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油松人工幼林生物量组成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揭示人工林不同层次的生物量组成关系及其影响因素,选择岷江上游大沟流域的油松人工林,调查分析了林分不同层次生物量组成及其关系,探讨了乔木密度、坡向、海拔对生物量的影响。发现:1)两种林龄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分配基本一致,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各构件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枝>干>叶>根>果/皮。同时指出,枝叶对下木层生物量的影响显著。2)乔木密度显著控制了林分生物量及其组成,在本调查范围内坡向的影响似乎不明显;海拔对22 a油松影响显著,而24 a的不显著;综合分析表明,本区域内,22 a油松保持在3 800株/hm2左右和24 a在3 500株/hm2左右时,有助于林分生物量的稳定与提高,促进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低产丝栗栲次生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霖 《山地学报》2007,25(3):333-337
福建省永安市贡川镇丝栗栲次生林为强度人为干扰下形成的低产林分,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平均年生长量分别为19.3 cm、12.2 m、600 N/hm2、114.0 m3/hm2和2.07 m3/(hm2.a)。林分郁闭度达0.8以上,群落明显分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灌木层植物25种,其中乔木幼树11种。乔木层分两亚层;乔木层物种丰富度R、多样性指数SW、均匀度E和生态优势度ED分别为30、3.92、0.8和0.1。灌木层中的乔木幼树有11种,株数密度为10 600 N/hm2;林分相对直径分布范围0.31~2.59,直径分布为反J型,表现为异龄林特征。  相似文献   

3.
人工植被恢复会显著影响林下草本的分布及多样性,而人工植被恢复耦合坡面微地形变化对草本群落分布及其多样性响应尚缺乏系统的认识。以位于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的甘肃定西龙滩小流域为研究区,系统调查和监测了不同坡向上、中和下坡位人工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林地草本群落组成、生物量与柠条生长状况、凋落物量及土壤水分含量,分析草本群落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坡向草本群落组成明显不同,阴坡人工柠条林地草本物种丰富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半阳坡和阳坡,而均匀度指数各坡向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坡向间草本地上生物量为阴坡>半阳坡>阳坡,但差异不显著;阴坡上、中坡位草本生物量显著高于下坡位,半阳坡和阳坡各坡位间草本生物量差异不显著;(3)pRDA分析结果表明,坡向影响了坡面水热条件,对草本分布的影响最大,解释了15.2%的草本群落变异;(4)柠条种植密度和坡向与草本物种丰富度呈显著负相关;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和长芒草(Stipa bungeana)与坡向呈显著正相关,主要分布在阴坡,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等与坡向呈显著负相关,主要分布在阳坡。半干旱黄土丘陵区坡向通过影响水热条件从而影响了植被生长,坡面微地形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坡位对草本植物生长的影响,但坡向及人工植被种植密度决定了草本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海南省大敢森林景观恢复示范区退化原始林调查的结果表明:退化原始林群落结构较为完整,明显分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乔木层树种丰富,表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SW为3.61~4.46);4个群落主要优势树种分别为岭南山竹子和无翼坡垒、黄杞和岭南山竹子、细子龙和岭南山竹子,以及水石梓、海南黄檀和海南暗罗。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密度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为10.2~14.3 cm、8.50~13.39 m、2 321~3 545株/hm2和142.51~199.44 m/hm2;林分直径分布均呈反J型。由于反复的人为择伐利用等干扰,乔木层第Ⅰ亚层价值较高的和干形较好的树木大部分已被利用,但是第Ⅱ亚层中仍然有干形较好、生长正常、经济价值较高的珍贵树种,如降香黄檀、无翼坡垒、青皮、野生荔枝等。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有价值较高的珍贵的乔木幼树和幼苗。  相似文献   

5.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540、650、1 084、1 104、1 408和1 860 株 / 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N、P、K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垂直递减特征明显,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当林分密度由540 株 / hm2增加到1 860 株 / 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不尽一致,其分布区间分别为10.56~21.21 g / kg,与5.48~11.70 kg / m2;(2) 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密度有显著的影响,1 408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分别与650 株 / hm2和1 860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呈显著性差异,而其它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为1 104 株 / hm2时,各土层土壤全N和P、K的有效量及全量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0~60 cm深度土壤全N、全P、全K、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值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38 g/kg、0.34 g/kg、32.75 g/kg、33.10 mg/kg和118.85 mg/kg;(3) 不同林分密度、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全N及P、K的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显著性有差异,对整个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与土壤全N、全P、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 在本研究林分密度范围内,从林地土壤固碳的角度,建议将油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 104 株 / hm2。  相似文献   

6.
通过2 400 m2样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群落山坡和山洼部位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老龄杉木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71科,119属,168种;蕨类植物种类比例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成分占的比例最高(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27.59%和34.55%),热带性分布成分占优势(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70.11%和74.55%),体现了群落的中亚热带性质;各层次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包括幼苗幼树)>草本层>乔木层;坡位因子对老龄杉木群落生态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通过2 400 m2样地调查,研究福建南平溪后安曹下76年生杉木丰产林群落山坡和山洼部位的植物区系组成、群落外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老龄杉木群落物种组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71科,119属,168种;蕨类植物种类比例大;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成分占的比例最高(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27.59%和34.55%),热带性分布成分占优势(山坡和山洼部分分别为70.11%和74.55%),体现了群落的中亚热带性质;各层次的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包括幼苗幼树)>草本层>乔木层;坡位因子对老龄杉木群落生态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土区林草植被与降水对坡面径流和侵蚀产沙的影响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一定地形地貌基础上,林草植被与降水是决定坡面产流产沙量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各因子之间合作用于坡地产流产沙,增加了影响机制的复杂性。为深入分析降水因子与林分结构因子对坡地降雨产流产沙的影响,为黄土区植被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蔡家川流域典型样地的实验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刺槐和油松林场降雨产流、产沙量与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有较好相关性,但相关性随着林分郁闭度的增大而减小;当油松林林分郁闭度<0.6时,产流、产沙量与I30的相关性要更显著于与I10的相关性,而林分郁闭度在0.6以上时,则相反。在林分结构因子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中,当林分覆盖度>40%时,林分减水减沙效益显著。林地枯落物和草本植物通过截持降水、增加地表糙率来削减坡面产流产沙量,刺槐和油松林地的枯落物年截流量占降雨总量的13.5%~22%。刺槐和油松林的稳渗速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与密度的增加幅度成正比,当刺槐、油松林的密度超过3 000株/hm2时,稳渗速率增加缓慢,从防蚀角度考虑,可将其作为林分密度的上限。在林分生物量>14.51 t/hm2时,植被具有极好的防护功能。通过对影响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林分郁闭度和草本、枯落物生物量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显著,关联度值均>0.6。  相似文献   

9.
河北坝上疏缓丘陵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文智  宝音 《中国沙漠》1994,14(4):66-71
研究表明,坝上疏缓丘陵区华北落叶松(Larix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高15龄前生长阴坡大于阳坡,15-21龄高生长从大到小依次为阴坡中部、阳坡下部、阴坡下部;直径、材积生长阳坡大于阴坡。因此,在降水量、气温均低于华北落叶松天然分布区的坝上地区,丘陵阴坡水分条件较好,强阳性树种华北落叶松幼树生长较快,容易形成人工片林,而丘陵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幼树生长较慢,但成林后林分生产力较高。丘陵阴坡中部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28龄后可进行天然更新,而其它立地30龄以前不能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0.
为了阐明滨海湿地不同密度柽柳(Tamarix chinensis)林的生长动态,探索滨海湿地柽柳林的密度合理性,在黄河三角洲莱州湾南岸的山东昌邑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内,利用标准木树干解析法,对10a生的3种密度(2400株/hm2、3 600株/hm2和4400株/hm2)的柽柳林地上生物量、林木生长动态和基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密度林分的地上生物量、树高生长量和林木基径生长过程差别较大.随着林分密度增大,林木单株生物量和基径减小,但单位面积林分生物量增加;树高、基径的速生期都出现滞后现象.3种密度林分基径分布的偏度系数(SK)差别较大;密度为3 600株/hm2林分的SK值为0.085,接近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和基径分布较为合理;密度为2 400株/hm2和4 400株/hm2林分的SK值分别为-0.842和0.303,偏离正态分布,林分密度结构不合理.密度为2 400株/hm2林分的峰度系数(K)为0.017,林木生长相对整齐;密度为3 600株/hm2和4 400株/hm2林分的K值相差不大;密度因素对林木分化作用较小.若不考虑10a间的林木间伐利用,该区柽柳人工造林合理的初植密度建议为3 600株/hm2(株行距约2.0 m×2.0 m).  相似文献   

11.
川西米亚罗林区云杉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林是四川西部山区重要的群落类型,为了解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促进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我们设置典型样地对两种林型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林龄在30 a左右的云杉林,其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数以及其所属科、属数均明显比人工林多一些,而草本层物种数相差不大;但从物种多样性指数方面看,除天然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要明显高于人工林外,二者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上无显著差异.天然林和人工林乔木层的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异,天然林灌木层物种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要显著大于人工林,平均盖度则没有显著差异;草本层各群落特征指标在两种林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个体数在不同样地之间的变幅均要比人工林小.物种相似性指数的比较表明,天然林与人工林内物种组成较为一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生物质能源树种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特征及其分配规律.采用样地调查和标准木收获法测定2a、3 a、5a、7a、9a生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建立千年桐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回归模型,其全株的相关系数为0.980 1,其他组分相关系数均在0.9093以上,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a、3a、5 a、7 a、9a生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162t/hm2,51.15 t/hm2,58.656 t/hm2,114.005 t/hm2,134.894 t/hm2,9a生林分乔木层生物量是分别7a,5a,3 a,2a生林分的1.183倍,2.300倍,2.637倍,3.277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中,9 a生林分的树杆对乔木层生物量贡献最大,达到41.09%,贡献率最小的是2a生林分,为38.54%;7 a生林分的树枝对乔木层生物量贡献率最大,达到26.1%,贡献率最小的是5a生林分,为22.8%;5 a生林分的树叶对乔木层生物量贡献率最大,为13.72%,贡献率最小的是7a生林分,为10.38%;7 a生林对林分的树根生物量贡献率最大,为23.68%,贡献率最小的是9a生林分,为21.52%.乔木层的生物量主要以树杆为主,杆、枝、叶、根的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随林龄增长而递增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适宜间伐强度的抚育措施,在川中丘陵区高密度的柏木人工纯林中,选择抚育间伐形成的不同柏木密度样地36个,采用样方法,调查光热环境、植物生长和多样性随间伐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伐后,林内光合有效辐射和气温显著(P0.05,下同)升高,空气湿度和土壤相对含水量显著降低,间伐强度越大变化幅度越大。间伐后,林下更新层乔木胸径、冠幅和郁闭度,灌木层盖度和高度,草本层盖度,枯落物层厚度较非间伐样地均显著增加,且随间伐强度增加增值越大;更新层乔木高度在各间伐和对照样地之间差异不显著;间伐显著提高了单株柏木材积,但单位面积内柏木蓄积量显著降低。间伐后,林内植物种数、属数和科数增多,乔木、灌木和草本种数增加;间伐林内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显著提高,均匀度Pielou指数和优势度Simpson指数变化不明显。间伐和非间伐样地之间共有种为4~9种,相似系数介于16.67%~50.00%。抚育间伐改变了林内光热环境,促进了林下植物的生长更新,丰富了林内植物多样性,强度间伐影响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不同坡向梭梭幼苗的生长状况和适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  蒋进  宋春武  陈明  殷文娟  张恒 《中国沙漠》2013,33(1):101-105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一年生梭梭移栽苗为研究对象,对梭梭幼苗的地上部分生长状况、蒸腾速率日变化趋势以及根系形态进行了调查,探讨不同坡向梭梭幼苗的生长和适应特征。结果表明,平地、阴坡和阳坡表层0~30 cm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40~100 cm土壤含水量阳坡<阴坡<平地。梭梭幼苗同化枝生长速率和含水量均表现为阳坡<阴坡<平地,其生长速率和含水量可能与根层土壤含水量高低有关。不同坡向梭梭幼苗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12:00-16:00阳坡梭梭幼苗蒸腾速率显著高于阴坡与平地。 阳坡梭梭幼苗主根不发达,侧根较多但较短;平地和阴坡梭梭幼苗根系主根发达,以单根为主。这反映出根系对相应生境下土壤水分的适应特征。  相似文献   

15.
对木荚红豆人工林C贮量及其分配的研究表明,木荚红豆人工林C贮量为227.9t/hm2,其中生物量C库和死有机质C库分别为117.1t/hm2和110.8t/hm2,分别占C库总量的51.4%和48.6%;乔木层C库和土壤有机质C库分别占林分总C库的49.4%和47.1%;林下植被层、枯枝落叶层、粗木质残体C库总共仅占生态系统C库的3.5%,对生态系统C吸存的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16.
海南五指山市30 a生枫香次生林结构和树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共有64种树种,隶属于27科47属,枫香是优势树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为2.80、0.84和0.67。乔木层可分出2个亚层,第I亚层有27种树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为1.65、0.56和0.50,枫香是该亚层的优势种,重要值为197.51%,其他只有中平树的重要值(16.10%)超过10.00%;第II亚层有58种树种,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为3.18、0.93和0.78;重要值较大的有枫香、犁耙柯、中平树和黄牛木,分别为52.58%、33.06%、26.55%和25.29%。林分直径分布呈"反J型";根据"种-面积"关系导出群落最小调查面积为2 000 m2。林分密度为3 416株/hm2,平均胸径为13.5 cm,平均高为8.7 m,蓄积量为271.1 m3/hm2。  相似文献   

17.
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探讨林窗和林下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幼苗幼树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析林窗对格氏栲天然林更新层物种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对象木高度的增加,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种内竞争强度逐渐减少。林窗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梨茶(Camellia octopetala)>褐毛石楠(Photinia hirsuta)>黄润楠(Machilus grijsii)>桂北木姜子(Litsea subcoriacea)>毛鳞省藤(Calamus thysanolepis)>酸味子(Antidesma japonicum)>少叶黄杞(Engelhardtia fenzelii)>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小叶赤楠(Syzygium grijsii)>山黄皮(Clausena dentata)>光叶山矾(Syplocos lancifolia)>沿海紫金牛(Ardisia punctata)>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木荷(Schima superba)>赤楠(Syzygium buxifolium)>杜茎山(Maesa japonica)。林下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桂北木姜子>梨茶>黄润楠>木荷>毛冬青(Ilex pubescens)>狗骨柴>毛鳞省藤>香港新木姜子(Neolitsea cambodiana)>酸味子>沿海紫金牛>山黄皮>光叶山矾>赤楠>小叶赤楠>尖叶水丝梨(Distyliopsis dunnii)>杜茎山>丝栗栲。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竞争主要来自种间竞争,种内竞争对格氏栲影响不大,林窗格氏栲幼苗幼树的种内竞争强度和种间总体竞争强度大于林下。通过筛选林窗和林下格氏栲对象木树高与竞争强度的竞争模型,发现对象木树高与竞争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预测结果表明,在林窗格氏栲幼苗生长初期应加强对其保护,林下格氏栲幼苗高度达到100~150 cm后适当采取创造林窗环境以实现其快速生长,从而有效促进林窗和林下格氏栲种群的保护与更新。  相似文献   

18.
为定量评价黄土高原人工林的生态效益,采用固定样地法选择研究刺槐、油松主要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碳储量及碳分配,结果表明:对照荒地生态系统有机碳总储量为51.29 t/hm2,7 a生刺槐人工林为57.76 t//hm2,6 a生油松林为63.05 t/hm2,刺槐与油松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分别比荒地提高12.62%和22.94%;荒地在0~80cm土层土壤碳储量为50.86 t//hm2,7 a生刺槐林为46.40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8.77%,6 a生油松林为58.40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14.83%;荒地凋落物层碳储量为0.02 t/hm2,7 a生刺槐林为0.16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666.67%,6 a生油松林为0.02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0.95%;荒地灌草层碳储量为0.41 t/,hm2,7 a生刺槐林为0.39 t/hm2,与荒地相比降低了6.37%,6 a生油松林为0.42 t/hm2,与荒地相比增加了2.45%,说明黄土高原营造人工生态林具有明显的碳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19.
对甘肃小陇山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生物量进行大量的野外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1.锐齿栎单一优势种混交群落生物量最大,其次为锐齿栎-鹅耳枥等小乔木混交群落,而锐齿栎单一优势种群落(纯林)生物量相对较小,杂木林群落生物量最小,其生物量比锐齿栎单一优势种混交群落低34.27%;2.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的生物量增长规律为在群落发育成熟(80林龄左右)之前生物量在一直增加,到形成稳定的群落结构(成熟林),生物量趋于稳定(200 t/hm2),随群落发育进入末期,生物量有可能稍有降低;3.锐齿栎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在阴、阳坡都随海拔梯度先升高,后降低,呈典型的“中间膨胀”模式。  相似文献   

20.
黄山松是中国特有树种。为揭示黄山松天然林不同林龄径级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在麻城市黄山松天然次生林选择4个典型样地开展调查,研究黄山松径级结构与林分密度、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不同样地物种多样性相似性之间关系。结果表明:黄山松为群落优势种,在IV径级时,植株数量与全部植株比达到峰值,为19.46%;在VII径级时该比值出现第二次峰值,为18.92%;群落内维管植物156种,隶属于71科130属;林分平均密度最低时(1200 trees ha?1, DBH=36.779±4.444 cm),乔木层多样性(H'=1.6716)和均匀度(E=0.6727)最高;在林分平均密度最高时(1525 trees ha?1,DBH=18.957±5.141cm),灌木层丰富度(Dma=5.4308)、多样性(H'=2.9612)和均匀度最高(E=0.8985)。在林分密度为1325 trees ha?1时,草本的丰富度(Dma=5.8132)、多样性(H'=3.0697)和均匀度(E=0.9025)达到最大值。垂直结构上α多样性指数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郁闭度增高会减弱群落林分内光照强度,造成黄山松群落内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下降;样地间平均相似性系数为0.3356,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干扰因子和不当管理可能是造成群落内不同样地存在较大的生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优化黄山松林分结构,创造良好的群落环境,以提高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森林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