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山西省堡子湾金矿床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堡子湾金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的特点,根据单阶段形成的原生晕垂直分带特点及不同阶段形成的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建立了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式,确定了盲矿预测的标志,用模式和标志预测,取得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广西大王顶金矿为热液型金矿,成矿严格受岩体和构造控制,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特点。文章总结了该矿床及不同阶段元素组合,在研究单一次成矿形成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和识别出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基础上,建立了矿床的构造叠加晕模式,确定了盲矿预测标志,对矿床深部给出了盲矿靶位。  相似文献   

3.
锡矿山锑矿床为严格受构造控制的热液型矿床,成矿成晕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的特点;F75断裂破碎带中元素的含量及叠加晕特征表明,该断裂不仅是导矿构造,而且在局部有利部位成为储矿构造;文章以飞水岩矿段为例,总结了矿体的元素组合及其相关关系,确定了不同成矿阶段矿体的特征元素;单一次成矿形成的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是As,Hg,F,Li,Ba→Sb→Ag,Cu,Pb,Zn→Mo,Bi,Mn,Co→Ni,Ti,V,W,Sn,Sr;在识别不同成矿阶段的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基础上,建立了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式,确定了盲矿预测标志,对矿床深部进行盲矿预测,提出了盲矿的找矿靶位;初步验证工作表明,构造叠加晕方法对锡矿山锑矿飞水岩矿段深部盲矿体的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及其在矿山深部找矿效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是在发展了原生晕找盲矿理论基础上,根据热液矿床成矿成晕严格受构造控制,热液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特点,提出原生晕叠加理论,解决了困惑化探专家几十年在研究原生晕轴向分带中出现的"反常"现象难题,独创了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新方法,并介绍了构造叠加晕方法特点、主要成果、金矿床4种叠加结构的理想模式和盲矿预测的5条准则,应用效果和找矿实例。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那更康切尔银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的特点。依托主矿体ⅡAg-3在07线不同高程构造蚀变带中取样,对210多个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研究ⅡAg-3矿体原生晕特点和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矿体原生晕的叠加规律,得出了那更康切尔沟银矿ⅡAg-3矿体的构造叠加晕的综合特征:矿体原生晕轴(垂)向分带序列从上至下为Sb-Ag-Mn-Sn-As-Mo-Hg-W-Au-F-Bi-Zn-Pb-Cu,前缘指示元素为As、F、Hg,近矿指示元素为Pb、Zn、Ag、Sb、Cu、Au、Sn,尾晕指示元素为W、Mo、Bi、Mn。根据原生晕轴(垂)分带特点及不同阶段形成的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建立了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式,确定了盲矿预测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龙陵县杨梅田铜矿为中温热液型铜矿床,铜矿体的分布宏观上受上奥陶统第2层底部层位的控制,主要产于构造破碎带中。在系统研究赋矿地层和矿床的元素组合、成矿成晕的轴向分带及叠加特征基础上,总结了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标志;根据矿床成矿规律和探矿构造圈定有利成矿空间,结合构造叠加晕原理,在有利成矿空间上方坑道或钻孔中的前缘晕叠加部位圈定盲矿体预测靶区,并对定位预测的靶区进行工程验证。验证结果证明了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在热液型铜矿深部盲矿体定位预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热液型金矿床大矿、富矿的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的矿体(晕)和石英包裹体气晕、离子晕的垂直分带及其叠加特点,建立了金矿原生叠加晕理想模式和包裹体气晕、离子晕理想模式,总结出了应用叠加晕预测盲矿的准则。  相似文献   

8.
李惠 《贵金属地质》1996,5(4):241-247,278
本文论了述液型金矿床大矿、富矿的不同成矿阶段形成的矿体和石英包裹体气晕、离子晕的垂直分带及其叠加特点,建立了金矿原生叠加理想模式和包裹体气晕、离子晕理想模式,总结了出了应用叠加晕预测盲矿的准则。  相似文献   

9.
山西灵丘刁泉矽卡岩型银铜矿床构造叠加晕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山西灵丘刁泉矽卡岩型银铜矿床不同成矿阶段元素组合及矿床构造叠加晕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床深部盲矿预测的构造叠加晕模型,用模型预测,取得了很好找盲矿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李惠  高祥海 《黄金地质》2000,6(2):55-60
初家沟金矿为一中型脉状金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成矿成晕的特点,根据不同成矿阶段的元素组合和原生晕的垂直分带规律以及矿体(晕)在空间上的叠加结构,建立了矿床的原生叠加晕模式,确定了盲矿预测标志。  相似文献   

11.
构造叠加晕法预测盲矿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叠加晕找盲矿法已在50多个危机矿山深部找矿预测应用,矿山验证预测靶位取得找盲矿显著效果,其关键技术有四个:①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构造叠加晕特殊的采样方法;②研究和发现每次成矿形成矿体-原生晕的轴向分带;③识别不同期次成矿形成矿体-原生晕在构造空间上的叠加结构;④预测靶位的定位。文章介绍了四个关键技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原生晕法在长期大量的勘探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推测隐伏矿体,进行找矿预测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永新金矿床的勘查基础上,通过采集永新金矿区内见矿效果最好的180号勘探线上的4个钻孔的岩石样品,开展了钻孔原生晕的分析.确定了该矿床前缘晕元素组合为As-Sb-Hg,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u-Ag-Cu-Pb-Zn,尾矿元素组合为W-Mo-Bi-Co-Ni-Cd.与前人总结的金矿经典分带模型相比,前缘晕出现了尾晕元素,同时尾晕序列中也有前缘晕的元素出现,显示了"反分带"的特征,说明在矿体的头部和尾部均有盲矿存在,而依据矿体发育形态来看,矿体头部继续往南东的盲矿已被剥蚀,而矿体尾部往北西方向是下一步勘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原生晕法在长期大量的勘探实践中,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推测隐伏矿体,进行找矿预测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永新金矿床的勘查基础上,通过采集永新金矿区内见矿效果最好的180号勘探线上的4个钻孔的岩石样品,开展了钻孔原生晕的分析.确定了该矿床前缘晕元素组合为As-Sb-Hg,近矿晕元素组合为Au-Ag-Cu-Pb-Zn,尾矿元素组合为W-Mo-Bi-Co-Ni-Cd.与前人总结的金矿经典分带模型相比,前缘晕出现了尾晕元素,同时尾晕序列中也有前缘晕的元素出现,显示了"反分带"的特征,说明在矿体的头部和尾部均有盲矿存在,而依据矿体发育形态来看,矿体头部继续往南东的盲矿已被剥蚀,而矿体尾部往北西方向是下一步勘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泡塑埋入法找金应用效果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阐明了利用泡塑埋入法找金,从找矿机理和应用效果,均优于土壤测量法。该法能消除“粒金效应”,减少次生晕运移现象,对找隐伏矿体和盲矿体能强化异常,是解决次生晕运移、覆盖厚、找矿难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实际找矿应用中,该法具有简单、快速、成本低、找矿周期短、效率高、找矿效果好的特点,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找矿效果。该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后,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马鞍桥金矿的有机烃气结合原生晕测量找矿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陕西马鞍桥金矿为例,介绍了矿区找矿潜力和深部成矿预测等方面利用有机烃气结合原生晕的综合地球化学测量技术的研究成果;为拓宽金属矿床(尤其是深部隐伏矿床)地球化学勘查技术方法进行了尝试;对深入认识矿体周围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和完善找矿地球化学模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系统研究了夹皮沟地区二道沟、庙岭、大猪圈、下戏台和东坨腰子等矿床矿体和近矿围岩微量元素、矿石矿物组合和黄铁矿热电系数等的垂直变化特征,认为三者具有相互一致的变化规律,即:与热液金矿床通常的分带性相比,具有逆向分带的现象,这种特征被认为是多层次正常分带上下叠加的产物,反映夹皮沟地区金矿床在垂向上普遍存在着多个富集地段.据此预测二道沟、庙岭、大猪圈、下戏台和东坨腰子等矿床在目前的开采深度下部仍有发现深部矿体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采集内蒙古霍各乞铜多金属矿区第7、-9勘探线上11个钻孔的岩石、矿石样品,绘制原生晕剖面等值线图,建立垂向元素分带序列,结合该矿床指示元素的变化特征,对钻孔深部隐伏矿进行了预测。该矿床成矿元素组合为Cu-Pb-Zn,前缘晕由Hg、Sb、Cd组成,尾晕以W、As、Sn为特征。该矿床处于倒转向斜的倒转翼,元素的垂向分带序列大部分为反向分带。垂向分带和指示元素的变化特征说明矿床具有多期多阶段反复叠加的特点,第7勘探线至少存在2期含矿流体,钻孔ZK702、ZK830、ZK726、ZK817深部可能有盲矿体。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成矿预测实质上是在正确的成矿分析基础上的合理推断。埠上金矿是胶东招掖金矿带中部的一个中型金矿,经过多年开采之后,后备储量严重不足,争待扩大远景储量。由于有50~200m标高的采矿坑道及几个钻孔资料,使得采集不同垂深之样品成为易事,为矿床原生晕方法提供了基础和前提。研究后认为,埠土金矿原生晕为正向分带序列,在-300m标高之下有盲矿体存在,矿体向下仍有很大延伸,深部矿体向SW方向测伏。到1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