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标准E-ε模式得到的行星边界层厚度似乎太大,之所以如此,可归因于湍流动能(E)的耗散率(ε)方程,特别是方程中耗散生成和损失项的参数化方法。在大气边界层的模拟研究中,我们认为谱能储存部分的谱串级输送过程必须作为耗散生成的一部分加以考虑,并用特征长度lε表示。与标准模式一样,耗散局地生成和损失作用之间的“平衡”的不稳定性,当作正比于E2/E的量处理。文中提出E-ε-l湍流闭合方案,同时包含了混和长度lm和lε。虽然ε仍决定E方程中的耗散率,但其重要性减弱了。  相似文献   

2.
海陆风环流及其湍流特征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一个采用上实用的E-ε闭合方案的边界层模式。作为应用,模拟研究了海陆风环流、陆上和海上热力风边界层以及湍流特征。结果表明,海风环流中的湍流能量大于陆风环流中的。  相似文献   

3.
许丽人  赵鸣  汤剑平 《高原气象》2002,21(2):145-153
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4中,用level3及E-ε-l两种湍流闭合方法对原总体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使得中尺度模式中可以直接输出有关湍流量,并对地表通量参数化方案进行改进,进而对不同下势需如沙漠,植被上的有关湍流量和边界层特征量进行分析。研究中尺度系统中边界层结构的特征,本文主要从地表通量,湍流交换系数,湍流动能(q^2),温度脉动方差(θ^2)及风温廓线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方案能更好地反映边界层特征。  相似文献   

4.
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数值模拟研究(Ⅰ):数值模式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层积云是一种在湍流作用下形成的边界层云,在这种边界层中,层积云顶即边界层顶,云层和非云层耦合在一起,为了加深对这种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的理解,许多作者已经做了大量的野外观测和数值试验研究,然而在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湍流和云物理模式相互脱节的现象,针对这种缺陷,本文在湍流控制方程组中引入云滴控制方程,发展了一个新的用于研究海区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的数值模式,所建模式具有如下特点:(1)实现了云物理模式与湍流模式的相互耦合;(2)实现了云滴分档凝结模式和三阶湍流闭合边界层模式相互耦合,利用所建模式对大涡模拟对比试验所采用的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边界层模式能较合理地模拟海区层积云覆盖的边界层微湍流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边界层湍流通量参数化方案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对边界层湍流通量参数方案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尤其是对常用的一阶和湍流功能方案(11/2order)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以期为“九五”攻关任务-模式边界层参数方案的改进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6.
城市交通废气与低层大气臭氧形成和分布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建立了一个三维的边界层光化学模式,气象过程的模拟舍弃了静力近似的假定,模式由细网格、高分辨率并取湍流能量(E-ε)闭合的气象模式,提供较为细致的气流场和湍流场。文章中以汽车尾气和植物排放为光化学反应前体物的源,模拟了不同季节南京市的光化学过程以及臭氧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结果表明,夏季南京市的地面臭氧浓度远远高于冬季,臭氧分布有所不同。并且在不少地方出现较高的O3浓度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气流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在较高的高度上显得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小波变换(WT)对香港天文台飞机观测台风“妮妲”(1604)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在不稳定、不均匀的台风边界层中湍流涡旋的垂直传输作用。在0.1~5 Hz惯性子区内横风和顺风分量功率谱密度能较好符合-5/3幂律。小波分析显示:横风的小波功率谱峰值集中在1 km之下,顺风分量的小波功率谱峰值集中在1~6 km之间;眼区动量通量的主要贡献尺度为2.3 km,眼区外主要贡献尺度在1~2 km,中低层为较小尺度(< 1.0 km);湍流功能(TKE)的生成尺度主要集中在4 km之下。这项研究定量描述了南海北部台风边界层各个区域湍流结构的差异特征,讨论了对台风边界层通量参数化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郊区及城区边缘的大气湍流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霭琛  吕杰  张兵 《大气科学》1991,15(4):87-96
为了比较城市边缘地区和郊区大气边界层中湍流结构的差异,本文分析了1986年春、夏两季在北京市城市边缘地区和郊区两处大气湍流观测结果.结果表明,由于城市边缘地区的下垫表面具有较高数值的粗糙度,使其近地面层大气受到较强的动力影响,在其湍流速度分量谱曲线;无量纲化湍流速度分量标准偏差,σ_u/u*,σ_v/u*和σ_w/u*;以及无量纲化湍流耗散率φ_ε等湍流特征量在近中性层结条件下显示出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比较微弱.  相似文献   

9.
Ekman动量近似下中间边界层模式中的风场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了一个准三维的、中等复杂的边界层动力学模式,该模式包含了EKman动量近似下的惯性加速度和Blackadar的非线性湍流粘性系数,它进一步改进了Tan和Wu(1993)提出的边界层理论模型。该模型在数值计算复杂性上与经典Ekman模式相类似,但由于包含了Ekman动量近似下的惯性项,使得该模式比传统Ekman模式更近于实际过程。中详细地比较了该模式与其他简化边界层模式在动力学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经典的Ekman模式中,由于忽略了流动的惯性项作用,导致在气旋性切变气流(反气旋性切变气流)中风速和边界层顶部的垂直速度的高估(低估),而在半地转边界层模式中,由于高估了流动惯性项的作用,结果与经典Ekman模式相反。同样,该模式可以应用于斜压边界层,对于Ekman动量下的斜压边界层风场同时具有经典斜压边界层和Ekman动量近似边界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量纲分析方法由湍谱参数确定湍流交换系数K的形式,同时引进了较精确的大气长波辐射传输方程,对行星边界层(PBL)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逆温层中热力因子的时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周竞南  齐瑛 《气象科学》1991,11(2):130-143
本文建立了二阶矩闭合的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并模拟了Wangara资料第33天09:00—18:00时对流边界层的发展过程。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比较吻合,同时利用该模式研究了高阶矩模式模拟对流边界层的可行性,结果指出:二阶矩方程中的湍流扩散项对模拟对流边界层内的挟卷和反梯度现象起主要作用。而局地时间变化项仅影响对流边界层内的边界湍流扩散项。因此,假如处理好二阶矩方程中的湍流扩散项,高阶矩模式和大涡模式一样可以很好地模拟对流边界层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分析任意气压场在中性、非线性正压边界层中风场的调整问题。结果表明:任意初始风场,将向给定的气压调整。具体调整过程是通过绝对涡度振荡及粘性系数的耗散,其调整的时间尺度为[O(t^-3/2)],比自由大气地转适应时间尺度[O(t^-1)]快。  相似文献   

13.
王卫国  蒋维楣 《气象科学》1997,17(3):274-279
利用三维非静力能量闭合(E-ε)的边界层模式,以深圳海岸复杂地形进行了实际模拟。结果给出了该地区海陆风情形下气流和湍流孤变化特征。在海风发展盛期,气流方向由大面积的水域和内陆的位置决定,不规则海岸线对局地气流影响不大,夜间陆风时,不规则海岸线对局地气流影响较大,湍流能量高值颁在陆地上空的不稳定层内,水面上湍能很小。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上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14.
齐瑛  傅抱璞 《高原气象》1992,11(1):12-32
本文建立了一个二维定常大气中尺度数值模式,并用该模式讨论了由下垫面粗糙分布非均匀(局地动力强迫)和温度分布非均匀(局地热力强迫)而产生的局地大气环流与大气边界层湍流的相互作用。结果指出:下垫面存在温度分布非均匀时运动方程中的湍流交换项与水平气压梯项一样可促使局地热力环境的形成,由粗糙度分布非均匀强迫产生的局地环流与由下垫面温度分布非均匀强迫产和的局地热力环流间的非线笥相互作用是通过湍流交换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刘小红  洪钟祥 《大气科学》1995,19(3):347-358
本文将Stull提出的均匀网格下的过渡湍流理论推广到非均匀网格情形,推广的非均匀网格的过渡湍流理论满足Stull提出的对过渡矩阵系数的要求并具有清晰的物理意义。然后,将非均匀网格的过渡湍流理论应用于一维大气边界层数值模式中,对Wangara资料进行了模拟,并与均匀网格情形进行了对比。计算表明,非均匀网格的过渡湍流模式能很好地模拟Wangara大气边界层平均量与湍流量的变化;本文非均匀网格的过渡湍流理论的推广是可行的,它可能会在大气边界层数值模拟及其他方面(如:中尺度模式)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0年11—12月亚运会期间设在广州五山站的车载式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对广州地区晴天条件下的边界层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1) 折射率结构常数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间,受大气层结的抑制作用,湍流强度较弱,折射率结构常数的观测值约为10-17~10-18 m-2/3;白天,湍流在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的共同影响下,从底层大气向自由大气发展,观测值比夜间可增大两个量级,且在边界层顶部有较大阶跃。(2) 利用风廓线雷达谱宽资料可算出湍流耗散率,作为一种新的风廓线雷达二次产品,该参数对湍流的描述更为准确和细致。在晴天条件下,广州地区边界层顶从08时开始迅速上升,11时前后达到1 300 m左右,在日落前基本维持这个高度不变。   相似文献   

17.
中尺度数值模拟中的边界层多尺度湍流参数化方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在多尺度湍流理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将边界层湍流风谱与平均量的梯度相联系, 建立了边界层多尺度湍流参数化子模式, 之后放入MM5模式中进行了个例模拟研究, 并与MM5模式附带的M RF边界层参数化、Blackadar高分辨率边界层参数化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 多尺度湍流理论能够反映出实际大气边界层中热量垂直输送的规律, 将其用于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边界层物理过程参数化是可行的; 多尺度湍流参数化在地表层和边界层内各个层次上都着重考虑含能量最大的涡的作用以及水平热力不均匀性的影响, 因此在地形和下垫面比较复杂的区域, 对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模拟有进一步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0年1-2月深圳LAP3000型风廓线雷达资料,对湍流耗散率进行了估算,针对典型晴天条件下的湍流耗散率ε、折射率结构常数C2n、水平风速和风切变,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深圳地区低空大气ε的量级在10-7 ~10-1 m2 ·s-3之间,与理论模拟值基本一致;(2)时间分布特征表现为,2 km以下ε有很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晚和上午ε较大,下午及傍晚减小;(3)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ε随高度大致呈递减分布;ε量级达10-2.5 m2 ·s-3所在高度可作为深圳地区2010年1月14-15日边界层顶高度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气边界层湍流温度序列的信息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大气边界层内近地面的大气湍流温度时间序列,运用功率谱分析、信息熵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大气边界层内近地面的大气湍流特点,并对稳定层和不稳定层的大气湍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信息熵和功率谱指数是区别稳定层结和不稳定层结大气边界层湍流特征的指标,对造成两者之间的差别做出了对应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MM5中新边界层方案的引入和对比试验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勇  赵鸣 《气象科学》2002,22(3):253-263
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边界层方案,即E-ε-1方案,并用五种层结下的通量廓线关系计算地面通量,将其引入到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MM5中,并用新的边界层方案对江淮流域存季暴雨进行了短期模拟,与此同时,对新的方案和模式原有的各种边界层方案作了比较,对此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