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滦平县第一中学新校区建设工程南侧的滑坡灾害对学校产生的安全威胁,本文对滑坡灾害特征和诱发因素进行了研究,进而提出了治理措施.结果表明:滑坡变形特征较为明显,前部滑坡区的崩滑、张拉裂缝发育,后部变形区的张拉裂缝发育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根据滑坡的危害对象,对滑坡的治理采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坡脚支挡、锚杆加固岩层坡...  相似文献   

2.
一些边坡治理后由于工程加载、雨水入渗以及地震等影响,局部会出现新的变形破坏,需要根据边坡和治理工程结构的变形情况进行二次加固(补强加固).以拉力分散型锚索为例,首先分析其结构特征及优越性.考虑松散地层的软化特性,借助剪滞理论分析模型给出拉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段上灌浆体与锚固岩层界面剪应力的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对一公路边坡二次加固中采用的拉力分散锚索锚固段荷载分布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实例分析和监测结果表明,拉力分散型锚索锚固段荷载分布更为合理,有助于维护锚固体系的预应力水平.拉力分散型锚索用于边坡二次加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喻林青  蔡庆娥 《山地学报》2007,25(1):99-102
冰碛为冰川搬运和堆积的松散物质,发育在其上的公路滑坡较为少见,缺少相关经验与试验数据。作者考察研究了国内外关于堆积层滑坡的治理现状,结合锚固工程界专家提出的锚固工程研究方向,在现场贴片锚固试验的基础上,对发育在冰碛物上的滑坡体锚固工程进行了专题研究,综合考虑不同锚索型式、不同锚索锚固段长度、不同张拉吨位对锚索锚固段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得出了适用于冰碛物滑坡的锚固试验结论,经过综合比选推荐了一种适用的锚索锚固型式。并结合试验结果通过有限元试算,提出了适宜的建模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4.
拉力型锚索常用于公路边坡支护工程中,在进行锚固体的结构设计时,注浆体与岩石粘结界面的强度往往被高度关注.在广泛调研西南山区失稳破坏的公路边坡时发现,拉力型锚索最为薄弱的部位并非注浆体与岩石粘结界面.因此,设计11种不同配合比的注浆体,将80根拉力型锚索锚固在软岩及硬岩中,采用拉拔试验对锚索的破坏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拉力型锚索常见的破坏模式是钢绞线与注浆体之间的脱粘破坏.选择合理的力学计算模型,获得内锚固段两个粘结界面的应力分布弹性解,分析表明:钢绞线与注浆体粘结界面的峰值应力位于锚孔孔口处,应力分布不均匀程度高,致使孔口处的钢绞线注浆体粘结界面首先发生脱粘破坏,脱粘界面以渐进的方式向内锚固段末端传递,最终导致钢绞线从注浆体中旋转拔出.建议上述研究成果在以后的规范修订和锚固工程设计时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给出了一个钢绞线与注浆体脱粘破坏的工程实例.  相似文献   

5.
岩质边坡防护的最有效措施就是锚固工程。然而锚固参数(包括锚杆或锚索长度、锚固间距、预应力大小等)的选取至今在理论上未能很好解决,在实际工程中也未体现出合理的优化设计。以云沱段狮子包边坡2-2′剖面(K0 85.7 m)为例,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分析锚固参数的组合方案,以边坡稳定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分别改变锚固参数,以此分析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边坡稳定性影响显著的因素由大至小的顺序是:预应力大小、锚固间距、锚杆长度。以此研究结果为该实例的锚固支护参数选取确定了设计方案,最后采用有限差分程序FLAC3D进行了锚固效果数值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6.
鬼招手滑坡位于“5·12”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彭州市内,是地震4a后暴雨诱发的高速滑坡.剖析了主滑体和堆积区Ⅰ、Ⅱ、Ⅲ的特征;分析了影响该边坡稳定性并诱发滑坡的6大因素,包括地层岩性、河流及泥石流冲刷掏蚀坡脚、暴雨及雨水下渗、断裂及“5.12”汶川地震、地貌、人类工程活动,其中持续暴雨是滑坡主要诱发因素;计算了主滑体抛射初速度为40.41 m/s,运动距离为137m,定义了主滑体的破坏模式为滑移-抛射模式;总结了滑坡的破坏过程,分为坡体累积破坏、坡体启动、坡体运动、坡体堆积稳定4个阶段;对比分析了暴雨和地震诱发的高速滑坡的不同之处,对于地震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丹巴县甲居滑坡复活机制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居滑坡为一个特大型堆积层古滑坡,因其位于四川省丹巴县甲居藏寨风景旅游区而广受关注.结合滑坡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从滑坡形态、坡体结构、地表变形破坏发育特征等方面人手,对该典型堆积层滑坡进行了分析论述.研究表明,滑坡形成演化历史较为复杂,是一个多级多层滑动形成的非连续复合变形体,其变形复活与滑坡岩土结构、河流侵蚀和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滑坡具有长期间歇性蠕滑变形特征,以局部滑移为主,难以产生整体性变形破坏,进而为滑坡下一步的监测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戴敬儒  周泽平  吴昕 《山地学报》2005,23(6):709-713
通过对山丘区由于基本建设过程中人为处置不当引发的工程滑坡实例的分析,按滑坡成因将工程滑坡分为:场地选址不当、切脚开挖且放坡过陡、斜坡加载填土不当和环山渠渗漏降低土体抗滑力等5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程滑坡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治理措施,并建议在山丘区工程滑坡治理中,优先选用预应力锚固桩。  相似文献   

9.
坡脚开挖、坡面堆载、不合理灌溉等人类活动诱发的工程性黄土滑坡灾害频频发生,对于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本文以兰州市沙井驿滑坡为研究对象,在工程地质勘测的基础上,研究滑坡的基本特征及导致滑坡发生的关键因素。通过减围压三轴试验研究黄土边坡开挖过程中土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基于FLAC3D数值模拟方法,对黄土边坡的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开挖过程中边坡不同深度的土体应力及变形发展规律,揭示开挖过程中坡体稳定性变化规律及滑坡启动机理。结果表明,沙井驿滑坡是由于坡脚不合理开挖导致老滑坡复活,为牵引式滑坡;在开挖过程中,坡体内发生应力重分布,应力状态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开挖的进行,坡体变形逐渐增大;开挖结束后,坡体中部产生大量剪切裂缝,后缘产生张拉裂缝,坡体稳定性降至最低,中上部均有较大变形,最后发生失稳。  相似文献   

10.
滑坡变形监测系统深部与地表变形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的孕育、演变、发生是一个累进性变形破坏过程,开展滑坡变形的长期监测工作对滑坡稳定性评价、滑坡的预测预报及治理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目前,滑坡变形监测多集中于坡体表部,很难系统获得反映滑坡稳定性的深部变形资料。本文以某溃屈型滑坡为例,初步分析了滑坡深表部变形的关系,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变形破坏趋势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泾阳南塬多序次黄土滑坡特征参数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泾阳南塬黄土滑坡表现出典型的多序次破坏特征,已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损失及经济林地破坏。以泾阳南塬多序次黄土滑坡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调查结果对黄土滑坡的多序次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滑动序次的增加,滑坡表现出体积递减、滑距缩短、剪出口升高以及后缘两侧易滑等特征。进一步通过剪切试验及数值仿真实验,对滑坡的多序次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上升是研究区黄土滑坡形成的主要原因,其力学机制可概括为土体在排水条件下,因孔压激增引发不完全排水行为,从而发生的静态剪缩破坏;前序次滑坡的形成改变了斜坡原有的结构形态,为后序次滑坡的孕育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滑动条件,主要表现在堵水促滑、凸坡促滑以及液化分异三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岩土工程边坡失稳容易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对岩土工程边坡治理成了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的研究课题。本文将详细分析预应力锚索技术在岩土工程边坡治理中应用的优势,探讨岩土工程边坡锚固技术作用机理,并就具体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山塘村滑坡为粤西山区典型的残坡积层滑坡,总结该滑坡的发育特征并分析评价其稳定性,对于粤西山区同类滑坡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从滑坡空间形态、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滑坡变形特征、滑坡成因机制分析等多个方面揭示了山塘村滑坡的基本特征,并采用抗滑稳定性计算模式对其稳定性进行计算。  相似文献   

14.
结合许家湾滑坡灾害点的地质背景资料和现场勘察结果,从滑坡区的地貌、区域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土壤特性、水文地质特征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分析滑坡成因机制。指出同向多层次结构的边坡类型、山高坡陡及地表水汇集走廊的地貌特征、发育多组密集节理的区域地质构造、软硬互层的地层岩性、土体的残余强度特性等是滑坡形成的内因;而人为削坡、强降雨和破坏植被营造水耕梯田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流水浸蚀,是滑坡形成的诱发空子。基于滑坡稳定性的定量计算,确定了采用抗滑挡土墙、格构式地梁和垫梁组成抗滑系统,并布置了由树枝笼渗沟构成的排水系统等工程治理措施。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滑坡治理措施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长约150km的沿江地带,共发育102个变形破坏体(含滑坡、崩塌和变形体),总体积15.65×108m3.据统计岸坡变形破坏密度D和模数E分别达0.34个/km和524.93×104m3/km.对崩滑灾害所处的环境特征研究表明,滑坡、崩塌与所在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条件、岩体结构特征及近期河流地质作用等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浅论拱溃型顺层岩质滑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才开展研究的拱溃型顺层岩质滑坡,是一类独特的滑坡。它的滑动方向总是沿层面顺坡下滑,这属推动式滑坡。滑坡所在的斜坡岩层倾向与斜坡坡向大体一致;坡脚处岩层逐层拱起,并开裂脱层,发展成抗滑段,其与沿岩层层面发育的主滑段相贯通,由此呈现崩溃与滑动。滑坡经历蠕滑→滑动→剧滑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磨刀溪岩石滑坡由于人工开挖、在支挡不当的情况下产生并逐步扩大。对此,着重采用了工程地质力学法对该滑坡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该滑坡为一切层滑坡,其发生发展与岩层的结构面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以推力传递系数法及地基系数等为理论,确定以一排抗滑桩及一排锚索抗滑桩进行支挡,并在下排桩前采用锚索框架对桩前岩土体进行加固,以确保抗滑桩的锚固段不松弛变形,同时结合疏排水的措施对该滑坡予以彻底治理,从实践看最后一次的治理取得了成功。同时分析了前面几次失败的治理经历,从中总结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并从治理实践中证明了该滑坡治理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值得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8.
水库库区形成以后,由于水位的上升变动往往触发相当数量的坍塌和滑坡,对库岸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以小湾水电站库区新民坝子滑坡为例,在岸坡地质条件及变形破坏特征调查的基础上,对其变形破坏机制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其变形破坏方式为前缘一后缘逐级后退式失稳模式,且现状处于欠稳定状态;通过概化其地质模型,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手段进行流固耦合分析,得出水位上升至调查水位1 160 m高程和正常蓄水位1 240 m高程时的岸坡稳定性状况,计算结果表明蓄水至1 240 m高程后岸坡存在产生较大规模失稳的可能.这对类似库岸滑坡的调查分析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根据现场工程地质调查结果,深入分析了东山岭滑坡的自然地质环境条件、空间分布形态和变形破坏特征,探讨了东山岭滑坡的形成原因,并采用滑坡剩余推力传递法对东山岭滑坡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山岭一带高陡的山体斜坡地形和结构松散的厚层风化残坡积土是形成滑坡的内因,人工切坡和强降雨作用是东山岭滑坡活动的主要诱发因素。依据东山岭滑坡的稳定状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削坡卸荷和筑坝填土"的滑坡治理工程方案治理东山岭滑坡。  相似文献   

20.
陶波  李锋  马威  刘建雄  易守勇 《热带地理》2022,42(10):1761-1770
采用工程地质钻探、物探、地质测绘及室内试验等技术方法探讨飞鹅山Ⅲ号滑坡形成机理与防治技术。结果表明:1)滑坡体主要岩性为泥质粉砂岩,飞鹅山滑坡属于新形成的深层中型牵引式滑坡,在平面上呈圈椅状。2)滑坡属于双层滑面滑坡,主滑面以中型深层滑坡为主,主滑体上部发育中型中厚层滑坡。3)滑坡产生的原因为:①泥质粉砂岩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且岩层倾角为中等倾角;②人工开挖使坡脚形成高陡临空面,抗滑力大为降低;③雨水沿层面及节理裂隙入渗至坡体深部,大大增加岩土体容重,同时泥质粉砂岩遇水软化,抗剪强度显著降低。4)结合该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坡面削坡+锚杆(索)+格构梁+双排预应力锚拉抗滑桩+三维网植草绿化+截排水+毛石挡墙的综合治理方法进行防治,监测结果显示该滑坡变形及位移已得到有效控制,整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