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如何标准化表达多源、异构政务信息资源空间位置信息的问题,该文利用地理网格方法处理数据,将多源政务信息资源进行空间定位,按照多级行政区划进行网格分配和编码,实现多尺度、多时态、多指标政务信息资源网格化管理。研究结果表明,地理网格整合技术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空间定位和语义一致性处理,有利于跨区域、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空间关联分析和深度整合利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村镇数字化发展的需要,本文研究了构建村镇地理空间数据框架的技术架构和业务流程。在论述村镇地理空间数据框架实现软件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原则的基础上。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框架和数据模型,最后本文就系统所能实现的多源数据集成、尺度融合等基本功能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3.
刘纪平  张福浩  徐胜华 《测绘学报》2017,46(10):1678-1687
近年来,地理空间大数据引起了产学研及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甚至引发了许多变革。面向电子政务的地理空间大数据技术为政府信息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在阐述政务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政务地理空间大数据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政务地理空间大数据整合、存储与管理、挖掘与分析、可视化以及决策支持服务技术,最后分析了当前和未来政务地理空间大数据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基于SOA的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解决异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间不同格式的地理信息数据的共享与互操作问题,本文对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地理信息数据整合方法,使不同厂商、不同平台、不同数据结构的地理信息数据能够有机地整合并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互。我们通过对密云县政务地理空间数据库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实例应用研究,可以看到采用基于SOA的Web Service技术来整合异构的地理信息数据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吴飞  杨川石 《北京测绘》2012,(3):22-24,42
北京地图网的建立是涉及北京市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信息资源的整合,综合运用Web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的系统工程。该网站面向公众发布北京市基础地理数据成果,提供多种形式的基于位置的服务。本文主要从网站建设的总体设计、地图数据库建设、系统开发和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基于Web技术的专题地图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专题地图制图系统处理的是空间地理对象及专题数据,其数据来源广泛,数据量大,常用数据库进行管理。Web及Internet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与数据库的结合,使得如何在网络上有效地获取并处理地理数据正变得日趋重要。本文探讨了如何使用VisualC++6.0提供的网络以及数据库编程技术,来实现地理数据的分布式管理以及通过网络进行数据的图形显示和操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政务处理过程中对地理信息服务需求的与日俱增,电子政务和地理信息服务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本文提出了基于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村镇政务系统设计方案。在深入分析村镇政务系统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运行支撑层、基础数据层、平台服务层、用户应用层为主的系统建设框架,阐述了每一层的主要作用;详细介绍了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村镇政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村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实现。  相似文献   

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平台是指以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将所有与地理空间位置有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信息资源进行跨部门交换,并按统一标准对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集成、整合和有效的管理,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为信息需求者提供目录信息、元数据信息、专题地理信息、经集成整合后的共享地理信息以及地理信息数据的在线访问、交换等信息公共服务和技术支持,实现地理空间数据拥有单位、管理机构以及使用者之间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和充分共享.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积极推进地理信息资源的共享,满足政府电子政务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提出研究和编制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形图.本文首先阐述了北京市政务版电子地形图的数据标准制定及其制图编制实现技术;考虑到政务版电子地形图涉密数据特点和应用现状,本文又提出了采用SOA架构、基于Web服务进行政务版电子地形图数据共...  相似文献   

10.
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多来源、难以集成综合利用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方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的可视与计算查询系统。首先,对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关联的概念及分类进行了定义。然后,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关联关系构建技术:自适应四叉树编码技术、扫描线技术、几何匹配及语义匹配技术。最后,为实现关联关系的直观展示,设计了原型系统。关联技术的提出可建立起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原型系统的构建也为用户综合利用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提供了平台,提高了数据的利用率及数据查询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presents results of a pilot study in six villages located in the states of Haryana, Rajasthan and Madhya Pradesh, to evaluate accuracy of crop area at village level estimated by IRS - LISS-I1I data with respect to detailed field survey carried out by National Sample Survey Organization. The selected villages were located in Karnal, Kota and Bhopal districts which represented single dominant wheat crop as well as wheat-mustard and wheat-gram situation, respectively. Accuracy assessment of remote sensing based estimate with field survey of NSSO showed relative deviation in wheat estimate ranging from 3.72 percent for Mainmati village in Karnal district in Haryana to 22.65 percent fo Ranpur village in Kota district of Rajasthan. It was found that relative deviation in area estimation is inversely poportional to the crop proportion in that village. Observations of over estimation at low crop proportion and underestimation at higher crop proportion was explained by simple budgeting of relative proportion of ommision and commision error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on the average, 90 percent crop area accuracy is possible with LISS-II1 data and the adopted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随着村情村民信息管理日趋复杂,城乡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和行政资源配置等多方面的差距,导致目前村镇社会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工作仍依赖于人工办理,传统的村镇管理模式与多元化的城市管理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如何依据村情村民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村镇公共管理水平,健全新型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体制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基础地理数据资源及国情监测资源,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村镇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对不同结构居民管理与村情关联分析,作为应用于村镇信息化管理的一种服务模式,从建设目标、设计思路和功能设计几个方面开展系统建设,为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新型技术手段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乡村居民地半解析法地籍测图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文详细阐述了笔者设计的乡村居民地半解析法地籍测图的工作过程、数据处理方法、绘图方法,为乡镇土地管理部门从事本行政区域的地籍测绘工作探讨了一条简便、实际、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城中村的精细空间分布是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的重要参考。由于城中村具有语义高级和遥感影像特征辨识度不足的特点,使用传统的场景识别方法难以从高密度城市中获得精度良好的城中村精细空间分布。针对城中村的精细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融合遥感影像和社会感知的层次化识别方法。该方法在特征上融合了遥感图像和社会感知数据的优点,其层次化结构同时考虑了大范围的上下文信息和小范围的局部信息,为在精细尺度全面理解城中村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基于该方法对深圳市的城中村进行了空间识别,获得了2.5 m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城中村分布。精度验证表明,该结果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达到98.68%和0.807,说明该方法具有优秀的表现。此外,还通过对照实验分别证明了层次化识别框架、融合遥感影像和社会感知数据的增益效果。结果表明,层次化框架和多源空间数据都能有效提高城中村识别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
城镇近郊区的一些村庄受城镇经济发展与工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变成了空心村。开发空心化村庄信息系统是保障村庄信息查询与统计分析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运行的重要技术手段。本系统基于ArcGIS Engine与.NET平台技术,使用C/S服务器与客户端模式,利用C#语言编程实现。该系统在建立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了村庄信息数据的更新与管理;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查询统计、空间分析、潜力评估、趋势预测4个模块。  相似文献   

16.
村镇规划国土GIS数据是村镇规划国土信息系统的数据基础,因为其涉及规划、国土、建设等多个行业,数据来源多样、结构复杂,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城市领域的相关建设经验,而需对其数据组织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分析了村镇规划国土GIS数据的特点,然后从数据分类编码、数据集成、异构数据融合和数据的专题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研究。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中村镇信息的规范化组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村镇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一种新模式。本文结合增城市的实践经验,围绕平台设计的目标、原则、结构、数据库和功能,开展了对村镇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的探讨。在确定的目标和原则下,提出了平台设计的四层结构体系,包括基础设施层、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服务层,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量方面分析了数据库设计的要点,并以增城市大敦村为例,从基础功能和应用服务功能两方面展示了该平台在村镇社会公共管理方面的功能体系。  相似文献   

18.
Present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planning model for upgradation of rural roads keeping Pradhan Mantry Gram Sadak Yoyna (PMGSY) program as the base of this model. Database for the PMGSY roads of Gandevi block of Navasari district in Gujarat state is prepared which includes data like village data, road network & traffic data. Core network is prepared for all the villages under study which can be defined as rural network required for providing ‘basic accesses to all villages. i.e. all villages are connected nearby market centre and essential places from all weather roads. Planning model is classified in two phases. First phase is the network planning and the second phase is upgradation of roads. For the network planning utility values of the villages is calculated by using Delphi technique and on the basis of that alternative routes are decided. For the upgradation of existing roads, Pavement Condition Index (PCI) value of each road is determined and based on these values upgradation of roads are priorities. The rural road net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for PMGSY roads based on the accessibility concept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and implemented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9.
针对贫困区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中出现的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以连片特困区一一武陵山片区的重庆市黔江区为例,以自然村尺度进行测算,重点研究并解决了贫困区教育资源空间布局现状的评估技术,以及两步移动搜寻法在农村贫困山区的关键技术改进和实现,并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评价了教育资源的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两步移动搜寻法适用于评估贫困山区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状况和分布情况;研究区教育可达性较高的地区不及需求总数的30%,分布在地形相对平坦,海拔较低的地区,服务范围内的学校多为中心校和实验小学,师资和占地面积优势大,但整体可达性并不理想。为相关部门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提出了“跑教”提升师资力量和恢复原有教学点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0.
So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villages can represent farmers’ interests and thus benefit participatory rural relocation planning. With rur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se connections will change and may weaken the adaptation of relocation plans to future rural systems. As yet, most studies still use empirical social connections to guide relocation planning, while a few have incorporated predicted connection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development into relocation decisions. Meanwhile, spatial optimization approaches have seldom been adopted to solve this geographical decision issue. Accordingly, our study proposes a novel spatial relocation framework that incorporates changed inter‐village social connections under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s. Empirical inter‐village connections and their policy‐induced changes in central China were explored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 integration o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was adopted to identify the relocation solutions with maximum inter‐village connections and maximum spatial land use compactness, and to examine how connection changes under different policy scenarios influenced relocation outcome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of incorporating policy‐induced social connections into relocation plans, and most importantly, show the negative relations between changed social connections and the migration distance/direction of relocated settlements. Our study is expected to improve the adaptation of relocation plans to future rur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