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通过对中国诸节气.特别是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和发展研究及考证,初步得出了它们产生的年代.并认为我国节气产生和透步完善的理论基础为中国的太极观.  相似文献   

2.
采用集合经验模分解方法,确定了斗门24个节气温度和时间的阈值,分析了各节气平均温度及其在季节循环中时间节点的演变趋势,并计算了各个节气下斗门气温、降水量等气象要素的多年节气平均分布及线性趋势变化。结果表明:季节循环中气温上升阶段的气候节气都有显著提前的趋势,气温下降阶段则具有显著推迟的趋势,主要是由气温季节循环的整体增暖造成的。各个节气气温均呈增温趋势,且大部分增温明显,农业种植可根据气温变化时间规律合理调整作物种植或收获时机以提高产量;清明至秋分节气期间累积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7%,对灌溉水量需求较大的作物生长节点需重点把握两个节气间的时间;养殖户可于平均风速较小的节气如立秋至白露期间,以及日照时数较短的春分临近时节,主动开展增氧作业,规避部分鱼群泛塘现象带来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对1951—2000年共50年的清明、立夏、夏至农历节气日期与湖北省梅雨季节雨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节气日期特征与梅雨量有较密切的关系,由于从天文学上可精确预算节气日期,因此节气日期特征对梅雨趋势的长期预报及超长期预报,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节气凝结着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全面了解本土节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对提高农业生产、气象预报水平、灾害防范及医疗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1961年以来呼和浩特市二十四节气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1)呼和浩特市二十四节气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明显的正态、单峰型特点,且趋势一致;一年中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的节气分别是小暑(22.3℃)和小寒(-12.0℃),清明和立冬节气前后气温的波动最大。(2)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单峰型特点,降水量最大出现在大暑(61.9 mm)。(3)一年中平均日照时数最长和最短的节气分别是小满(9.7 h)和冬至(6.2 h)。二十四节气中所有节气的平均气温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春季型节气增暖最为显著。夏秋季节气日照时数呈缩短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呼和浩特市的入春时间明显提前。  相似文献   

5.
1961~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24节气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独特创造。全面掌握"24节气"的气候变化规律,不但有利于指导农事生产,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水平,而且在为人类预防和治疗疾病方面也有重要意义。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统计分析了1961~2010年黄河中下游地区24节气的气温、湿度、风速等6个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得到以下结论:黄河中下游地区随节气变换气候变化显著,大暑、小暑节气高温高湿,小寒、大寒节气寒冷干燥,清明节气寒温反复大风将至,霜降节气天气渐凉秋燥加剧等。50年内,春季型节气(平均、最高、最低)气温显著升高,冬季型节气最低气温升高显著。气压随节气变化特征与气温大致相反,夏、秋季节气有升压趋势。相对湿度与降水均呈减少趋势,以秋季型节气减小趋势最明显。春季风速最大,夏、秋季风速最小,所有节气风速均呈减小趋势,冬夏季节气日照时间呈缩短趋势。  相似文献   

6.
陈振孝 《山西气象》1994,(2):41-41,19
廿四节气与农业生产陈振孝(太原师专地理系030001)廿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廿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我国黄河流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  相似文献   

7.
在二十四节气中,一过“冬至”,便是最后的两个节气“小寒”和“大寒”了.顾名思义。这是一年中最冷的两个节气.在唐诗中有一首孟郊的《苦寒吟》,其中有这样四句,“天色寒青苍。北风叶枯桑。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这一幅严冬景象的描绘很可能就是出于对“小寒”或“大寒”的吟作。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北京市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和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对北京市API的节气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在节气尺度上的相关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北京市春季和冬季分别以清明和小雪节气API最高,空气质量最差;立秋节气API最低,空气质量最好。春分至霜降节气空气首要污染物是PM10,SO2作为首要污染物出现在立冬~大寒和立春~惊蛰节气,小寒达到最大。温度、风速和相对湿度是影响北京空气质量主要气象因子,立春~谷雨主要受气压影响,立冬~大寒受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影响较大,立夏~霜降与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显著相关,风速主要影响春秋节气。  相似文献   

9.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早晚进行农事生产。在现在流传的天气谚语里,不少是有关节气的,特别是很多老农还从二十四个节气来看天气气候变化。我们广大气象工作者,在多年来的天气预报中,也十分重视节气,对节气和后期的天气、气候,都作过不少的研究和探讨,作了大量的工作,根据有关节气,  相似文献   

10.
全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长度有1/24回归年,各节气在阳历里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只差1~2天.但是农历日期每年都有变化,变幅长度为一个朔望月.二十四节气的太阳黄经度从0°到360°,从春分开始(太阳黄经度为0°),每隔15°为一个节气,因为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黄道位置,所以每个节气都有明显的季节意义和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1.
邯郸市24节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利用邯郸市气象观测站1971--2010年共计40 a的逐日历史气温、日照、降水量资料,对邯郸市24节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邯郸市24节气平均气温呈正态分布;全年中最热的节气是大暑,最冷的节气是小寒;24节气中升温幅度最大的是春分(0.31℃·d-1),降温幅度最大的是立冬(-0.31℃·d-1);相邻节气之间,清明升温最快,较前一节气平均气温升高4.6℃,立冬降温最快,较前一节气下降4.9℃;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是小满(8.7h),最短的是冬至(4.4 h);大暑平均降水量最大,为95.4 mm,小寒最小,仅为1.4 mm.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关中西部渭滨区、太白县、陇县3个国家气象站1970—2019年气温数据,运用线性变化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关中西部不同地域24节气气温变化和突变特征。研究表明:近50 a关中西部24节气气温呈单峰型分布,大暑气温最高,小寒最低。春季型节气增温最快,秋季型节气降温最快,春季增温快于秋季降温。惊蛰和清明气温升幅最大,立冬降幅最大。气温日较差冬季型(川塬区)和秋季型节气(南北山区)最小,夏季型(川塬区和北部山区)和冬季型节气(南部山区)最大。春季型节气除立春外,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为显著增温趋势,其他季节型节气仅最低气温多呈显著增温趋势。24节气气温年代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气温距平为“负—正”变化特征。4个物候性节气中惊蛰、清明气温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小满、芒种呈显著上升趋势。惊蛰1973、2004—2019年显著增温,1999年为气温转暖突变年;清明2005—2019年显著增温,1999年为转暖突变年;小满1981—1982、2001—2019年显著增温,1976年为转暖突变年;芒种2005—2007、2009、2011—2019年显著增温,1995年为转暖突变年。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1971—2017年土默特左旗的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变异系数法、t检验法,对土默特左旗与农事活动相关的节气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气温曲线的走势是一致的,但顺序发生了变化;谷雨、小满、夏至、小暑、立秋、处暑、白露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的升高趋势,说明以上节气的年平均气温总体上是明显升高的,年平均最高气温的谷雨、夏至、处暑、白露节气呈极显著的升高趋势,年平均最低气温除大暑和处暑外呈极显著的升高趋势。20世纪70年代时谷雨节气的年平均最低气温变异系数最大,为0.41,80年代时小暑节气的年平均最高气温变异系数最小,为0.02。2010年以后,谷雨节气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变异系数最大为0.21,夏至节气年平均气温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2。  相似文献   

14.
<正>导语:白露和寒露都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季节气。寒露节气的露水比白露寒冷,通常凝结成霜。每年9月7日到9日是白露节气,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是寒露节气。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  相似文献   

15.
节气气候变化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0~2005年龙岩市第一医院上消化道出血(UGB)患者入院时的节气归属及当时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不同节气气候变化与UGB的关系,运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关系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影响上消化道出血发病趋势的关键气象要素是节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通过节气气候因素对UGB影响的认识,提出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6.
全年有二十四个节气 ,每个节气长度有 1 /2 4回归年 ,各节气在阳历里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 ,只差 1 2天。但是农历日期每年都有变化 ,变幅长度为一个朔望月。二十四节气的太阳黄经度从 0°到 3 6 0° ,从春分开始 (太阳黄经度为 0°) ,每隔1 5°为一个节气 ,因为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黄道位置 ,所以每个节气都有明显的季节意义和气候特点。在对天气谚语进行验证的基础上 ,发现在相同的天文背景下 ,同一地区的降水趋势非常相近 ,而不同的天文背景下 ,降水趋势差别很大。经统计 :夏至日月相位于上弦附近 (农历初一到初八 )时 ,夏邑 6月份降水呈偏…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2000-2005年龙岩市第一医院上消化道出血(UGB)患者入院时的节气归属及当时气象资料的收集,分析不同节气气候变化与UGB的关系,运用最优子集回归方法建立关系模式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影响上消化道出血发病趋势的关键气象要素是节气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水汽压;通过节气气候因素对UGB影响的认识,提出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  相似文献   

18.
话清明     
今年四月四日,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又到了。在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清明节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了。因为这时赶走寒冬,迎来春暖,天气晴朗,草木欣欣向荣,万物生机勃勃,到处都是一派新气象。我国的清明节,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一是指节日。从节气上讲,清明属于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节气早在唐朝就有了。清明这一节气似乎更早。为什么清明这一节气后来变成祭祀节日的呢?这大概与寒食  相似文献   

19.
储晓春 《贵州气象》2012,36(2):63-64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根据劳动实践的经验,定出二十四个节气来作为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掌握时令的参考。节气可以充分地反映一年中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情况。对于现代的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活动仍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对于老气象工作者来说,二十四节气都比较熟悉,对年青气象员不一定都能运用于实践服务。现以贵州省铜仁市的节气与气候特点和农事活动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物候知识起源于周、秦时代。我们祖先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知道一年有365天,并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测定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春秋时代,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到了战国末期,二十四节气便全部产生了。 物候是研究动、植物的某些生命活动现象,以及某些非生物现象,与季节变化的关系的科学,观测物候现象,是研究物候的基础,将多年观测的物候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出每一种植物物候平均日期,找出它们最早和最晚的物候期,和多年变动的天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