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CDMA1X/GPRS网络采用VPN技术组建强地震观测网络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详细介绍了采用CDMA1X/GPRS网络组建天津市强地震观测VPN网络的技术流程与要点。通过该网络的组建,使天津强地震观测网络实现了自动监控、数据自动汇集、参数自动获取等功能,提高了天津强地震观测的自动化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天津市的震后灾害快速评估、应急及快速救援提供了技术保障,充分发挥了强地震观测在天津市防震减灾事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MPLS VPN技术进行简要分析,并以山东省临沂市费县芍药山乡的地震观测点为例,介绍如何使用MPLS VPN技术搭建地震行业网,并对山东省地震局现有的几种网络接入方式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地震监测无人值守子台数据链路传输时效性、准确性的需求,保障吉林省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链路畅通,提出了基于4G网络实现L2TP9 VPN备份链路的方案.重点介绍该建设方案的技术原理及实施方法,并在相关台站应用测试.结果表明,基于4G网络的L2TP+VPN备份链路方案可有效解决因运营商故障造成的链路中断问题.  相似文献   

4.
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是山西省地震局承担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档案因其完整性、准确性、系统性和安全性于2008年1月顺利通过了中国地震局、国家档案局的检查验收。论述了山西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档案收集和整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并对取得成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而为今后重大建设项目的档案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VPN技术在哈尔滨市地震观测台网的实际应用情况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前言     
"新疆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建设项目是我国"十五"期间"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重点工程项目的一部分,由新疆数字前兆台网、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动台网、乌鲁木齐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地震信息服务系统6个子项目组成.该项目自2002~2003年开始初步设计和勘选,2004~2005年铺开建设,2006年进行仪器安装调试,2007年全面进入试运行和分项验收阶段,从项目立项到通过验收,历时6年,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地震观测台站和相关技术系统,部分功能指标优于设计要求,并有所创新.项目的完成,标志着新疆地震观测科学、地震预测研究、抗震救灾指挥和地震信息服务等进入网络化的信息时代,对新疆防震减灾工作的深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目前。我国的地震观测系统和地震观测信号传输几乎完全依赖于公共通讯网络。但是,大地震常常严重破坏公共通讯系统,应对巨大地震的流动观测系统就提到迫切的日程。2007年,通过采用无线竞带接入技术,结合中国地震局数字地震观测网络技术,初步建成了应对巨大地震的应急流动观测系统,并在汶川地震现场观测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地震现场应急通信系统是一个集现场通信与传输、信息获取与处理、现场指挥、后勤保障于一体的地震现场流动应急指挥系统.在中国地震局的统一部署下,经过“福建省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建设,该系统已经成为“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宁夏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之网络设计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宁夏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信息服务分项项目组作为整个网络系统集成组,在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过程中,依据不同地震观测项目对信道速率、连续率、实时性、网络延时等通信要素的不同要求,考虑到不同节点的基础通信条件的差异,在采用平面星型网络拓扑结构作为总的通信策略的同时,实地考察、科学分析、统一规划、综合布局,对不同类型的节点分别采用不同的通信信道组合策略作为节点的接入方式,采用以OSPF为主要路由协议的多路由协议集成,全面解决了宁夏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整体通信和路由融合问题,同时也为其他观测项目的数据传递和汇聚提供了可靠的通信网络平台。  相似文献   

10.
吉林数字地震观测网络信息分项目是“十五”重点建设项目。本文从工程建设内容与功能、技术系统建设、成果效益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1.
林伟  陈杏  叶繁英 《华南地震》2003,23(1):74-81
展望了将高新技术用于地震观测的前景,利用高新技术改善地震监测预报条件,扩大观测范围和增强综合分析能力,建立新型的三维观测系统,开展“空中、地表、深部”的观测研究;建立动态的数字地球模型,开辟研究地震的新领域,将使准确预报地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地震台站的数据共享和安全访问是基于IPv4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由于IPv4的地址局限,缺乏安全认证和数据加密措施,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建立在私有IP地址的行业局域网,只能实现基于台网级的数据共享访问。下一代互联网IPv6协议取代IPv4是必然趋势,本研究以实现台站级数据访问为目标,构建在IPv6网络环境下地震观测网络系统的安全组网模型,同时针对现有观测系统的特点,探讨IPv4地震观测系统过渡到IPv6的系统模型,为下一步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彭朝勇  杨建思  薛兵  陈阳  朱小毅  李江  林湛 《地震》2011,31(4):140-148
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都是基于IPv4协议开发的, 由于IPv4地址的匮乏, 无法对各个台站直接进行数据访问, 只能进行台网级数据访问; 另外, 现有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只是简单的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验证, 而且传输时没有对用户名和密码进行加密, 安全性低。 通过研制基于IPv6协议的地震观测网络系统, 开发出了新型的IPv6环境下地震观测系统组网协议, 实现了台站级数据共享的目标; 使用各种类型实时数据加密方法, 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 建立了新型的证书管理和认证机制; 在实验的基础上, 开发出了现有基于IPv4的地震观测系统向IPv6的过渡技术, 为下一步IPv6技术在地震行业的推广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防震减灾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地震科技进步,而制定好地震科技发展规划是推动地震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本文建议了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应考虑的5个原则,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地震科技发展战略的构想,从11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地震科技项目建议,同时,对其中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场的选择提出了原则建议,进而从科学意义与必要性、已具备的条件、科学目标、监测与研究内容和运行机制与模式等5个方面论述了祁连山大震机理与预报科学实验场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在2004年5~7月采用全新的思路和技术集成实现了南北地震带紧急强化地震观测。其中的4个关键技术集成是:采用了移动通讯技术解决边远山区地震信号实时传输问题、在Internet中建设VPN(Virtual Private Net)通道解决大型台网之间的数据实时共享问题,采用类LISS数据流形成大型台网地震台站间数据流协议,通过1P到台站技术实现对流动加密台站的远程控制。这4种关键技术的有机集成成功地解决了一系列地震遥测技术领域中的老大难问题,并在3个月内建成了南北地震带动态虚拟数字地震台网。  相似文献   

16.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是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统一规划和管理下,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整合离散的地震科学数据资源, 构建面向全社会的网络化、 智能化的管理与共享服务体系, 实现数据采集、 加工、 保存的标准化、 规范化。 文中分析地震科学数据资源的现状, 介绍了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工程的概况、 技术思路、 建设目标和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7.
从大地测量技术、地震观测技术和钻孔应变观测技术3种地面运动观测方法在观测频频带和观测精度方面的互补性,探讨了钻孔应变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指出钻孔应变观测应将观测重点放在周期数十秒到数十天的短临信息频段,同时指出,钻孔应变观测可以同时用于声和高频地震观测,以获取更多的短临信息。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十五”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自2007年完成建设并开始运行,其中牡丹江地震台新增形变、火山测震台网等观测项目,密山台新增测震,大地电场等观测项目。台站运行期间,地震专业仪器设备出现设备故障及损坏情况,经过对台站技术系统的分析,判断牡丹江地震台和密山地震台由农电局供电的交流供电系统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了故障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19.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