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成矿地质流体体系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壳中可划分出五大类不同的成矿地质流体体系:①与大陆地壳中—酸性岩浆热事件有关的热液流体体系;②与海底基性火山活动有关的热液喷流流体体系;③与海相沉积盆地演化有关的盆地流体体系;④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含与大型剪切带有关)的变质流体体系;⑤与地幔排气过程有关的深部流体体系。简要讨论了每个成矿流体体系的发生、演化、特征和成矿作用。并指出,成矿地质流体体系的时间—空间演化动力学轨迹实际上就是热液矿床的相继定位以及有关的矿床系列不断被完成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所要认识的、矿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成矿规律。  相似文献   

2.
国外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80年代以来国外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取得重大进展。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已引起人们重视,与中酸性岩有关的热液成矿理论进展尤为突出,不仅提出了全新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而且在热液体系,含矿流体金属来源,矿化与非矿化花岗岩,开放的岩浆热液成矿休,成矿作用 复杂性等诸方面都有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萤石矿床区域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国成  张永山  程海艳 《矿床地质》2015,34(6):1209-1222
萤石矿是浙江省的优势矿种之一,储量在中国名列前茅。根据矿床成因可分为火山-次火山热液充填型、岩浆期后热液充填型和岩浆热液交代型3种类型。火山-次火山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主要分布于浙东南火山岩分布区,成矿作用与中生代火山活动关系密切;岩浆期后热液充填型和岩浆热液交代型萤石矿床主要分布于浙西北燕山期花岗岩周围,成矿作用与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文章根据浙江省萤石矿床的成因类型、成矿作用、构造环境、成矿时代等特征,可将其归纳为2个成矿系列:与中生代火山-次火山热液有关的萤石矿床成矿系列和与中生代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萤石矿床成矿系列。其中,与中生代岩浆侵入作用有关的萤石矿床成矿系列又可分为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期后热液充填作用有关的萤石矿床成矿亚系列及与燕山期中酸性岩浆热液交代作用有关的萤石矿床成矿亚系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大萤石矿床成矿系列的找矿方向分别为浙东南晚白垩世火山断陷盆地边缘断裂、火山口环形和放射状断裂及浙西北高氟岩体。  相似文献   

4.
透岩浆流体成矿体系   总被引:35,自引:10,他引:35  
根据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熔浆体系与含矿流体体系可以看作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地质体系,它们因相互需要而耦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混合体系。当熔浆与流体发生解耦时,可以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发生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因此,可以将透岩浆流体成矿体系进一步划分成正岩浆成矿体系、接触带成矿体系、远程热液成矿体系和火山热液成矿体系。如果熔浆具有很强的流体圈闭能力,所有的含矿流体都将被封存在岩浆体内,并随着岩浆的固结而析出成矿物质,形成正岩浆矿床。当岩浆具有较高的渗透率且含矿流体逸出岩浆体时,如果岩浆的直接围岩具有较强的捕获成矿物质的能力,即发生接触带成矿作用。否则,含矿流体将在岩浆热驱动下远离岩浆体,形成远程热液矿床。如果有利的流体通道直达岩浆体,含矿流体甚至可以喷出地表或其附近,形成火山热液矿床或水底喷流沉积矿床。这种理论分析似乎与许多成矿事实相吻合,可以有效地指导区域成矿预测和矿床勘探。  相似文献   

5.
Cu-Mo-Pb-ZnVAg-Au成矿系统是最常见的热液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之一,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其成矿作用通常表现为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矿床在一定的范围内共生组合,构成成矿系列,并具有较好的分带性。成矿系统的形成多与高钾钙碱性岩浆作用有关,是同一成矿流体体系随时间演化或不同成矿流体体系在同一空间叠加的产物。该成矿系统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成矿作用的动力学和矿产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维成矿模式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小平 《矿产与地质》1992,6(6):417-419
四维成矿模式是研究成矿作用在三维空间和地质时间坐标上演化的动态模式,对多来源多成因多阶段成矿的热液矿床,研究矿床容矿岩系自从沉积成岩期以来的成矿全过程,即成矿作用轨迹,可以划分成矿期次,判断主成矿因素和主成矿期,从而较客观地提出矿床成因归属。例如凡口铅锌矿床主成矿因素是与燕山期花岗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活动,主成矿期为96×10~6a~85×10~6a。  相似文献   

7.
Cu-Mo-Pb-Zn-Ag-Au成矿系统的地质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uˉMoˉPbˉZnVAgˉAu成矿系统是最常见的热液矿床的成矿元素组合之一,在世界上广泛分布。其成矿作用通常表现为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矿床在一定的范围内共生组合,构成成矿系列,并具有较好的分带性。成矿系统的形成多与高钾钙碱性岩浆作用有关,是同一成矿流体体系随时间演化或不同成矿流体体系在同一空间叠加的产物。该成矿系统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成矿作用的动力学和矿产资源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矿床成矿系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准 《云南地质》1993,12(3):247-266
根据程裕琪、陈毓川等(1979)关于矿床成矿系列的概念,笔者在编制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区域地质矿产系列图及相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矿床,按与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和地下热液活动,变质作用有关的三类矿床成矿系列组合进行了初步划分。一与岩浆活动有关的矿床,主要依据成矿时代、岩相(岩类)、成矿作用划分系列:同一系列按成矿期、岩石性质划分亚系列;同一亚系列按成因类型建立矿床类型式。与沉积一成岩作用及地下热液(喷溢)活动有关的矿床,主要依据成矿时代、成矿作用划分系列;按成矿期、容矿围岩性质、含矿建造划分亚系列;按矿床成因类型(矿物组合)建立矿床类型式。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接受变质作用及超深变质的成矿作用划分系列;按原岩及成矿矿物来分亚系列:按成因类型来分矿床类型式。  相似文献   

9.
张旗 《甘肃地质》2013,22(3):1-11
与花岗质岩浆有关的热液矿床最佳成矿部位是一个具有探索性的课题,它依据的理论是: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成矿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它有两个前提:成矿是中—低温化学反应导致成矿元素沉淀的产物;成矿作用不同程度与大气水的加入有关。热液矿床形成于地壳浅部,限定在大气水临界面(critical plane of the meteoric water)和成矿上限临界面(critical plane of the mineralization upper limit)之间。来自深部的含矿热液抵达这个部位,物理化学条件发生了急剧变化,可能引发剧烈的化学反应,中—低温环境和地表水的加入则有利于成矿元素的沉淀,遂使该带成为最有利于成矿的部位。大气水临界面是大气水向下循环的下界,是一个极不规则的界面,主要受地表水供应量、温度、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制约。成矿上限临界面主要受温度和隔档层的制约,尤其隔档层,可能是某些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聚集地。无水不成矿,无地下水不成矿,看来是有道理的。探讨与花岗岩有关的热液金属矿床的最佳成矿部位对于指导深部找矿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地质、地球化学以及矿化蚀变特征等方面对凤凰山矿田内两类不同成矿岩体的特征进行了对比,指出凤凰山复式岩体由早期的花岗闪长岩和晚期的石英二长闪长斑岩所组成,与花岗闪长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为矽卡岩型成矿作用,与石英二长闪长斑岩有关的成矿作用主要为斑岩型成矿作用.并对新发现的斑岩型矿化的大地构造背景、围岩、蚀变特征、控矿构造以及矿石类型进行了阐述.最后,在综合分析成矿物质来源、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流体和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对凤凰山铜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矿床的形成主要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经历了多种成矿作用,形成了多种矿化型式,矿床成因属以岩浆热液为主的复合型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1.
冈底斯成矿带是中国西部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目前已探获的铜金属资源量大于3000万t、铅锌金属资源量大于730万t。前人对该带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成矿理论等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突破性的成果,文章结合成矿带最新勘查和研究进展,开展了以下总结工作:①划分了矿床类型。成矿带已发现的矿床类型包括:斑岩型铜金、铜钼、钼(铜)矿床,矽卡岩型铜、铅锌、铁、钨钼矿床,浅成中-低温热液型铅锌银、铯、自然硫矿床,沉积型石膏、煤等;②收集汇总了矿床成岩成矿高精度年龄学数据,总结了成矿时代分布规律,划分了石炭纪、晚三叠世—侏罗纪、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早期、渐新世、中新世、第四纪7个成矿期;③总结了不同矿床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探讨了矿床东西向成带、南北向成串的控制因素;④收集了典型矿床金属硫化物的硫、铅同位素数据,探讨了成矿物质来源对成矿元素的影响:幔源物质→壳幔混合物质→壳源物质依次对应了Cu-Au→ Cu-Mo→Pb-Zn成矿元素的分布;⑤厘定了5个成矿系列,包括冈底斯与晚古生代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石膏矿床成矿系列;冈底斯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中酸性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Cu、Au、Ag、Fe矿床成矿系列;冈底斯与晚中生代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煤矿床成矿系列;冈底斯与喜马拉雅期岩浆成矿作用有关的Cu、Mo、Pb、Zn、Au、Ag、W、Fe、Co矿床成矿系列;冈底斯与新生代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的砂金矿床成矿系列;⑥探讨了区域构造演化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金矿床中热液流体成矿作用作为一种半开放-开放体系,其过程是由多种因素相互耦合的.这些耦合作用包括含金成矿热液流体体系与控矿环境之间的耦合作用,含金成矿流体体系中内素的耦合作用,外部环境和各个控矿条件的耦合作用.其中外部的控矿环境与含金成矿热液流体的耦合程度决定了矿床的形成与否.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文县阳山超大型金矿床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山金矿床位于甘肃省文县.区域构造演化分析、成矿年代学研究及野外地质观察表明,矿区岩浆岩与金成矿在空间及时间上均存在密切关系.通过对阳山地区区域地层成矿元素含量及阳山金矿各类矿石元素含量分析,确定泥盆系三河口组地层为阳山金矿床的矿源层.进一步研究矿床稀土元素、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测定结果,认为阳山金矿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具地层和岩浆岩双重来源;成矿热液具有岩浆热液、变质热液以及大气降水多种来源.自三叠纪以来,与区域构造演化有关的多次岩浆热液活动与阳山金矿成矿作用存在密切相关.综合分析认为,阳山金矿床成矿作用是多期岩浆热液活动叠加的复合成矿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阳山金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4.
陕西李家沟金矿地质特征及成矿地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李家沟金矿的区域地质概况,含矿断裂特征,矿床地质特征作了系统介绍,用推覆剪切成矿理论对矿床成矿作用的进行了分析,认为动力变质作用主导成矿,该矿床为推覆剪切带型混合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5.
金矿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的优势矿种之一。由于地质工作程度总体较低,金矿的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研究相对薄弱,严重制约了金矿的评价。本文在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与综合研究成果,初步论述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的成矿地质背景、金矿床的主要成因类型、时空分布特征和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矿床(点)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东西成带,相对集中的分布特征。金主要以共生、伴生的形式存在。矿床类型有矽卡岩型、斑岩型、造山型和浅成低温热液型等4类,其成矿时代集中于晚侏罗世—晚白垩世。依据矿床成因及成矿作用主控因素,可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金矿床归纳为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成矿系统和与大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与洋壳俯冲消减作用有关的岩浆热液金成矿系统可进一步划分出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斑岩型铜金矿床、矽卡岩型金铜矿床等3种成因类型;而与大陆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金成矿系统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造山型金矿床、矽卡岩型金铜矿床等3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16.
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位于秦岭造山带之华北板块南缘,经历了复杂的碰撞造山过程,成矿时间跨度大,成矿强度高,成矿作用多样。复合造山过程和相应的成矿作用已被深入研究,但成矿系统的划分和叠加成矿作用尚需研究。本文将熊耳山—外方山矿集区发育的Au-Mo矿床划分为造山型Mo矿床、斑岩型Mo矿床、岩浆热液脉型Mo矿床、造山型Au矿床和岩浆热液型Au矿床5个类型,对应5种成矿系统:(1)造山型Mo矿床形成于250~227 Ma的同碰撞环境和227~194 Ma的后碰撞环境,为变质热液萃取壳源Mo成矿;(2)斑岩型Mo矿床形成于163~135 Ma的洋陆俯冲环境和135~116 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幔源或壳源Mo成矿;(3)岩浆热液脉型Mo矿床形成于227~194 Ma的后碰撞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幔源Mo成矿;(4)造山型Au矿床在三叠纪发生了预富集作用,主要形成于163~135 Ma的洋陆俯冲环境和135~103 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变质热液萃取壳源Au成矿;(5)岩浆热液型Au矿床仅形成于135~103 Ma的岩石圈减薄环境,为岩浆热液携带壳源Au成矿。矿集区主要存在两种叠加成矿作用,即不同构造背景下多种成矿系统的叠加和同一构造背景下不同成矿系统的叠加。  相似文献   

17.
八论矿床的成矿系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床的成矿系列(简称成矿系列)是区域成矿研究的一种学术思想,亦是地球系统四维成矿论.认为地球的矿床世界是由特定的时空域内,各类地质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床类型组合的矿床自然体矿床成矿系列及其联合体成矿体系所组成.矿床形成决定于时间、空间、成矿作用三要素.矿床世界的基本单元是矿床成矿系列.矿床成矿系列组成成矿体系,成矿体系组成...  相似文献   

18.
岩浆热液成矿理论的失败:原因和出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假定含矿流体由岩浆分异作用、特别是分离结晶作用产生。由于大型、超大型矿床往往与小岩体有关,而小体积岩浆不能满足质量平衡的要求,其支持者进一步假定含矿岩体的深部存在一个大岩浆体。这种解释与矿区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和理论推导结果相悖:(1)含矿斑岩中常见暗色微粒包体和大量具有较高密度的矿物,表明岩浆没有发生分离结晶作用;(2)流体的活动性远大于硅酸盐熔浆,没有证据表明岩浆分异产生的流体要在熔浆固结之后才开始活动;(3)矿区普遍见有同成矿的宽谱系岩墙群,暗示成矿期不存在大的深部岩浆房。因此,岩浆热液成矿理论遭遇的困境不仅仅是质量平衡问题,有必要重新思考岩浆相关矿床的形成机制。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失败的深层原因则是它将成矿作用看作是理想系统中的平衡线性过程,而成矿系统实际上是一种复杂性动力系统,成矿作用是一种非平衡、非线性过程;换句话说,在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中,对成矿系统和成矿作用的基本属性缺乏正确的理解。在当今科学发展水平上,其失败是必然的,因而有必要构筑新的成矿理论。依据复杂性科学的基本原理,罗照华等(2007,2009)将熔浆和含矿流体看作是成矿系统中2个独立的子系统,认为它们的强相互作用及其环境约束主导了成矿系统的戏剧性变化;进而构筑了一个新的框架性模型,称为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该理论不仅可以解释比流行岩浆热液成矿理论更多的地质现象,还可以推导潜在的具体找矿标志,可能成为岩浆相关矿床成因研究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9.
广西区域成矿规律综述及成矿系列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广西重要矿种不同矿床类型地层、岩浆岩、构造等控矿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总结了与沉积作用、岩浆作用、热液(热水、热卤水)作用和第四纪风化作用形成的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最终按照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与热液(热水、热卤水)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系列组合、与风化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组合,4种组合类型划分了广西重要矿种不同矿床类型的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20.
流体-熔体强相互作用的成矿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床学家早就清楚地认识到内生金属成矿作用主要与含矿流体有关,因而含矿流体成为矿床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对象。同时,矿床学家也深刻认识到内生金属矿床与火成岩密切相关。因此,流体和火成岩都是矿床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流行的岩浆热液成矿理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然而,矿床学家继承了岩石学家的错误,以为含矿流体是岩浆分异的产物;也继承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