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卫古岛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机制的分析和研究,认为矿床是由于超铗铁岩-橄榄岩在中生代、第三纪、第四纪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经过风化作用,镍从含镍的硅酸盐矿物中淋滤出来,随地表水向下渗透到风化壳的下部,形成富含镍的次生矿物,具有典型的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特点.  相似文献   

2.
缅甸达贡山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迁群  罗太旭 《云南地质》2009,28(4):420-424
矿床产于超基性岩顶部的风化壳硅镁镍矿层中,超基性岩方辉橄榄岩是成矿母岩和矿体直接载体。矿石为硅酸镍氧化矿石,镍以类质同象存在于硅酸盐矿物中。具有典型的风化壳型硅酸镍矿床特点。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地区红土型镍矿分布较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该类矿床产于超基性岩带顶部红土型风化壳内,矿石多为含镍的褐铁矿化黏土,其产出规模、分布范围和品位高低与原岩类型、气候变化、地形地貌和构造条件关系密切。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超基性岩体,是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风化-淋滤-淀积的产物,矿石的矿物组分与风化土的矿物组分大体一致,属黏土硅酸盐镍矿床。本文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分布规律初步研究,总结出了该类矿区找矿标志及成矿规律,对寻找红土型镍矿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何灿  孙建平  程迁群 《地球学报》2013,34(S1):221-228
红土型镍矿为含镍基性-超基性岩体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地表风化壳型矿床, 具有矿床分布相对集中、矿床规模大、矿床勘查类型简单、找矿标志明显等显著特点。本文简要总结了红土型镍矿的成矿环境、成矿条件、地质特征, 在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〇八队“走出去”实施多个红土型镍矿找矿勘查实例的基础上, 系统对红土型镍矿的找矿、勘查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和总结, 提出红土型镍矿的“三段五步法”找矿勘查程序、有效找矿方法和快速勘查评价模式, 并对红土型镍矿勘查评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古鲁韦镍矿床位于津巴布韦大岩墙上,矿体严格受含镍的超基性岩——津巴布韦大岩墙控制,并与超基性岩体风化层深度关系密切。文章通过对古鲁韦风化壳镍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镍矿体地质特征的阐述,说明镍矿成因与超基性岩体、地形地貌、气候等关系,认为含镍的超基性岩经过化学风化作用以后,在风化带中经过富集形成了现在的矿床。  相似文献   

6.
红土型镍矿占世界上镍矿总储量的85%。近年来,红土型镍矿床找矿勘查工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较详细地总结了红土型镍矿床地质特征,分析了红土型镍矿床的矿化类型和成矿条件,并归纳出红土型镍矿床7个方面的关键找矿标志。红土型镍矿床按其成分和内部结构不同可分为褐铁矿带、粘土带、腐岩带及风化基岩带。根据不同带内镍矿化特征和载镍矿物特征,又可将红土型镍矿化分为硅酸盐型、粘土型和氧化物型3类。红土型镍矿床形成条件分析显示,富镍超基性岩是其形成的物质条件,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是其形成的风化营力条件,地形-地貌和构造组合为镍元素活化-淋滤-沉积提供了通道和赋存空间,良好的物理化学条件提供了内在的成矿动力,稳定的大地构造环境为其形成后的保存提供保障。红土型镍矿床的关键找矿标志主要有富镍超基性岩发育的构造位置、风化壳发育、岩性为超基性岩、有利的地形-地貌、遥感-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区。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展示和利用全国镍矿预测的思路及其主要成果,本文根据矿产预测类型的划分标准,将镍矿划分为岩浆型镍-铜硫化物矿、风化壳型镍矿和海相沉积型镍-钼-钒矿3种类型,并系统总结了各矿产预测类型的基本特征、成矿规律、利用现状、预测要素和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镍矿从成矿地质背景、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分布密集程度、成矿强度以及资源潜力方面进行了分析与综合,结合矿床类型特点,提出了喀拉通克、觉罗塔格、北山、辽吉、龙首山、祁曼塔格、墨江—金平和宝坛等8个战略接续区,用以指导镍矿找矿工作部署。  相似文献   

8.
陈百友  刘洪滔  杨平  孙媛 《地球学报》2013,34(S1):202-206
全球红土型镍矿床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规律, 红土型镍矿体则具有明显的垂向分带规律。红土型镍矿化强度明显受成矿母岩成分(包括镍含量、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矿物成分)、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构造地质、成矿时间长短及风化壳成熟度的影响和控制。红土型镍矿的矿床类型主要受气候、大地构造背景、构造隆升状态控制, 并受地形地貌、排水条件、成矿母岩岩性及其蛇纹石化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9.
东天山白石泉一带铜镍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哈密市白石泉一带发现的白石泉、天宇和天香等铜镍矿床(点),均位于中天山地块北缘,沙泉子大断裂南侧.本区铜镍矿数量少、规模小,但成矿条件优越,具寻找新矿床及大型矿床潜力.本文通过对3个典型矿床成矿背景、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寻找各矿床在成因上的内在联系,建立铜镍矿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为下一步找矿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中国镍资源丰富,同时也是镍资源消费大国。矿床类型相对简单,主要为岩浆型,其次为海相沉积型和风化壳型3种。矿床形成时代从中—新元古代一直延续到新生代,主要集中在新元古代和晚古生代两个高峰期;空间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往往具有成群分布的特征。大陆边缘裂解、碰撞造山期后伸展以及地幔柱是形成中国镍矿床的3种重要构造背景。在全国Ⅲ级成矿区带的基础上,以镍矿床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基础,以成矿规律和成矿条件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划分30个成镍带;对东天山、甘—新北山、龙首山、吉中—延边、康滇、扬子南缘等6个成镍带的主要特征进行了简单叙述;从成镍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镍矿找矿方向,认为深部找矿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1.
The article considers from the theoretical point of new global tectonics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formation, peculiar features of material composition, and criteria for predicting deposits of nickeliferous weathering crusts of east Kazakhstan. According to geotectonic zoning, this territory includes geological structures of the Big Altai (BA), which is part of the central Asian mobile belt. The ore-controlling role is assigned to the area of global interaction of the Kazakhstan and Siberian paleocontinents during the stage of the Hercynian collision (Ñ13)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Zaisan suture zone, the structure of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the Charsky-Gornostaevsky ophiolite belt (suture stitch). During the Hercynian cycle of tectogenesis, main gold fields of the regions appeared in the Zaisan suture (gold-quartz, gold-sulphide, gold-listvenite, etc.) in a collision situation, controlled by a system of deep faults of the crust and mantle type. In similar tectonic environment, large stockwork gold deposits were formed in Rudny Altai, north Kazakhstan, and other regions. During the Cimmerian cycle, the residual weathering crust deposits of Au, Ti-Zr, Ni-Co were formed in the region of continental rifting. The article emphasizes the spatial association of silicate cobalt-nickel deposits to the outputs of serpentinized ultrabasites of the Charsky-Gornostaevsky belt and provides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material composition of nickel content in ores of the Belogorskoye and Gornostaevskoye standard deposits. Expansion of prospects depends on the possibility of growth of reserves of cobalt and nickel ores on the flanks and deep horizons of the known ore fields and search for buried deposits in prospective areas determined by ge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studies.  相似文献   

12.
行英弟 《地质与勘探》2021,57(5):1117-1126
菲律宾AREA矿区红土镍矿为硫化镍矿岩体风化-淋滤-沉积形成的地表风化壳型矿床,矿体赋存在含矿风化基岩中。为圈定该矿区红土镍矿有利地段,依据岩(矿)石物性特征、矿体地质特征,采用对称四极电阻率剖面法(简称对称四极法)面积性测量,发现低阻异常;利用高密度电阻率测深法(简称高密度电法)剖面,对成矿有利地段进行评价并确定含矿层厚度和产状,圈定镍矿富集部位。工程验证结果表明,见矿较好位置与电法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红土镍矿勘探在前期工作中,采用电阻率法可圈定含矿层范围和延伸产状,有效缩小勘探范围,指导工程勘探布置,节约勘探成本。  相似文献   

13.
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工程地质研究及垂直分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岗岩风化壳由表及里有不同的风化等级。认识风化程度的差异,给出各风化层的判别标准,这对于风化壳工程地质性状的研究,评价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本文在系统地搜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的地质资料和已有的土工试验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薄片显微照像分析、颗粒分析。结合城市工程地质勘察工作特点,给出了梧州市花岗岩风化壳垂直分带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14.
红土型镍矿床是全球镍矿成因体系中资源储量最大的一类.为探讨红土型镍矿床成因机制的多样性,基于全球广域尺度,选择以载镍矿物为分类视角,开展铁氧化物型、水镁硅酸盐型和粘土型等3类矿床的对比研究.铁氧化物型矿床在矿化剖面上以铁质红土层为优势岩(土)相层,以针铁矿为主要载镍矿物,矿石中镍品位偏低但伴生钴矿化.矿床的成矿条件依赖于热带气候环境、稳定大地构造背景、纯橄榄岩母岩和剪切构造带等多种因素的集成耦合.强氧化和水解作用是载镍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发育的主要机制,镍在红土化过程中主要以类质同象进入低结晶度针铁矿晶格或被吸附的方式富集成矿;水镁硅酸盐型矿床以风化壳中出现厚大腐岩层为标志,以镍蛇纹石、镍滑石等水镁硅酸盐矿物为主要载镍矿物相,矿石多为高品位硅镁镍矿.矿床的发育严格受控于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环境,与活跃大地构造背景及富镁橄榄岩母岩条件密切相关,属强淋滤表生作用的产物.离子交换作用和次生沉淀作用共同构成了水镁硅酸盐矿床发育的成矿机制;粘土型矿床以红土剖面中出现稳定的粘土矿物层为标志,局限于偏干旱的热带气候背景,与低缓的地形地貌、排水受阻的水文环境及蛇纹岩母岩条件等具有专属性联系,属未遭受充分表生淋滤作用的产物.镍与次生蒙脱石类矿物发生离子交换作用是粘土型矿床发育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广东—海南成矿带成矿系列地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查慕陶 《地球化学》1998,27(4):391-399
本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丰富多彩。目前已找到116种矿产,探明矿床数百个,已涌现出像大宝山、矾口、大降坪、211、河台、石碌、羊角岭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大型、超大型矿床。然而,大多数矿床有各自的特色,又有相互的空间和成因联系,构成成矿系列。区内可划分为4个成矿区带,22个成矿系列、亚系列。南岭成矿带以壳源和壳慢源岩浆成矿系列为主;云开成矿带以壳幔源岩浆和沉积变质成矿系列为主;沿海成矿带以陆相表生风化带和壳幔源岩浆成矿系列为主;海南成矿区以沉积变质火山热液成矿系列为主。这些成矿区带成矿系列具有独特的演化规律,即成矿区带矿化随时空演化规律、成矿系列随构造应力场演化规律和成矿系列随岩浆序列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滇西临沧花岗岩中段岩性主体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是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天然成矿母岩。研究区湿热的气候使得在地势相对平缓的中山地区形成巨厚的花岗岩风化带,依据风化程度由地表至基岩依次分为腐殖土层、亚黏土层、全风化层、半风化层、弱风化层和新鲜基岩。全风化层是本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主要赋矿层位,该层位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经过风化后稀土元素发生了富集和分馏,稀土矿化是以轻稀土为主。轻稀土又以La和Ce这两种元素为主。依据本区不同地貌类型建立了倾缓的山脊、平缓的山顶和低缓的山丘3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7.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类型及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西部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普遍存在不整合面,在不整合面上往往发育厚度不等的风化壳。风化壳主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茅口组顶部的喀斯特漏斗、洼地中堆积的红粘土风化壳,锰质(铁质)风化壳,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或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喀斯特侵蚀面上的红土风化壳是红土型金矿的赋存层位,峨眉山玄武岩喷发间断面上的高铝高岭石风化壳是铜矿、铝土矿赋存层位,喀斯特侵蚀面上的锰质(铁质)风化壳是锰矿、铁矿赋存层位,而玄武岩顶部与龙潭组(宣威组)之间的高岭石粘土风化壳是稀土、硫铁矿、铝土矿赋存层位。中、上二叠统界线附近风化壳对金、铜、铝土、硫铁、锰和稀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