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江三峡地区弱震重新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虑到长江三峡地震台网的实际观测条件,利用地震图上比较准确量得的(?)-(?)时间差,导出计算机定位直接搜索法中的准则函数,对三峡地区1959年以来仪器记录的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共得到216次弱震的震源位置,其震中平均误差约7km,震源深度平均误差的5km。另外还求得各次地震的虚波速度值。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表明,随震源所在区域和深度的不同,虚波速度值存在较大的差异,它反映了该区地震波速分区和深度结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各区域地震台网现有的观测条件,本文提出一种利用短周期地震记录图上比较准确量得—的时间差进行震中定位和测定震源深度的计算机实用方法,同时给出了这些地震参数的误差估计。文章以长江三峡地震台网定位为例得到震中平均误差约7km,震源深度平均误差约5km。本文所述方法适用于目前我国区域地震台网的地震定位工作,有利于开展小区域地震三维空间分布及其他地震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重新定位了甘肃地区1977年1月至1984年7月的3000多个中小地震,分析对此这些地震的深度分布可以看到: 1.甘肃地区近年来中小地震主要分布在15公里以上的上部地壳中,而且这些震源在深度上呈层状分布,分别在1.5公里,7.5公里和11公里附近出现三个密集分布层。2.震源分层情况,浅层地震活动水平,地震活动“源”深度等都显示出同历史强震有关,而大震多位于地下15公里深处附近,大震对地壳介质的影响可达40公里深处。3.中小地震强度随震源深度变化不明显。文章最后还论及了定位模型对震源深度测定结果的影响问题。  相似文献   

4.
采用震源位置及速度结果的联合反演方法对赣北及邻区1990—2014年的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结果显示该区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9.3 km,其中又以5~12 km的分布最具优势,获取P波速度结构显示研究去大部分地震均发生在P波速度高低值异常区。  相似文献   

5.
具有大量较高精度地震震源定位资料的区域内,统计分析地壳介质虚波速度的空间分布可以研究区域地壳结构。本文在长江三峡地区进行了尝试,研究地壳介质径向和横向上的差异。所得虚波速度分层结构与研究区人工爆破得到的P波速度分层结构基本一致。研究区内以黄陵背斜东缘为界,东、西两侧地壳介质平均虚波速度值差异明显。此外,在没有S波速度结构直接研究结果的情况下,本文利用虚波和P波速度结构的结果初步估算并讨论了该区地壳介质各弹性模量参数随深度的变化况情。  相似文献   

6.
在使用1965——1981年期间的云南区域地震台网记录资料测定地震基本时空参数时,对云南地区及滇川交界处的1600多个震中精度为Ⅰ、Ⅱ类的地震,采用石川法、和达法或高桥法测定了震源深度和虚波速度。本文对这些资料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它们的平面分布特征,及7条深度分布剖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现有资料发明,云南地区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小于30公里。大致以龙陵—瑞丽断裂和永胜—管河断裂为界,以东的云南大部分地区震源深度—般都小于30公里,以西的滇西北地区存在一个北东向的震源深度较深的分布条带。全省范围内,震源深度的变化呈现出由东南向四北逐渐由浅变深的明显趋势;在剑川、鹤庆、丽江、宁蒗—带变化幅度最大。这个趋势与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相吻合。虚波速度的分布与震源深度的分布特征基本相似,一般说来,震源深度较深的地方,虚波速度亦较大。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1]工作的基础上,补充资料和扩大研究区范围后,应用新疆北天山西段的石油人工地震资料,对大震震源区及前兆敏感区在地下约10公里以内的浅层地壳结构作了进一步的探讨。所得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大震震源位于低速区附近,而且是速度沿水平方向变化梯度最大处;而前兆敏感区在地下约6—8公里深度的速度亦明显偏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时间域中计算小地震震源参数的方法,求出了京津地区1987年4月至1987年11月间M_L> 1.8级2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如表1所示。表1中T,为由地震图中测出的(?)波初动半周期,u_(αm)为(?)波初动振幅,α为求出的震源半径,M_0为地震矩,Δ_σ为应力降。震源半径α是利用参考文献[1]中的T_r—α/v关系曲线,假定Q=400,破裂速度v=2.75公里/秒求出的。由[1]中图2的α/v—u′_(αm)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7年1月~2010年8月自贡地方数字测震台网和流动台站记录的地震观测报告,对自贡-隆昌地区开展了地震精定位和速度结构反演两方面的研究工作,并结合研究区地震活动时间序列及注水井(家33井)的加压数据,探讨了注水区域及邻区地震震源深度分布、P波速度结构特征及其与家33井加压注水的关系。定位结果显示:地震的空间丛集性更加明显,集中分布在自贡(A区)、富顺-隆昌交界(B区)及隆昌(C区)等3个区域。其中距家33井西侧约20km的A区地震呈NNE向长轴展布,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5~15km;B、C区域内的地震则沿NW向长轴展布,家33井所在的B区绝大多数地震的震源深度在2~6km,即家33井的注水层位附近,呈现由NW至SE的铲形特征,并逐渐变深;位于家33井东南方向约15km的C区,地震震源深度相对B区较深,优势深度在8~15km。分析认为,A区地震活动与家33井加压注水无关,而B、C区域的地震活动却明显受到加压注水的影响。P波速度结构显示:在3km深的注水层位附近,区域B、A之间形成了1条近NS走向的高、低波速过渡带,B区地壳介质的P波速度明显高于A区,其原因是家33井出现容腔饱和,使该区地下介质具有较高含水饱和度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三峡流动观测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双差定位法对三峡水库泄滩西的136个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重新定位后,地震在E-W、N-S和U-D 3个方向的均方根偏移分别为0.38、0.33和0.98km。定位结果表明:水库北岸碎屑岩区地震震源深度4~5km,地震从浅到深呈线性分布,为断层破裂型水库诱发地震;水库南岸灰岩区地震震源深度2~3km,地震略呈发散分布,具有岩溶塌陷型水库诱发地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通过双差定位法,对江苏及邻域1990—2012年地震事件进行重新定位,其中包括部分人工爆破和塌陷事件。结果显示,重新定位后的爆破和塌陷事件震源深度均有明显改善;地震在空间分布上更加集中,部分地震有向构造带趋近的变化,较多地震呈丛集状出现,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25k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三峡水库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已有速度模型的基础上,选取三峡水库区529个地震重新确定了速度模型和台站校正,并利用该结果对2 138次地震进行了定位。研究表明,在不同区域震源深度存在明显的差异,仙女山断裂附近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5.6km,而巴东地区的地震平均震源深度为2.6km。以震源深度5km为界,浅于5km的地震的b值为1.16,而深于5km地震的b值为0.90,不同深度地震的频次变化与水位关系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3.
联合反演研究华北地区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华北地区测震台网1993~2001年所记录到的地震到时资料,对华北地区进行联合走时反演,获得了该区分辨率为0.5°×0.6°的三维速度结构图像.其结果表明:不同深度上的速度分布反映出华北地区深部构造的一些重要信息,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的活动构造及地震参数计算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地壳速度结构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上,再次显示出强震多发生在速度结构高速单元与低速单元的过渡带附近,说明强震的孕育与震源区周围介质的不均匀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人工爆破资料研究地球结构的独特优点是震源时间和位置精确知道.2010—2012年间福建省进行了一系列的爆破实验.本文利用手工拾取来自省地震台网记录的爆破地震初至Pg、Pn以及续至Pg波到时数据,采用联合反演方法构建了新的一维P波速度模型,即福建爆破模型(FJEM).与华南模型相比,FJEM模型对走时的拟合程度提高了45%,有明显改善.利用不同爆破地震数据组合得到稳定类似的福建地区一维速度模型,显示福建地区存在较简单的一维速度结构.对爆破地震的重定位显示传统使用的华南模型在福建地区具有较小的水平定位误差(平均0.52±0.45km),但存在较大深度误差(平均4.7±1.2km).FJEM模型表现出与华南模型相似的水平定位能力,但是震源深度误差更小(1.3±1.1km).对基于FJEM模型的合成天然地震目录的重定位,华南模型显示出相似的定位结果:(1)台站方位覆盖较好的福建中部地区的水平定位误差小;(2)台站方位覆盖差的福建海岸及海峡区域水平定位误差大;(3)震源深度误差则跟台站数目及方位分布没有明显的关系,而是与发震时间误差有互易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地震水平定位误差基本上受台站方位覆盖影响,而受参考速度模型影响不大;而在深度方面,本文改进的FJEM模型不仅更加接近真实的速度结构(拟合走时更好)而且也减小了深度误差.因此建议在福建及其邻近区域的日常定位中用FJEM模型替代华南模型.  相似文献   

15.
将有限差分正演及LSQR反演方法应用到宁夏及邻区,利用该区2003-2009年7年间的地震和爆破记录,经过重新细致分析,得到了具有4个以上台站清楚记录到初至波Pg和Pn到时的地震426次、爆破52次,剔除到时离散较大的数据后共有2 788条记录.获得了不同深度的速度平面分布图像以及不同位置的深度速度剖面图像.得出深度0...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和达法求宁夏五个区的虚波速度,并用各区虚波速度求得1460次地震震源深度,由这些深度的空间分布看出,宁夏地区震源深度由南向北逐渐加深,但几个地震集中的地区各有不同。西海固地区震源分布近似椭球形区域,在15~20公里处夹有不规则的间断面;吴银地区呈现出一条沿北东方向延伸的震源带;吴忠向马三湖地区有一逐渐加深的倾斜带;石咀山及以北地区多为连续的层状分布。由银川至石咀山一线向西北方向展布出一条倾斜面,在该面上有一小震空区。本文还对形成以上震源分布的力源情况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云南地区地震精确定位及其构造意义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彦  杨晶琼  苏有锦  刘杰 《地震研究》2005,28(4):340-344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云南区域数字地震遥测台网记录的1999—2003年云南地区ML≥1.0地震进行重新定位,得到3000多个地震的精确定位结果。重定位结果显示,在东经100。和103。线附近存在两个震源深度较深的区域,最深达50km,刚好对应金沙江一红河断裂带的北段和小江断裂带。这一结果一方面揭示出这两条深大断裂与地震活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另一方面也表明重定位结果在震源深度和空间分布上都较以前有明显改善。同时,姚安、大姚地震序列的重定位结果也说明双差定位法是一种比较好的地震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18.
1980—2012年河北省及邻区测震台网地震记录,使用了河北省南部及邻区(34.0°—38.0°N,112.0°—118.0°E)63个固定地震台站和4 540个地震事件,得到27 709条P波到时数据,采用速度结构与地震位置联合反演的方法,获得研究区内地壳P波三维速度结构,重新确定中小地震震源位置。速度结构揭示:研究区域内地壳的P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不均匀性,在10—25 km深度上横向不均匀性更加显著;大地震基本发生在速度异常体或高低速交界区域。地震重新定位结果显示:地震P波走时均方根残差(RMS)从1.68 s降到0.82 s;地震呈明显条带状分布,震源深度与地质构造年代具有一定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随机抽取2009—2014年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320次地震,应用相同的编目地震震相数据和定位软件(Hyposat定位程序),使用内蒙古地区2015地壳速度模型和华南地壳速度模型,重新进行地震测定,与地震编目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指出:1采用内蒙古地区2015地壳速度模型定位残差均值比华南模型降低0.19 s,震中差均值降低1.19 km;2采用2015模型得到的震源深度主要分布于5—25 km,原编目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5—10 km;3与内蒙古地震台网目前使用的华南地壳速度模型相比,2015地壳速度模型更符合内蒙古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20.
重庆及邻区地震精定位及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Hypo2000定位法及双差定位法,对2009 年 1 月至 2018 年 10 月重庆及邻区的地震进行精定位,对不同方法所得结果进行对比,进而研究重庆及邻区地震活动性。重定位后,走时残差基本小于0.3 s,震中在平面方向沿断裂展布形态有所收敛,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4—10 km,故该区地震多为浅源地震。荣昌、巫山地区地震活动与人类活动间有一定相关性,北碚、石柱、武隆、巫溪、綦江地区地震震中多分布在断裂附近,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