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不同波况条件下实测的一岬间海滩碎波带两个测站的波面数据 ,通过小波变换方法计算了小波能谱 ,并作了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 :( 1 )碎波带波能存在典型的多尺度振荡特性 ;( 2 )在正常波况下 ,波能主要分布于风浪频域 ,入射波自外测站向内测站传播过程中 ,能量具有向低频方向转移的趋势 ;( 3)在高能波况下 ,能量均向长重力波频带增加 ,在长重力波显著尺度 ,二测站之间存在良好的位相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2.
岬间海滩碎波带三维地形快速变化的地形动力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粤东一是海滩碎波带短期实测的地形和波浪等资料,分析了此海滩碎波带的地这特征与三维地形组合。结果表明,在正常波况下,此海滩天府波带显示了以砂坝-裂流槽谷为主的多种地形组合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季页  杨洋  梁湘三 《海洋学报》2022,44(9):23-37
基于一套涡分辨模式数据,本文利用一种新的泛函工具—多尺度子空间变换—将孟加拉湾(BOB)海域的环流系统分解到背景流(>96 d)、中尺度(24~96 d)和高频尺度(<24 d)3个子空间,并用正则传输理论探讨了3个尺度子空间之间内在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结果表明,BOB西北部边界和斯里兰卡岛东部是BOB海域多尺度相互作用最显著的区域,中部则较弱。前两个区域的背景流大多正压、斜压不稳定,动能和有效位能正则传输主要表现为正向级串;后者则以逆尺度动能级串为主。具体来说,在BOB西北部与斯里兰卡东部,中尺度涡动能(EKE)主要来源于正压能量路径(即背景流动能向EKE传输),其次来源于斜压能量路径(即背景流有效位能向中尺度有效位能传输,并进一步转换为EKE)。通过这两个能量路径得到的EKE向更高频的扰动传输能量,起到了耗散中尺度涡的作用。不同于此二者,BOB中部海域的EKE和高频尺度动能主要通过斜压路径获得,随后通过逆尺度级串将动能返还给背景流。苏门答腊岛的西北部也是中尺度和高频尺度扰动较强的海域,正压能量路径和斜压能量路径均是该海域扰动能的来源,但以斜压能量路径为主。  相似文献   

4.
利用涌浪和处于陡滩面、滩面下陡坎和深槽海滩地形条件下的海滩碎波带压力波和滩面地形资料,对碎波带中的入射总波能、长重力波能及两者比值随潮位涨落的变化关系,碎波带动力因子与滩面地形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典型相关和多维偏交叉谱关系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碎波带中的入射总波能与潮位涨落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而碎波带中的长重力波能变化与潮位涨落变化趋势相反;碎波带各动力因子、滩面潜水位和碎波带波浪、潮位及滩面地形引起的滩面陡坎处破波点位置变动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对滩面向海发育和滩面地形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粤东后江湾近岸长重力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粤东后江湾近岸有限水深(包括碎波带)4个测点的压力波数据,依据波谱分析方法对4个测点的入射波有效波高、长重力有效波高、有效波陡、波面谱、谱宽度和谱尖度参量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分析认为,在近岸有限水深条件下,波浪由近岸(相对水深0.201)到破、碎波带运动过程中,(1)长重力波有效波高呈增大趋势,至破、碎波带位置增幅最为明显;(2)入射波有效波高至破、碎波带区域达到最大,在破波带外有限水深区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3)有效波陡、谱宽度参数呈增大趋势;(4)波浪内部能量向高、低频段发生转移,至破、碎波带区域转移程度最为明显,在峰值频率的高、低频段形成谱峰;长重力波谱强度在破、碎波带区域明显高于对应有限水深测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涌浪影响下短时段内的冲流带滩面高频高程数据和碎波带波流资料,在奇异谱分析(SSA)的基础上,以比研究了不同形态滩面的冲淤变化趋势、趋势分布形状、冲淤变化周期和冲淤变化强度,以及同一条剖面不同桩点间各因素间的变化关系;用交叉谱方法探索了每分钟滩面高频冲淤变化与碎波带长重力波间的作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滩角韵律地形引起的冲流分流作用促进了滩脊向滩谷的泥沙转运,冲流带滩面存在明显的长重力波频段的周期性冲淤振动,滩面冲淤振动强度由滩面下部向上部递减,碎波带长重力波对滩面高频冲淤变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利用涌浪影响下短时段内的冲流带滩面高频高程数据和碎波带波流资料,在奇异谱分析(SSA)的基础上,对比研究了不同形态滩面的冲淤变化趋势、趋势分布形状、冲淤变化周期和冲淤变化强度,以及同一条剖面不同桩点间各因素间的变化关系;用交叉谱方法探索了每分钟滩面高频冲淤变化与碎波带长重力波间的作用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滩角韵律地形引起的冲流分流作用促进了滩脊向滩谷的泥沙转运,冲流带滩面存在明显的长重力波频段的周期性冲淤振动,滩面冲淤振动强度由滩面下部向上部递减,碎波带长重力波对滩面高频冲淤变化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热带海盆,南海具有季节性海盆尺度风生环流特性,具有越东偶极子、南海西边界流、黑潮入侵分支等主流系(空间尺度>100 km),也具有丰富的中尺度涡旋、锋面、上升流等中尺度过程(空间尺度约为O(10~100 km))和活跃的亚中尺度过程(O(1~10 km))等,而这些多尺度运动之间的能量转化是全球海洋能量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概述了南海贯穿流特征、南海陆架陆坡流和西边界流特征、主流系对中尺度涡旋的影响、(亚)中尺度对湍流混合的影响四个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目前的研究已发现主流系主要通过斜压不稳定将能量传递给中尺度过程,中尺度涡旋能量主要通过正压不稳定、剪切不稳定等过程将能量传递给小尺度过程。但是,多尺度运动之间能量传递过程的观测、南海中小尺度过程的能量逆级串过程及其对局地天气与气候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波能平衡方程,通过考虑波浪传播项,即Δ↓「Cs(f,θ)E(f,θ)」≠0,理论上导出了非均质波场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模式,研究了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响应的影响;导出了有限风区波浪产生的非均质情形下平均波向与无因次风区的关系;同时还进行了某些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波能平衡方程,通过考虑波浪传播项,即[Cg(f,θ)E(f,θ)] ≠0 ,理论上导出了非匀质波场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模式;研究了波场非匀质性对波向响应的影响;导出了有限风区波浪产生的非匀质情形下平均波向与无因次风区的关系;同时还进行了某些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岸带三组成波耦合作用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岸带两个测点的波浪同步观测资料,通过二阶谱分析了三组成波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对波谱峰频自相互作用的二阶相干系数b^2(fp,fp)及对应的二阶位相值β(fp,fp)、最大二阶谱幅值B最大(f1,f2)和最大二阶相干系数b^2最大(f1,f2)的组成波频率分析结果表明:(1)弱频散作用的过渡水深区存在着明显的非共振三组成波耦合作用;(2)包括谱峰频在内的自相互作用是近岸区波耦合作用的重要形式;(3)随着水深减小,趋近碎波带,非线性耦合作用进一步增强,谱能量以向低频转移为主变为向高、低频两侧转移,波形趋于前倾。  相似文献   

12.
山东半岛一次中β尺度暴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NCAR/PSU的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MM5,对2004年8月5日发生在山东半岛的1次中β尺度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和分析.将模拟的位势高度场、风场、降水与实况进行对比分析,在模拟结果比较合理的情况下,着重对发生暴雨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海中部高能区和副高边缘的高比湿带的维持造成对流不稳定,类似“干线”的特征有利于储存对流不稳定能量.在850hPa散度场上,山东半岛存在辐合辐散交替出现的链式分布,这揭示了重力波的存在;沿辐合辐散交替出现中心连线,作涡度、散度的垂直剖面,显示出重力波的垂直结构特征;重力波过程对暴雨天气的发生、发展有触发、组织和加强作用,天气尺度切变线辐合加强对重力波有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岸过程与海岸侵蚀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简单介绍了砂质海岸近岸地形动力过程的时空多尺度特征及其复杂性,海岸系统相互依存的3个方面和近岸带地形动力基本特征;进而从5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对砂质海岸侵蚀地形动力过程与机制研究的进展:1)长重力波运动与海岸侵蚀;2)近岸环流、波增水、底流运动与岸滩侵蚀;3)海滩-碎波带地形动力状态与岸滩侵蚀方式;4)波生沿岸流、沿岸输沙与海岸长期变化;5)海岸侵蚀终极平衡形态规律。最后概括了未来需优先探索的地形动力学问题和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14.
长重力波运动与近岸过程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简要介绍了长重力波的概念和作用,概述了近岸长重力波的运动形式、类型、分布和波能变化,分析了近岸长重力波与泥沙运动、海岸侵蚀、近岸环流系统、海滩碎波带地貌形态和潮汐等的关系,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用数值方法研究了行星尺度阻塞波和天气尺度波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到在涡源强迫下,当不存在地形时,大尺度流场可发展成偶极型阻塞,瞬时流场分裂成南北对称的2支,总流场可以看到明显的多涡结构;加上双波地形后,大尺度流场发展成Ω型阻塞,瞬时流场同样分裂成2支,但北支要明显强于南支.而且通过一系列对比试验发现,适当的弱的基本西风气流是阻塞发生的有利条件.此外,讨论了初始阻塞和造波器(扰动源)位置的配置,以及造波器关闭时间的不同对阻塞强度和生命周期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斯里兰卡岛以东海域在西南季风期间常会出现一对低频涡旋偶极子(即斯里兰卡穹顶气旋涡和反气旋涡),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系统及气候有着重要影响。基于(1/12)°分辨率的混合坐标海洋模式(Hybrid Coordinate Oceanic Model,HYCOM)再分析资料以及多尺度子空间变换(MWT)和基于MWT的正则传输理论等方法,分析了它们的生成发展机制。结果发现这2个涡旋发展所需能量最终都来源于海表风应力做功,但具体可取3条完全不同的路径:①风应力直接驱动涡旋;②风应力驱动背景场的西南季风流,其后西南季风流发生正压不稳定以提供涡旋所需的涡动能;③西南季风流通过风应力做功获得的动能转换为有效位能,其后通过斜压不稳定给涡旋提供位能。涡旋最终衰亡的主要原因包括风应力对涡旋做功的减少、西南季风流正压不稳定的减弱、涡旋的能量频散以及低频涡向更高频扰动的正向能量级串。  相似文献   

17.
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能量平衡方程导出匀质波场局地风生浪平均波向对变风向的响应。结果表明,响应的时间尺度不但取决于波能的成长速率,还取决于方向分布函数和风向与平均波向之夹角。按文圣常提出的在局地风作用下的标准风浪成长曲线,对其响应时间尺度的定量估计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无因次响应时间尺度与无因次能量和无固次峰频率的关系,与现已提出的模式比较与实测更符合。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海岛土地利用分类,文章以辽宁省葫芦岛市觉华岛及周边海岛为例,利用北京二号卫星融合后的0.8 m高分辨率遥感数据,通过局部方差变化率曲线峰值确定了岛屿上各地类的最优分割尺度,顾及形状和紧致度参数。探讨了随机森林算法在提高海岛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精度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形状因子、紧致度因子和分割尺度3个参数组合为(0.5,0.6,180)时,在最优特征数为13,随机森林决策树为200时,整幅图分类精度表现最佳,总分类精度达到81.73%,总Kappa系数为0.798 0。各类别中:海岛植被常绿针叶林地最佳分割参数为(0.5,0.4,415),Kappa系数为0.923 2。落叶阔叶林地最佳分割参数为(0.4,0.6,465),Kappa系数为0.895 0。灌草地最佳分割参数为(0.5,0.4,230),Kappa系数为0.889 0。海岛植被提取的生产者精度优于90.40%;海岸带中基岩海岸最佳分割参数为(0.5,0.6,520),Kappa系数为0.909 2。粉砂淤泥质海岸最佳分割参数为(0.4,0.6,465),Kappa系数为0.979 9。海岸带提取的生产者精度优于92.07%;耕地中有茬耕地和无茬耕地最佳分割参数为(0.5,0.6,180),Kappa系数分别为0.858 7和0.915 3。耕地提取的生产者精度优于87.70%。由此可见,针对海岛每一种的土地利用类型,都会存在一个最优尺度与之相吻合,尚不存在单一的普适尺度满足所有地类。  相似文献   

19.
利用海面微结构光学测量装置实验获取到的微尺度波图像来给出风生微尺度波的波数谱,在此基础上利用频散关系建立微尺度波波数谱和频率谱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到微尺度波频率谱。对微尺度波的频率谱随频率变化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发现频率谱与频率的α次方成正比关系,α的值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同一风速下α几乎为定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长乐海滩前滨剖面的实测波浪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以及谱分析的方法, 探讨了潮汐过程中长乐海滩波浪参数及耗能过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观测期间内波浪以混合浪为主, 各测点谱型较宽, 存在多峰振荡现象。向岸传播过程中, 波能耗散的形式为窄频域向宽频域转变, 能量分布趋于分散, 高频波能减小, 低频波能反而有所上升, 波浪破碎后生成长重力波。破波带内的能量衰减与波浪传播距离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破碎波能在破波带内大约衰减了98.3%。潮汐水位对波浪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入射波能随潮汐水位的增加而有所增加, 且水位越高, 入射波能分布越分散。破波带内的有效波高和潮汐水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潮汐过程中固定测点的波谱变化与波浪沿剖面的波谱变化具有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