变化的关系。发现2003-2020年,研究区受地质构造影响差异沉降明显,年均地面沉降速率区间为[-100.17,1.19]mm/a;2016年前信息熵不断增加,地面沉降差异性较大,之后信息熵逐渐降低,沉降一致性较好;熵值大小与地面沉降的发育程度有关,沉降严重区熵值较高,沉降稳定区熵值较低;熵值增大时各沉降类型的转出率高,此时地面沉降系统不稳定,熵值减小时各沉降类型的转出率低,沉降系统较稳定。  相似文献   

12.
针对在微观尺度上土地利用绩效研究比较欠缺的问题,从乡(镇、街道)尺度开展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空间差异研究。根据前人工作基础确立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和分析兰州市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程度、效率与效益三者呈现出聚集且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空间分布趋势则比较离散;土地利用绩效值形成了4个高值中心区,较高值区分布在高值区的外围,低值区则分布在边缘地区;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集性分为热点区、冷点区和异质冷点区3种类型,冷点区空间分布广,稳定性优于异质冷点区和热点区。研究结果为相关政府部门推进土地合理利用提供可靠详实的决策信息。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年SPOT-5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运用RS、GIS、GPS等新的技术手段,分析、提取了石屏县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结果显示,石屏县新的土地控制面积为3 041.37km2,与2004年变更调查统相比较,现有辖区面积增加0.53km2。土地利用类型以农业用地为主,面积达25.40 536×10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83.53%。通过以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更新调查,有效掌握石屏县土地利用状况和动态变化,查清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土地供应,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以后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效益,本文以深圳市为例,利用其2009—2014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从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以及动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并通过熵值法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角度选取23个指标评估深圳市的土地利用效益及各效益的调度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市土地利用率已达93%,建设用地率达48.49%,土地综合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趋向单一,各指数年变化率均逐渐降低;2)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生态效益降低,综合效益逐年提高;3)各分项效益子系统从基本协调上升到高度协调。深圳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及效益评价,为深圳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可持续土地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并对其他高度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动态度双向模型及其在武汉郊县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土地利用动态度是描述单一地类动态变化时采用的模型。事实上 ,土地利用数量净变化是土地利用双向变化的结果。为此 ,作者提出双向动态度模型 ,并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 ,探讨了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使用双向模型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晓蕙  梁勇  燕琴  刘正军 《测绘通报》2018,(3):71-75,88
针对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低、不能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问题,对各开发区进行了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本文以武汉市的16个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选取了重要程度较高,能客观反映开发区状况的10项指标,并利用熵权法对指标赋予权重;根据模糊变换原理及最大隶属度原则,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使用Python构建模糊计算流程脚本,输入权重及各指标值,计算武汉市16个开发区的结果向量,并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了其对应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从而得出武汉市16个开发区中处于集约开发利用的有4个,处于适度开发利用的有2个,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的有1个,其余的9个均为轻度开发利用。采用ArcGIS查询统计和Voronoi图的CV值对4个集约利用的开发区进行分析,分析了这4个开发区企业、行政村、学校、医疗机构、基础服务设施的分布与利用状态。本文采用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可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提升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的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明  卞正富 《测绘科学》2007,32(6):176-178,98
平顶山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煤炭、耕地发展起来),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土地利用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为此,基于平顶山市城区1994年TM和2002年ETM+两个时段的遥感图像,获取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求取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并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动态度、耗减度、开发度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煤炭开采、城市发展对平顶山市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8年间,该地区耕地、林地大幅减少,城市用地、工矿用地、荒草地大幅增加;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荒草地、工矿用地、城市用地,减少的林地主要转化为荒草地;受北部矿区条件的影响,市区发展主要朝东、西、南三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