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1980—2015年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中地区典型暴雨发生前纬向风场变化及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通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波Eliassen-Palm(EP)通量特征分析为汉江流域暴雨潜势预报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指标;暴雨发生前,33°N附近200 h Pa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 hPa为EP通量辐散区,这种垂直分布模型是暴雨前期的有利形势,随着纬向风减速趋势加快,EP通量辐散区扩展并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与8月相比,7月暴雨强度更强,暴雨范围更广,纬向风变化更明显,200 hPa的EP通量辐散更强。若简单地将盛夏暴雨整体进行研究,会影响对不同月份瞬变波活动及大气环流变化趋势的诊断,造成诊断偏差且难以准确反映瞬变波与暴雨的联系。因此在讨论盛夏季天气尺度瞬变波与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时,应按月份讨论。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0-2018年ERA-5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江流域汉中地区典型暴雨发生前纬向风场变化及天气尺度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通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瞬变波EP通量特征分析为汉江流域暴雨潜势预报提供一个有利的参考指标;暴雨发生前,33°N附近200hPa附近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hPa为EP通量辐散区,这种垂直分布模型是暴雨前期有利形势,随着纬向风减速趋势加强,EP通量辐散区扩展并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7月较之8月,暴雨强度更强、暴雨范围更广、纬向风变化更明显、200hPa以上EP通量辐散更强。若简单地将盛夏暴雨整体进行研究,会影响对不同月份瞬变波活动及大气环流变化趋势的诊断,造成诊断偏差且难以准确反映瞬变波与暴雨的联系。因此在讨论盛夏季天气尺度瞬变波与对流层环流的相互作用时,应针对不同月份分开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0—2018年ERA-Interim全球再分析资料,对汉江上游汉中地区暴雨过程纬向风场及瞬变波活动Eliassen-Palm(下简称EP)通量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尝试将瞬变波EP通量特征分析应用到汉江流域典型暴雨过程动力特征研究中,天气尺度瞬变波EP通量的辐散可以表征天气尺度扰动的强迫作用,根据热成风原理,角动量和热量的沉积耗散会进一步影响纬向环流的变化。大气中高层瞬变波活动特征可作为提前量反映汉江流域暴雨的发生。(2)暴雨发生前,30°N附近200 hPa有纬向风减速中心,对应200 hPa为EP通量辐散区,EP通量辐散区扩展加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这种大气波动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对暴雨发生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欧洲气象中心客观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1983年梅雨前后辐散风环流的变化,得出:夏季北半球由海陆和地形纬向加热不均匀引发的纬向垂直环流,对副热带高压维持的贡献,就全球来说,与经向环流相当;就亚洲季风区来说,纬向环流起主要作用。特别是由孟加拉弯辐散源上升进入西太平洋下沉的次级补偿环流,是盛夏维持西太平洋高压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仇永炎  熊文全 《气象科学》1993,13(3):261-268
本文从1980—1988共9年ECMWF的7层资料选出所有发生在长江中下游连阴雨和连晴这两类事例的逐日数据,分类对温、湿、压、风以及计算的速度势和辐散风,进行综合平均,探讨这两类事例期间环流特别是热带环流的差异。结果指出,这两类局部地区的天气现象与副热带急流、东亚Had ley环流、以及行星尺度辐散风场相联系。而这些行星系统的差异,除去强冷空气活动外,可能与副高中心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琳  于卫东  刁新源 《大气科学》2008,32(5):1083-1093
大气环流的变异是热带印度洋偶极子(IOD)事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风场旋度分量和散度分量角度出发,利用观测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对IOD事件发生时热带印度洋海区上空的大气环流变化进行了分析,揭示出风场不同分量在IOD事件期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印度洋大气环流系统在IOD事件期间,旋度分量和散度分量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明显的一阶斜压形式,而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明显的对称分布特征。对低空(850 hPa)来说,无辐散流函数距平场在IOD事件正位相期间表现为关于赤道对称的一对反气旋式环流;无旋度分量在IOD事件正位相期间的响应表现为东印度洋辐散、西印度洋辐合;大气环流的两种分量场均可以在赤道印度洋地区产生距平意义下的纬向东风,正是这种形式的距平东风使得IOD事件依靠海气系统正反馈机制得以维持和发展。而高空(200 hPa)大气环流形式刚好与850 hPa相反。  相似文献   

7.
北半球30 hPa环流春季转变过程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65—1986年30 hPa逐日高度、温度资料和月平均臭氧资料,对环流的春季转变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50°N以北极冠地区高度场涡动方差E指数小于4×104(dagpm)2的初日可以作为30 hPa自然天气季节进入春节的近拟度量;冬末至早春环流在压、温和经、纬向风场方面均有显著变化;定常和瞬变涡旋动量、热量通量和通量辐散(合)的时-空变化特征明显;春季转变早、迟两类情况下极区平流层热源——臭氧在经向、纬向和垂直分布方面呈现异常。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一个包含了Newton冷却Rayleigh摩擦以及▽~4水平扩散等耗散作用的定常、斜压、线性初始方程三维谱模式,研究了中、高纬度理想化的大尺度地形以及北半球实际地形的动力强迫作用对于行星尺度的大气定常波的影响。计算结果证实了简化的β平面正压理论的定性结论。地形动力强迫作用所导致的大气定常波具有相当正压的垂直结构,其对应的扰动流场在中、高纬地区旋转(无辐散)分量占据主导地位,而辐散(无旋)分量则主要集中在低纬区域。北半球实际地形所强迫的大尺度扰动,主要表现为纬向波数为2的行星波,其中青藏高原的贡献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相对而言,落基山和恪陵兰高原的贡献则是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9.
东亚寒潮冷空气的传播和行星尺度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1980—1984年冬季19次东亚寒潮爆发过程中低频扰动的传播特征和行星尺度作用。揭示出冷空气的向南传播主要是一种低频模态的10—20天周期的振荡。另一方面,与寒潮爆发有关的西伯利亚冷高压作为北半球冬季对流层的主要冷源会导致一系列行星尺度过程的响应。这主要表现为辐散环流的上升支迅速地从印尼—马来西亚地区东移到东太平洋,使正常的沃克环流反向。这种情况十分相似于由非厄尔尼诺年到厄尔尼诺年辐散环流的运动。从动力学上,这种辐散环流有利于东太平洋以及北美西岸的天气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陆汉城  葛晶晶  钟玮 《湖北气象》2010,29(2):105-110,147
从中尺度组织化深厚湿对流具有强烈的辐散风效应和强垂直运动的观测事实出发,评述了平衡流和非平衡流在对旋转风和辐散风的诊断分析中的作用和不足,介绍了准平衡流的原理、计算方法及其分别在台风暴雨和梅雨锋暴雨诊断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准平衡流能真实反映涡散共存的大振幅垂直运动特征,暴雨区的垂直环流中有50%~70%归于准平衡流部分,准平衡流可以描述致洪暴雨过程中具有较长生命史组织化过程的深厚湿对流系统中垂直运动的主要部分,准平衡流场具有涡散运动共存的特征,准平衡流分析方法在中尺度深厚湿对流系统诊断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Utilizing the wind data at 200 hPa in recent 13 years,the global tropical divergent wind fields fromMay through October have been calculated.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enter of the strongest divergentwind is located in the region from the South China Sca to the West-Pacific.The maximum monthly variation,however,of the divergent wind fields is found in India and the region of the Bay of Bengal.  相似文献   

12.
13.
14.
分析了影响南海的几类台风路径所对的200hPa辐散风场和速度热场的特征,发现200hPa辐散风场对台风路径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1)200hPa辐散风场表征的季风环流结构的差异决定着台风路径扣期趋势;(2)西太平洋副高所对应的辐散风次级辐台线的走向和西伸程度指示着信风特征,影响台风未来的路径;(3)台风一般向辐散中心以外的次级辐散线西侧2个经距的位置移动,用辐散风环流的物理意义和台风受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850 hPa、200 hPa月平均风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25°N日期资料及福建省25个代表站(县)5—7月的降水资料为基本分析素材。首先标定福建入夏异常的标准与年例,其次揭示850 hPa2、00 hPa 6月风场与异常年例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了对福建入夏早晚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在低层索马里-阿拉伯海区的越赤道气流强劲,南海至东亚低纬区域西南风偏大,西太平洋区域低纬度地区南风减弱、东风强劲,且东西风交汇区偏西;而在高层辐合区东风范围偏大,索马里-阿拉伯海区的区域东风风速强劲,青藏高原南侧和副高主体季节性位移的关键区以吹东风为主,东亚区域经向度小,位于青藏高原至我国东部区域范围内,形成一逆时针“距平”风环流;在此高低层风场特征的匹配下,有利于福建提早进入夏季;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6.
耿全震  黄荣辉 《气象学报》1996,54(2):132-141
研究了1982/1983年12—2月对流层上层由辐散风和瞬变的涡度通量所产生的涡度源异常对定常波异常的强迫作用。结果表明,瞬变的涡度通量辐合的异常有抵消或耗散辐散风产生的涡度源异常的趋势;定常波的异常是在这两种强迫力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同时还表明,对1982/1983年的情况,热带和赤道中东太平洋上的涡度源异常以及中纬度北太平洋上的涡度源异常都对太平洋/北美地区的大气环流异常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Summary In this paper, a procedure for the computation of the divergent part of wind from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data is described. This divergent part is included in the global analysis scheme and its impact is studied by computing the vertical velocity, velocity potential etc., using the analysed fields with and without modifying the divergent part and also making 24 hr and 48 hr rainfall forecasts.Results show that magnitudes of vertical velocity were increased when the divergent part was modified in the wind analysis. There were also changes observed in the analysed wind field over convective regions and the changes over the oceanic regions were higher, suggesting that the impact of divergent part is more pronounced over data sparse regions. Marginal increase was observed in 24 hr and 48 hr rainfall forecast over the Indian region. The area averaged rainfall forecast at each time step in the first 6 hours of model integration was also higher in the case when the wind field contained the divergent part.To sum up, it can be stated that the inclusion of the divergent part from OLR data in the initial wind field has brought ou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wind analyses and rainfall forecast.With 12 Figures  相似文献   

18.
The forcing of anomalous divergent wind and transient vorticity fluxes to the anomaly ofstationary waves of DJF (December—January—February) 1982/1983 is studied.The results showthat the anomaly of the transient vorticity flux convergence tends to cancel or dissipate the anomalyof the vorticity sources generated by divergent wind.The stationary wave anomalies are maintainedby both of these forcings.It is also found that,for the DJF 1982/1983 case,both of the vorticitysource anomaly over the tropical and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and that over the midlatitude NorthPacific are important to maintain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omaly over the Pacific/NorthAmerica region.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冬季太平洋海温场及滞后0—6月的欧亚500hPa高度场的联合REOF相关分析发现,与500hPa环流异常相联系的冬季海温异常分布可分为三种类型:EC型、KC型和WD型,其异常中心区域分别对应于赤道中东太平洋——加利福利亚海流区、黑潮区和北太平洋西风漂流区。各型海温异常对欧亚500hPa环流具有不同的滞后影响特征,滞后0—3月的影响区主要是低纬度地区,4个月以后可达中纬度地区,尤其是对我国东部上空环流的影响。无论是中纬度海洋还是低纬度海洋均可对滞后4个月以后的东亚中纬度环流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与长江流域旱涝相联系的全球低频环流场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通过对梅雨前后低频风场和速度势场的分析,发现全低频风场 仅在长江流域的旱年及涝年表现现显著的不同,而且在同一年的夏季降水变化的不同位相中也表现出明显相反的环流分布。着眼于1980,1988年两年,我们发现这种不同与低频速度势场的波动有关。1980年降水与东亚季风区内人工频振荡的北传以 半球高纬的涡旋列不断东移相联系。而1988年降水变化则是与源于热带太平洋中部的小代频涡旋北进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