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格里曼苏铜矿产于库山河群(C1k)砂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地层控制,浅色砂岩与紫色砂岩的交互带是铜矿体产出的最有利层位.通过对含矿砂岩胶结物的研究,认为赋矿砂岩中胶结物类型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泥质胶结和铁质胶结4种,常见的胶结物组合类型有碳酸盐—硅质胶结组合、碳酸盐—泥质胶结组合、硅质—泥质胶结组合、铁质—泥质—碳酸盐胶结组合;矿化常发生于具碳酸盐—硅质胶结组合的砂岩中,铜矿物与硅质胶结物伴生.通过对含矿砂岩胶结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到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流体.认为矿床成因为沉积成岩成因,古陆的风化剥蚀提供了基本的成矿物质,沉积物的搬运沉积形成了矿源层,成岩作用时期由于有机质及细菌的作用、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在成岩流体的迁移下造成了铜质的局部再富集,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铜矿体.  相似文献   

2.
南非巴伯顿绿岩带无花果树群标志着构造作用和具有重要意义的陆源和火山碎屑沉积作用的开始,而在此之前则主要是一期火山喷溢作用阶段。绿岩带南部,下无花果树群整合于昂韦瓦克特群之上,并可归纳为两大类:(1)由火山碎屑和被改造过的火山岩屑组成的火山碎屑沉积;(1)非火山成因的陆源砂岩和砾岩沉积.这两类岩石可改进一步分成六个岩相。无花果树群下部岩组的岩相分为两个相组合:(1)水下三角洲前缘组合,由细粒气降火山碎屑和有微弱造的火山碎屑与再沉积的陆源砂岩和砾岩组成;(2)陆上组合,它被解释为冲积扇表面湍急的季节性河流作用形成的砂岩及砾岩。地层层序具向上变粗的特点,底部以粉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到顶部则为中砾岩和粗砾岩,这是扇形三角洲向相对较浅的静水水体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层序特点。砾岩碎屑成分表明,这些粗粒沉积物的物源就是下伏的绿岩带岩石或同期火山岩。绿岩带抬升部位的侵蚀作用显然仅限于浅层。在扇形三角洲几个进积旋回形成过程中,构造运动和火山活动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浙江中西部永康盆地及金衢盆地白垩系冲积扇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众多中小型白垩纪盆地中,分布着河湖相红色沉积岩夹火山岩的白垩系上部地层。作者对位于浙江省金华地区永康市和义乌市境内的2条剖面进行了研究,即金衢盆地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的铜山岩中戴组剖面和永康盆地早白垩世晚期的方岩景区方岩组剖面,认为其主要为冲积扇沉积,具有多套沉积旋回的陆相碎屑岩准层序组,沉积特征表现为:下部紫红色块状砾岩、砂砾岩,夹泥质粉砂岩,局部有紫红色凝灰岩及深灰色玄武岩;上部棕褐色钙质粉砂岩与泥质粉砂岩组成不等厚互层,产恐龙化石Chilantaisaurus zhejiangensis;具有大型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其中扇根亚相的砂砾岩为槽流沉积和辫流水道沉积,扇中亚相的片状或席状砂岩为漫流沉积,漫流成因的片状或席状砂岩可能成为良好的油气储集体。此研究成果对中国南方小盆地白垩系扇根—扇中碎屑岩的沉积特征及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砂岩透镜体 / 泥岩接触带钙质界壳是含油气盆地泥岩(烃源岩)-流体(油、气、水)-砂岩(储集岩)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产物。烃源岩-地层水相互作用生成的有机酸促使烃源岩中矿物、特别是碳酸盐矿物的溶解。烃源岩中生成的烃类流体和地层水,在驱动力的作用下,向临近的砂岩透镜体内运移,同时携带含碳酸盐的有机酸一起运移。烃源岩-水溶液作用后的流体重新进入到一个新的储集岩,在新的物理化学环境中要与储集岩再次发生作用。流体与储集岩作用的直接结果是方解石和白云石沉淀到储集岩中,它们将占有原岩的部分孔隙空间,形成胶结物,进而形成钙质界壳。这样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晚期胶结物,主要为含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砂岩透镜体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与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存在很好的负相关性。钙质界壳的存在使得孔隙结构也发生变化:原生孔隙被碳酸盐胶结物充填,发育的次生孔隙是碳酸盐胶结物的晶间和晶内微孔隙;压汞曲线较陡,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高;喉道偏细,分选较差。东营凹陷牛35井沙三中段2 939 ~3 003 m井段6个主要砂层组的精细解剖表明,砂岩透镜体 / 泥岩接触带钙质界壳是控制砂岩透镜体成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沈95区块砂岩储层中钙质夹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钙质夹层是控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沈95区块钙质夹层十分发育,利用丰富的岩心、测井资料,识别并探讨了钙质夹层的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表明:本区钙质夹层是早期无铁碳酸盐与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形成的两期夹层;早期钙质夹层主要分布于泛滥平原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晚期钙质夹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前缘亚相,且一般位于砂泥岩接触带,厚层砂岩顶底部碳酸盐胶结物较中部高.早期钙质夹层是沉积期、成岩早期,蒸发作用使富钙孔隙水中的钙质沉淀形成的;晚期钙质夹层是在有机酸作用下,Ca2+、Mg2+在烃源岩(泥岩)中溶解,再于储集岩(砂岩)中沉淀形成的.根据夹层的分布规律可以更有效地挖掘剩余油.  相似文献   

6.
朱莲芳 《沉积学报》1988,6(1):39-49
酒西盆地下白垩统陆相碎屑岩胶结物的形成关系到油气储集的重要问题,富铁的洪积扇沉积体系和非富铁的河流一湖泊沉积体系形成两种不同的胶结物组合类型,平面上可分为三带胶结物:混合胶结带、铁镁胶结带和浓聚成岩带。盆地边缘带是以铁、泥、钙为主的混合胶结物,中间为以碳酸铁镁矿物的白云石、铁白云石为主的胶结物,盆中带形成胶结物的浓聚成岩层,事实证明过渡的铁镁胶结带是最富于聚集油气的地带。本文还在纵向上探讨了泥质粘土矿物和碳酸盐胶结物的成岩变化。  相似文献   

7.
沉积岩对楚雄盆地砂岩铜矿成矿的控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产于白垩系地层层位中,矿床与盆地内的下部含煤建造,中部的红色含铜碎屑岩建造和上部白色膏盐建造关系密切,含矿岩系具有向上变细的剖面结构,矿化常形成于不整合界面以上的一定范围内,含矿岩石以细砂岩为主,铜矿化与胶结物总量和钙质,硅质磁结物有关,并形成了浅色岩层过渡的氧化-还原界面附近,沉积成岩作用对矿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是我国典型的深埋海相碎屑岩优质储层,储集砂体物性好,但受碳酸盐胶结物影响导致非均质性较强。为了更准确地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带,通过精细岩心观察、大量薄片鉴定及碳氧同位素和阴极发光资料分析,对哈拉哈塘地区石炭系东河砂岩段碳酸盐胶结物宏观及微观沉积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前滨及上临滨相带砂岩含油性较好,不含油的含碳酸盐胶结物砂层主要有Ⅰ类生物潜穴型、Ⅱ类层理纹层型、Ⅲ类薄层灰质砂岩型和Ⅳ类钙质砂岩团块型4种岩性组合;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类型为方解石,其次为铁方解石,主要填充在溶蚀粒间孔及碎屑颗粒粒内溶孔中。东河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主要为有机酸脱羧成因,常见于Ⅱ、Ⅲ类岩性组合;少量生物成因及沉积暴露成因,主要见于Ⅰ类和Ⅳ类岩性组合。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δ13C较高的关键原因是东侧轮南低凸起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侵蚀溶蚀供给。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辽西凌源地区牛营子盆地邓杖子组地层剖面测制,结合岩石组合、沉积构造及相序叠置关系等因素分析研究,认为邓杖子组沉积环境为冲积扇相.邓杖子组下部岩性为灰色厚层—巨厚层中—粗粒石灰岩质砾岩,沉积环境为扇根亚相,由筛积物沉积、泥石流沉积组成;中部主要为灰绿色薄层中细粒长石砂岩、细粒钙质砂岩,夹灰色石灰岩质砾岩、含砂质灰岩等,由扇中亚相和扇端亚相组成;上部岩性为灰色中厚层—厚层夹厚层—巨厚层石灰岩质砾岩,沉积环境可识别出扇中亚相和扇根亚相,二亚相均由河道沉积和漫流沉积组成.  相似文献   

10.
王京  赵彦超  刘琨  王家豪 《地球科学》2006,31(2):221-228
从岩石学薄片观察、埋藏史恢复、成岩流体包裹体检测、地层水化学特征和砂岩、粘土矿物成岩作用及储层性能评价等入手,对鄂尔多斯盆地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下石盒子-山西组砂岩储层储集性能主控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成果认为:(1)工区下石盒子-山西组砂岩储层在早白垩世达到最大埋深(约4500m),强压实和高含量岩屑变形以及杂基充填粒间,使得砂岩原生粒间孔隙几乎完全丧失,储集空间主要为次生溶蚀孔隙,原生孔隙不发育;(2)碳酸盐胶结物和少量长石及岩屑在中等埋藏深度发生酸性溶蚀,而石英骨架颗粒和泥质、微晶石英杂基在深埋藏阶段发生碱性溶蚀,从而形成“酸性 碱性”叠加溶蚀次生孔隙带,成为控制工区目的层储层质量的主控因素;(3)粘土矿物演化剖面、地层水化学剖面和储层物性与储层岩屑、方解石、自生硅质和填隙物含量关系对比剖面,揭示大约在2670m附近存在一个重要的界面,在此界面之上为酸性溶蚀带,在此界面之下为先期酸性、后期叠加碱性溶蚀的深部次生孔隙带,其中在2670~2740m深度段为高孔高渗带,天然气沿此深度带优先充注.因此,这个带也是一个天然气高产带,在今后的勘探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辽西义县盆地义县组底部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辽西义县盆地下白垩统义县组底部发育有马神庙、老公沟两个沉积层。马神庙沉积层从下至上可以划分出6个沉积亚层,其下部复成分砾岩沉积层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洪(冲)积扇底部沉积相、洪(冲)积扇上的山洪冲槽充填相;中部为复成分砾岩夹凝灰质沉积层;顶部被中基性的火山岩覆盖。老公沟沉积层下部是以泥质粉砂岩为主的滨浅湖相、洪(冲)积扇向湖盆过渡的季节性河流作用形成的粗砂岩—含砾粗砂岩沉积相;顶部为一套滨浅湖相的膨润土化粉砂岩—膨润土—碳酸盐岩沉积岩石组合。义县盆地演化初期气候干旱,盆地边缘地势起伏较大,盆地边缘形成洪(冲)积扇、扇面上发育洪槽充填沉积作用,洪(冲)积扇向湖盆过渡区存在季节性河流;老公沟顶部湖泊相沉积指示受区域季节性变化的半干旱、频繁火山作用影响下,湖盆水深频繁波动的古地理、古气候的沉积特征。义县组底部沉积相表现了该盆地边缘向中心横向上的洪(冲)扇、季节性河流和湖泊沉积的三相发育的古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Schmidsippl剖面位于奥地利北钙质阿尔卑斯构造带内Gosau群典型地区。剖面出露的Bibereck组记录了一个海侵和沉积区海水变深过程。Bibereck 组之下是Santonian 晚期Hochmoos 组(Sandkalkbank段),主要为砂质、粉砂质灰色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泥灰岩,含少量双壳类碎片。Hochmoos组之上为灰色泥灰岩和泥灰质灰岩。Bibereck组下部显示变深到近滨-远滨过渡带区域;向上,泥灰岩指示细粒泥质远滨沉积,水深大致50~150 m;之上出现浮游有孔虫含量超过90%的泥灰质灰岩,代表着半深海沉积环境。生物地层数据显示采样层位整体位于浮游有孔虫asymetrica elevata 带,由Globotruncanita elevata 和Dicarinellaasymetrica 的共同出现来界定。钙质超微化石Calculites obscurus、Lucianorhabdus cayeuxii、Arkhangelsk iella cymbiformis 的出现指示属于钙质超微化石带CC17b/UC12,相当于Campanian初期。地层深度剖面上,Ca/Al比值和Catot含量显示海水来源的Ca在0~5 m地层内几近于零,向上快速增加;(Fe/Al)/碳酸盐显示两个峰值,代表更还原条件,分别位于4 m和10 m位置;K/Al比值的下降被解释为更潮湿气候条件;剖面上部Ba含量的增加显示向更低原始生产条件的变化;陆源矿物在剖面7 m以下保持稳定,之上一直到剖面顶部不断下降。生物地层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压顶面附近(现今埋深4400~6200m, 温度105~145℃) 砂岩中广泛出现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与超压流体活动关系密切.由于超压封闭和释放引起其顶面附近砂岩中的孔隙压力和水化学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可导致碳酸盐沉淀和易溶矿物溶解过程交替出现.根据腹部地区超压顶面附近深埋砂岩成岩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储集物性、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烃源岩热演化模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 含铁碳酸盐胶结物是主要的胶结成分, 长石类成分的次生溶蚀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 纵向上深层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出现15%~30%含量的地层厚度范围约在邻近超压顶面之下100m至之上大于450m, 碳酸盐胶结物出现大于25%含量高值带分布在靠近超压顶面向上的250~300m的地层厚度范围, 超压顶面附近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值的深度范围也是次生溶蚀孔隙(孔隙度10%~20%) 发育带的范围; 因晚白垩世以来深部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生烃增压作用, 导致在超压顶面附近砂岩晚成岩作用阶段深部富含碳酸盐的超压流体频繁活动, 所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受到了明显的与深部生烃增压有关的超压热流体和有机脱羧作用的影响; 超压流体多次通过超压顶面排放, 使得超压顶面附近砂岩遭受了多期酸性流体溶蚀作用过程, 形成了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   相似文献   

14.
张克信  骆满生 《地球科学》2000,25(1):102-102
东昆仑塔妥煤矿羊曲组呈断片分布,为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中的最年轻的一个构造岩片,前人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1~2].据本次塔妥煤矿羊曲组实测剖面研究,可将羊曲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性段:(1)砂砾岩段(TJy1),为灰白色、黄褐色、黄灰色、灰紫色中—厚层状复成分砾岩、石英砾岩、含砾石英质杂砂岩,夹深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为河流相产物.(2)含煤砂泥岩段(TJy2),为深灰色、褐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与灰黑色炭质泥岩互层,夹数层煤线及可采煤4层,发…  相似文献   

15.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盆地中砾石层的出现被认为是冲断岩席活动的记录,而在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通常可识别出100m级的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旋回层,它们被解释为构造高地重复隆升和溯源侵蚀的结果.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急剧的构造沉降主要是通过细粒级河湖相沉积补偿的,广泛的砾岩进积发生在构造活动的平静期.构造驱动的山脉隆升表现为砾岩地层呈楔状体,纵向河流水系发育;重力均衡回返所导致的山系隆升则形成以横向河流水系为主的板状砾岩沉积.从青藏高原腹地、周缘和外延海洋盆地的沉积记录中可获取重大构造变革时期的信息,也许是解决目前有关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高原隆升等时性或穿时性以及限定陆内变形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古近系储层碳酸盐胶结物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碳酸盐胶结物是东营凹陷砂岩储层的主要胶结物。东营凹陷中的碳酸盐胶结物在纵向上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含量具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而且厚度较大的含碳酸盐胶结物砂层在层位上主要分布于沙三段,其次分布于沙一段和沙二段,在沙四段钙质砂岩层的分布仅出现于凹陷周边的少许地区。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中部中央隆起带和南部斜坡带碳酸盐胶结物的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北部陡坡带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南部斜坡带大,而且在相同埋藏深度条件下,北部和南部都比中部的碳酸盐含量要高;在断裂构造带,碳酸盐含量分布分散,含量范围跨度大,而在洼陷带分布深度一般比较集中,含量范围跨度小。碳酸盐胶结物砂岩层发育的有利相带为近岸水下扇、水下冲积扇、深水浊积扇等分选较差的沉积相;而且碳酸盐总体表现为在粒度粗的砂岩中含量较高。在相同埋深条件下,砂岩层的厚度越小,碳酸盐胶结作用越强。当砂岩层围岩为碳酸盐岩或厚的泥岩时,在砂岩层内部易形成高碳酸盐含量、胶结作用强烈的含碳酸盐胶结物。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札达盆地剖面中地层的接触关系、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和岩相岩性特征,可将上新统河湖相地层划分为2个组、5个沉积相、8个岩段。古格组(N22g)一岩段为砾岩,属河流相沉积;二、三、五岩段以细碎屑岩为主,属浅湖相沉积;四岩段以含粘土质细碎屑岩为主,属深湖相沉积。托林组(N21t)一、二、三岩段为一套砾岩、含砾中粗粒钙质长石岩屑砂岩和中细粒砂岩的碎屑岩,为典型冲(洪)积扇沉积物。ESR法和古地磁法测年结果表明,古格组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晚期(4.40~2.47Ma);托林组形成时代为上新世早期(5.44~4.40Ma)。札达盆地为一同生断陷盆地,在上新世时期的构造运动过程中,盆地演化经历了水进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3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通过岩心观察,将克拉玛依油田三叠系克下组砾岩分为杂基支撑角砾岩(砾石成分同基岩)、弱胶结砾岩(严格意义上未胶结成岩)、泥质杂基支撑砾岩、砂砾质支撑砾岩和分选极好的细砾岩几种类型。通过岩心岩石特征与现代洪积扇沉积物特征对比,确定了每一类砾岩的形成环境。克下组沉积早期,气候干旱,洪积扇为干旱型,可与现代扎伊尔山山麓洪积扇(堆)沉积物特征相类比。克下组沉积后期气候变得潮湿,洪积扇类型逐渐转变为以河流作用为主,可与阜康市白杨河洪积扇沉积物特征相类比。克下组洪积扇在垂向上为向扎伊尔山后退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19.
沉积盆地的地层形态、岩相类型以及空间配置样式是构造事件的重要标识,沉积序列中特征岩石组分的出现标志着毗邻造山带隆升的初始启动时间,与物源区地层单元垂向叠置序列相反或相同的岩屑组分剖面分布则是幕式构造旋回的反映,在前陆盆地中砾石层的出现被认为是冲断岩席活动的记录,而在断陷盆地和走滑拉分盆地中通常可识别出100m级的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旋回层,它们被解释为构造高地重复姓升和溯源侵蚀的结果,最近的研究工作表明,急剧的构造沉降主要是通过细粒级河湖相沉积补偿的,广泛的砾岩进积发生在构造活动的平静期,构造驱动的山脉隆升表现为砾岩地层呈楔状体,纵向河流水系发育;重力均衡回返所导致的山系隆升则形成以横向河流水系为主的板状砾岩沉积,从青藏高原腹地、周缘和外延海洋盆地的沉积记录中可获得取重大构造变革时期的信息,也许是解决目前有关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高原隆升等时性或穿时性以及限定陆内变形调节机制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镜下薄片观察、电子探针分析、包裹体测试和物性分析数据,对松辽盆地北部地区下白垩统泉头组三、四段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胶结物的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泉头组三、泉四段地层平缓、埋深跨度小、成岩作用变化弱,碳酸盐胶结物主要受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控制;由物源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的曲流河水上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在岩性特征、分选磨圆和泥质含量等因素的影响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中期旋回相同沉积微相的储集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不同,并随着长期基准面上升而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由沉积微相和基准面旋回共同引起的沉积环境差异,而导致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规律性变化,是影响河流相储集层非均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