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苏联和其他各国在油,气田普查工作中开始采用放射性方法,油藏上部所观察到的放射性测量异常,并不决定于放射性元素的某种特性,而是油田本身所特有的普通地球化学环境的一种特殊表现.放射性元素唯一的特点就是能够使用核子物理方法测出它们的最低含量.放射性测量方法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采用,其主要优点是在灵敏度极高的情况下测量简单和迅速,用这样高的灵敏度的仪器使我们能够对岩石和表土中放射性元素自然分布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超声测井是一种新的地震測井法,它是利用超声波来研究小間隔內(1-2米)鈷井剖面岩层的物理机械性貭。近年来,由于石油探測事业发展的需要,这种方法在地球物理勘探和地球物理测井中受到了广泛的注意。根据超声測井的試驗和应用的結果看来,这种方法可以簡捷、經济、精确、詳細地測定出岩石的物理机械性貭(纵波和横波的波速,波的吸收系数等等)及其随深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目前,在勘探和开发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其它有用矿藏的工作中,已广泛地应用自然伽(亻馬)測井。一般地說,在这些工作中,不仅需要根据自然伽(亻馬)測井曲线确定目的层的厚度及深度,而且在确定矿层的放射性元素合量、貯油层的合泥量与渗透率等工作中,还必須根据自然伽(亻馬)測井曲綫确定代表地层放射性的真正曲线幅度值。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目前,在勘探和开发放射性矿床、石油和其它有用矿藏的工作中,已广泛地应用自然伽(亻馬)測井。一般地說,在这些工作中,不仅需要根据自然伽(亻馬)測井曲线确定目的层的厚度及深度,而且在确定矿层的放射性元素合量、貯油层的合泥量与渗透率等工作中,还必須根据自然伽(亻馬)測井曲綫确定代表地层放射性的真正曲线幅度值。但是,由于測量速度v  相似文献   

5.
1958年6月开始,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低頻折射地震的試驗工作,目的在于探測埋藏很深的基岩,以及基岩以上的主要沉积岩界面。根据地貭資料的推測,盆地中部基岩埋藏的深度可达10公里以上,利用其他的地震勘探方法是不容易得到效果的.所用检波器的固有頻率为13周/秒,最远两个相遇炮点相距約90公里,接收距离达100公里.关于仪器的性能与工作方法,已在前文叙述,对于低頻地震波性貭的研究,仅有簡短的报导.  相似文献   

6.
航磁异常地面快速查证方法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地形切割厉害、环境条件恶劣地区,采用传统勘查方法开展地面查证具有较大困难.结合工程应用实践,充分发挥放射性勘查方法快速分析、对地形要求较低的优势,代替部分传统物化探方法,提出了一种放射性物探方法与传统物探方法相结合的快速查证方法组合.本方法组合分为三个阶段完成地面查证,采用层层递进工作方式,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工作指明方向.各阶段采用不同的放射性勘查方法和传统物探方法,且勘查方法相互补充,弥补单一勘查方法的不足,完成地面查证工任务.在工程验证阶段,采用浅钻结合X荧光岩芯分析勘查技术,较大的降低了野外工作强度.实践证明,该方法组合是一种快速高效、经济的勘探方法组合,旨在为找矿勘探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大地电流法和由它发展起来的大地电磁測探法是利用天然的大地电流和大地电磁場来勘探石油构造和研究大地构造的方法。近年来,由于石油勘探事业发展的需要,很多国家,特別是苏联在发展此方法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例如研究高电阻屏蔽层下的結晶基岩面、利用大地电磁場各种頻率的电磁分量的比值进行地层区分等,这就更引起了大家的重視。  相似文献   

8.
[地球物理勘深]简称“物探”.用物理学方法和原来来研究地质构造情况和解决找矿及勘探中问题的学科.地下各种岩石或矿体都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以这些差别作为研究基础,对利用各种不同的物理方法测出的数据加以分析,可以推断出地下的地质构造和矿体分布情况.主要有五种方法:磁法勘探、重力勘探、电法勘探、地震勘探和放射性勘探等.物探工作不仅可以在地面上进行,也可在地面下(井中、坑道中)、海洋和空中进行.它也用来解决建筑工程的地质问题以及水文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比折射法在苏联科学院甘布尔采夫院士的領导下研究成功。1952年出版了文献,书中論述了对比折射法的物理基础,推断解释方法和观測方法問題。此书已譯成中文。此后,在工作方法研究、理論研究和生产工作的基础土,对比折射法在理論物理基础、新工作方法的研究以及解决勘探任务方面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今后对比折射法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扩大勘探頻率范围,查明用对比折射法所能研究的各种介貭类型。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近十年来,石油地貭研究工作者及油气勘探工作者都在认真地考虑提高地貭勘探工作效果的途径,苏联地貭家们曾进行大量的工作并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这些建议巳成功地采纳到综合勘探工作中去,包括苏联钻基准井、剖面井、估价井和区域性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在新区进行这些工作,就有可能在勘探初期阶段正确地评价勘探地区的地貭构造特征,发现构造及地层岩相特征的变化规律.根据这些资料能初步地评价新区的含油气远景并可避免在进一步钻探及其他勘探工作中犯很多错误.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典型地区放射性异常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以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煤、铀(浅部)作为单一矿产研究成果虽多,但对其共存特征和共生成藏机制研究较少,也缺乏对盆地深部铀富集特征研究.而对多种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关系、共生规律深入研究,将会促进盆地重要矿产综合预测和协同开发.以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地质资料为基础,从该区的高伽马异常入手,研究伽马异常展布特征.通过对所取33件岩心样进行放射性元素含量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区自然伽马异常增高是由于铀元素增加而引起,而铀元素的富集主要是由于盆地中铀的活化和聚集引起.在对放射性异常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内油、气、煤、铀4种矿产同盆共存的现实以及成藏(矿)机理研究表明,盆地内放射性铀与油、气、煤的成藏(矿)具有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为多种能源协同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山区的地球物理勘探中,磁場、重力場多在起伏地形上測量,而目前所用的大多数定量解释方法則是在假定观測面为水平的条件下推导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于1974年开始将核径迹探测技术应用于铀矿勘探,其中α径迹测量是寻找深部隐伏铀矿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氡浓度大小、探杯尺寸、杯内表面放射性沉积物以及杯内底面固体放射性元素等对α径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α径迹测量中不同装置结构及不同放射性元素对α径迹密度影响的理论公式,为该方法应用于铀矿勘探以及环境氡浓度测量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结合实验对比测量,进一步对理论公式进行验证,α径迹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所得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探测器上α径迹主要来源于氡,探杯尺寸不应小于氡致α径迹的最大有效探测尺寸.此外,放射性沉积物放出的α射线对测量结果有重要积极贡献,在铀矿勘探中,从提高探测灵敏度和减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角度来看,其影响越大越好.在大多数测量装置尺寸下,探杯内底面以下的固态α放射性元素对径迹密度影响较小或无影响,实际测量时可将其忽略.  相似文献   

14.
地球物理勘探在地学研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方法种类较多,在各类物探方法的具体工作中,了解相应方法所能探测到异常体的深度范围,对物探工作的开展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地面重力与磁法、常用的电法、放射性方法以及常用的各类航空物探方法在找矿等方面的众多实例勘探深度的研究,总结归纳了现阶段各种常用地球物理方法的勘探深度.总结发现目前重力勘探的找矿深度一般在400 m左右,最大可达到897 m;在地质构造研究方面勘探深度在10~20 km之间,结合其他物探方法最深可达到150 km.目前磁法勘探找矿深度一般在400~500 m,最大深度可达到989 m.电法勘探分支方法较多,多数电法的勘探深度在200~300 m;瞬变电磁法的勘探深度集中在300~400 m,最大可以达到1500 m;大地电磁法的勘探深度集中在700~800 m,最大可达到1800 m以上.放射性勘探主要集中于地表至200 m以浅的放射性矿产勘探.并以典型实例说明各种物探方法可达到的最大深度,研究了影响各种地球物理方法勘探深度的因素,根据总结得到的各类地球物理方法勘探深度,对不同物探方法所适用的地质研究领域与深部找矿方向进行了展望,为实际工作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油田放射性异常成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地表放射性异常与地下油气藏的关系,在4种类型的9个油气藏上收集了310口井的测井数据,同时在5个油气藏上进行了地面放射性测量.上述资料证实,异常从油层到地表具有延续性,在同一油层上方放射性异常随测点与油层距离加大而减弱,复合式油气藏各油层异常独立存在,不同类型油藏异常总体形态相似,异常幅值与油藏圈闭条件有关.这些为油气物质垂向运移及放射性异常深部形成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在此基础上,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油田放射性异常物质来源主要是生油岩的观点和油气盆地内流体微运移循环的设想,建立了油田放射性异常综合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地球物理工作在石油工业中已获得了公认,并在普查和勘探油田的综合地质勘探工作中居于牢固而称职的地位.三十七年前,苏联就开始了第一次勘探地球物理工作,最初是用来研究库尔斯克磁力异常上的鉄矿床.1919年根据列宁的指示在库尔斯克地区开始了磁力测量.1925年在乌拉尔-恩巴油区开始了第一次用地球物理勘探石油的工作,旨在寻找盐丘构造.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大庆油田在1988~2003年期间,先后两期联合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及方法>和<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理论及三维地质图像成图方法>,简称"油储"项目,产学研结合,推动了我国陆相油储地球物理的发展;1999年~2002年,又与中国科学院联手,联合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油气勘探二次创业的前导研究",创造性地催熟了一批新的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本文着重阐述笔者直接参与"油储""产学研"十年研究的理论方法技术研究及在大庆油田中浅层岩性油藏、深层天然气和海拉尔复杂断块等三大勘探领域中的应用效果和所发挥的作用;文中也介绍了"油储"项目对大庆油田人才培养的业绩.  相似文献   

18.
古构造应力场恢复和区域断裂封堵性评价一直是盆地构造研究中的难题.本文将多轴电阻应变计测量工程构件变形量的原理应用到地质实体,通过沉积地层的形变率来反推造成该形变的古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并根据古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与断裂平面展布之间的关系判断区域断裂的封堵性能,该方法在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大型气田的发现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根据阿尔金山前东坪一牛中-牛东鼻状构造带三个构造古应力场方向的恢复结果,认为在关键成藏期北西向油源断裂开启,北东东向遮挡断裂封闭,从而指出该鼻状构造带具有较大勘探潜力,改变了以往阿尔金山前带烃源岩缺乏,勘探价值不大的传统认识,后经钻探证实,发现了东坪-牛中-牛东大气田.  相似文献   

19.
世人熟知,大庆油田50余年前的发现,对我国经济建设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保障,至今仍功业犹存."大庆下面找大庆"和"大庆外围找大庆"既是50年来世人的期盼,也正是大庆油田自身的渴望和可实现的奋斗蓝图.然而,人们也记得,在大庆大型油田发现后的相当时段内,国内油气勘探界在认识层面上存有二大误区,表现为: (1) 重视石油,忽视天然气; (2) 油气勘探作业一般都绕开火山岩地区;进入勘探钻井阶段时,若遇到火山岩则另寻其他井位. 临近新世纪之际,正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后来的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在大庆实施之时.这两个重大项目内容侧重面有异,而在立项时都将徐家围子的火山岩天然气勘探列为主攻研究靶区.大庆油田勘探部当时提出的储量目标定格在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发现的研发布署上,商定"油储项目"的研究绩效考核原则定为100亿立方米.从实效而言,10余年前定的这2个储量目标数字,今天看来真可谓是儿语戏言;然而,这却是"油储项目"所有成员的期盼和为之奋斗而深化研究的科研思路、地质表述、物理模型、数字表达、计算能力提升(PC集群研制)和现场诸多具体实施的一体化方案生成与实际运作所产生的中心思想和动力所在.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12月"徐深1井"钻探成功,一举获得300亿立方米天然气储量.于是,又开始为攻克第一个、第二个和第三个10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探明储量目标而努力拼搏.这是一个铭刻至深的跨越,以当时的"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思路作为典型案例的总结也深得人心.没几年,我们都知道大庆油田已获得了当时排名位居全国第5、我国东部地区第1的大型天然气田,并完成2400亿立方米探明储量和首期设计年产60亿方的壮举. 现转录从友人处得到的,可形象刻画人们对自然界认知的3个层次表述: (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3) 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我以为若将之用于概述"油储项目"对火山岩油气储集体勘探实践认识提升过程中的认知表达,或许也是一种通俗而形象生动的说法. 前文所述"徐家围子"大型天然气田发现情况,旨在于期盼各有关参研人员切不可受限于10余年前大庆大气田发现这一巨大业绩生成之中的具体经验.我以为"油储项目"只是第一步办成了"看到了山"也"看到了水".当前对徐家围子大型天然气田的研发有一定的认识,通俗地讲是"只要找到了古火山口就能发现气田",困难之处却在于对所发现的气田尚不知可否以某种形态顺延展拓.我以为当前以大庆陈树民和冯志强博士为首席科学家的这一届"973"项目"火山岩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正处于十分关键的新认知和新发现阶段.本专辑的内容,反映了他们工作中的阶段性成果.中外油气勘探历程显示,油气发现和储量增长往往呈现脉动-停歇式的周期性特点.即,有些油气发现后,出现一段时间停滞,然后又有新发现、再出现间歇期.长期的勘探实践证明,要保持持续稳定的储量增长,就必须毫不松懈地坚持油气地质理论和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蓄积待发的火山岩油气勘探,为我们提供了开拓新型油气资源的难得机遇,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地质地球物理理论创新和技术研发的巨大挑战.基于此,尽管我早已不再具体介入大庆油田的一些实际工作了,但仍希望借此机会和业内同仁交流,并尽自己所能为大庆、为我国油气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做些实事. 若认同对大庆火山岩天然气藏发现的上述现行通俗说法,那么,寻求古火山的喷发期次和喷发地域,本应无可厚非,也是一不可或缺的基本工作;然而,若进而断定"火山喷发成藏"这一结论,则需严密的科学证据和逻辑论断,特别是搞清火山活动和油气运移之间的匹配关系.切忌重犯"立论在先,取证在后"的不科学思路和方法.我近期进行一些区域性的油气及金属矿勘探的布署研究,曾建议青年人要大胆地联合"3G"(地质Geology、地球物理Geophysics、地球化学Geochemistry)的知识、思路、方法和相关研究生产力量,有效组织起来制定联合研究方略措施.本文集尽管只是反映大庆大气田发现的近期研究的部分进展,但我期盼在本届"973"项目目标实现的前提下,力求再滚动5年,为开展"产学研用"的"3G"联合研究打下基础.就地质对象的复杂程度和油气目标的多样性而言,火山岩油气勘探无疑是一项十分艰苦卓绝的工作,确实需要多方联合、集中财力和智慧、长期探索、不懈努力,要打造一支产学研用结合、国际领先的创新团队,使我国在火山岩油气勘探领域形成国际竞争优势.我本人一直和大庆同仁一样,期盼着大庆实现万亿级立方米天然气储量目标,也坚信大庆必将再铸辉煌. 还要感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幼铭研究员和刘洪研究员为本专辑的出版所做出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20.
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研究中,涉及到深部空间的介质、结构和属性,在沉积建造上涉及到陆相沉积、海相沉积和火山岩相,在油、气成因理论上涉及到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在机制上涉及到深部流体的分异、调整、运移和动力作用.这些本质性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是人们十分关注的科学领域.基于油、气生、储和形成的理论、应用和成效的研究提出,有几个基础性的理念问题必须重新认识,特别是沉积建造与古老变质岩结晶基底;双相(海相和陆相)沉积建造与盆地的内涵和双基(有机和无机)混合油、气成因理念.清晰地厘定这些认识不仅有益于对油、气形成、聚集和勘探及开发给出一个更为科学的深部空间,即第二深度空间(5000~10000 m)的油、气勘探,而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对这些理念的重新认识和深化研究可构建新的思路或理论,且在新的理念导向下,强化油、气深部勘探,以期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取得新的成效,发现大型与超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