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研究白垩纪植物演替与气候变化对认识现今生态环境形成过程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开鲁盆地义县组孢粉学的研究不仅丰富了该地区早白垩世孢粉学资料,也为该地区早白垩世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了依据。通过对开鲁盆地东北部钱家店凹陷钻孔QIV-65-136底部泥岩样品分析,获得了丰富的孢粉化石,并建立了Cyathidites-Pinuspollenites-Protoconiferus组合。根据典型分子时代分布、重要种属含量上的变化及横向组合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层位相当于义县组。孢粉植物群反映的植被景观为在湖盆的周围山地生长着松科高大乔木,伴有罗汉松科、杉科及少量苏铁科、南美杉科、掌鳞杉科等植物,林下、湖岸地区生长着桫椤科、紫萁科及莎草蕨科等蕨类植物。整体面貌以针叶植物为主,所处的气候环境为湿润的暖温带-亚热带。  相似文献   

2.
新疆乌恰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基于新疆乌恰地区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51属77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和晚期两个孢粉植物群。早期孢粉植物群以裸子植物松柏纲松杉目为主,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和杉科;晚期孢粉植物群的主要成员与早期孢粉植物群基本一致,不同的是掌鳞杉科植物含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古生态、古气候、沉积环境及古地理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乌恰地区早白垩世气候属于亚热带干燥或半干燥型,早期气候温暖干燥,晚期气候暖热半干燥。孢粉学资料显示乌恰地区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成员多样,既有来自山地的松杉目植物,又有生长于沼泽湿地的苔藓植物,反映了当时古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植物群落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锡林浩特煤矿侏罗纪红旗组下部首次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孢粉化石26属39种。根据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及地层分布将其命名为Dictyophyllidites-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时代属早侏罗世晚期,与华北区、东北区及西北区同时期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能很好地对应。此外,通过孢粉化石组分研究,确定该区早侏罗世古植物主要为掌鳞杉科、松柏类、苏铁科、桫椤科、双扇蕨科等,古植被类主要为针、阔混交林,进而推断该期为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偏湿润的古气候。  相似文献   

4.
新疆拜城早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新疆拜城地区下白垩统舒善河组发现的29属48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研究区早白垩世早期孢粉植物群。舒善河组孢粉植物群以松杉目掌鳞杉科的优势和真蕨目海金沙科的繁茂为特征。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早白垩世早期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特征。掌鳞杉科植物是耐干旱和耐热的乔木和灌木,当时掌鳞杉科和海金沙科植物在亚热带气候下都很常见,表明拜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古气候属于亚热带干燥型,气候炎热干旱。孢粉植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地理分布明显的分带性显示该区早白垩世早期古地理具有复杂多样的景观,包括山峦、山谷、山涧、河流三角洲沼泽和沼泽湿地等。  相似文献   

5.
新疆乌恰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对新疆乌恰地区中侏罗统塔尔尕组33属48种孢子花粉化石的研究,建立了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孢粉植物群。塔尔尕组孢粉植物群以包括掌鳞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南美杉科和杉科的松杉目的优势和包括桫椤科、蚌壳蕨科、紫萁科、海金砂科和双扇蕨科的真蕨目的次优势为特征。根据孢粉植物群的特征,探讨了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古生态、古气候和古地理特征以及古环境与油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乌恰地区中侏罗世晚期气候属于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型,巴通期气候相对湿润,卡洛夫期气候变干,开始趋于干旱。孢粉植物群的生物多样性和植物地理分布的分带性反映,该区中侏罗世晚期具有山峦、河流、湖泊、沼泽、三角洲等多样古地理景观。孢粉学资料显示,乌恰地区在巴通期暖热和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湖泊和沼泽沉积有利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泰宁白垩纪红层盆地由朱口、梅口、龙安3个盆地组成,盆地内出露的岩石地层为沙县组和崇安组。近期工作,首次在龙安盆地沙县组采获植物化石和孢粉化石,梅口盆地崇安组采获孢粉化石。根据植物化石及孢粉组合特征,沙县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早、中期,相当于赛诺曼期-土仑期(Cenomanian-Turonian);崇安组为晚白垩世晚期,相当于康尼亚克期-马斯特里赫特期(Coniacian-Maastrichtian)。依据泰宁梅口盆地崇安组孢粉组合特征,建立晚白垩世晚期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 minor组合,以代表福建白垩纪第Ⅵ孢粉组合。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块东北缘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孢粉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成龙  刘雪松  张梅生 《地质通报》2019,38(7):1089-1094
报道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红庙子盆地鹰嘴砬子组的孢粉化石,建立了Cicatricosisporites-Abietineaepollenites-Piceites组合,该组合的主要特征为:以裸子类双气囊花粉和海金沙科孢子为主,含一定量裸子类无气囊花粉,未见被子类花粉,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对比。一些具有早白垩世时代意义的孢粉化石,如Cicatricosisporites sp.,Cicatricosisporites undulates和Cicatricosisporites implexus的出现,表明鹰嘴砬子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根据孢粉化石资料,推测华北地块东北缘地区在鹰嘴砬子组沉积时期古植被面貌以松科和杉科组成的松柏类针叶林为主,林下生长着真蕨类。古气候相当于湿润-半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8.
吉利明  雷怀彦 《地层学杂志》1997,21(1):32-38,T001
对甘肃南部徽成盆地东河群进行了孢粉研究,在上部的化垭组首次发现了一些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以Cicatricosisporites Hsuisporites Clasopolis为代表,蕨类植物孢子占明显优势,以海金砂科、水龙骨科和卷柏科为主;裸子植物花粉以掌鳞杉科最常见,还有松科及麻黄科花粉。经孢粉组合特征和属种地史分布对比分析,认为化垭组的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可能为早白垩世中期,东河群的上界也为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报道了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鸽子山化石点下白垩统龙江组孢粉化石,共鉴定49属70种。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占主要地位,主要为气囊分化不完善的“古老型”花粉,南洋杉科、松科、罗汉松科和苏铁类花粉占有一定比例;蕨类植物孢子占次要地位,主要为桫椤科孢子,石松科、海金沙科、卷柏科孢子有一定含量;被子植物花粉少量出现。依据组合面貌,将其命名为Cyathidites--Taxodiaceaepollenites--Tricolpopollenites组合。根据特征分子推断,该孢粉组合所指示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孢粉母体植物生态习性反映鸽子山地区早白垩世晚期的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并可能伴有季节性干旱。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白垩系陆相红层是中国南方晚中生代陆相红层沉积的典型代表,但也因红色沉积中匮乏古生物化石材料,严重制约了关于四川盆地白垩系红层的地质时代及其古环境背景的理解。本研究基于川北苍溪地区白垩系苍溪组—白龙组岩芯和地表露头剖面样品展开孢粉学研究。研究发现在川北地区白垩系红层沉积特别是灰绿色沉积夹层中富含孢粉化石,孢粉组合中化石组成较为单一,以晚中生代典型化石分子Classopollis占绝对地位为特征(80%),其次是蕨类孢子,未见被子植物花粉。蕨类孢子以Cyathidites和Deltoidospora(平均1.4%)为主,其次为Osmundacidites(平均0.8%)。根据主要孢粉类型的亲缘关系研究,四川盆地该时期为以Classopollis母体亲缘植物掌鳞杉科(Cheirolepidiaceae)为主的单一森林群落及少量矮生植物组成,干旱气候盛行。化石组合中,本研究首次在川北地区发现了零星Dicheiropollis花粉粒,尽管丰度极低,但其具有跨时短、地理分布典型的特点。首先指示了川北苍溪组、白龙组沉积时代可能为Valanginian至Hauterivian期。其次根据Dicheiropollis的地理分布资料,本研究认为中国东南部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孢粉植物群省与西藏—塔里木Dicheiropollis孢粉植q物群省的界线至少移动到四川盆地东部,推测早白垩世特提斯洋沿岸植物地理分布可能比早期研究中提出的区域范围更宽。  相似文献   

11.
西藏羌南坳陷中侏罗统夏里组硅化木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建清  杨平  陈文斌  陈文西  付修根 《地质通报》2007,26(12):1692-1696
首次在羌南地区的地层中发现了硅化木化石,对硅化木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将地层定为中侏罗统夏里组,硅化木初步定为南洋杉。同时,孢粉组合的特征反映出该区中侏罗世具干旱古气候特点。结合前人晚三叠世硅化木的发现,对羌塘盆地的性质及演化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在实测四棵树剖面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其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5个孢粉组合:1)Cameratitriletes和Zonotriletes-Protopinus-Cycadopites组合,2)Cyatheaceae-Pinaceae-Cycadopites组合,3)Cyatheaceae-Pinaceae-Quadraeculina-Cycadopites组合,4)Cyatheaceae-Quadraeculina-Piceaepollenites组合和5)Cyatheaceae-Clas-sopollis-Pinaceae组合,分别产于上三叠统的小泉沟群、下侏罗统的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结合岩性和沉积及区域资料,将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定于38层和39层之间。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坦合力公社果勒半沟剖面原大磨拐河组上部首次发现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计有38属82种,可确定为Cyathidites-Quadraeculina-Neoraistrickia组合,该组合见较多的中侏罗世早期常见分子,通过对比确定其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并据此将该套岩石组合从原白垩纪大磨拐河组解体出来。通过地质时代对比,结合岩石地层特征,将该套地层重新厘定为中侏罗统万宝组上部。通过对万宝组孢粉组合的生态习性的研究,该时期研究区的古植被类型为针-阔混交林,古气候属于亚热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偏湿润。此外,该孢粉组合与中国北方侏罗纪第一次升温事件期间的孢粉在面貌特征上极相似,为古植被在中国北方侏罗纪第一次升温事件上的响应。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地,含煤岩系赋存在侏罗系延安组中,延安组岩石组合以灰白色砂岩、灰色粉砂岩、灰色泥岩为主,夹多层煤层;延安组上覆直罗组以灰色、灰绿色砂岩、灰色粉砂岩、紫红色泥岩为主。通过对乌兰木伦地区武家塔露天煤矿剖面延安组和直罗组孢粉化石分析,在延安组中识别出Cyathidites-Lycopodiumsporites-Neoraistrickia-Cycadopites孢粉组合带,以桫椤科、石松科孢子繁盛,紫萁科孢子和单沟/原始沟类、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发育,卷柏科孢子及柏科花粉较常见为主要特征,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阿林期—巴柔期)。根据延安组孢粉母体植物的生态环境分析,本区在这一沉积时期的气候属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气候。直罗组孢粉化石较少,主要见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 parvus,Concentrisporites fragilis,Cycadopites spp.等。综合地层岩性、孢粉组合及古植被分析,延安组到直罗组沉积时期总体上呈现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向半干旱—干旱炎热型的气候...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且末县江尕勒萨依村杨叶组首次发现了大量孢粉化石。经鉴定共计37属81种,根据孢粉化石组合特征及地层分布将其命名为Cyathidites-Neoraistrickia-Disacciatrileti组合,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与西北区、华北区同时代地层中孢粉组合可以很好的对比。通过研究孢粉组分与母本植物的亲缘关系,得出中侏罗世早期江尕勒萨依地区植被主要由真蕨类植物、石松类植物和乔木的松柏类及苏铁类组成,反映古气候为热带-亚热带湿润气候。  相似文献   

16.
新疆拜城阿合组、阳霞组及克孜勒努尔组的孢粉组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拜城地区中生代陆相地层非常发育.作者在阿合组、阳霞组和克孜勒努尔组中获得了不少的孢粉化石,共鉴定有58属,93种,其中2新种和2新联合种.  相似文献   

17.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  相似文献   

18.
新疆乌恰县莎里塔什组生物地层新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乌恰县塔塔村下侏罗统莎里塔什组孢粉植物群的研究,共发现孢粉22属26种,植物化石12属15种。根据这些孢粉化石建立了一个孢粉组合,命名为Cyathidites-Classopollis组合,再根据侏罗纪的标志植物锥叶蕨(Coniopteris)的存在,将莎里塔什组的时代确定为早侏罗世,为乌恰地区早侏罗世生物地层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池建强  靳军  肖继南  罗正江  师天明  阿丽亚  周小虎  许帅帅  冯婷 《地质论评》2021,67(6):67120001-67120002
四棵树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西段乌苏市境内,蕴含丰富的油气和煤炭资源。由于匮乏化石证据,制约四棵树凹陷侏罗纪地层的地质时代的确定。对西山窑组沉积环境和孢粉分析研究,恢复重建了其古环境,探讨了本区中西山窑时期的植被演替及环境演变。西山窑组岩性以泥质细砂岩、浅灰绿色泥岩、粉砂岩、泥岩为主。通过对孢粉化石分析研究,建立了Cyathidites minor—Osmundacidites —Cycadopites—Disacciatrileti(COCD)孢粉组合。组合中蕨类植物孢子与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大体相当,蕨类植物孢子以紫萁科的Osmundacidites为主,桫椤科孢子也有一定含量,其他常见分子包括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等,裸子植物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含量为主,均为我国侏罗纪常见属种。通过对西山窑组孢粉植物群的分析,认为西山窑组孢粉组合时代属于中侏罗世早期,该孢粉植物群总体上反映了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特点,植被类型以针阔混交林为主。  相似文献   

20.
辛存林  张亚梅  季健健  王露菡 《地质学报》2018,92(10):1985-2001
本文对产于甘肃窑街中侏罗统窑街组地层的植物大化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现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植物群由31属63种组成。其中,银杏类植物7属23种,真蕨类植物7属14种,松柏类植物7属11种,苏铁类植物5属10种,楔叶类植物4属4种,分类位置不明化石1属1种。在研究植物群组成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植物化石埋藏类型与化石类群生态学的分析,重建了古植物群落,总结了窑街植物群的古生态特征,并划分出四个群落,即划分为近岸湿地群落、山间低地—缓坡群落、山间高地群落、旱生群落等四个群落。根据植物群的整体特征、植物类群之间的比例关系、特征分子及其古生态特征及孢粉植物群特征,推断甘肃窑街盆地中侏罗世古气候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气候。Brachyphyllum及茨康目植物化石的存在,表明甘肃窑街中侏罗世气候环境存在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