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用地震波透视方法对南北地震带北段的天水—礼县地区进行了五年的观测,通过地壳测深获得了该区地壳速度结构,发现1987年1月8日迭部M_s=5.9地震孕震过程中地震波走时和波速比都有变化。震前几天地震波走时特别低,其优势频率与拐角频率向高频移动,能量分散,多峰,且主频衰减减少,波速比特别高,据此分析了天水—礼县地厂地震波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我们还提出了P、S波联合反演方法,同时反演地壳P、S波速度结构,以及用凝聚函数方法来判断源函数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
地壳上部的应力特征 1958年,瑞典学者哈斯特首次报道了采用套心法在瑞典等地测量地壳应力的成功试验。随后,他在欧洲、非洲等地进行了测量,试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哈斯特对各地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地壳中的水平应力大于垂直应力,某些地区甚至大于垂直应力几倍到十几倍。这一结论与当时流行的传统观点恰恰相反。因此,学术界对这一发现产生了强烈反映。  相似文献   

3.
深地震测深是地球科学中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在揭示地球内部结构及地球动力学过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十几年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壳深部探测工作,获得了大量的含有地壳和上地幔结构信息的地震记录。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一批有关地壳结构的有意义的结果,大大地加深了对我国大陆地壳结构的认识,并且在研究大地构造,地壳演化、成矿规律以及地震成因等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然而,对地  相似文献   

4.
假定破裂断层到地面覆盖层之间的地壳结构为均匀的各向同性介质,将移动位错源在全空间辐射的地震波作为覆盖层底部的入射波,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覆盖层地震响应分析,就能得到考虑断层破裂过程的地震动数值模拟结果。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小计算区域,从而提高计算效率。本文对基于位错源得到的均匀弹性全空间的解析解和有限元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5.
在比印度-欧亚碰撞区更广阔的范围最好地察看了青藏高原的地质学演化。在碰撞之后的50Ma,西藏的中部和西部的地壳缩短,而巨大的岩石层块体从碰撞区域向西太平洋和印度尼西亚的海沟俯冲回转区移动。快速的太平洋海沟迁移的停止(大约15~20Ma前),与该高原远处块体挤出的变慢相一致,而且可能是由于西藏东部快速的地表隆升和地壳变厚导致的。后来出现的深部地壳快速向东流动可能是和西藏东部下面由地震成像的地壳通道有关。这些事件标志着向符合西藏内部形变的现代结构系统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地壳的三维密度结构和物质运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区域重力场小波多尺度分析和反演于青藏区后,得到6个地壳等效层密度扰动图件,刻划了地壳三维密度结构,为研究地壳构造和物质运动提供了重要佐证.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地壳内密度变化有以下三个规律.1)从上地壳到下地壳,平面分布上低密度区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在下地壳只有刚性克拉通地体才有显示高密度.2)从上地壳到下地壳,平面分布上密度扰动区的尺度逐渐扩大;到下地壳高或低的密度区不仅数量大为减少,而且边界更加清晰.3)从上地壳到下地壳,青藏高原南部的低密度带不断向北移动,反映印度陆块向欧亚大陆的向北俯冲.青藏高原下地壳密度高的克拉通地体有羌塘、柴达木和巴颜喀拉三个;而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冈底斯地块都属于低密度的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单元.拉萨地块也是低密度地块,在中下地壳它与冈底斯地块相连,应归属于中新生代构造活动单元.松潘甘孜地块在下地壳为低密度,但在上中地壳逐步变为高密度,并与巴颜喀拉克拉通地体连接.这种情况可能反映巴颜喀拉地体的上地壳随印澳板块俯冲向东南方向挤出.青藏高原低密度的物质也由下地壳向上挤出,在中上地壳体积迅速减小.由于下地壳低密度的物质向上挤出,中地壳密度高的克拉通地体会相应发生裂解,使克拉通地块的数目增加.高原北缘的下地壳低密度物质侧向挤出的枝杈有三支;其中一支从西昆仑到天山,另一支从龙门山西秦岭到银川盆地.第三支从高原南缘理塘到大理.它们可能反映下地壳管道流,宽度约180~300km.7级以上地震震中都位于下地壳低密度物质侧向挤出枝杈周围,可能与下地壳管道流位置吻合.  相似文献   

7.
美《科学新闻》1977年12月第112卷5期刊登题为《加州的移动地壳:滑移滑动》的文章,摘译如下:流行的历史学家总是喜欢评论南加州的社会变动,而科学家及外行的人们还谈及到另一种变动,即地壳的移动。  相似文献   

8.
1.地壳研究的方法 2.大陆地壳的深部构造 3.全球地壳厚度 4.大陆断层带 5.地壳中的流体 6.大陆地壳的成分 7.大陆地壳的起源地质区:以相似的地质历史和演变过程为特征的大地壳区,例如造山带、台地、大陆弧、裂谷及扩展的地壳。岩石层:岩石层由地壳和壳下地慢  相似文献   

9.
一个由多国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已成功创建了崎岖的喜马拉雅山脉下地壳与上地幔的最完整的地震影像。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地质特征,这些特征可能会更好地解释该区域的进化演变过程。科学家们的最新发现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这些发现能够解释世界上最大的且正在增高的山脉一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第二次大会(SecondMeeting of the European Union of Geosci-ences)于1983年3月28日~31日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召开。会议对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和应变、现代地壳运动;古地磁的发展;无脊椎动物化石中的壳层结构;地壳的变化过程及全球事件;测定冰岛北部的垂直地壳运动的大地测量等十几个专题交流了成果,展开了讨论。这次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和应变、现代地壳运动专题讨论会是非常成功的,因为它聚集了不同研究领域的地球科学家们——地震学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缘的地壳流及动力过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黏滞性地壳流对地壳及上地幔变形作用及动力机制,是大陆新生代造山带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青藏高原中下地壳存在部分熔融或含水物质的黏滞性流体,已为一系列地球物理及岩石学研究所证实.为研究青藏高原东缘地壳流的动力作用,本文用密集的被动源宽频带地震台的观测数据,反演了地壳上地幔精细速度结构和泊松比.研究表明,川西及滇西北高原的中地壳内普遍存在低速层,而高泊松比的地壳只分布在川西北地区.位于中地壳的黏滞性地壳流从青藏高原腹地羌塘高原流出,自北西向南东流入青藏高原东缘.这些黏滞性地壳流带动了上地壳块体水平移动,当它们受到刚强的四川盆地及华南地块阻挡时将发生分层作用,地壳流将分为二或更多分支不同方向的分流,向上的一支地壳流将对上地壳产生挤压,引起地面隆升,向下的一支地壳流将使莫霍面下沉加厚下地壳·黏滞性地壳流的运动在地壳中产生应变破裂发生强烈地震活动,地震的空间分布与震源机制也受到地壳流动力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12.
土耳其扩容计划的进展及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引言过去,人类对 P 波速度各向异性地壳模型的研究,成功地模拟了 P 波在地壳中的传播性质。最近几年,在称之为通讯革命的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得以用足够高的采样速率来获取 S 波在地壳中传播的三分量数字记录。通过对这些数字记录的分析,可揭示裂纹-应力几何图像的许多特征。自1984年以来,监测到地壳内 S 波分裂的有关报道陆续得到发表,1985年3篇,1986年30篇,一年就增加了10倍。从这种增长速度看,1987年英国地质调查所的布思和克兰平(D.C.Booth & S.Cram-  相似文献   

13.
欧洲一个古老的大陆地壳位于芬诺斯堪的亚(Fennoscandian)地盾的北部,这本专刊是欧洲断面计划(EGT)系列文章的第五集,主要研究古地壳和下伏上地幔的结构及演化。这些文章来自第二地球科学研究中心,集中讨论了芬兰和挪威一个100×400km地区POLAR剖面的研究结果,POLAR剖面的主要目标是一个440km长的深地震折射测量。1985年8月,由赫尔辛基大学地震研究所与国际组织合作完成。一种小型反射法测量覆盖了折射测线的一部分,是同时进行测量的。  相似文献   

14.
邢台地震前地壳形变异常的可能性物理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地壳介质视为麦克斯威尔体 ,运用差分法和三维有限元方法 ,探讨了邢台分层地壳结构模型 (含高速体和低速体及深大断裂 )中深部断裂加速蠕滑时 ,平均应力、水平最大剪应力和地表面垂直位移随时间演化的特征 ,计算结果表明 :(1 )在地壳中上部 1 1km处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急剧加速了水平最大剪应力的增加速率 ,可达数百倍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是邢台强地震成核过程的开始 ,可实现地壳下部的能量向地壳中上部快速转移 ;(2 )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引起的地面垂直位移变化与邢台地震震前的地表面垂直位移变化非常一致 .说明邢台地震震前地壳表面垂直方向的位移不仅与岩石的膨胀有关 ,而且可能与地壳内深部断裂的加速蠕滑密切相关 .  相似文献   

15.
把握地震前兆新法日本邮政省通信综合研究所和日本电信电话通信综合研究所宣称,他们在成为地震前兆的首都圈广泛围地壳变化观测实验中,成功地依靠实时系统计算出观测结果。这一地壳变动实验,是从地面上4个地方接收来自卫星等的电波,然后对其数据加以处理,从而得出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野外考察资料,介绍了1982年12月28日发生的永平地震情况。并着重讨论了本地区的地震地质背景,认为这次地震与以左旋活动的银江断裂有关。而永平地区的地壳活动以水平地块向北移动为特征,同时提出了永平地区的地壳活动模型。  相似文献   

17.
利用Megellan号探测器确定的重力场和地形模型资料,进一步分析了金星重力场特征,并利用金星地幔对流模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的大地水准面地形比,即动力学模型导纳.然后利用该动力学模型导纳,基于2~40阶大地水准面是由与动力学过程相联系的岩石圈下密度异常产生的假定,在扣除重力场和地形的动力学影响的基础上,利用球面Parker公式反演了金星地壳的厚度.结果显示:金星重力场和地形受到金星地幔动力学过程的强烈影响;金星地壳也对地形产生显著影响;金星地壳厚度变化范围主要集中在28~70 km,Ishtar高原以及Aphrodite高原西部的Ovda和Thetis区域是金星地壳最厚的区域(大于50 km),该区的高地形主要与地壳均衡相关,这与其是古老陆地残留的推测一致.在Beta,Themis,Dione,Eistla,Bell和Lada区域地壳厚度较薄,且与地形无明显相关.特别是在Aphrodite高原东部的Atla和Imdr区域,地壳厚度与周围区域地壳厚度基本一致.这种特征与这些区域的高地形主要是由热柱的动力学过程引起的假定相一致.与包含动力学影响得到的金星地壳厚度相比,扣除动力学影响后得到的金星地壳厚度能更好地反映金星地壳的演化和内部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三分量远震波形资料,计算获得了新疆不同地块的10个数字地震台下方的体波接收函数,由H-κ叠加方法得到了各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果表明:(1)新疆地区地壳总体趋势是北部薄、西南部厚,盆地薄、山区厚,高原区最厚,且不同地块的地壳厚度相差很大,地壳厚度最薄的台站是南天山地体的拜城台(42.9 km),地壳厚度最大的台站是位于喀喇昆仑地体的塔什库尔干(69 km)。(2)新疆地区泊松比变化复杂(0.22~0.31),其中阿尔泰地块(哈巴河台)下方的泊松比最低(0.22),较低的泊松比可能表明哈巴河台下方的地壳物质组分主要为长英质组分为主;而喀喇昆仑地体(塔什库尔干台)、南天山地体(拜城台)、塔里木地块(巴楚台)的泊松比具有较高的值0.29~0.31,较高泊松比的台站反映了在地壳成岩过程中存在地幔物质(铁镁质)的参与和地质演化有关。  相似文献   

19.
西秦岭-松潘构造结下地壳黏滞系数的定量化研究是理解青藏高原东缘及东北缘动力过程的基础。为进一步认识该区域岩石圈动力学的演化过程,建立下地壳流与不同时间尺度岩石圈变形特征的相互联系,文中以下地壳管道流模型为基础,利用地貌形态估算下地壳的黏滞系数,探讨深部岩石圈流变学过程如何作用于上地壳形变和构造地貌特征;同时结合GPS速度场分析现今的地壳形变,进一步研究区域弥散构造变形过程。结果表明:1)若尔盖-红原盆地北侧及东北侧下地壳的黏滞系数小于东侧及东南侧; 2)下地壳流具有向NE低黏滞系数区流动的趋势,较好地解释了该区域的造山运动过程、弧形等高线分布及"V"形展布断裂的发育; 3) GPS数据揭示的现今地表运动方向与黏滞系数反演的下地壳历史演化方向一致,说明下地壳与上地壳可能具有良好的耦合特征。研究结果最终为解释不同走向和性质的断裂系发育、造山带形成、宏观地貌发育特征以及深入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的流变学和隆升动力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利用莫霍面Ps震相研究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各向异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东北地区布设的65套宽频带数字地震仪2009年6月—2011年6月记录的远震事件, 用时间域最大熵谱反褶积方法提取接收函数, 并用改进的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对该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参数进行研究, 获得了该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图像. 结果表明, 该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大致为北西向, 快慢波时间延迟在0.15—0.3 s之间; 但有7个台站下方地壳各向异性快波方向表现为北东向, 可能与当地复杂构造有关. 该区地壳各向异性快波偏振方向与主压应力场方向近乎垂直, 与板块移动方向基本一致, 与SKS/SKKS各向异性快波方向也基本一致. 推断本研究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反映了该区的主张应力方向, 且主要各向异性来源于中下地壳, 暗示了壳-幔垂直变形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