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注入/压降试井是目前煤层气井获取煤储层渗透率、储层压力及井筒参数的主要手段。一般情况下,关井阶段压力变化平稳,排量稳定,因此注入/压降试井报告中采用压降阶段的压力数据进行分析。但在一些低渗储层使用压降段曲线进行分析时,能表征储层重要特征的径向流段往往不能出现。注入测试的实质是一次负产量的压降试井,在排量稳定、压力曲线光滑的前提下,可以对注入曲线进行分析,求取储层参数,并以A井为例进行了分析说明,分析结果显示,注入曲线与压降曲线分析所得渗透率一致。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储层孔渗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研究大量的辽河东部凹陷煤储层测井曲线可知,煤层气储层具有低体积密度、高声波时差、高补偿中子值、低自然伽马值、高电阻率值等特征;煤层孔隙度主要受煤的变质程度、埋藏深度、煤层厚度及显微组份等因素的控制。结合前人工作,给出了计算孔隙度和渗透率的方法。利用F-S方法,结合经验公式及达西定律推导得出的理论公式,对一些井进行了处理,得到了煤层处理剖面图。从剖面图上可看出,该区煤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都很低,处理的孔隙度结果与测试结果基本吻合;另外,5号井煤层井段的单相注入压降测试结果表明其计算的渗透率也比较准确。  相似文献   

3.
为弥补传统注入压降试井测试结果以点代面的问题,提出基于煤层气干扰试井的储层参数测试方法,阐述了其基本原理、测试方法和数据分析依据。以沁水盆地南部1口激动井和4口检测井组成的井组为例,结合该井组前期注入压降法、历史拟合法测试结果,并与干扰试井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煤层气干扰试井法各井测点渗透率接近利用排采数据的历史拟合值,且高于注入压降测值,但3种方法获得数据处于同一数量级之内;煤层气干扰试井技术方法可以反映试验5口井的区域渗透率分布特征,其区域东南方向渗透率较大,即为主裂隙发育方向。结合3种方法测得的参数值对比可知,煤层气干扰试井法既可获得离散点的参数值,又可以获得区域井组的连通性和优势渗流方向,结果有助于认识区域储层参数,为进一步的井网和排采井的布置提供比较直接的数据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晋城矿区通过对采用注入/压降试井法获得的近40组煤储层参数进行渗透性与地质因素的相关性分析,进而探讨各相关因素对储层渗透率的影响规律,以此预测煤储层渗透率分布。结果表明,影响煤储层渗透率的关键因素是割理和宏观裂隙,现代地应力通过对割理和裂隙系统张开度的控制,间接地影响储层渗透率;储层压力、现代地应力和有效地应力是次要因素,渗透率与煤层厚度无关。晋城矿区中区3#煤层渗透率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以及"翼部高、轴部低"的特点,町店-大宁-潘庄围限的三角地带是煤储层渗透率较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注入/压降试井作为获取煤储层参数的一个重要手段,近年来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施工设计不合理、现场操作不规范、模型选择不正确等问题,导致测试过程异常和测试结果失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种判识方法:利用储层压力值与末点压力值的关系来检验测试结果是否可靠;利用井储系数计算值与实测值的关系及双对数曲线上出现的异常点来检验封隔器是否密封及井下关井是否成功.为了提高注入/压降试井测试过程和结果的可靠性,建议采用推荐的检验方法对试井资料及解释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以便合理指导后续勘探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6.
煤层气试井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注入压降试井可以获取煤层气储层的重要参数。注入的压力、排量以及注入和压降段的时间是关系到试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用实例说明了如何进行煤层气井的注入压降试井设计。   相似文献   

7.
基于DST法和注入压降法在煤层气试井中的特点,利用煤层气试井专用设备对同一口井进行DST试井和注入压降试井,根据其工程实践结果,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在技术理论、专用设备实用性等方面的优缺点。分析结果显示:煤层气试井DST法具有测试成本低、测试的探测半径小、储层压力准确等特点,其专用设备具有操作简单、可靠性高等特点;煤层气试井注入压降法具有测试的探测半径大、可获得地层应力参数等特点,其专用设备具有适应性强、测试成功率高等特点;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工程需求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得出低渗煤层注入/压降试井出现径向流时注入时间的大致范围,基于注入/压降试井的理论及经验,经过大量实测数据的研究和现场实地测试,提出了减小井储畸变时间、延长测试时间的可行措施,以及在煤层气参数井实行三开井制的理念。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测试时间内,对于低渗煤层注入/压降试井要出现径向流,必须在井筒安全的情况下保证注入时间(tinj)大于 3倍的井储畸变时间(twb),关井时间(tfall)大于等于2倍的注入时间。   相似文献   

9.
煤层气资源条件及储层物性特征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开展煤层气藏地质建模,厘清煤储层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解释单井产能差异,可为煤层气选区、布井提供理论依据。以山西保德Ⅰ单元为研究对象,基于煤心含气量实测数据和试井渗透率测试,采用支持向量机算法(SVM)和变形F-S渗透率计算公式建立研究区含气量和渗透率反演模型,完成162口煤层气井含气量和渗透率测井数据的分析。进一步采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研究区含气量和渗透率模型,由模型计算结果表明:4+5号煤层的含气量为2.0~5.2 m3/t,平均3.3 m3/t,8+9号煤层含气量为2.4~9.2 m3/t,平均5.1 m3/t;4+5号煤层渗透率为(0.8~9.8)×10-3 μm2,平均6.1×10-3 μm2,8+9号煤层渗透率为(2.8~11)×10-3 μm2,平均7.3×10-3 μm2;保德Ⅰ单元总体表现为低含气量、高渗透率的煤层气藏开发单元。基于建立的地质模型,进一步分析研究区煤层气储层等效含气量、资源丰度、含气饱和度等平面展布规律,对比分析2口典型井(B1-X1和B1-X2)的地质条件,发现B1-X1井各项参数均优于B1-X2井。从过井剖面和生产曲线可以看出,影响两井产能差异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条件和储层物性条件,其中后者起决定性作用,B1-X1井条件明显优于B1-X2井。综合分析可以得出,渗透率差异是影响煤层气开采的关键参数,而煤层气资源丰度和吸附饱和度是评价煤层气井维持高产和长时间稳产的重要因素,煤层气开发前需查明煤储层主要地质条件和物性参数,为煤层气开发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台格庙勘查区煤层气勘探中,部署和钻探的6口煤层气参数井,经常出现井漏、卡钻、井垮、井斜超标、钻头堵死等问题,在钻探期间采用合理的钻孔结构和钻具组合、优选钻井液性能和钻井参数,引用成熟的绳索取心钻进技术,保证取心效果;完井后采用注入/压降试井技术,获取台格庙目标煤层含气性及储层数据,评价煤层气产能。结果表明:参数井取心收获率为93%~98%,机械钻速1.63~2.55 m/h,井斜控制在2.69°~3.22°,地层压力系数0.93,煤层渗透率1.16×10–3μm~2,降低煤层气钻井和测试成本,为今后相似地区的煤层气钻探施工和测试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煤层气井渗透率测试方法目前广泛采用注入/压降试井。通过对试验井的裸眼测试和套管测试发现,套管测试渗透率是裸眼测试的9.82倍,裸眼测试渗透率明显偏低。裸眼测试渗透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注入和关井时间较短,未出现径向流。由于我国煤层气区块大多处于勘探阶段,且多采用裸眼注入/压降方法,开展区块裸眼和套管注入/压降的对比测试,可以获取区块标准井的注入时间和关井时间,提高渗透率解释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以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为例,本文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煤储层试井渗透率和埋深之间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运用此回归方程便可确定未勘探区煤储层试井渗透率的变化范围。根据历史拟合的煤层渗透率与试井测试的煤层渗透率之间的比较关系,针对具体煤层气田(藏)确定出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再乘以由回归方程得出的试井渗透率预测值,从而可确定出较为真实的煤层渗透率值,供煤层气可采资源量计算使用。   相似文献   

13.
煤层气开发过程中,由于各煤层及其顶底板之间物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易导致层间干扰,影响煤层气产能。阳泉矿区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主要可采煤层有3#、8#、9#、15#煤层,其中3#煤层为局部可采煤层。以该区YQ-191和YQ-359井为例,通过分析8#、9#、15#煤层在渗透率、储层压力、煤层厚度、含气量、埋藏深度、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发现,YQ-191井8#、9#的各项参数较为接近,层间干扰小,适宜合层开采;YQ-359井8#、15#煤层渗透率与储层压力相差较大,层间干扰严重,合层开采严重影响15#煤层的产能,该井8#、15#煤层不适宜合层开采。  相似文献   

14.
以红阳三矿S101煤层气探采试验井的录井、试井、压裂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地区的煤层气储层特征及S101井的排采试验曲线。结果表明:S101井地区储层具有埋深大、煤层多、间距较小、煤体结构较破碎、地层压力大、渗透率低、饱和度低、临储比极低等特点;射孔压裂排水降压式的抽采模式不适合该地区,建议利用卸压煤层气抽采技术抽采红阳三矿的煤层气资源。  相似文献   

15.
为了充分认识柿庄南区块煤层气井储层压力变化特征及其对煤层气井产量的影响,基于对柿庄南区块储层地质参数的分析及实际生产数据的剖析,对不同类型生产井的储层压降类型进行分析归类,并结合排采异常井对气井低产原因、排采控制方法及储层敏感效应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柿庄南区块煤层气井储层压降可分为快速下降型、中期稳定型及缓慢下降型3种类型,其中快速下降型井更有利于煤层气高产稳产,但若降压速率超过快速下降型井的最大降压速率反而会使储层受到压敏、速敏效应,降低储层渗透率,同时导致压降漏斗扩展受限,最终抑制煤层气井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煤层气井合层排采效果,需要合理划分排采阶段并制定与之对应的管控措施。基于贵州六盘水地区以往煤层气勘查与试采工作,分析该区二叠系龙潭组煤层气地质条件和煤储层特征,对比分析两口煤层气井合层排采管控制度及其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具有煤层层数多、单层厚度薄、含气量高、储层压力大、煤层渗透率低、局部构造煤发育等煤层气地质特点,使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压敏效应和贾敏效应较明显,储层伤害较严重,煤层气井高产时间较短,产气量较低。应该优选厚度较大、含气性好的原生结构煤层或煤组进行射孔压裂。在合层排采过程中,对排采阶段进行合理划分,并根据排采阶段控制流压、套压、流压降幅、套压降幅和液面高度等参数,可有效减小压敏效应、贾敏效应、速敏效应等储层伤害。合理的合层排采管控有助于实现控制产气量稳定平稳上升、煤层气井长期稳产与高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洪水地区位于沁水盆地东缘中部,15号煤层是该区主要的可采煤层之一,根据区内煤层气参数井测试数据、试井资料及煤炭地质勘查资料,对15号煤层储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15号煤层为高变质程度的贫煤,煤储层渗透率在0.047~0.1lmD,属低渗透率煤层,储层压力梯度为0.402~0.965MPa/lOOm,平均为0.672MPa/100m,属于欠压地层,煤层含气量为9.02—20.67m3/t,平均16.18m。/t,含气量较高。整体来看,研究区属于低渗透、低储层压力梯度和临储比,高含气量的煤层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18.
排采制度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关键因素,尤其对于含气量较低的低煤阶煤层气井。为了确定低煤阶煤层气井排采初期的压降幅度,通过分析影响黄陇煤田煤储层渗透率变化的基质自调节作用和速敏效应,认为速敏效应是造成该区低煤阶煤储层在排采过程中渗透率变小的主要原因,提出以实验室煤岩心速敏实验数据和实验井生产统计数据为依据确定低煤阶煤层气井排采初期的压降幅度,得出了研究区煤层气井排采初期的临界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比较理论推导建立的4个煤层渗透率计算模型,对我国煤层气盆地已有物性参数进行计算,以预测其煤储层渗透率。将模型预测结果与现场试井渗透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4个模型的预测精度,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煤储层渗透率动态预测模型对我国煤层气部分区块的适用性。计算结果表明:在煤层气开发后期,汪-张模型的适用性较好,预测结果与现场数据基本一致,对煤层气开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煤层透气性系数可以准确评估煤层瓦斯的可抽采性能,指导煤层增透改造工艺。借鉴油气试井中的压力恢复曲线相关方法求解煤层透气性系数,建立适应于煤矿井下钻孔瓦斯流动的理论模型。采用半对数直线段分析方法,利用双对数、半对数压力恢复特征曲线,合理确定压力恢复曲线中期直线段起始点位置,准确计算中期直线段的斜率大小,继而计算煤层透气性系数。通过现场实例验证,并和径向流量法计算结果对比,其相对误差为13%~36.6%,平均误差为24.62%,验证了压力恢复曲线求解煤层透气性系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