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坛紫菜营养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的研究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1983年以来作者研究了酶介坛紫菜(P.haitanensis)成单细胞与原生质体的方法并培养成正常幼苗。室内幼苗可生长到5—6cm,在直径3cm的培养皿底部密者可出苗240余棵,可达到生产上的密度要求。分离的细胞在3天到1周内可以长出假根,快者三周可肉眼见苗,一般需一个月普遍见苗。如改善培养条件,见苗时间还可缩短。从这种可以长成幼苗、而且见苗比较快的结果来看,对今后生产上加以利用估计是可行的。本文还对不同时期种藻的出苗量以及具有单孢子的铁钉紫菜细胞培养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坛紫菜体细胞培养中类单孢子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项研究于1984—1987年进行。用酶解法将坛紫菜叶状体体细胞分离出来,然后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少数体细胞可以直接萌发成正常叶状体,而大部分体细胞则分裂成不定形的多细胞团。培养三周之后,部分细胞团的外壁融化,里面的细胞游离出来,它们当中的少数细胞再萌发成具有假根的正常叶状体,本文称这些细胞为“类单孢子”。类单孢子发生成叶状体的方式与壳孢子基本相同。另外,还发现种藻越大,由多细胞团放散的类单孢子越多。用20—25cm长藻体的不同部位进行试验,在基部0.2—15.0cm之间,随着藻体部位的上移,由类单孢子长成的小苗逐渐增多。坛紫菜由壳孢子长成的叶状体一直认为是不形成单孢子的。本文首次报道了由体细胞形成的多细胞团放散类单孢子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为积累紫菜的新种质,本文对一种印度产紫菜—Pyropia radi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紫菜的叶状体多为披针形,基部为楔形、呈褐绿色,梢部呈红紫褐色;藻体由单层细胞构成,极少含两层细胞;一个营养细胞中含1—2个星状色素体,多数只含一个;藻体的中部边缘具有稀疏的锯齿状突起,基部的齿状突起较密,一般的突起含有一至十多个细胞;成熟前的藻体厚度:基部为(51.5±4.23)μm,梢部为(29.4±2.31)μm,平均厚度41.2μm,成熟后的藻体逐渐加厚;成熟前的藻体长度5—10cm、宽度0.5—1cm,成熟后,藻体长度可达(45±8.7)cm、宽度为(5±1.21)cm;藻体的表观性别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雌雄同体的个体其雌雄生殖细胞分别呈块状直线型分布于藻体;果孢子囊具有16或32个果孢子,分裂式为♀A2B2C4或♀A4B2C4,成熟的精子囊器具有64个精子囊,分裂式为♂A4B4C4;叶状体营养细胞和精子囊的核型为单倍,染色体数目为5个(n=5),丝状体的营养细胞和膨大细胞的核型为双倍,染色体数目为10个(2n=10)。检测该紫菜的5.8S rDNA-ITS区序列发现,其5.8S保守区的160个碱基序列与坛紫菜相似度为100%。该紫菜的形态结构、染色体数目、性别以及5.8S rDNA的保守序列等结果与坛紫菜极为相似,暗示它与坛紫菜的亲缘关系很近,但它们是否为同一个紫菜物种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积累紫菜的新种质,本文对一种印度产紫菜—Pyropia radi的生活史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该紫菜的叶状体多为披针形,基部为楔形、呈褐绿色,梢部呈红紫褐色;藻体由单层细胞构成,极少含两层细胞;一个营养细胞中含1—2个星状色素体,多数只含一个;藻体的中部边缘具有稀疏的锯齿状突起,基部的齿状突起较密,一般的突起含有一至十多个细胞;成熟前的藻体厚度:基部为(51.54.23)μm,梢部为(29.42.31)μm,平均厚度41.2μm,成熟后的藻体逐渐加厚;成熟前的藻体长度5—10cm、宽度0.5—1cm,成熟后,藻体长度可达(458.7)cm、宽度为(51.21)cm;藻体的表观性别多数为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雌雄同体的个体其雌雄生殖细胞分别呈块状直线型分布于藻体;果孢子囊具有16或32个果孢子,分裂式为♀A2B2C4或♀A4B2C4,成熟的精子囊器具有64个精子囊,分裂式为♂A4B4C4;叶状体营养细胞和精子囊的核型为单倍,染色体数目为5个(n=5),丝状体的营养细胞和膨大细胞的核型为双倍,染色体数目为10个(2n=10)。检测该紫菜的5.8S rDNA-ITS区序列发现,其5.8S保守区的160个碱基序列与坛紫菜相似度为100%。该紫菜的形态与结构、染色体数目、性别以及5.8S rDNA的保守序列等结果与坛紫菜极为相似,暗示它与坛紫菜的亲缘关系很近,但它们是否为同一个紫菜物种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叶金聪 《台湾海峡》2009,28(2):293-298
利用坛紫菜强耐干特性,通过适当的淋水使幼苗在常温下较长时间保藏,从而达到换网养殖的目的.试验结果得出,从自然海区取回苗网,在室内常态下每天淋水2次,每次1h,经52d左右后下海挂养,尚有3~4个月的养成期,产量可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生产期的总产量.这一方法的推广应用有望大幅度提高我国坛紫菜生产总产量.  相似文献   

6.
干露和冷藏对坛紫菜及杂藻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人工养殖的坛紫菜叶状体及与其有生长竞争关系的5种大型杂藻——肠浒苔、条浒苔、孔石莼、真江蓠、水云以及卵形藻等进行干露和冷藏实验.结果表明,坛紫菜叶状体干露至含水率10%~15%后直接培养,其成活率在99%以上,增重率与未经干露组的相比无显著差异;大型杂藻干露后含水率低于25%时则全部死亡;坛紫菜叶状体含水率为10%~15%时,在低温-20℃冷藏30d后进行培养,成活率达99%~100%,当含水率低于10%时,其成活率低于30%;坛紫菜叶状体含水率高于或低于10%~15%时进行低温冷藏,均会影响其成活率及冷藏后培养时的藻体增重率;与坛紫菜叶状体冷藏相同天数的大型杂藻,其死亡率达到100%;干露和冷藏可以有效地杀死与坛紫菜叶状体有竞争关系的杂藻,并且可以应用于生产以提高坛紫菜产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坛紫菜养殖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养殖海区的集中,紫菜绿变病害时有发生,轻者紫菜生长停滞,颜色发绿,质量下降;重者大量脫苗,有时脫苗率达90%以上,幸存的藻体生活力弱,抗病力差,容易过早附生硅藻,养成期缩短,导致减产失收。我们于1975—1979年在同安县大、小噔岛紫菜养殖海  相似文献   

8.
坛紫菜(P.haitanensis T.J.Chang et B.F.Zheng)是我国特有的暖温带性海藻,自然分布于长江以南诸省,是闽、浙等省的紫菜优势种。坛紫菜具有良好的栽培(养殖)性状,有较长的生长期;对海区、附着基有广泛的适应性;藻体大、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冬季生产的坛紫菜质地柔软,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有独特的风味,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它已成为我国人工养殖海藻的主要对象之一,年产量占全国紫菜产量的百分之九十左右。坛紫菜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条斑紫菜一样,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不同单位之间都  相似文献   

9.
不同生长期坛紫菜中藻胆蛋白的含量变化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洪峰 《海洋与湖沼》1993,24(6):645-648
于1990年9-12月在青岛海区人工养殖筏采集坛紫菜,提取混合藻胆蛋白,第其经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出R-藻红蛋白(RPE)、R-藻蓝蛋白(RPC)和变藻蓝蛋白(APC)。测定了3个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北移坛紫菜中各藻胆蛋白的含量,并与南方坛紫菜做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坛紫菜生长初期和盛期藻胆蛋白含量较高;到末期大幅度降低,降低的幅度为RPE〉RPC〉APC。各种藻胆蛋白的光谱特性不随藻体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0.
坛紫菜叶状体形成放散单孢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坛紫菜(Porphyra haitanensis)盛产于我国福建、浙江两省,是闽、浙沿海栽培的主要种。生产上通常是利用坛紫菜丝状体放散的壳孢子作为苗源。到目前为止,人们一般认为坛紫菜是不放散单孢子的。 近几年来科学工作者试验采用酶分解法把坛紫菜叶状体分解为营养细胞和原生质  相似文献   

11.
紫菜营养细胞的酶法分离和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紫菜是国内外养殖最多的重要经济海藻之一。它的养殖包括果孢子采苗、丝状体培养、壳孢子采苗和海上养殖等过程。利用上述采苗方法,在室内培育丝状体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技术操作复杂,需要进行温度、光照的控制和施肥管理等,也容易发生病害。 近年来,用酶学方法分离紫菜细胞,进行细胞和原生质体的培养,并且都获得了再生植株。为了使生物技术应用于紫菜栽培业,我们  相似文献   

12.
利用琼胶作为唯一的碳源从青岛太平角海域的海水和红藻样品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高产琼胶酶的海洋菌F-6,对其最适的产酶条件,利用琼胶酶分离条斑紫菜的原生质体和原生质体的培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次单因子和正交实验确定琼胶降解菌株F-6最适产酶培养基配方为(W/V):琼胶0.7%;酵母粉0.3%;蛋白胨0.5%;NaCl2.0%;K2HPO40.1%;CaCl20.02%;MgSO4·7H2O0.05%;FeSO4·7H2O0.002%;起始pH=7.5,最适的发酵产酶条件为:26℃培养36h。经条件优化后,粗酶液的酶活高达631.6U/ml。发酵液经过6000g离心30min得到粗酶液,粗酶液经过8k分离膜超滤,加入1mol/L渗透剂,0.22μm滤膜过滤除菌后降解条斑紫菜组织块,成功地分离得到大量的紫菜原生质体,其产率为3×106个原生质体/g新鲜紫菜组织。原生质体经初步培养发育成愈伤组织,其成活率为60%。  相似文献   

13.
海洋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6年1-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2038、扁藻1040及小球藻1061等4种饵料微藻中与藻共存细菌单菌株及群落均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各培养时期除菌微藻3011不能限制弧菌生长;除菌微藻2038具有微弱限制弧菌生长能力,处于生长指数后期时作用相对较强,与藻共存细菌群落回加除菌微藻3011及2038,则恢复排斥弧菌能力,细菌先于弧菌加入时(如先加入3d)排斥能力显现较快,反之则较慢。另外还发现,除菌藻2038代谢产物(0.65μm 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能力,4种饵料微藻(自然藻-菌混和体)代谢产物(0.2及0.65μm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因此,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机理可归结为:以微藻为基础的微小生物群落因优先占有生态空间而对弧菌菌群具有排它性。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采取苗种强化培育、坑道培育大规格苗种、湖间带鲍参混养等相结合,并配套适当技术措施,促进鲍快速生长,缩短养殖周期一年左右,提高成活率15%以上,增加经济效益200%左右,形成鲍高效养殖的较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15.
洪湖垦殖剖面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1988-1990年在洪湖设6个剖面站位,对洪湖地区不同时期的垦殖剖面进行地球化学分析,并通过对沉积物层序间的21个元素的聚类分析,探讨垦殖剖面中元素的分布,地下水及垦殖对元素迁移的影响和再沉积作用与垦殖土壤的关系,指出由于湖泊区域性干演和垦殖过程的变化,导致沉积层序发生变化。这是人类垦殖活动对沼泽化湖泊产生影响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6.
王彬  孙金生 《海洋与湖沼》2008,39(3):217-221
利用细胞分层液(比重为1.083)进行养殖牙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分离、纯化及培养,并采用膜片钳技术观察了单核细胞膜的电生理特征.结果表明,牙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添加PHA(30(u)g/ml)的M199(20?S)培养液中,于25clC塑料培养(Costar,美国)中能够贴壁生长传至6代,存活30天以上.单核细胞呈不规则圆形,细胞长径为(12.30±0.62)μm,短径为(10.29±1.05)μm,并具有较强的吞噬活性,吞噬率(PP)和吞噬指数(PI)分别达到(61.9士3.05)%和1.58±0.51;淋巴细胞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长径为(8.50±0.82)μm,短径为(7.46±1.07)μm,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分别达到(42.1±2.33)%和3.17±1.57.膜片钳研究结果表明,牙鲆单核细胞适宜进行膜片钳研究,记录的细胞均表达电压门控钠、钾、钙离子通道.  相似文献   

17.
异枝麒麟菜的移植和人工栽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5年5月从菲律宾引进了异枝麒麟菜(Eucheuma striatunl)并在海南岛进行了实验生态学和栽培方法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适温在26°C左右、光强在140μE/(m~2·s)左右时,生长较快,日生长率可达10%左右。经两年的实验,找出了适宜于海南岛区域的水下筏式养殖法,目前正在实验推广中。  相似文献   

18.
用透射电镜观察中国对虾肝小管。指出肝小管管壁由六种细胞(胚细胞、纤维细胞、疱状细胞、吸收细胞、侏儒细胞、肌上皮细胞)组成。描述六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并根据各种细胞的结构特点,探讨其功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虾培苗,自196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室内获得成功后,现已在沿海养殖场普遍进行工厂化育苗。但由于海湾的污染和致病微生物的危害骤增,影响苗的成活率,有时甚至整池的虾苗死亡。为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培苗场采用漂白粉消毒,然后用硫代硫酸钠中和的办法处理培苗海水,既可沉淀部分钙离子,  相似文献   

20.
采用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受精技术, 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选育家系的构建与标准化培育技术进行研究。按照1雄配2雌的原则, 选取养殖、野生和日本3个群体的红鳍东方鲀进行定向交配, 并对红鳍东方鲀早期阶段苗种进行了环境标准化和一、二、三、四级数量标准化培育。结果表明, 红鳍东方鲀亲鱼产卵量大, 对构建父系半同胞家系十分有利; 从4次数量标准化看, 每次各家系内鱼苗数量都较为集中, 各阶段各家系的成活率也较高, 但存在部分家系间数量差异显著; 经过4次数量标准化, 成功构建22个父系半同胞家系, 48个母系全同胞家系。对早期阶段家系构建和培育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拟解决方法, 为大规模建立红鳍东方鲀家系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